认知习语中的隐喻

认知习语中的隐喻

一、认知熟语中的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仇瑶瑶[1](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生肖熟语隐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隐喻学为理论支撑,以邱胜、闫卫民编着的十二生肖熟语词典为研究范围,分析十二生肖熟语中的隐喻现象。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生肖熟语中的隐喻可分为生肖喻人、生肖喻事、生肖喻理三个方面;根据含生肖动物熟语所蕴含象征意义可以看出,人们对十二生肖的情感态度可分为喜爱型隐喻、敬畏型隐喻、中性型隐喻和排斥型隐喻。现象分析与总结都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生肖熟语的隐喻研究,探究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论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以隐喻学中隐喻的定义、本质及文化对隐喻理解的作用三个方面为理论基础,以生肖熟语词典为研究对象,从以生肖喻人、以生肖喻事、以生肖喻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十二生肖熟语中蕴含的隐喻现象及文化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是生肖熟语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分析将隐喻思维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意义以及生肖熟语隐喻的教学现状。第四部分是生肖熟语隐喻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着十二生肖文化内容设计任务,以期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十二生肖动物熟语提供参考。

王枫[2](2019)在《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熟语是一种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其中又以熟语语义的文化特征最为明显,体现在熟语语义生成的理据、文化机制和熟语语义内涵中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从文化语义学的视角进行熟语研究,是分析和阐释熟语与文化关系的关键所在。被称之为“文人四艺”的琴棋书画,其物态形式及行为范式由汉民族后天创造发明、约定俗成,是汉民族经验智慧的成果,也是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类型。从这一具体文化类型的属性特征来看,琴棋书画文化首先包括与琴棋书画活动相关的各类物态产品,如琴棋笔墨纸砚丹青等;还包括与琴棋书画活动相关的各类精神产品系统,如听觉符号系统(琴乐)、规则符号系统(棋法)和视觉符号系统(书画作品),如记录和阐释琴棋书画文化内容的各种文献典籍文本系统,特别是包括附加了琴棋书画文化价值的语言符号系统。琴棋书画艺术历史演变的长期性、文化事项主体阶层的特殊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文化价值的独立性,均在汉语系统特别是琴棋书画类熟语系统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琴棋书画类熟语一方面以自然语言符号的身份完成琴棋书画文化的积累、记忆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极具文化价值的特殊语言符号的身份参与了琴棋书画文化价值、思维模式,乃至汉民族文化价值、思维模式的建构。琴棋书画类熟语也成为汉民族琴棋书画文化解码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文化语义学为研究视角,选择与琴棋书画四艺相关的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各类辞书语典、古代文献典籍及现代汉语文献中该类熟语的存在方式和语义表达,揭示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背景,阐释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提炼琴棋书画类熟语在知识文明、价值观念、认知思维模式三个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价值,呈现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面貌,同时对该类熟语的变异和传承进行讨论和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明确论文琴棋书类画熟语研究的选题,阐述文化语义学和熟语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现状,分析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学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础和类型。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古琴、围棋、书法、绘画艺术文明,四艺的演进历史及其发展维度催生并逐渐丰富了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具体表达,成为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社会基础。汉民族雅文化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心理是琴棋书画类熟语语义表达的心理基础,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是琴棋书画类熟语生成的思维基础和模式。第二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知识文明。挖掘琴棋书画类熟语体现和反映的与琴、棋、书、画相关的知识文明,包括琴棋书画的形制特征、表现方式、具体内容、相关技法与规则、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等。第三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价值观念。论证琴棋书画类熟语呈现了中国文人以“雅”为趣的诗意人生,建构了以“雅”为正的人格修行;呈现了艺术领域勤奋与创新的品格追求,建构了艺术领域之外汉民族勤劳积极的价值观念;呈现了通往艺境的物我合一精神状态,建构了大道至简、系统平衡的审美标准。第四章琴棋书画的隐喻、转喻认知。通过梳理琴棋书画类熟语中隐喻的基本面貌和层次范畴,揭示琴棋书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文化衍生,以及熟语隐喻的述谓特征。通过梳理琴棋书画概念的转喻命名,说明汉语转喻指称中的取象涵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以琴棋书画类熟语为例讨论熟语的语义加工与理解。第五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与传承。琴棋书画类熟语在逐渐凝固化的历时传承与共时传播过程中形成大量变体,论文对其变体类型、原因、变体间关系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琴棋书画类熟语以文化性符号的身份实现了语言和文化的稳固传承,这是熟语的特殊形式和琴棋书画强文化性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研究中未能避免的偏颇之处和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的方向。

王芸,韩莎[3](2015)在《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语惯用语分析》文中认为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对解释和理解惯用语的语义形成有其独特之处。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三类。人类往往通过隐喻(或转喻)把人类已经熟悉的事物的特征全部的或部分地映现到新事物上,在旧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概念,来满足交际的需要。

董海楠[4](2014)在《认知英汉习语中的隐喻特征》文中指出语言与其相对应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习语是语言文化语用智慧的结晶。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展示了英汉习语中的隐喻特征,反映了英汉习语的文化特色,揭示了隐喻的认知过程,表明了隐喻在英汉习语乃至整个语言现象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并阐释了隐喻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王菊菊[5](2014)在《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惯用语是历代各民族人民经过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出来的一种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民族文化联系非常紧密。文化语义是隐含或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由一个词的概念意义发生联想所产生的语义延伸或转移,是反映该语言使用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带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的那部分内容。惯用语大多来源于口语,来自日常生活,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平白、俚俗的俗语言,所表达的是劳动人民相当熟悉的民间习俗等日常琐碎的俗文化,反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本研究以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研究为主要目的,以《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为语料,探讨了惯用语文化语义产生的文化动因,主要包括民间习俗、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民间习俗有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娱乐习俗和节日习俗等通过影响人们的民俗心理进而导致惯用语文化语义的产生;价值观念方面,主要有儒家、佛教、道教;带有民族文化烙印的审美心理,如人本主义、中和、图腾崇拜的审美倾向等,使惯用语中所表达事物或概念不再单纯只是一种客观的事物或属性,而是不同程度地带有尊卑、褒贬、善恶、美丑等伦理道德色彩;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辩证思维、人本逻辑三个方面。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主要是从字面意义到字里意义的联想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语义,我们根据影响文化语义的因素,把这类惯用语分为:客体特征联想、习惯性联想、历史文化背景联想三类进行阐释。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出发,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惯用语文化语义建构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其文化语义产生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规律,即惯用语是如何在文化模式和认知模式的双重作用下从字面意义向字里意义转化。惯用语是熟语中的一个成员,和熟语是种属的关系,具备熟语的属性,但是惯用语又有白己独立的鲜明个性。惯用语文化语义的特色主要有通俗性、贬义性和时代性。本研究有助于人们通过语言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把握汉语词汇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将拓宽传统语义研究的视角,拓宽文化语义研究的方法,可弥补对文化语义阐释的不足,也是对认知语义学阐释领域的新扩展。

郝雪华[6](2013)在《惯用语附属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惯用语附属义是惯用语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惯用语附属义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惯用语附属义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分类、形成原因、发展变化及运用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了已有研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惯用语附属义的概念、分类,以及惯用语各附属义之间的关系。惯用语附属义分为形象色彩义、感情色彩义、语体风格色彩义及民族色彩义。同一惯用语中的附属义既有平等关系,又有不平等关系。此外,本章还着重比较了惯用语与词的附属义特点。第三章主要介绍惯用语各附属义形成的原因。语体风格以口语色彩为主,其形成原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语言因素三个方面。感情色彩义方面,惯用语以贬义色彩义为主,其形成原因也包括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因素尤为重要。形象色彩义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隐喻和换喻是形成惯用语形象色彩义的主要手段。民族色彩义的形成因素包括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影响,民族特点和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语言材料使用的影响几个方面。第四章主要介绍惯用语附属义的发展变化。本章首先介绍惯用语的发展变化,这是附属义变化的基础。其次,分别介绍了各附属义的发展变化,这是本章乃至全文的重点。其中,感情色彩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形象色彩义表现出专业化和淡化的趋势,语体风格色彩义趋于通俗化和书面化,民族色彩义呈现淡化的趋势。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惯用语附属义的运用情况,包括语境特点、语用表现及修辞效果三个方面。

陆晓珍[7](2013)在《壮族嘹歌隐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既包括一般修辞方式的隐喻,也包括认知方式意义上的隐喻。在壮族嘹歌的创作过程中,一些修辞格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得到了大量的使用,其中隐喻的使用非常普遍。从修辞和认知两个维度对壮族嘹歌隐喻现象进行归类并分析其特点。

陈娜[8](2012)在《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蕴含丰富的隐喻,其中谚语更是突出。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侧重分析汉语谚语的隐喻特点和谚语隐喻同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分析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籍此揭示汉语谚语的隐喻结构和内容特点及其与概念隐喻密切关联。

孙崇飞[9](2012)在《手部动词“拿”的语义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词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是语法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针对动词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系统、综合的研究模式。本研究基于语言普遍性假设,通过考察和描写现代汉语手部动词“拿”的词义和句法结构,探讨其语义引申路径、认知机制和句法语义表现。本研究首先采用“实验研究法”,对“拿”所构成的句法结构作尽可能充分的准确描写;然后基于“拿”的句法描写,参照其词典释义,依据“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分析其语义引申路径和和认知机制及其语义认知模型,最后构拟“拿”的语义认知结构图。本研究还根据“拿”的句法语义表现形式,对其隐含的语用认知理据做了尝试性的探讨。本研究结果表明,手部动词“拿”句式主语只能是有生名词,即人称代词和少数动物名词;“拿”句式的宾语可以是有生名词、无生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但都受制于语义条件),其句法语义是否适宜可以通过认知隐喻、转喻及其连续统加以解释;“拿”和“拿”句式与一系列语义范畴相联系,这些语义范畴包括动作参与者、方式、所达成的结果、方向或强度等;“拿”和“拿”句式句法语义表现有其认知理据,即所有句法形式最终都可简单地归结为一定的语义认知关系。手部动词“拿”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其它动词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而且还可以促进词汇语义学以及有关句法和语义接口的研究;该研究还有助于认知隐喻、转喻理论和“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考察和修正“实验研究法”的不足。此外,本研究成果对自然语言信息处理、词库建设、词典编纂和语言教学等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饶冠玉[10](2012)在《汉语惯用语的语义分析》文中指出惯用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熟语,它以比喻手法生动活泼地描绘出事物的性状和人的行为动作。惯用语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比喻来传情达意,现代语言学界认为惯用语意义的理解过程就是惯用语意义的构建过程,惯用语并没有完全词汇化,而是可分析的。本文抓住惯用语比喻和可分析的特点。首先从惯用语语面意义的可分析性入手,对惯用语进行分类,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探究惯用语比喻的方式和类型。最后总结出按照语面意义的可分析性分出的每种惯用语类型中比喻的发生方式。经过研究发现,惯用语按照语面意义的可分析性,可以分为分别映射和整体映射两种类型。分别映射惯用语的构成成分语面意义分别直接映射到比喻意义上,多数表达一种概念。整体映射惯用语的语面意义整体映射到比喻意义上,多数表达的是一种思想。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惯用语的映射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惯用语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也有一部分的转喻,本文把这些隐喻和转喻统称为映射。结构隐喻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行为的结构作为源域映射到了目的域之中。实体隐喻指的是人们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像的、有形的实体,以方便人们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惯用语中产生实体隐喻最多的概念是与人的身体结构相关联的概念,比如嘴、手、脚、眼等等;结构隐喻多产生于行事的概念中,例如:行车、打仗、戏曲演出、做生意、体育运动、治病等:转喻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共有六种转喻的种类,分别是器官——行为或能力、工具——相关人或物、部分——整体、表征——实体、穿戴物——人或物、地点——人或物等。分别映射惯用语和整体映射惯用语的映射分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分别映射惯用语可以分为语面意义分别全部发生映射和部分发生映射两大种,下面分别还有小类;整体映射惯用语的种类主要按照关系分为: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主谓宾关系。

二、认知熟语中的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知熟语中的隐喻(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生肖熟语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二)统计分析法
        (三)演绎归纳法
第二章 隐喻理论视野下的生肖熟语分析
    一 现代隐喻理论
        (一)隐喻的定义
        (二)隐喻的本质
        (三)文化对隐喻理解的作用
    二 生肖熟语中蕴含的隐喻现象
        (一)生肖熟语的界定
        (二)生肖熟语隐喻类型概述
    三 生肖熟语隐喻的文化特征
        (一)喜爱型隐喻(牛、兔、马、羊、猴)
        (二)厌恶型隐喻(鼠、蛇、狗)
        (三)中性型隐喻(鸡、猪)
        (四)敬畏型隐喻(龙、虎)
第三章 生肖熟语中的文化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 隐喻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与意义
    二 生肖熟语隐喻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中生肖文化的教学内容
        (二)问题与对策
第四章 生肖熟语隐喻与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一 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二 任务型教学法在生肖熟语隐喻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一)从语言技能的角度设计任务
        (二)以“衣食住行”为主题设计任务
    三 生肖文化教学设计(以生肖“鼠”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

(2)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学价值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第一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础与类型
    第一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心理文化基础
    第三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类型
第二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一节 琴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二节 棋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三节 书法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四节 绘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三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价值观念
    第一节 寄情于物的精神修行
    第二节 勤勉积极的品格追求
    第三节 主客交互的哲学之思
第四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隐喻、转喻认知
    第一节 琴棋书画概念的隐喻映射
    第二节 琴棋书画概念的转喻命名
    第三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语义加工
第五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与传承
    第一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语惯用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隐喻惯用语产生的认知基础
2隐喻惯用语的分类
    2.1 结构隐喻与惯用语
    2.2 方位隐喻与惯用语
    2.3 本体隐喻与惯用语

(5)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二、相关研宄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惯用语及文化语义相关术语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惯用语定义和性质的探讨
    第二节 文化语义相关术语的探讨
    小结
第二章 惯用语文化语义产生的文化动因
    第一节 民间习俗动因
        一、饮食习俗
        二、服饰习俗
        三、娱乐习俗
        四、节日习俗
    第二节 价值观念动因
        一、儒家
        二、佛教
        三、道教
    第三节 审美心理动因
        一、人本主义的审美倾向
        二、“中和”的审美倾向
        三、图腾崇拜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思维方式动因
        一、形象思维
        二、辩证思维
        三、人本逻辑
    小结
第三章 惯用语文化语义的认知机制
    第一节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第二节 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一、客体特征联想
        二、习惯性联想
        三、历史文化背景联想
    小结
第四章 惯用语文化语义的特色
    第一节 惯用语文化语义的通俗性
    第二节 惯用语文化语义的贬义性
    第三节 惯用语文化语义的时代性
    小结
结语
    一.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惯用语附属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一、 有关惯用语界定的研究
        二、 惯用语附属义及相关研究
        三、 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惯用语附属义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惯用语附属义的界定
        一、 主要概念的界定
        二、 惯用语与词的附属义的比较
    第二节 惯用语附属义的分类
        一、 语体风格色彩义
        二、 形象色彩义
        三、 感情色彩义
        四、 民族色彩义
    第三节 惯用语各附属义的关系
        一、 平等关系
        二、 不平等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惯用语各附属义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口语风格色彩义的形成原因
        一、 客观因素
        二、 主观因素
        三、 语言因素
    第二节 惯用语形象色彩义的形成原因
        一、 隐喻的影响
        二、 换喻的影响
    第三节 惯用语贬义色彩义的形成原因
        一、 客观因素
        二、 主观因素
        三、 语言因素
    第四节 惯用语民族色彩义的形成原因
        一、 民族色彩义形成的客观基础
        二、 民族色彩义形成的心理基础
        三、 民族色彩义形成的语言基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惯用语附属义的发展变化与运用
    第一节 惯用语附属义的发展变化
        一、 惯用语的发展变化
        二、 惯用语各附属义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惯用语附属义的语境表现
        一、 惯用语附属义的语境特点
        二 、惯用语附属义在语境中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惯用语附属义的修辞作用
        一、 贬义色彩义关照下的讽刺、幽默及含蓄效果
        二、 形象色彩关照下的形象生动效果
        三、 口语风格色彩义主导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论文类
    三、 工具书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壮族嘹歌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隐喻理论的发展
二 壮族嘹歌的隐喻
    1.修辞维度上的壮族嘹歌隐喻类型分析。
        (1) 植物隐喻。
        (2) 动物隐喻。
    2.认知隐喻维度上的壮族嘹歌隐喻类型分析。
        (1) 嘹歌熟语隐喻。
        (2) 嘹歌文本隐喻。
三 结语

(8)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汉语谚语隐喻的特点
三、谚语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关系
四、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
五、结语

(9)手部动词“拿”的语义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List of Figure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he Origin of the Study
    1.2 The Purpo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Data Collection
    1.4 The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Verbs
    2.2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Hand Verbs
    2.3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na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Basis
    3.1 The Theory of Lexic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Models
        3.1.1 The Protean Nature of Word Meaning
        3.1.2 The Lexical Concept
        3.1.3 The Cognitive Model Profile
        3.1.4 The Lexical Concept Integration
    3.2 Metaphor and Metonymy
        3.2.1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3.2.2 Cognitive Metonymy Theory
        3.2.3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Chapter Four The Semantic Cognition Study of na
    4.1 Introduction
    4.2 The Syntactic Study of na
        4.2.1 The Simple Syntactic Structure
        4.2.2 The Extensional Syntactic Structure
    4.3 The Semantic Study of na
        4.3.1 The General Sense of na
        4.3.2 The Prototypical Sense of na
        4.3.3 The Semantic Extension and its Mechanisms
        4.3.3.1 The Contentive Meaning
        4.3.3.2 The Functional Meaning
        4.3.3.3 The Semantic Cognition Composition Map of na
        4.3.4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na's Meanings and Syntactic Patterns
    4.4 The Pragmatic Study of na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Postgraduate Study

(10)汉语惯用语的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0.2 相关研究综述
        0.2.1 惯用语的来源
        0.2.2 惯用语的理解
        0.2.3 惯用语的分类
        0.2.4 惯用语的语义分析
    0.3 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1章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基本概况
    1.1 惯用语的范围界定及性质
        1.1.1 传统语言学界对惯用语范围界定的观点
        1.1.2 认知语言学及心理学界对惯用语范围界定的观点
    1.2 《规范》中收录惯用语的分析
        1.2.1 《规范》收录的惯用语的形式分析
        1.2.2 《规范》收录的惯用语的意义分析
    1.3 小结
第2章 惯用语中的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转喻分析
    2.1 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及概念阐述
    2.2 结构隐喻在惯用语中的体现
        2.2.1 行车概念结构
        2.2.2 打仗概念结构
        2.2.3 戏曲演出概念结构
        2.2.4 做生意概念结构
        2.2.5 体育运动概念结构
        2.2.6 治病概念结构
    2.3 实体隐喻在惯用语中的体现
        2.3.1 惯用语中实体隐喻的举例探讨
        2.3.2 惯用语中名词性结构的实体隐喻情况
        2.3.3 惯用语中动词性结构的实体隐喻情况
    2.4 转喻在惯用语中的体现
        2.4.1 器官——行为或能力
        2.4.2 工具——相关人或物
        2.4.3 部分——整体
        2.4.4 表征——实体
        2.4.5 穿戴物——人或物
        2.4.6 地点——人或物
    2.5 小结
第3章 分别映射惯用语的语义分析
    3.1 语面意义发生实体隐喻的惯用语
        3.1.1 语面意义分别全部发生实体隐喻
        3.1.2 语面意义部分发生实体隐喻、部分保持原意
    3.2 语面意义发生转喻的惯用语
        3.2.1 语面意义整体发生转喻的惯用语
        3.2.2 语面意义部分发生转喻、部分维持原意
    3.3 语面意义部分发生转喻、部分发生隐喻
    3.4 小结
        3.4.1 分别映射惯用语隐喻、转喻情况的模型
        3.4.2 分别映射惯用语的释义模型
第4章 整体映射惯用语的语义分析
    4.1 转折关系
        4.1.1 想做某事而顾忌某原因未做
        4.1.2 结构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
        4.1.3 两方面情况相对
        4.1.4 前面的情况本不应当导致后面的情形
    4.2 条件关系
    4.3 并列关系
        4.3.1 并列是为了加强语气,为了说起来对偶
        4.3.2 并列是为了惯用语理解
    4.4 主谓宾结构
    4.5 小结
第5章 惯用语的附属意义分析
    5.1 语言单位意义成分的划分
    5.2 惯用语附属意义的释义分析
        5.2.1 情感意义分析
        5.2.2 社会意义分析
        5.2.3 搭配意义分析
        5.2.4 内涵意义分析
        5.2.5 主题意义分析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认知熟语中的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生肖熟语隐喻研究[D]. 仇瑶瑶.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D]. 王枫.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认知隐喻视野下的汉语惯用语分析[J]. 王芸,韩莎.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06)
  • [4]认知英汉习语中的隐喻特征[J]. 董海楠. 科学中国人, 2014(06)
  • [5]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研究[D]. 王菊菊.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6]惯用语附属义研究[D]. 郝雪华. 宁波大学, 2013(05)
  • [7]壮族嘹歌隐喻研究[J]. 陆晓珍. 鸡西大学学报, 2013(03)
  • [8]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J]. 陈娜.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9)
  • [9]手部动词“拿”的语义认知研究[D]. 孙崇飞. 杭州师范大学, 2012(12)
  • [10]汉语惯用语的语义分析[D]. 饶冠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认知习语中的隐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