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提高糖汁中钙镁盐滴定终点的研究

EDTA提高糖汁中钙镁盐滴定终点的研究

一、改善EDTA测定糖汁钙镁盐滴定终点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鲁红辰[1](2017)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参与的《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Water: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Brewers)一书翻译项目完成。该书是一本关于水处理问题的啤酒酿制专业指导用书,其中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理科知识。报告根据其词汇、句法、文本等特点将其归于科技类文本类型中,并采用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2001年,切斯特曼于《关于圣哲罗姆誓言的建议》(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一文中提出了翻译伦理理论。该理论主要基于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等学者的研究发展而来,并从伦理这一学术视角上总结了再现、服务、传意、规范、以及承诺五项伦理模式。其中前四项伦理是对翻译行为提出的准则,可用来指导翻译策略的选取。而最后一项则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起到调和前四项伦理的作用。报告基于伦理理论,从理解原文、策略选取、及译语表达等方面讨论了各项伦理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了该理论如何在语言、语篇、文化思维等层面指导译者选取翻译策略。报告通过分析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旨在探讨该理论在翻译策略选取上的指导作用。基于翻译伦理理论对酿酒类书籍的翻译进行分析,是该理论研究领域中较为新颖的方法,希望报告研究内容能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任勤[2](2017)在《壳聚糖磷酸酯糖用澄清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砂糖是国家战略物资,广西白砂糖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制糖业是广西的支柱性产业。全国约90%以上的甘蔗糖厂采用亚硫酸法澄清工艺,但此法存在不足,研究探索新的澄清剂及工艺对提高白砂糖质量,提高我国白砂糖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壳聚糖(CTS)具有较好的吸附性、成膜性、成纤性、吸湿性及生物相容性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课题将壳聚糖进行了磷酸化改性,制备壳聚糖磷酸酯(PCTS),改善水溶性,并将其应用于甘蔗混合汁澄清,探索无硫澄清工艺。本课题包含以下研究内容:1.对壳聚糖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包括脱乙酰度、粘均分子量。测得壳聚糖脱乙酰度为78%,粘均分子量M为6.19X105,并制备了壳聚糖磷酸酯粗产品。初步探讨了壳聚糖、壳聚糖磷酸酯对甘蔗混合汁的澄清效果。与传统亚硫酸法澄清效果对比发现,壳聚糖澄清效果与亚法相比,脱色率与纯度差均有提高,但清汁钙盐含量较高,不利于后续的蒸发与煮糖。经壳聚糖磷酸酯处理后,清汁纯度及脱色率均有提高,清汁钙盐含量低于传统亚硫酸法。2.将壳聚糖进行磷酸化改性,制备壳聚糖磷酸酯,以脱色率和纯度差为考核指标探索壳聚糖磷酸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验证m(壳聚糖):m(甲醛)、m(壳聚糖):m(磷酸)、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等因素对壳聚糖磷酸酯澄清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微波合成壳聚糖磷酸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CH2O):m(壳聚糖)=1:1,m(H3PO4):m(壳聚糖)=3.2:1,微波功率260W,微波时间9min,在此条件下,蔗汁脱色率达70%,纯度提高2.5%。3.(1)对最佳制备条件下所得的壳聚糖磷酸酯进行性质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壳聚糖磷酸酯的取代度为1.016。(2)采用电子扫描电镜观察壳聚糖磷酸酯的表面微观形态,发现壳聚糖改性后微观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未改性的壳聚糖为无规则形态,表面粗糙,有较多褶皱,呈现凹凸状。改性后的壳聚糖磷酸酯呈较规则的圆球状,相同放大倍数下,可以看到,单个壳聚糖磷酸酯颗粒体积变小,且大小不一,表面有褶皱凸起。(3)FI-TR观察壳聚糖磷酸酯的特征峰,鉴定壳聚糖磷酸酯的结构。壳聚糖磷酸酯的红外图谱与壳聚糖相比,变动较大,通过对比证实磷酸基团成功地引入了壳聚糖分子中。(4)探讨了壳聚糖磷酸酯对甘蔗混合汁的澄清机理,研究壳聚糖磷酸酯对混合汁中酚类物质的吸附特性。实验过程中确定调节蔗汁pH值为7.0。吸附平衡实验中,发现壳聚糖磷酸酯吸附甘蔗汁中酚类物质吸附平衡时间为60min。进行动力学研究时发现,壳聚糖磷酸酯吸附蔗汁中酚类物质的动力学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实验中证实,壳聚糖磷酸酯对蔗汁中的酚类物质的等温吸附模型更加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G0小于零,说明壳聚糖磷酸酯吸附蔗汁中酚类物质的反应自发进行;△H0大于零,说明壳聚糖磷酸酯吸附蔗汁中酚类物质属于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利于酚类物资的吸附。△S0大于零表明壳聚糖磷酸酯对蔗汁中酚类物质的吸附过程中固液界面的混乱度增大。4.将壳聚糖磷酸酯应用于混合汁澄清,确立最佳澄清工艺。以纯度差、脱色率、沉降速率、清汁钙盐含量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试验确立有效P2O5含量、预灰pH、一次加热温度、壳聚糖磷酸酯用量、二次加热温度、絮凝剂用量等工艺参数。最终确定壳聚糖磷酸酯澄清混合汁的工艺参数为:有效P2O5含量为284 mg/L,第一次加热温度为50℃,预灰pH为7.0,壳聚糖磷酸酯添加量为125 mg/L,第二次加热温度为 96℃,PAM 添加量为 4.8mg/L。

宋书冬[3](2016)在《直接转化法氢氧化镁合成新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氢氧化镁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在环境、医药、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水镁石作为一种天然的氢氧化镁无法满足一些高品质的应用,因此研究人员对利用水镁石制备高品质的氢氧化镁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此类方法因过程繁琐带来的高成本使得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针对辽宁省丰富的水镁石资源现状,氢氧化镁的市场潜力,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水镁石为原料,采用诱导剂诱导直接转化的方法一步制备出品质较高的氢氧化镁产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乳酸镁诱导水镁石直接转化制备氢氧化镁,对诱导剂的用量,反应时间,添加剂PEG10000的添加量等分别进行考察。并以峰强比(I001/I101)作为指标进行实验条件的筛选。研究发现:改变浓度比、水热时间和添加剂PEG10000用量均能有效改善氢氧化镁的表面极性,但对产品形貌没有显着的改善。采用乳酸镁和水镁石作为原料水热48h内不能实现转晶。(2)乳酸镁诱导水镁石/MgO直接转化制备氢氧化镁,对MgO的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分别进行考察,并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发现:在水镁石中加入部分轻质氧化镁有利于引导水镁石晶格结构的转变,且当MgO占镁源总量的30%及以上时,才会发生晶格结构转变。反应过程中MgO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并起到类似于晶种的作用,从而引导了水镁石晶格结构发生转变。反应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晶格结构转变的完全,而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其表面极性的降低。在氧化镁为30%,时间为36 h,温度为200℃时制备得到了六方片状均匀排列的氢氧化镁产品。(3)对甲苯磺酸钠诱导活化水镁石直接转化制备氢氧化镁,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NaOH溶液浓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并对诱导剂的作用和循环使用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对甲苯磺酸钠有利于晶体的成核及生长,对氢氧化镁的形貌起到了一种类似“晶型导向剂”的作用。当反应条件为:对甲苯磺酸钠与水镁石粉摩尔比为1:20,填充度70%,水热时间12 h,水热温度200℃,NaOH溶液浓度为5 mol·L-1时,制得的纳米氢氧化镁为规则均匀的六方片状。对甲苯磺酸钠诱导活化水镁石直接转化制备氢氧化镁有效地缩短水镁石制备氢氧化镁的工艺,且对甲苯磺酸钠的重复使用性能良好,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盖春慧[4](2010)在《薯渣中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化学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渣含水量高,不易储存,腐败变质后造成环境污染。本论文研究了从马铃薯渣中制备淀粉糖、膳食纤维和单细胞蛋白的方法,既提高了马铃薯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延长马铃薯加工的产业链,又变废为宝,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首先,确定马铃薯渣每种成分的具体含量。膳食纤维33.62%,淀粉40.11%。以成分含量为依据,设计马铃薯渣综合利用的试验工艺流程图如下:其次,液化液DE值14.52%,碘检验呈现棕红色;糖化液DE值92.70%,与无水乙醇不发生糊精反应。糖液过滤时间与温度的关系是,抽滤速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缓慢,降低温度有利于加快抽滤速度。糖液脱色实验条件为活性炭用量0.7%,pH4,温度80℃反应30min,能够使糖液的透光率由15.7%变为91.1%。高温灭菌对糖液的影响是,高温后糖液中的杂质出现凝聚,可以被过滤,从而透光率提升;同时糖液经过高温蒸煮,会生成5-羟甲基糠醛或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颜色加深,透光率下降。然后,200μm适合作为膳食纤维成品的粒径,漂白条件为:温度70℃,pH10,加H2O25%,漂白3h,40℃干燥,白度由16.2达到29.4。膳食纤维提取率20.6%,含量达到92.73%,持水、持油、膨胀性最高达到8.2g/g、5.5 g/g、6.2mL/g。其表观粘度为1.88 mPa·s,阳离子交换能力0.55mol/g。通过电镜分析知纤维的表面结构较疏松,空隙较大。通过红外和气相色谱技术分析,可知所制备的膳食纤维产品与马铃薯渣之间的变化。最后,确定培养菌种为热带假丝酵母,其蛋白质为43.12%,发酵时间72h,使用高浓度糖液培养更合适,接入菌种5环。所制备的单细胞蛋白由17种氨基酸组成,谷氨酸含量5065.64 mg/100g,氨基酸含量37.31%。

郝继东[5](2009)在《低温蒸发处理核工业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工业废水不但含盐量高,且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是一种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核工业废水的处理仍是废水处理领域的难题。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排放的放射性废水,主要是该厂核燃料元件制备过程中精制铀而产生的含铀和硝酸铵的铀精制工艺废水,该废水经硅胶吸附后仍具有微量的放射性,且含盐量高。为解决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排放的放射性废水的处理难题,针对该厂废水的特性,提出采用低温蒸发处理核工业废水,核工业废水首先经低温蒸发,蒸发出的水蒸气冷凝后回用,蒸发残液结晶后水泥固化处理,从而可彻底解决核工业废水的污染,并结合水量情况进行了低温蒸发处理核工业废水的工艺设计,为解决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的核工业废水处理难题提供了参考。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低温蒸发处理核工业废水的工艺,对影响蒸发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方式进行了优化。提高操作真空度有利于降低操作温度、减少能耗、提高处理能力,但会增加冷凝液中COD的含量,降低冷凝液水质;提高废水酸度有助于降低冷凝液氨氮含量,但会增加冷凝液的COD值;增加加料比有利于改善冷凝液水质,却会降低处理能力。影响冷凝液水质的主要因素是有机物的挥发、游离氨的蒸发和剧烈沸腾时的蒸汽夹带,从而导致蒸发前期和后期的冷凝液水质较差而中期的冷凝液水质较好,宜分段收集利用。在本实验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即在真空度为0.060 MPa下,调节废水pH为3,采用连续加料方式,低温蒸发浓缩5倍,浓缩液冷却后可以结晶,适合水泥固化;冷凝液中不具有放射性,COD为55.36mg/L,TDS为130.56mg/L,色度为0倍,浊度低于3度,可以用作厂区的绿化等杂用水。最后,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对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排放的核工业废水进行了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为该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周佳[6](2008)在《溶解氧对糖汁澄清过程影响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汁的提纯与分离是糖厂处理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的工序,也是制糖过程最关键的工序之一,它与后面的工序直接相关,并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糖品的质量和糖分回收。糖汁的澄清过程是整个制糖工艺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气中的氧气由于各种原因进入糖汁中成为溶解氧,有关溶解氧对制糖过程特别是澄清过程的影响,国内外鲜有报导。本课题研究了溶解氧对澄清过程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这对于更好地控制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改善制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本实验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澄清过程中由于溶解氧作用引起的亚硫酸氧化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蔗糖浓度的升高能降低氧化反应速率;反应温度和pH值的升高、SO32-离子浓度的增大和曝气时间的增长均能提高氧化反应速率。2、溶解氧与铁、多酚类等物质共存时对色值的影响及变化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pH值等条件下,溶解氧浓度越大,会加速多酚酶催氧化反应、多酚与铁等反应;二氧化硫可以有效地抑制上述反应。3、溶解氧对澄清过程中使用的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在中高温条件下溶解氧对PAM的降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4、溶解氧对糖汁澄清过程的影响。通过给混合汁曝气充氧使混合汁含有不同量的溶解氧,采用正交实验方案,考察了纯度、色值、沉降速度、过滤速度、钙盐和SO42-含量等六个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以确定溶解氧对澄清过程的影响程度。5、除氧方法的研究。除氧的一般方法,包括物理方法(真空除氧)和化学方法。结果表明:对于物理方法,采用真空除氧获得较好的除氧效果;对于化学方法,亚硫酸钠的除氧率要稍高于抗坏血酸。

赵军岗[7](2008)在《海参肠道β-1,3-葡聚糖酶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水生动物消化、利用所摄取营养物质的能力取决于存在于其肠道内的消化酶类。海参营养丰富,还含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水产动物。对海参肠道消化酶的研究对了解海参消化、促进海参养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p-葡聚糖酶是最重要的消化酶之一。本文通过对海参肠道p-1,3-葡聚糖酶的提取、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优化了海参肠道p-1,3-葡聚糖酶的最佳提取条件;建立了包括阴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PAGE-凝胶电泳在内的酶分离纯化方法;研究了提纯酶的分子量及酶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海参肠道p-1,3-葡聚糖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含0.05mol/L NaCl的磷酸盐缓冲液(pH6.0);缓冲液:海参肠(v/w)=4:1;盐析时硫酸铵饱和度为80%。经DEAE-Sepharose CL-6B、Butyl-Sepharose4Fast Flow和Native-PAGE电泳后,提纯酶酶活力相对于粗酶纯化了23.24倍,经SDS-PAGE测定分子量约为37.5kDa。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值为5.0,在不高于40℃,pH5.0-8.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Mn2+对酶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Cu2+、Ca2+、Mg2+、Fe2+、Zn2+、Ba2+、 K+、Ag+对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Cu2+对酶的抑制作用最强,Ag+的抑制作用次之。β-1,3-葡聚糖酶水解昆布多糖的米氏常数Km为19.8ug/mL, Vmax为2000ug/min·mg。

章炳谊[8](2007)在《菜籽饼粕中植酸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植酸是一类天然的含磷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谷物、豆类及油科植物种子中。由于植酸对金属的独特螯合作用和天然抗氧化作用使其在食品、环保、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备受人们关注。因此,综合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获取植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去除蛋白的菜籽饼粕为原料,进行提取植酸的工艺研究,试验优化了酸液浸提植酸的因素条件,选取得到较好的704#阴离子交换树脂,采用静态法和动态法探索了离子交换的最适参数,同时对植酸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单因素浸提植酸的试验基础上,以浸提率为指标,进行L16(4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因素水平范围内,浸提植酸的较好条件为HCl酸浸浓度0.8mol/L,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0min,料液比1:5,在该条件下植酸的浸提率为95.8%。制得菲汀的有机磷含量为31%。(2)通过静态比较选择的704#阴离子交换树脂,在室温下,pH=3时静态吸附植酸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h。静态洗脱剂采用1.0mol/L的NaOH效果较好。(3)动态法考察704#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的吸附和洗脱的结果表明:上样液选取浓度为7.4mg/ml、流速为1.5ml/min利于植酸的吸附;而在一定范围内树脂高径比越大越好。洗脱剂NaOH在浓度为1.0mol/L、流速为1.0ml/min时洗脱效果较佳。得到的植酸产品经检测符合国家标准。(4)试验分析测定了植酸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植酸能有效地减缓由烘箱法引发的油脂过氧化反应,效果较BHT好;同时,植酸对·OH和O2-都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呈一定的效量关系,对·OH和O2-清除活性IC50值分别为2.54mg/ml和9.28mg/ml。

程忠玲,刘纵宇[9](2007)在《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文中认为为了测定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含量,采用了传统的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但由于其他离子的干扰使测定终点难以观察。因此实验研究了采用CMP混合指示剂法测定钙,以K-B混合指示剂法测定镁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对钙、镁检测的结果比传统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

刘纵宇,程忠玲,李锦燕[10](2007)在《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测定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的含量,采用了传统的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但由于其他离子的干扰使测定终点难以观察。因此实验研究了采用CMP混合指示剂法测定钙,以K-B混合指示剂法测定镁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对钙、镁检测的结果比传统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

二、改善EDTA测定糖汁钙镁盐滴定终点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EDTA测定糖汁钙镁盐滴定终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与文本分析
    1.1 翻译任务描述
    1.2 文本类型分析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译中问题
    2.3 译后修改和审校
第三章 翻译伦理理论
    3.1 理论背景
    3.2 翻译伦理理论
        3.2.1 再现的伦理
        3.2.2 服务的伦理
        3.2.3 传意的伦理
        3.2.4 规范的伦理
        3.2.5 承诺的伦理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语言层面
        4.1.1 词汇处理方法
        4.1.2 句子处理方法
    4.2 语篇层面
        4.2.1 人称代词替代与省略
        4.2.2 语义转换与增补
        4.2.3 语言风格的选择
    4.3 文化与思维方式层面
        4.3.1 直译加注
        4.3.2 意译
        4.3.3 增译与减译
        4.3.4 四字结构
总结
    5.1 理论实践总结
    5.2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翻译实践文本
附录二 翻译实践证明

(2)壳聚糖磷酸酯糖用澄清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壳聚糖
    1.3 壳聚糖衍生物
    1.4 壳聚糖在糖汁澄清中的应用进展
    1.5 壳聚糖磷酸化改性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基本性质及澄清效果的初步探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实验主要操作步骤
        2.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磷酸酯糖用澄清剂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实验主要操作步骤
        3.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磷酸酯糖用澄清剂结构表征及吸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实验主要操作步骤
        4.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磷酸酯澄清甘蔗混合汁的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实验主要操作步骤
        5.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新型澄清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直接转化法氢氧化镁合成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镁石的概述
        1.1.1 水镁石的组成结构及资源状况
        1.1.2 水镁石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氢氧化镁制备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水化法
        1.2.3 沉淀法
        1.2.4 水热法
        1.2.5 其他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乳酸镁溶液的制备及浓度标定
        2.2.3 直接转化合成氢氧化镁
    2.3 分析测试及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X射线荧光(XRF)分析
        2.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4 热失重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水镁石原料的特征研究
        3.1.1 水镁石原料的晶体结构及化学成分
        3.1.2 水镁石原料的形貌
    3.2 乳酸镁诱导水镁石直接转化制备氢氧化镁
        3.2.1 浓度比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2.2 水热时间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2.3 PEG10000添加量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2.4 表面极性最优产品
        3.2.5 小结
    3.3 乳酸镁诱导水镁石/氧化镁直接转化制备氢氧化镁
        3.3.1 MgO添加量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3.2 水热时间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3.3 水热温度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3.4 小结
    3.4 对甲苯磺酸钠诱导直接转化制备氢氧化镁
        3.4.1 水热时间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4.2 水热温度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4.3 氢氧化钠浓度对氢氧化镁的影响
        3.4.4 对甲苯磺酸钠的作用
        3.4.5 对甲苯磺酸钠的循环使用性能
        3.4.6 氢氧化镁产品热稳定性分析
        3.4.7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薯渣中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化学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薯渣
        1.1.1 薯渣的主要成分
        1.1.2 薯渣流体性质
        1.1.3 薯渣国内外研究进展
        1.1.4 薯渣的开发前景
    1.2 淀粉糖
        1.2.1 淀粉糖的定义
        1.2.2 淀粉糖的生产方法
        1.2.3 生产淀粉糖的常用酶
        1.2.4 淀粉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3 膳食纤维
        1.3.1 膳食纤维的生理特性
        1.3.2 膳食纤维的功能
        1.3.3 膳食纤维的分离制备技术
        1.3.4 膳食纤维的漂白技术
        1.3.5 膳食纤维的发展趋势
    1.4 单细胞蛋白
        1.4.1 单细胞蛋白的定义
        1.4.2 单细胞蛋白的特点
        1.4.3 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
        1.4.4 单细胞蛋白的研究现状
        1.4.5 单细胞蛋白发展趋势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途径探讨和测定
    2.1 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途径探讨
        2.1.1 薯渣利用的主要途径
        2.1.2 有益物质的提取和制备途径
        2.1.3 发酵产品的生产途径
    2.2 生物质资源测定
        2.2.1 实验方法汇总
        2.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3 实验原理及方法
        2.2.4 生物质资源全测定结果
    2.3 马铃薯渣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2.3.2 样品处理
        2.3.3 马铃薯渣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铃薯渣制淀粉糖技术及产物性能测定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原理和方法
        3.2.1 水杨酸法(DNS 法)测还原糖含量原理
        3.2.2 α-淀粉酶液化作用原理
        3.2.3 糖化酶糖化作用原理
        3.2.4 美拉德反应及其机理
        3.2.5 水杨酸法(DNS 法)测还原糖含量试验方法
        3.2.6 还原糖DE 值测定方法
    3.3 工艺流程
        3.3.1 液化
        3.3.2 糖化
        3.3.3 淀粉糖液过滤
        3.3.4 淀粉糖液脱色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液化液和糖化液的测定结果
        3.4.2 温度对淀粉糖液过滤速度的影响
        3.4.3 高温灭菌对淀粉糖液颜色的影响
        3.4.4 淀粉糖液脱色单因素实验结果
        3.4.5 未脱色与脱色淀粉糖液对比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薯渣制备膳食纤维技术研究及产物性能测定
    4.1 材料与设备
        4.1.1 仪器设备
        4.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 实验原理和方法
        4.2.1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漂白原理
        4.2.2 不溶性膳食纤维膨胀力的测定方法
        4.2.3 不溶性膳食纤维持水力的测定方法
        4.2.4 不溶性膳食纤维持油力的测定方法
        4.2.5 不溶性膳食纤维阳离子交换能力测定方法
        4.2.6 表观黏度分析法
        4.2.7 白度分析法
        4.2.8 电子扫描显微镜分析法
        4.2.9 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分析法
        4.2.10 气相色谱分析法
        4.2.11 膳食纤维粉碎粒径实验方法
    4.3 膳食纤维漂白工艺流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膳食纤维产品成分分析结果
        4.4.2 表观黏度分析结果
        4.4.3 白度分析
        4.4.4 电镜分析
        4.4.5 纤维红外分析结果
        4.4.6 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4.4.7 膳食纤维粉碎粒径实验
        4.4.8 膳食纤维漂白工艺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薯渣制备单细胞蛋白的技术研究及产物性能测定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5.1.3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培养基制作
        5.2.2 斜面种子培养方法
        5.2.3 培养条件
        5.2.4 摇瓶发酵试验
        5.2.5 OD 值测定方法
    5.3 发酵试验
        5.3.1 菌种的选育
        5.3.2 培养时间对酵母产量的影响
        5.3.3 糖液浓度对酵母产量的影响
        5.3.4 菌种种子接入量对酵母产量的影响
    5.4 发酵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菌种的选育
        5.4.2 培养时间对酵母产量的影响
        5.4.3 糖液浓度对酵母产量的影响
        5.4.4 菌种种子接入量对酵母产量的影响
    5.5 检测方法
        5.5.1 发酵液中的糖类物质测定
        5.5.2 单细胞蛋白氨基酸检测分析
    5.6 检测结果
        5.6.1 发酵液中的糖类物质测定结果
        5.6.2 单细胞蛋白氨基酸检测分析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低温蒸发处理核工业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核工业废水的特点和危害
        1.2.1 核工业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1.2.2 核工业废水的危害
    1.3 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核工业废水的物理和物理化学处理法
        1.3.2 核工业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3.3 核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法
        1.3.4 小结
    1.4 蒸发技术的原理和研究应用现状
        1.4.1 蒸发技术的原理
        1.4.2 蒸发技术的种类
        1.4.3 蒸发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1.4.4 蒸发技术的应用领域
    1.5 低温蒸发的特点
    1.6 本课题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2 实验装置
    2.3 水质测定方法
        2.3.1 TDS 测定
        2.3.2 COD 测定
        2.3.3 其它水质测定
        2.3.4 废水水质测定结果
    2.4 实验内容
        2.4.1 冷凝液水质变化规律研究及废水浓缩倍数确定实验
        2.4.2 操作参数对冷凝液的影响实验
        2.4.3 操作参数的优化实验
第三章 低温蒸发处理核工业废水实验研究
    3.1 冷凝液水质变化规律研究及最大浓缩倍数确定
        3.1.1 蒸发各阶段冷凝液中COD 的变化规律
        3.1.2 蒸发各阶段冷凝液中氨氮含量和pH 值的变化规律
        3.1.3 蒸发各阶段冷凝液TDS 的变化规律
        3.1.4 最大浓缩倍数确定
    3.2 操作参数对冷凝液的影响
        3.2.1 操作温度及压力对冷凝液的影响
        3.2.2 废水浓度对冷凝液的影响
        3.2.3 废水pH 值对冷凝液的影响
        3.2.4 进料方式对冷凝液的影响
    3.3 操作参数的优化
        3.3.1 因素及水平的选取
        3.3.2 正交实验表的选取及实验安排
        3.3.3 实验结果分析及最佳操作参数的选取
        3.3.4 对比实验验证最佳操作参数
    3.4 处理效果
    3.5 冷凝液和结晶固体的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发工艺设计
    4.1 处理对象
    4.2 低温蒸发工艺
        4.2.1 低温蒸发工艺特点
        4.2.2 低温蒸发工艺过程
    4.3 低温蒸发工艺的设备选型
        4.3.1 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
        4.3.2 主要设备一览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6)溶解氧对糖汁澄清过程影响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1.1 氧气的物理性质
        1.1.2 氧气的化学性质
    1.2 溶解氧
        1.2.1 溶解氧的定义、来源及其作用
        1.2.2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1.3 气-液相间的氧传递
    1.4 糖汁中的溶解氧
        1.4.1 糖汁中溶解氧的来源
        1.4.2 溶解氧对制糖生产的影响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相关领域的研究
        1.5.2 糖业领域的研究
    1.6 溶解氧的测定
        1.6.1 碘量法
        1.6.2 电化学探头法
        1.6.3 电化学探头法原理
        1.6.4 本课题使用的溶解氧分析仪简介
第二章 糖汁氧化机理研究初探
    2.1 亚硫酸氧化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小结
    2.2 多酚氧化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小结
    2.3 絮凝剂氧化降解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小结
第三章 溶解氧对澄清过程的影响
    3.1 糖汁溶解氧的测定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溶解氧对澄清过程分离提纯效率的影响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正交实验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除氧方法的研究
    4.1 真空除氧
        4.1.1 定义及基本原理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2 化学除氧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海参肠道β-1,3-葡聚糖酶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海参
        1.1.1 海参介绍
        1.1.2 海参成分
    1.2 水产动物消化酶
        1.2.1 消化酶研究与海参养殖之间的关系
        1.2.2 海参消化酶的研究现状
    1.3 β-葡聚糖酶
        1.3.1 β-葡聚糖酶的来源
        1.3.1.1 植物来源的β-葡聚糖酶
        1.3.1.2 微生物来源的β-葡聚糖酶
        1.3.1.3 动植物来源的β-葡聚糖酶
        1.3.2 β-葡聚糖酶的分类及作用方式
        1.3.3 β-葡聚糖酶的应用
        1.3.3.1 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1.3.3.2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3.3.3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4 β-1,3-葡聚糖酶
        1.4.1 β-1,3-葡聚糖酶的分布
        1.4.2 β-1,3-葡聚糖酶的研究现状
        1.4.2.1 β-1,3-葡聚糖酶可诱导性的研究
        1.4.2.2 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1.4.2.3 β-1,3-葡聚糖酶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1.4.2.4 β-1,3-葡聚糖酶的纯化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1 Folin-酚甲液的配制
        2.2.2 Folin-酚乙液的配制
        2.2.3 蛋白质凝胶电泳试剂的配制
        2.2.4 考马斯亮兰染色所需试剂
        2.2.5 活性染色所需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β-1,3-葡聚糖酶酶活的测定
        2.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3 非变性凝胶电泳
        2.3.4 活性染色
        2.3.5 SDS-PAGE电泳
    2.4 β-1,3-葡聚糖酶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2.4.1 最佳提取缓冲液pH值的确定
        2.4.2 最佳提取缓冲液离子强度的确定
        2.4.3 最佳提取缓冲液体积的确定
        2.4.4 最佳浸提时间确定
        2.4.5 β-1,3-葡聚糖酶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2.5 β-1,3-葡聚糖酶沉淀方法的确定
        2.5.1 盐析沉淀法
        2.5.2 乙醇沉淀法
        2.5.3 丙酮沉淀法
    2.6 透析
        2.6.1 透析袋的预处理
        2.6.2 透析法除硫酸铵
    2.7 β-1,3-葡聚糖酶沉淀方法的确定
        2.7.1 DEAE-Sepharose CL-6B离子交换层析
        2.7.2 Butyl-Sepharose 4 Fast Flow疏水层析
        2.7.3 Native-PAGE分离
    2.8 β-1,3-葡聚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2.8.1 酶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2.8.2 β-1,3-葡聚糖酶酸碱稳定性”
        2.8.3 β-1,3-葡聚糖酶最适反应pH值的确定
        2.8.4 β-1,3-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
        2.8.5 β-1,3-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
        2.8.6 金属离子对β-1,3-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2.8.7 β-1,3-葡聚糖酶的反应动力学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1.2 Folin-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海参肠道β-1,3-葡聚糖酶提取条件的研究
        3.2.1 缓冲液p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2.2 NaCl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2.3 浸提体积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2.4 浸提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2.5 海参肠道β-1,3-葡聚糖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3.3 β-1,3-葡聚糖酶的沉淀分离
        3.3.1 硫酸铵饱和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3.2 乙醇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3.3 丙酮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3.3.4 三种方法沉淀分离β-1,3-葡聚糖酶效果的比较
    3.4 酶的纯化及鉴定
        3.4.1 DEAE-Sepharose CL-6B阴离子交换层析”
        3.4.2 Butyl-Sepharose 4 Fast Flow层析
        3.4.3 Native-PAGE电泳
    3.5 酶学性质的研究
        3.5.1 酶的分子量
        3.5.2 最适反应pH
        3.5.3 最适反应温度
        3.5.4 pH稳定性
        3.5.5 热稳定性
        3.5.6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3.5.7 动力学的研究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菜籽饼粕中植酸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酸及其研究现状
        1.1.1 植酸的化学结构
        1.1.2 植酸的性质
        1.1.3 植酸的制备与检测
        1.1.4 植酸的用途
    1.2 离子交换技术及其应用
        1.2.1 离子交换的原理
        1.2.3 离子交换技术的应用
    1.3 自由基的简介
        1.3.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
        1.3.2 氧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疾病和衰老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除蛋白后菜籽饼粕中植酸的提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2.1.2 检测方法
        2.1.3 试验方案设计及优化方法选择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浸提剂对植酸的提取效果
        2.2.2 浸提剂浓度对植酸提取的影响
        2.2.3 提取时间对植酸提取的影响
        2.2.4 温度对植酸浸提率的影响
        2.2.5 料液比对植酸浸提的影响
        2.2.6 浸提次数对植酸浸提的影响
        2.2.7 超声波对植酸浸提的影响
        2.2.8 搅拌对植酸提取的影响
        2.2.9 正交实验
        2.2.10 菲汀质量检测结果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制备植酸
    3.1 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静态吸附效果的研究
        3.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3.1.2 植酸的检测方法及树脂的预处理
        3.1.3 试验方案设计
        3.1.4 结果与讨论
    3.2 704~#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的动态吸附与洗脱的研究
        3.2.1 主要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检测方法
        3.2.4 试验方案
        3.2.5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植酸抗氧化性质的研究
    4.1 材料
        4.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检测方法及步骤
        4.2.1 酸价的测定
        4.2.2 过氧化值的测定
        4.2.3 羰基值的测定方法
        4.2.4 植酸清除氧自由基(·OH和O_2~(-·))的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酸价测定结果
        4.3.2 植酸抗氧化的效果
        4.3.3 植酸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4.3.4 植酸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4.3.5 植酸对超氧自由基的抑制效果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10)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指示剂的配制
        1) 铬黑T指示剂的配制。
        2) 钙指示剂的配制。
        3) CMP混合指示剂的配制。
        4) K-B指示剂的配制。
    1.3 测定方法
        1.3.1 钙离子的测定
        1) 钙指示剂法。
        2) CMP指示剂法[1]。
        1.3.2 镁离子的测定
        1) 铬黑T法。
        2) K-B指示剂法[1]。
2 测定条件探讨及结果分析
    2.1 酸度的影响
    2.2 掩蔽剂的选择
    2.3 指示剂的选择
    2.4 回收实验
3 结论

四、改善EDTA测定糖汁钙镁盐滴定终点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D]. 鲁红辰.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2]壳聚糖磷酸酯糖用澄清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工艺研究[D]. 任勤. 广西大学, 2017(02)
  • [3]直接转化法氢氧化镁合成新方法的研究[D]. 宋书冬.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6)
  • [4]薯渣中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化学工艺研究[D]. 盖春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5]低温蒸发处理核工业废水的研究[D]. 郝继东.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9(12)
  • [6]溶解氧对糖汁澄清过程影响的探索研究[D]. 周佳. 广西大学, 2008(01)
  • [7]海参肠道β-1,3-葡聚糖酶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的研究[D]. 赵军岗. 大连工业大学, 2008(04)
  • [8]菜籽饼粕中植酸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章炳谊.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9]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 程忠玲,刘纵宇. 辽宁化工, 2007(07)
  • [10]泥页岩中可溶性钙、镁离子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 刘纵宇,程忠玲,李锦燕.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EDTA提高糖汁中钙镁盐滴定终点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