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政策的经济影响

国债政策的经济影响

一、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林露[1](2021)在《我国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在长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增发国债以满足大幅增加的公共投资支出需求是重要的财政举措。随着全球范围内不确定性和突发事件增多、我国国内对扩大内需的重视度提升,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将如何被使用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里,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作为重要影响机制之一,是评估国债效应、制定国债政策的重要依据。而随着私人部门投资范围的扩大和重要性的提升,国债对其产生的效应将更加影响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作梳理后,本文首先论述了国债相关理论以及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制,为全文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梳理了我国国债配合财政政策的发行历史,总结我国国债的总体情况,也为后文的因素分析提供依据。再次,利用1981—2017年的数据,利用VAR模型作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影响的实证检验,并结合传导路径和影响机制作因素分析。最后对论文研究作结论,提出关于国债与私人部门投资关系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构造VAR模型识别私人部门投资面对国债冲击的响应,实证结果显示国债冲击对私人部门投资有正负来回波动但都十分微弱的影响。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方差分解结果也显示国债变动对私人部门投资变动的贡献度很低。总的来看,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没有明显的挤出或拉动作用。本文从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入手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我国,国债不具有挤出私人部门投资的条件。(1)国债会被认为是拥有可观利息收入的净财富;(2)通过对就业率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关系的分析,认为我国国债的发行不会挤占私人部门投资所需资金;(3)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没有畅通的传导机制,国债的发行不会显着推动利率上升。第二,从短期看,由于我国公共资本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重点使用方向在于农业和公用事业等基础性、公共性领域,根据产业波及理论的计算,这些产业领域的短期影响力相对很小,所以对这些产业的投入在短期内带动的私人部门投资相对有限。但从长期来看,公共资本弥补了私人部门投资的不足,创造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优化了整体经济环境和私人部门投资环境。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有:重视国债运行的稳定性;优化国债的使用方向和结构;注重放大国债的乘数效应。

王明超[2](2021)在《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尤其是面对2020年的疫情冲击,积极财政政策在对冲负面影响、解决企业临时困境、加快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中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拉升国内有效需求,促进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方面国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国债发行规模增大,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也不可忽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投资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民间投资则是衡量经济增长是否稳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国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写作的目的是研究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幅增长是否会对民间投资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挤出效应。本文首先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之后对国债的挤出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国债挤出效应的传导机制和影响因素在理论层面加以剖析;然后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两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国债在期间发挥的作用及其产生的挤出效应,以及当前国债挤出效应的主要表现;在理论和现实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综合我国1981—2019年之间得到的经济数据,利用VAR模型测算具体国债的挤出效应;最后对相关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为更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利用好国债进行宏观调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实证模型的检验结果,本文发现在控制利率的条件下,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张,使得民间投资的规模出现了负向的反映,这种反应一直持续到第五期,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表明国债发行规模从第一期的解释了民间投资规模变化的0%,到第十期的时候,已经解释了民间投资规模变化的16%。因此,国债发行会对民间投资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综合相关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国债发行规模的提高一方面使得社会中资金的供需出现矛盾,从而推高利率,并且进而提高民间投资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即使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不会通过利率渠道挤出民间投资成本,或者民间投资对利率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也会在国债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最后,国债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低效率的情况,也会使得民间投资的机会成本升高,产生特殊的挤出效应。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应一如既往地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其次是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国债的规模风险,最后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全面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蒲诗璐[3](2021)在《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毋庸讳言,政府债务已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或者调控工具,无论是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还是为调整经济结构、熨平经济周期,抑或改善融资渠道,政府债务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政府债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累积水平过高以致于超过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可能成为引爆经济动荡甚至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据国际金融协会报告,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281万亿美元的新高,全球债务与GDP之比超过355%,这表明债务高企已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Covid-2019疫情却又使全球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全球经济正在债务上走钢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纷纷预测,爆发世界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印度是新兴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其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经济增长明显提速。但是,伴随工业化的急速推进,印度政府债务规模也在持续攀升,在当前全球债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印度政府债务究竟有没有风险,其可持续性状况到底如何?是否真正潜伏着危机?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加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加强财政管理和债务管理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印度政府债务的演变、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弄清印度政府债务演变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更重要的是试图探讨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中国政府如何防范债务风险、增强债务可持续性、提升债务资金的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绪论部分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明确指出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研究意义。在全球债务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印度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丰富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有关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问题的理论探索,还可以在实践上为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债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第二章从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政府债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政府债务风险理论,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文献梳理。逻辑上层层递进,既明确了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范围,也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思路、任务和目标,为全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思路引导、以及方法(论)指导。第三章从宏观上对印度政府治理体制、财政分权关系、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演进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还对印度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莫迪政府财税改革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剖析,旨在为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演变特征提供制度维度的解释。研究认为,财权和事权不断从中央向地方分散;政府债务积累是长期推行扩张性投资政策、快速增加非生产性支出、对各邦援助、以及国内外非债务性资源动员不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融资管制不断放松;为防范债务危机政府也加强了关于财政和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第四章研究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总量和结构上对印度内债和外债分别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别揭示了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变化特征;二是采用债务评估单一指标法分别对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论认为:(1)内债。快速增长开始于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达到峰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内债始终是拉动政府债务变化的主导力量;主要原因可能有经济增长缓慢、税收和非税收入的拓展空间有限、五年发展计划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财政支出中非发展性支出占比过高等等;内债风险主要集中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03年前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三个时段。(2)外债。快速增长集中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峰值16.3%出现在1991年);外债增长不仅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而且跟对外贸易状况有直接关系;主权外债占比较低、多边主权债务占比较高、币种安排较为分散表明印度外债的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样本年份里外债风险相对较小,而外债风险相对较大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即印度债务危机爆发时期。第五章以Romer(2005)跨期预算约束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内债动态方程(35)b(28)pd-s(10)b(r-g)和政府外债动态方程Df(28)z(10)(ex-i)*e,分别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1)内债的不可持续性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从“质”来看,经济增速慢于债务利率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从“量”来看,财政赤字规模的持续扩大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2)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和可持续性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可持续性较差的时段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90年代末到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3)外债的不可持续也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从“质”来看,外贸出口增长率(外债资金的出口创汇能力)小于美元外债的利率;从“量”来看,外贸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逆差状态。(4)1970-2018年间大多数年份里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而80年代初到1992年前后又是印度外债可持续性最差的时段,导致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的主要因素是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第六章依据“财政疲劳”理论构建印度财政反应函数,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测算出印度政府债务负担率的上限及财政空间,进而设计四种研究情境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研究结论认为:(1)印度政府负债率的理论上限为80.3%,历年实际负债率处于37.7%-82.1%之间,多数年份实际负债率低于负债率的理论上限,这表明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1990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实际债务率超过债务率理论上限的年份较多,表明这两个时段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最差。(2)采用工具变量数值情境模拟方法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缺口、债务偿付利率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率、经济产出缺口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根据前文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即印度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债务利率水平等因素及其波动情况等宏观变量对债务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或建议: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或危机;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降低政府债务成本和风险;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当以防范政治风险而非债务风险为主。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债务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单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无法对一国债务可持续性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研究,既有描述性分析,也有单一指标评估,还通过自建模型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测度,此外还从相关政策或制度维度对其可持续性的演变特征进行解释,这种研究视角有助于研究任务同时发力和研究结论相互佐证,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第二,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全新的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35)b(28)pd-s(10)b(r-g)和外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Df(28)z(10)(ex-i)*e,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又以跨期预算约束理论、财政反应函数理论、“疲劳财政”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上限阈值测度和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模型,是对债务可持续性指标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第三,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如,本文认为带给印度政府债务风险最大的是外债而不是内债;又如,本文认为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与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目前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可持续性,风险总体可控,但政府进一步提高债务水平的财政空间越来越小。

陈建宇[4](2020)在《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举债融资是现代经济发展一项常用的政策手段之一。发行政府债券作为政府举债融资最为主要的实现途径,为现代市场经济各国政府所普遍采用。在金融市场上,政府债券的持续发行必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不断积累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因客观上存在着潜在的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经过持续累积,一旦超过经济增长的潜在需求之后,则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在政府债券发行之后,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状况亦需引起高度关注,这就延伸出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问题。政府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因其拥有良好的市场流动性而能够促进储蓄向投资的顺畅转化,故市场流动性愈益成为成熟发达的债券市场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国际上发达国家成熟的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显示,良好的债券市场流动性能够在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功能,进而实现一定的宏观政策目标;在微观层面能够发挥市场所特有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进而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需求。而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不仅涉及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金融市场运行规则、金融市场容量以及金融市场交易对象及交易行为等市场问题,还与政府债券发行的源头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在总量上的适度、结构上的合理,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与实际经济增长和潜在经济增长的适应度、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经济效应,以及规模和流动性二者之间的协调匹配问题均至关重要。本文从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入手,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研究涉及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市场流通、政府债券的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等系列问题,还关乎到政府债券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及二者的协调运作等市场基础问题;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效应影响,不仅需要研究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各自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还需要研究其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二者之间产生的相互效应以及互动协调等深层次问题。2008年发源于美国次贷问题、随后快速在国际范围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全面引爆的欧洲国家政府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各国政府债务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也给各国政府在开展举债融资背景下,加强和改善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在此轮世界性大规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试图分别启动财政政策的再度扩张,以及货币政策的更大规模宽松刺激经济运行,以期摆脱危机阴影,再一次推动政府债务规模的新一轮快速扩张。此轮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扩张在对低迷的经济增长以一定支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包括政府债券市场在内的债券市场和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泡沫积累和风险隐患集聚。2018年底,全球范围内各国债务的总规模冲到244万亿美元的新高。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预测,2019年全球债务总规模或将创下逾255万亿美元的纪录高位,是全球年度经济产值的三倍多,全球债务杠杆空前高企,债务压力也达到空前严重的峰值水平。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相伴相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支持和推动作用。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开始超过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券,其中2018年地方政府债券在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中占比达到57.66%的历史高位。为此,本文立足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视角,研究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兼具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等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回顾分类与总结述评。文献中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及其经济效应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偏少,且存在较大局限,有少量研究尝试开展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测度和比较,但对于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宏观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尚属薄弱。因此,本文立足于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双重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准备,对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概念及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厘清和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融入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元素的新IS-LM模型,尝试从理论源头视角研究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及市场流动性的效应问题;进一步,构建一个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我国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模拟;然后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从时变参数视角,分别对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开展动态研究;最后,在对国际27个样本国家(地区)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国际视角的经验印证。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2)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张容易推动金融杠杆的提升;(3)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增强总体上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4)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的过度增强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积聚;(5)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政府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协调运作。本文研究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政府债券的市场规模要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基本匹配,总体市场规模的基本适度和期限结构上的优化同样重要;(2)政府债券的市场流动性管理既要注重市场规则的改进完善,也要注重市场投资者基础的拓展;(3)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应引起足够重视,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政府债券市场发展;(4)政府债券在市场规模上的扩张不仅要适应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即以潜在的经济增长为准绳,还需关注通货膨胀发展态势;(5)政府经济调节中须注重各类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当前须实施好逆周期调节的各项相关政策措施,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

付娅迪[5](2020)在《日本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2020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指出,截止2019年第三季度末,全球债务为252.6万亿美元,全球债务/GDP为322%,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全球范围内,公共债务负担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其中日本的政府债务问题最为严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末,日本一般政府债务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37%,政府债务率位列世界首位。长期以来,尽管日本政府一直努力改善财政和债务状况,但是始终效果甚微。作为全球最大债务负担国,日本政府债务是否可持续,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对一国控制债务规模,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在全球范围内缓解政府债务负担提供借鉴。本文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政府债务及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揭示了日本居民部门储蓄充足、国债收益率低以及财政赤字持续增加是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庞大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日本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研究日本各个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总结了政策的经济效果。并且选取相关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分析日本财政状况及债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财政脆弱,政府债务危机严重。为了进一步得出日本债务上限,本文根据日本政府债务的动态假设,给定债务约束上限,通过计算从现在到未来较长时间内的政府债务/GDP、居民部门金融资产/GDP等指标,得出日本政府债务不可持续的结论。本文估计日本政府净债务率将在2029年达到最大值,最大净债务率为262%。2029年之后,日本净债务率将超过最大净债务率,日本政府债务将不可持续。最后,本文对日本政府债务进行总结,并从日本财政经验中得到中国政府债务管理的启示。

龙俊鹏[6](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王蕊[7](2019)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文中认为一直以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公投事件,以及美国领导人更替导致的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内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增长发展阶段转变的新常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体现得非常明显,体制性改革、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大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着国家的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故而,探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测度以及其经济效应,不仅是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效应以及传导机制等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有效制定防风险等相关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给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进行测度,再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贸易需求三个视角出发,考察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全文具体内容与结论如下:(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定义与测度。通过梳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经济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是从经济主体的视角出发,事件的结果是无法完全预知的,并且没有具体概率分布,单一经济指标不确定性是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离,即不可预测部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衡量指标可以通过各经济指标不确定性的加权平均来实现。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借鉴Jurado等(2015),应用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随机波动(FAVAR-SV)模型,采用2002年一2018年156个宏观与行业指标测度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表明:(ⅰ)样本内1-12期不确定性指数的预测值波动情况基本一致,测度结果稳定。(ⅱ)该指数能够清晰识别发生概率小于10%的经济波动和冲击,克服已有测度存在频繁波动的情况。其中两个高于1.65倍标准差的波动区间很好地解释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ⅲ)进一步比较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股票不确定性指数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更好地体现了整体经济非预期波动的共同趋势,而相比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而言,股票不确定性指数波动频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重大经济不确定性的识别上存在模糊性,同时测度结果存在一定的时滞性。(2)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传导机制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借鉴已有文献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5年—2017年30个省市地区的年度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引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以及两者交互项。研究结果表明:(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时,投资量会下降。(ⅱ)在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性地抑制了长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是导致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原因。(ⅲ)第三产业被人们誉为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平抑经济波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会缓解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负向冲击。(3)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由于长期以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所以分别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角度,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在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模型中引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采用2003年—2018年30个省市地区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ⅰ)城镇居民相对农村居民而言,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信自身能力并对未来持有乐观的态度,因此,在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并不强烈,负向影响不显着。(ⅱ)农村居民经济基础薄弱,储蓄结构单一,在面对突发性经济波动时,农村居民表现更加敏感,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波动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产生了较显着的负向影响。(4)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与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选取20个目标国,应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采用2005年—2015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进口贸易均产生了抑制作用。(ⅱ)分别采用股票不确定性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替代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稳定,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ⅰ)在测度方面,应加强数据库建设,丰富多频多类别数据,为基于大数据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提供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模型,完成多维度多层次的不确定性测度。(ⅱ)在投资需求方面,国家应及时而有力地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冲击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并且应发展本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而且应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与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向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化。(ⅲ)在消费需求方面,政府应增强政策的可预见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应该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还需要加强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ⅳ)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营造稳定的经济环境,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水平,应加强与贸易国之间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便利化水平,还应该抵制“逆全球化”思潮,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对话,对接国际规则,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ⅰ)多维指标数据集构建的创新。有别于国内多数研究存在严重遗漏信息的情况,借鉴Jurado等(2015)应用扩散指数测度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但又不同于Jurado等(2015)选取的月度数据,本文依托于宏观经济不确性定义,选用多频数据,并在数据集构建时加入能够体现政策方面的财政指标以及各行业指标。(ⅱ)通过比较测度结果验证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的实际效果,弥补了基于Baker(2016)方法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识别重大经济不确定性时的模糊性以及测度结果的时滞性等不足。(ⅲ)从总需求视角,分别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贸易规模层面出发,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首先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抑制影响,并结合产能过剩,在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下,为研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分别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视角探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两个群体人均消费的影响。最后,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进口以及进出口贸易的抑制影响。

唐常[8](2019)在《国库现金管理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财政呈现国库闲置资金规模高和债务存量高的双高并存的现象。这种局面折射出国库现金管理理念的缺失与国库系统的结构性矛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确定三大领域的财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预算法》从国库会计、集中收付制度、财政专户、国库现金管理等方面做了相应规定,以及《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国库现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启。在实践层面,当前的国库改革着眼于解决我国财政“双高”问题,体制机制的构建围绕国库最低现金持有量和最大化投资收益展开。并未关切国库现金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冲击作用。在理论层面,现有理论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建立在独立于国库现金管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传统理论无法解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依赖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经验事实。在此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兼容性的国库现金管理系统,使其兼顾两类目标:一是安全支付基础之上的最低现金持有量和最大化投资收益;二是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核心绩效目标以及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渠道。其次,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国库现金管理对财政货币政策影响机制的探讨。根据国库现金运作的规律,本文主要探讨国库现金管理的两个阶段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即余额管理和国库资金的市场化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最后总结国外成功经验,提出构建我国兼容性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构建路径。本文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具体展开: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内容是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旨在了解国库现金管理的共同特征与核心目标,以及国库现金管理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角色。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研究库底资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国库库底资金波动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论证熨平库底资金波动的必要性,进一步推出将库底资金稳定在最低持有规模不仅是国库现金管理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消除库底资金波动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消极影响必然选择。因此,确定库底最低现金持有规模成为关键。本文分析总结了传统测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不足,提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国库现金持有量的测算方法。第三部分是第六章。旨在分析国库资金市场化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库资金市场化是国库现金管理的高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库底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维持库底目标余额,同时也是影响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方面。该部分首先分析国库资金市场的影响因素、基本模式以及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然后以商业银行存款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国库资金市场化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第四部分是第七章和第八章。综合国库现金管理的两类绩效目标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关系,借鉴国外国库运作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兼容性现金管理系统的路径。该部分从国库现金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协同、运作层面的协调和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四个环节构建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本文的主要发现有以下三点:第一,从财政受托责任视角看,国库现金管理首要职责实现安全支付,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国库现金的绩效目标,即最低的现金持有量和最大化投资收益。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国库库底资金不仅存在大规模的闲置资金,同时呈现出剧烈的波动特征。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库底现金余额作为研究目标,在IS-LM框架下分析库底资金积累对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库底资金积累降低了自主消费需求,导致产量的下降。同时减少了货币供给量和削弱了财政政策效果。本文进一步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和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库底资金的增加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库底资金的增加对货币政策产生负向冲击作用。针对国库库底资金的财政效应,由于财政政策受到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文并没有使用VAR模型来分析库底资金的财政效应,而是基于我国GDP核算方法研究库底资金与财政赤字的关系。分析发现,库底资金的波动对冲了部分财政赤字,从而使得名义产出要高于实际产出。基于研究结论,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国库现金管理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的首要任务是要熨平库底资金波动,使国库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角色从“蓄水池”转向“渠道”角色。而这与国库现金管理追求最低的现金持有量是一致的,因此,对库底余额实施目标余额管理制度将有助于兼容性的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构建。第二,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旨在熨平库底资金波动,将库底资金维持在最低的水平,因而如何确定国库库底最低现金余额成为构建兼容性国库管理系统的关键。传统文献主要基于Baumol模型和Miller-Orr模型两类经典模型或者相关扩展模型测算最低现金持有规模。经典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最优化问题。但是经典模型存在假设过于理想化和适用性较窄的缺点,如经典模型中机会成本往往选择有价证券作为替代,忽视了我国只有商业银行定存一种模式的现实情况,因而测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受到质疑。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提出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测算方法,即使用风险价值(VaR)方法来测定库底资金最低规模。本章旨在提出一个方法论,为国库管理者确定目标余额管理的核心指标提供参考。第三,在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基础之上,国库资金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维持库底目标余额以及实现国库资金的绩效目标。本文在CC-LM框架下对国库资金市场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库资金商业银行存款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库资金商业银行存款通过准备金作用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从而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下降;但是对准货币正向冲击较大,导致广义货币供给增加。同时,国库资金商业银行存款对财政支出和产出影响不明显,但是对利率形成负向冲击作用,使得利率水平降低。国库资金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因此,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关键是在流动性管理和利率管理两方面加强协调配合,使国库一方面扮演“渠道”角色,另一方面可通过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调节器”作用。

龙小燕[9](2019)在《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重要的两大经济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概念、梳理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上,对比了我国宏观调控和西方国家干预、供给学派等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应统筹兼顾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四大关系,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两大政策应加强协调配合,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核心导向,短期应着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适时适度发挥政府投资的需求管理优势,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长期应着眼优化经济结构,通过供给管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优质增长;同时应加强两大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论文回顾了美国自大萧条后、日本和德国自二战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运用两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措施;介绍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各国运用两大政策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增长、利用国债助力实现两大政策目标的经验做法。论文运用不同的实证模型分析了两大政策在维护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和加强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现状,探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首先,运用VAR模型分析实际GDP增速、赤字率与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研究证明,货币供给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正相关;财政赤字率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负相关。赤字财政政策短期可能会诱导货币供给增加,但长期会因挤出效应有损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对赤字影响较小,但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类型的组合形式取决于具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综合权衡。分析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大政策效力都有期限约束;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宏观政策执行需把握好力度,尤其是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政策传导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二,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两大政策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大政策各自对各地区各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均不一样,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发挥合力。分析认为,单靠任一政策调整结构的作用有限,两大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协调配合机制,缺乏两大政策实施的配合端口,且各地情况和执行方式差异较大,效果不一。第三,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认为利用国债丰富外汇投资未能解决外汇波动带来的基础货币供给调节难题。运用VECM模型就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总体有限:国库现金对M0变动影响的最大贡献率为35%,对M1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为10%,对M2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仅为6%。分析认为,我国央行持有国债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低、流动性弱,国债市场尚不完善,国债期限结构与发行管理难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求等因素制约了国债各项功能的发挥。同时,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中央国库资金转化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管理有待提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总体战略基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机制及相关政策建议。两大政策短期应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的优势,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适当发挥政府投融资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利用国债优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期应注重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优质增长,发挥供给管理的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加大端口扶持力度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在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优化国债管理的同时,应利用国债打破外汇占款与人民币发行的直接联系,增加利用国债、国库现金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促进国债和人民币国际化。

张雄刚[10](2019)在《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及税收制度改革的深入,加之美国税改溢出效应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财政支出又具有刚性特征,因此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更大规模的国债发行势在必行,国债能否发行成功即国债发行空间有多大的问题成为关注重点。以往关于国债发行空间的研究往往是从国债供给方的角度进行的,即重点关注政府的国债需要量、国债还本付息承受能力及国债发行风险等因素,而对基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国债发行空间鲜有研究。当前,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和按赤字率安排财政赤字的方略使得管理层对国债发行规模的考量从财政依存度、偿债率等发行方的制约因素转向需求方应债能力所决定的发行空间方面。因此在国债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大规模国债发行仍具有现实必要的前提下,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角度对国债发行空间进行研究,对评估国债能否成功发行及国债发行风险的大小均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国债发行具有长期性需要和当前的国债持有者结构特征为基础,分别分析机构持有者和居民持有者对国债的需求意愿和资金供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其国债有效需求。最终通过二者国债有效需求得出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并评估国债发行风险大小。研究发现,尽管作为我国国债最大的持有主体,但受限于持有动机和有效资金供给能力,国债机构持有者只能消化按照当前速度增长的国债发行量,并不会提高其国债持有比例。虽然居民家庭国债持有比例较低,但作为资金盈余部门,其对国债强烈的配置需求和以居民储蓄存款为基础的强大认购能力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文章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测算国债“正常”可认购发行规模和居民储蓄存款向国债的可转化额,预测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发现我国国债发行空间仍有较大的扩展余地,国债发行空间较大而发行风险较小。

二、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影响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影响的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点
2 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影响的理论基础
    2.1 国债概念界定与功能
        2.1.1 概念界定
        2.1.2 国债功能
    2.2 西方经济学流派对于国债经济效应的观点演变
    2.3 国债影响私人部门投资的理论与相应传导机制
        2.3.1 净财富效应
        2.3.2 挤出效应
        2.3.3 公共投资效应
3 1981—2019 年财政政策中的国债发展历程与影响
    3.1 1981—2019 年经济与财政政策不同阶段的国债发行情况
        3.1.1 1981—1993 年:国债发行与减税让利相配合
        3.1.2 1994—2004 年:国债发行弥补基础设施短板
        3.1.3 2005—2014 年:国债发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事业发展
        3.1.4 2015 年至今:国债发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解决
    3.2 我国特别国债的发行历史与影响
        3.2.1 1989—1991 年特种国债
        3.2.2 1997 年第一次特别国债发行
        3.2.3 1998—2004 年长期建设国债
        3.2.4 2007 年第二次特别国债发行
        3.2.5 2020 年第三次特别国债发行
4 我国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模型选取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3 实证分析
        4.3.1 私人部门投资对国债冲击的脉冲响应分析
        4.3.2 方差分解分析
        4.3.3 实证小结
5 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影响的因素分析
    5.1 国债发行前居民的财富心理效应
    5.2 国债的挤出效应机制分析
        5.2.1 国债发行时对私人部门投资不构成资金挤占
        5.2.2 国债发行后不会显着推动利率上升
    5.3 国债使用后的效应分析——基于产业波及理论
        5.3.1 产业波及数据测算
        5.3.2 产业波及数据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重视国债运行的稳定性
        6.2.2 优化国债的使用方向与结构
        6.2.3 注重国债的乘数效应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
        1.2.2 关于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1.2.3 关于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债
        2.1.2 挤出效应
        2.1.3 积极财政政策
        2.1.4 民间投资
    2.2 国债的挤出效应理论分析
    2.3 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分析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国债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
    2.4 本章小结
3.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挤出效应的现实分析
    3.1 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债发挥的作用
        3.1.1 1998—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期间
        3.1.2 2008 以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期间
    3.2 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挤出效应的主要表现
4.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选择与处理
    4.2 模型建立
    4.3 模型估计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模型滞后期判定
    4.4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4.5 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
        5.2.2 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率
        5.2.3 防范国债的规模风险
        5.2.4 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5.2.5 全面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
        2.1.1 政府债务的内涵
        2.1.2 政府债务的特征
        2.1.3 政府债务的类型
        2.1.4 政府债务的功能
    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
        2.2.1 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
        2.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以及“财政疲劳”理论
    2.3 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
        2.3.1 政府债务有害论
        2.3.2 政府债务中性论
        2.3.3 政府债务有益论
        2.3.4 政府债务的非线性效应论
    2.4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2.4.1 政府支出扩张及预算约束理论
        2.4.2 债务危机风险
        2.4.3 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
    2.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
        2.5.1 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内涵
        2.5.2 政府跨期预算约束理论
        2.5.3 一般均衡条件下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理论
        2.5.4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
        2.5.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2.6 文献综述
        2.6.1 政府债务理论沿革综述
        2.6.2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研究综述
        2.6.3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研究综述
        2.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2.6.5 文献评析
    2.7 核心概念界定
        2.7.1 财政赤字
        2.7.2 赤字财政政策
        2.7.3 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2.7.4 发展性支出与非发展性支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印度财政体制及债务管理制度的变迁
    3.1 印度国家治理体系
        3.1.1 宪法及政治体制
        3.1.2 国家权力三权分治
    3.2 印度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3.2.1 央、地事权划分
        3.2.2 央、地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3.2.3 央、地税收权力划分
    3.3 财政收支运行状况
        3.3.1 央、地财政收入情况
        3.3.2 央、地政府财政支出状况
        3.3.3 财政盈余/赤字及债务状况
    3.4 印度政府债务管理
        3.4.1 政府债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3.4.2 政府债务管理的目标
        3.4.3 印度国债市场的演变
        3.4.4 《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2003)》
    3.5 莫迪政府财税改革
        3.5.1 财税改革背景
        3.5.2 财税改革目标
        3.5.3 财税政策及改革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趋势及风险描述性分析
    4.1 印度政府内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4.1.1 印度政府内债的规模分析
        4.1.2 印度政府内债的结构分析
    4.2 印度政府外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4.2.1 印度政府外债规模分析
        4.2.2 印度政府对外债务结构分析
    4.3 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4.3.1 印度内债风险分析
        4.3.2 印度外债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1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1.1 理论分析框架
        5.1.2 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5.1.3 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5.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2.1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
        5.2.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分析
        5.2.3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5.3.1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
        5.3.2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分析
        5.3.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6.1 “财政疲劳”及政府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6.1.1 “财政疲劳”与政府债务可持续
        6.1.2 基于“财政疲劳”理论的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6.2 研究模型构建
        6.2.1 理论模型构建与推导
        6.2.2 实证模型构建及标准设定
    6.3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检验
        6.3.1 变量、样本与数据说明
        6.3.2 检验结果及分析
        6.3.3 政府债务上限测度
    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子识别
        6.4.1 研究情境设计
        6.4.2 影响因子识别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1.1 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
        7.1.2 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
        7.1.3 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
        7.1.4 宏观经济变量与债务可持续性的关联
    7.2 对中国的几点启示或建议
        7.2.1 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
        7.2.2 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
        7.2.3 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
        7.2.4 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应主要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本文研究背景
        二、本研究的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政府债务作为国家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的研究
        二、政府债务适度规模及其效应问题的研究
        三、债券市场流动性方面的研究
        四、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对政府债务作用发挥的效应研究
        五、政府债务的金融效应研究
        六、动态研究方法
        七、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政府债务与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第一节 中国政府债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政府债务
        二、地方政府债务
    第二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
        一、国债(中央政府债券)市场
        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第三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的金融功能探析
        一、中国政府债券发行的信用属性和市场交易属性
        二、中国政府债券二级市场信用属性与交易属性
    第四节 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财政领域相关理论
        (一)政府债务理论
        (二)预算约束理论
        二、金融领域相关理论
        (一)金融市场理论
        (二)市场流动性理论
        三、经济社会领域相关理论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规模经济理论
        (三)通货膨胀理论
        (四)经济周期理论
        (五)风险管理理论
        四、动态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理论推导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债券、宏观效应与政策调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
    第一节 DSGE模型构建
        一、家庭部门
        二、银行部门
        三、生产部门
        四、政府部门和货币政策
        五、市场出清
    第二节 参数校准和估计
        一、部分参数校准
        二、贝叶斯估计
    第三节 数值模拟
        一、政府债券市场规模扩张效应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流动性增强效应分析
        三、银行机构持有政府债券规模权重改变下的流动性冲击
        四、政策调节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债券的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金融杠杆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变动的波动率特征分析
        三、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效应的脉冲响应分析
        四、政府债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流动性互动时变特征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债券的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效应
    第一节 政府债券、债务杠杆与通货膨胀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模型适用性分析
        二、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债券市场发展宏观效应的国际经验验证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
        二、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回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总结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
致谢

(5)日本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及相关概念界定
        2、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理论
        3、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相关文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日本政府债务
    (一)日本财政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大的原因
        1、日本居民部门储蓄充足
        2、国债收益率低
        3、财政支出规模庞大
        4、税收增长缓慢
        5、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刚性
    (三)日本政府债务潜在风险
三、日本财政支出政策及其经济效果
    (一)日本财政支出政策
        1、经济增长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1965-1990 年)
        2、经济停滞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1991-2001 年)
        3、缓慢复苏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2002-至今)
    (二)日本财政支出政策的经济效果
        1、经济增长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的经济效果(1965-1990 年)
        2、经济停滞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的经济效果(1991-2001 年)
        3、缓慢复苏时期的财政支出政策的经济效果(2002-至今)
四、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基本状况分析
    (一)日本赤字率和赤字依存度
    (二)日本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
    (三)日本国债清偿率
    (四)小结
五、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预测模型分析
    (一)日本政府债务率
    (二)日本居民部门金融资产
    (三)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预测分析
六、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二)日本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积极推行结构性改革
        2、合理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6)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重点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二)政府救助范畴
        (三)政府救助措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预期收益分析
        (二)预期成本分析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退出原则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四、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五、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六)包商银行接管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ARCH效应检验
        (三)模型拟合
        (四)结果分析
        (五)小结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一)VAR模型的构建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四)小结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五)小结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政策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7)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评述
        1.3.2 国内研究评述
    1.4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有待改进的不足
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
    2.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理论与定义
        2.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理论
        2.1.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定义
    2.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比较分析
        2.2.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
        2.2.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评析
    2.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计量框架构建
        2.3.1 因子模型与预测估计方法
        2.3.2 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随机波动计量框架(FAVAR-SV)
        2.3.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统计分解
    2.4 数据集的构建与处理方式
        2.4.1 数据集的构建
        2.4.2 数据的处理方式
    2.5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与比较分析
        2.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分析
        2.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与股票不确定性指数比较分析
        2.5.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比较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投资需求
    3.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传导机制
        3.1.1 实物期权传导机制
        3.1.2 金融摩擦传导机制
    3.2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2.1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理分析
        3.2.2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潜力分析
    3.3 计量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3.3.1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及系统广义矩估计(GMM)
        3.3.2 计量模型的构建
    3.4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3.5 实证分析
        3.5.1 控制变量传导路径分析
        3.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3.5.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交互项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消费需求
    4.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
    4.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4.3 计量模型设定
        4.3.1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4.3.2 计量模型构建
    4.4 研究对象与变量数据
        4.4.1 研究对象分类
        4.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5 实证分析
        4.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分析
        4.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进出口贸易
    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贸易的传导机制
        5.1.1 需求渠道
        5.1.2 预期渠道
    5.2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2.1 开放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5.2.2 对外贸易乘数
    5.3 计量模型设定
        5.3.1 随机前沿模型经济学理论基础
        5.3.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5.4 样本范围与变量数据
        5.4.1 目标国样本范围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5 实证分析
        5.5.1 解释变量预期符号与影响机制
        5.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5.3 股票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5.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
        6.1.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6.1.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6.1.4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的建议
        6.2.2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建议
        6.2.3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建议
        6.2.4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建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国库现金管理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财政受托责任框架的分析
    2.2 国库现金管理的原则、目标与功能架构
    2.3 国库管理模式与政策协调
    2.4 国库现金管理与传统政策协调的关系
第3章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变迁与现状
    3.1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变迁
    3.2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模式与现状
    3.3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面临的问题
第4章 国库库底资金波动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4.1 国库库底资金对财政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4.2 国库库底资金的货币政策效应
    4.3 国库库底资金的财政政策效应
第5章 熨平库底资金波动的目标余额确定
    5.1 熨平库底资金波动与目标余额管理
    5.2 国库最低目标余额确定的模型选择
    5.3 国库最低现金持有量的测算——以我国中央国库为例
第6章 国库资金市场化运作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6.1 国库资金市场化运作的内涵与模式
    6.2 国库资金市场化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
    6.3 实证分析
第7章 国库现金管理与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
    7.1 选择“美国和英国”的理由:典型性分析
    7.2 美国的实践经验
    7.3 英国的实践经验
    7.4 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8章 构建兼容性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路径
    8.1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
    8.2 构建标准TSA机制
    8.3 提高国库现金流预测能力
    8.4 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层面的协调
    8.5 财政部门与央行之间的权责划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维护经济稳定,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1.2.2 发挥合力共同优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1.2.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
        1.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3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3 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论文难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
        2.2.2 经济周期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凯恩斯主义流派
        2.2.5 其他理论
    2.3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模型
        2.3.1 IS-LM曲线——封闭经济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3.2 米德冲突——单一政策无法兼顾内外均衡
        2.3.3 丁伯根法则——不同经济目标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
        2.3.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政策效果不同
    2.4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启示与不足
        2.4.1 我国宏观调控与西方国家干预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4.2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不足
    2.5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
        2.5.1 短期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侧重需求管理
        2.5.2 长期注重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侧重供给管理
        2.5.3 加强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和效率
3 世界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1.1 “罗斯福新政”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2 二战期间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3 二战后至7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4 20世纪8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5 20世纪9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6 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前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2 日本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2.1 财政政策的演进
        3.2.2 货币政策的演进
        3.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3 德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
        3.3.1 二战后到60年代中期中性的财政政策和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2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3 80年代初至2008年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4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概况
        3.4.1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2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3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5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1 两大政策共同维护经济基本稳定
        3.5.2 两大政策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5.3 充分利用国债功能助力两大政策实现各自目标
4 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
    4.1 从双松到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3年—1997年)
        4.1.1 从双松转向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1.2 两大政策共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4.1.3 央行试行以国债为公开市场操作对象
    4.2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8年—2004年)
        4.2.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2.2 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经济总体稳定
        4.2.3 利用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2.4 国债期限结构受限央票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主力
    4.3 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5年—2008年)
        4.3.1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3.2 两大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4.3.3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投资
    4.4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8年—2011年)
        4.4.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4.2 共同支持4万亿投资应对经济下滑
        4.4.3 共同支持结构调整促进出口、投资和消费
        4.4.4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逐步增加
    4.5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11年—今)
        4.5.1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4.5.2 两大政策定向扶持相关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5.3 两大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4.5.4 两大政策加大国债、国库现金工具协调配合力度
5 两大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原因探析
    5.1 实际GDP增速、赤字率及货币供给M2增速关系的实证研究
        5.1.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5.1.2 基本检验
        5.1.3 VAP模型建立及检验
        5.1.4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5.1.5 实证分析结论
    5.2 原因探析
        5.2.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
        5.2.2 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5.2.3 货币政策目标与执行传导力度需合理把握
6 两大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原因解析
    6.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6.1.1 样本数据选取及说明
        6.1.2 计量方法
    6.2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1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2 两大政策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3 两大政策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4 两大政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5 实证分析结论
    6.3 原因解析
        6.3.1 单靠任一政策作用有限,难以发挥合力促进结构调整
        6.3.2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和端口支撑
        6.3.3 各地差异较大,执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方式和效果不一
7 两大政策工具在协调配合中的实证分析及原因分析
    7.1 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分析
        7.1.1 外汇占款大幅波动使货币供给较为被动
        7.1.2 外汇占款过多影响金融机构资金效率和货币政策有效贯彻
        7.1.3 利用特别国债创新外汇管理仍未解决货币供给难题
        7.1.4 利用“央票”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外汇”效率低于国债
    7.2 国库现金对货币供给量的VECM模型实证分析
        7.2.1 变量选择及单位根检验
        7.2.2 国库现金影响流通中的现金(M0)的实证分析
        7.2.3 国库现金影响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实证分析
        7.2.4 国库现金影响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实证分析
        7.2.5 实证分析结论
    7.3 原因分析
        7.3.1 央行持有国债规模和比例过低
        7.3.2 国债规模的安全区间难以确定,国债管理有待提高
        7.3.3 国债市场尚不完善
        7.3.4 缴税周期性特征使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7.3.5 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7.3.6 中央国库现金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7.3.7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机制
8 完善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8.1 宏观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8.1.1 国际经济新形势
        8.1.2 国内经济新形势
    8.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总体战略基调
    8.3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机制
    8.4 短期维护经济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优势
        8.4.1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8.4.2 发挥政府投融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
        8.4.3 利用国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8.5 长期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侧重供给管理
        8.5.1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8.5.2 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
    8.6 加大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力度,提高政策效率
        8.6.1 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管理
        8.6.2 善于利用国债、国库现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控的主动权
    8.7 进一步完善其他制度供给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相关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和特色
        1.4.3 不足之处
    1.5 技术路线
2 国债发行空间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1 国债有效需求和国债发行空间概念界定
        2.1.1 国债有效需求
        2.1.2 国债发行空间
    2.2 理论基础
        2.2.1 税收征收与国债发行的权衡理论
        2.2.2 国债的经济和金融效应
        2.2.3 资产选择理论
    2.3 国债需求现实
        2.3.1 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2.3.2 国债的社会需求
3 基于国债持有者角度的国债发行空间测度逻辑
    3.1 国债发行现状
        3.1.1 国债发行规模变动的统计描述
        3.1.2 国债期限结构及国债发行方式转变的应债影响
    3.2 国债持有者现状
    3.3 国债发行空间的测度逻辑
4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4.1 机构持有者国债持有动机分析
        4.1.1 特殊结算成员国债持有动机
        4.1.2 金融机构国债持有动机
    4.2 机构持有者资金供给分析
    4.3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5.1 居民国债需求是影响国债发行空间的决定因素
        5.1.1 居民需求是国债发行规模扩大的决定因素
        5.1.2 居民储蓄存款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
    5.2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2.1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逻辑
        5.2.2 居民储蓄存款国债可转化额测算
6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及结论
    6.1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国债政策的经济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分析[D]. 林露.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2]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的挤出效应研究[D]. 王明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3]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D]. 蒲诗璐. 四川大学, 2021(12)
  • [4]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陈建宇. 南京大学, 2020(09)
  • [5]日本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D]. 付娅迪. 外交学院, 2020(08)
  • [6]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D]. 王蕊.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8]国库现金管理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研究[D]. 唐常.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9]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 龙小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10]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D]. 张雄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国债政策的经济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