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玉珍,不朽的遗产——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

金生玉珍,不朽的遗产——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

一、金声玉振 遗泽绵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枫[1](2019)在《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熟语是一种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其中又以熟语语义的文化特征最为明显,体现在熟语语义生成的理据、文化机制和熟语语义内涵中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从文化语义学的视角进行熟语研究,是分析和阐释熟语与文化关系的关键所在。被称之为“文人四艺”的琴棋书画,其物态形式及行为范式由汉民族后天创造发明、约定俗成,是汉民族经验智慧的成果,也是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类型。从这一具体文化类型的属性特征来看,琴棋书画文化首先包括与琴棋书画活动相关的各类物态产品,如琴棋笔墨纸砚丹青等;还包括与琴棋书画活动相关的各类精神产品系统,如听觉符号系统(琴乐)、规则符号系统(棋法)和视觉符号系统(书画作品),如记录和阐释琴棋书画文化内容的各种文献典籍文本系统,特别是包括附加了琴棋书画文化价值的语言符号系统。琴棋书画艺术历史演变的长期性、文化事项主体阶层的特殊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文化价值的独立性,均在汉语系统特别是琴棋书画类熟语系统中有着充分的体现。琴棋书画类熟语一方面以自然语言符号的身份完成琴棋书画文化的积累、记忆和创新,另一方面以极具文化价值的特殊语言符号的身份参与了琴棋书画文化价值、思维模式,乃至汉民族文化价值、思维模式的建构。琴棋书画类熟语也成为汉民族琴棋书画文化解码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文化语义学为研究视角,选择与琴棋书画四艺相关的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各类辞书语典、古代文献典籍及现代汉语文献中该类熟语的存在方式和语义表达,揭示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背景,阐释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提炼琴棋书画类熟语在知识文明、价值观念、认知思维模式三个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价值,呈现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面貌,同时对该类熟语的变异和传承进行讨论和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明确论文琴棋书类画熟语研究的选题,阐述文化语义学和熟语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现状,分析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学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础和类型。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古琴、围棋、书法、绘画艺术文明,四艺的演进历史及其发展维度催生并逐渐丰富了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具体表达,成为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社会基础。汉民族雅文化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心理是琴棋书画类熟语语义表达的心理基础,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是琴棋书画类熟语生成的思维基础和模式。第二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知识文明。挖掘琴棋书画类熟语体现和反映的与琴、棋、书、画相关的知识文明,包括琴棋书画的形制特征、表现方式、具体内容、相关技法与规则、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等。第三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价值观念。论证琴棋书画类熟语呈现了中国文人以“雅”为趣的诗意人生,建构了以“雅”为正的人格修行;呈现了艺术领域勤奋与创新的品格追求,建构了艺术领域之外汉民族勤劳积极的价值观念;呈现了通往艺境的物我合一精神状态,建构了大道至简、系统平衡的审美标准。第四章琴棋书画的隐喻、转喻认知。通过梳理琴棋书画类熟语中隐喻的基本面貌和层次范畴,揭示琴棋书画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文化衍生,以及熟语隐喻的述谓特征。通过梳理琴棋书画概念的转喻命名,说明汉语转喻指称中的取象涵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以琴棋书画类熟语为例讨论熟语的语义加工与理解。第五章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与传承。琴棋书画类熟语在逐渐凝固化的历时传承与共时传播过程中形成大量变体,论文对其变体类型、原因、变体间关系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琴棋书画类熟语以文化性符号的身份实现了语言和文化的稳固传承,这是熟语的特殊形式和琴棋书画强文化性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研究中未能避免的偏颇之处和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的方向。

黄思源[2](2011)在《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是针对当下中国画的发展现状所提出的。考量一个能够代表某个时代的艺术家,不仅仅是他执着于个人精神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能担当起历史的主人。这样的艺术家及其艺术才能为社会服务,被社会所接纳认可。但真正能够成为历史主人的艺术家都是在伟大的时代和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而绝非偶然。本文以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的生平和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展示出中国画的真正活力、生命力、魅力之所在。本文共分成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导论。阐述了本研究题目的选题起源、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生平及山水画艺术分期。总结出俩家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第三部分: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的师承溯源。这部分通过对其二人的师承溯源的探究与罗列,显而易见,虽然二人并未发生直接的师承关系,但发生了间接的师承关系。二人曾经在自己的研习传统时期,注目于倪瓒、董源以及黄公望等诸名山水画家,并从他们那里获得自己艺术园地所需的艺术手法。并且,二人在学习前辈画家的过程中,在学习技法上边有共同之处,即,取其大意、得起大略而已。黄宾虹早期师从渐江,渐江师承倪瓒,而八大山人的画风吸收了倪瓒的萧疏简远,成为其画风特征之一。第四部分:艺术流派。这部分总结出八大山人与“江西派”、黄宾虹与“新安画派”之间的关系。对俩家所处的艺术流派做出新的解释,从客观上评价了他们在各自流派中的地位及二人所作出的贡献。第五部分: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的艺术思想。这部分研究出俩家对传统山水画及画家的认识、对山水画继承与发展的认识。其后者还包括了在功用意识上的比较、在创作立意上的比较、在传情达意上的比较、在创作方法上的比较、在审美趣味上的比较、在美感认识上的比较、在继承创新上的比较。在对两人于画功、创作立意、传情达意、创作方法、审美趣味、继承创新等层面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两人实在具有各方面的一致性,他们艺术上的追求具有同样的倾向。绘画功用意识上,都反对艺术的纯粹自娱性,而是融合了时代的思潮,用自己的艺术去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创作立意层面,除了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之外,都强调文人画的自我表现,用山水画隐喻自己的人生。在传情达意的选着上,都避免了矫情与造作,而是直抒其情。而在审美的趣味上,两人也是存共同之处,不庸俗,不媚俗。八大山人在穷困的日子里,靠卖画为生,也只是按照自己的艺术品味作画,而拒绝仰仗别人的眼色来作画。黄宾虹在评价自己的画作时说五十年后才被世人读懂。在对待传统的层面,两人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八大山人摆脱了明代画坛沉闷的摹古风气,重新具有了活力。黄宾虹也在八大山人的基础上,开拓进取,摆脱了有清以来的肉糜之风。虽然在美感认识上,两人有所差别,这也理所当然。八大山人的画有一种病态之美,而黄宾虹的画风雄健,但在本质上两人又是共同的,都崇尚“丑”中高贵的美。第六部分: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审美价值的认识。在这章,从主体因素的“内美”,客体因素的“内美”以及本体因素的“内美”三方面讨论研究。在主体因素的“内美”比较中,八大山人和黄宾虹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相互间的跨度近三百年,但是两个人的人格品质、学问、情感、思想大体上一致,尤其是民族气节上,这决定了两人的“内美”共存同一性。山水画的客体对象都在大自然中,这是所有山水画家共同的对象。在处理客体的“内美”时,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又站在了同一立场,两人都反对形似,而追求客观对象的神韵。本体因素上的“内美”,两人在笔墨、章法、造型上各有千秋,但都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他们在丰富山水画层面上均贡献自己的作用,推进了山水画。第七部分为总结与展望。

李婳[3](2007)在《至广大 尽精微—浅议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和山水画艺术成就及影响》文中认为一代宗师黄宾虹以其山水画方面卓绝的成就,成为近代三百年画坛的一座丰碑。他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他的艺术思想和山水画创作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和谐向上”的生存理想为艺术创造的美学要旨,通过山水画艺术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传统的深层次理解。因此探究黄宾虹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黄宾虹是一位学人,一位通人,他一生于绘画、书法、金石文字、古籍整理出版、画史画论研究、鉴赏收藏、诗学、文献学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目前的理论研究还都只是“金山一角”。本文通过对黄宾虹的艺术人生的简要论述和艺术风格、画学思想的分析,从而梳理出他的艺术发展脉络和对后来画家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所具有的深远意义。首先文章对于画家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概述,一个画家的艺术思想和他的阅历是紧密相关的。黄宾虹屡经事变,阅历沧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接着,文章又梳理了黄宾虹一生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演变,并结合图片加以分析,将其大致分为了七个阶段。这些变化主要是以他的生活变故为依托的,这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因果关系。第三部分,文章分别从六个方面论述了黄宾虹的主要艺术思想,包括:对中国画的审美倾向,画重“内美”;画面阴阳布局;五笔法;七墨法;画面用光;关于写生与创作。这些都是黄宾虹承前启后的贡献,他完成了中国画现代化的转变,赋予了清末时代变革时期民族绘画以新的生命力。这些艺术思想对于之后的画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通过具体分析当代画坛成绩斐然的山水画家的艺术特点,论证了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在后世画家们的艺术道路上起到了怎样的指导性作用,并为今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引入新的思考。总之,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在学习研究前人优秀理论经验基础上,论述探究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对中国当代画家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画今后的发展将会有着怎样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性意义。

朱晓燕[4](2005)在《黄宾虹绘画美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黄宾虹是是中国近代卓越的艺术家,是中国画精华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理论与绘画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他的绘画美学思想无论对于当时还是当今的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研究者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作用,甚至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意义。黄宾虹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和“内美”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 本文从黄宾虹的大美学观出发,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黄宾虹的艺术历程以及他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其艺术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黄宾虹的早期生涯中,生存疑问和投身社会运动是主导,也是他艺术理念最基本的现实来源。年过六十后,所谓“墨密厚重”、“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逐渐开始显现出来。约八十四岁前后,自成风骨确立于世。他的艺术哲学在本体论上属于老庄哲学的范畴。“道”是黄宾虹美学思想的本体论根据,是其绘画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庄两者思想的交织和其自身资质才情的因由,促使黄宾虹最终成就了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纷繁而又澄净的境界。 第二部分,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本章分三节分别论述了黄宾虹品画的论述,黄宾虹的艺术理想,他的绘画发展史观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定。黄宾虹论画的内容包括他的上中下三品观和他对文人画和士夫画的进一步区分。黄宾虹的艺术理想分别是浑厚华滋的艺术追求和内美说。浑厚华滋将崇高与优美两对美学范畴,两种审美境界极为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内美”,既是由内而外的物质存在即笔墨精神,也是由外而内的精神存在。“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骨子里求精神的美”。黄宾虹认为中国绘画史就是君学与民学的演变发展史。黄宾虹是力主文化精神救国,甚至艺术救国的。他认为“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是民学的真正民间的画”。在他看来,中华民族学术与艺术的出路正在于发扬民学。

宫鸿友[5](2000)在《金声玉振 遗泽绵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宾虹的山水画艺术 ,在传统风神与现代感的统一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对 2 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将起重大的影响

二、金声玉振 遗泽绵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声玉振 遗泽绵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文化语义学价值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第一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产生基础与类型
    第一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产生的心理文化基础
    第三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类型
第二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一节 琴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二节 棋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三节 书法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四节 绘画熟语的知识文明
第三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价值观念
    第一节 寄情于物的精神修行
    第二节 勤勉积极的品格追求
    第三节 主客交互的哲学之思
第四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隐喻、转喻认知
    第一节 琴棋书画概念的隐喻映射
    第二节 琴棋书画概念的转喻命名
    第三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语义加工
第五章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与传承
    第一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变异
    第二节 琴棋书画类熟语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1、选题起源
    2、研究意义
    3、研究思路
    4、文献综述
第一章 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生平及各自山水画艺术分期
    1.1 八大山人
    1.2 黄宾虹
第二章 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的师承溯源
第三章 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各属的艺术流派
    3.1 八大山人与"江西派"
    3.2 黄宾虹与"新安画派"
第四章 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的艺术思想
    4.1 对传统山水画及画家的认识
    4.2 对山水画继承与发展的认识
        4.2.1 在绘画功用意识上的比较
        4.2.2 在创作立意上的比较
        4.2.3 在传情达意上的比较
        4.2.4 在创作方法上的比较
        4.2.5 在审美趣味上的比较
        4.2.6 在美感认识上的比较
        4.2.7 在继承创新上的比较
第五章、对山水画审美价值的认识
    5.1 山水画中主体因素的"内美"比较
    5.2 山水画中客体因素的"内美"比较
    5.3 山水画中本体因素的"内美"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3)至广大 尽精微—浅议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和山水画艺术成就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黄宾虹生平
第2章 作品风格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 临摹学习
    第二阶段 画风转变
    第三阶段 师从造化
    第四阶段 古稀变法
    第五阶段 北平之作
    第六阶段 南归后作
    第七阶段 壬辰之变
第3章 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
    3.1 黄宾虹的艺术观点
    3.2 创立“五笔法”
    3.3 创立“七墨法”
        3.3.1 “七墨法”的内容
        3.3.2 墨法的运用
        3.3.3 具体的实践
    3.4 画面用光之道
    3.5 创作写生之见
        3.5.1 对于师古人的理解
        3.5.2 对于师造化的见解
        3.5.3 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
第4章 对后来画家的影响
    4.1 李可染对黄宾虹的师承
    4.2 张仃开创焦墨山水
    4.3 长安画派的变革
    4.4 当代山水画家的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黄宾虹年谱
致谢

(4)黄宾虹绘画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创作历程及其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黄宾虹的创作历程
        1、创作的早期阶段
        2、创作的中期阶段
        3、创作的晚期阶段
    第二节 黄宾虹思想的哲学基础
        1、道尚圆通 学贵根柢
        2、黄宾虹绘画的内在“精神”与“玄哲”
第二章 黄宾虹绘画美学思想
    第一节 黄宾虹论画
        1、上中下“三品”的论画观
        2、文人画与士夫画
    第二节 黄宾虹绘画艺术理想
        1、浑厚华滋的艺术追求
        2、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
    第三节 黄宾虹的绘画发展史观
        1、两大对立的学术源流
        2、君学与民学的演变
    第四节 对传统文化的认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金声玉振 遗泽绵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语义学视域下的琴棋书画类熟语研究[D]. 王枫.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2]八大山人和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征比较研究[D]. 黄思源.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3]至广大 尽精微—浅议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和山水画艺术成就及影响[D]. 李婳. 河南大学, 2007(06)
  • [4]黄宾虹绘画美学思想[D]. 朱晓燕. 郑州大学, 2005(08)
  • [5]金声玉振 遗泽绵长——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J]. 宫鸿友.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  ;  

金生玉珍,不朽的遗产——黄宾虹山水画艺术及其对未来画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