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中心谁来制造?

世界制造中心谁来制造?

一、世界制造中心 谁来制造?(论文文献综述)

程光炜[1](2020)在《文学史研究的公共理性与有效阐释》文中研究表明除了"时代公共理性"这一大视野,对当代文学的文学史研究者而言,"文学史研究的公共理性"的小视野更重要,即研究者不能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而要根据发现的新材料,来研究看起来已不成为问题的问题。阐释有边界,并非要限制批评家解释作品的权利,而是要求批评家在作品解读之前,应了解作品发表时的周边环境,如时代气候、文坛潮流、社会转型矛盾,尤其是作家选择这个题材的原因、塑造人物时的人生处境和思想情绪等,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加以主观评判。公共理性是检验阐释有限和无限的标准之一,在此前提下,"作者意图"显然应进入关注视野,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王忠慧[2](2018)在《中国制造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作为当今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整体形象依旧模糊,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其症结所在就是工匠精神的缺失。中国制造,谁来制造,制造者的素质决定着中国制造的质量,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院校责任重大。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如何把工匠精神注入技术工人的培育中,如何把技术工人培养成大国工匠一直是技工院校所探寻的问题。

俞烽[3](2017)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主导支柱性产业之一,是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对国家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压力容器制造工序多,原材料材质类别多,力学性能要求苛刻,影响压力容器质量形成的因素多、环节杂。近期我国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的实物和服务质量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顾客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尽快识别出影响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并研究解决对策,尽早为我国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提供详实的理论研究。首先,论文基于整理汇总国内外学者的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查阅整理出压力容器制造企业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紧接着着重探讨了压力容器制造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内容。其次,论文通过调研压力容器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广泛阅读各类文献总结出第一批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影响因素;为更加贴近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的特性,进一步运用专家访谈法,确定出第二批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影响因素,为后续的问卷设计奠定基础。最后,论文结合浙江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进行该项目的质量调研。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把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归纳为九个类别;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从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出八个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浙江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实地调研比对,证明了八个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关键影响因素的有效性。论文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压力容器制造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旨在为浙江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李黄珍,靳静,孙祺童[4](2016)在《把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管理全过程——访淄博市技师学院院长刘兆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匠精神对各行各业都有普遍的意义,借用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这七字诀,我觉得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产品工艺、品质、质量的不懈追求。对于技能人才、技工教育来说,工匠精神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工匠精神对于产品、工艺、质量,对制造业的主要元素更要切合一些。对于技工院校来说,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制造,谁来制造?制造者的素质决定着中国制造的质量。现在的青

谢小芹[5](2015)在《制造景观 ——基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实践的叙事》文中指出在乡村旅游研究论域中,文化商品化理论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具有争议的理论之一。尽管研究者众多,但对其的研究仍可进行深度的拓展。通过经验调查,本文提出“制造景观”这一分析性概念,用以表征出传统文化等同于商品开发的过程。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何以及如何演变为一种制造出来的旅游景观,即景观制造的原因、过程、机制及后果。重点在于探讨一个特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的权力、资本和地方的关系,商品、景观与文化的关联及乡村旅游的本质。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主体间性的诗意化栖居”是乡村旅游本质的观点。就文化商品化理论而言,该理论存在研究方法上的极端二元性和研究内容上的“弱介质化”和“行动者缺场”的问题。在方法论层面,文化商品化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进行简单的二元对立,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融通性,从而陷入到二元对立研究范式的困境。在研究内容上,文化商品化理论遵循从东道主和游客出发来开展研究的传统路径,因过于注重分析“商品化谁”和“为谁商品化”等商品化的前端和后端的研究而忽视了“如何商品化”这一商品化过程和机制的探讨,因过于注重分析游客和东道主而忽视了对权力和资本等强介质对商品化过程的“操控”。同时,该理论因其携带有站在东道主的角度进行呈现目的地的挤压和商品化的意蕴,这样就未能体现出行动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旅游介质和行动者这两大视角就使得具有行动者意义的文化商品化研究成为可能。就乡村旅游本质而言,众多学者通过对其概念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后形成共识,他们认为文化性和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而笔者认为这两大特征只是乡村旅游的表象而非本质。现象学是关于事物本质和根源的一门学科,有助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样,它对于乡村旅游本质的定位有重要帮助。而海德格尔是其中一位,他提出人存在的本质就是“诗意的栖居”。受益于此,笔者将乡村旅游看成是当地人长期栖居和游客短暂栖居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主体间性的诗意栖居”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的观点。近年来,对少数民族旅游地的开发类似于景观的制造,“景观制造”是本文对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指地方习俗、文化、族群生活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等在权力和资本的指挥下将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连根拔起的过程,最终导致游客和当地人的“主体问性的诗意栖居”受阻。地方政府对旅游地进行“确权”,资本采取系列手段对其进行打造。政府将“局外人”对景点的探索和兴趣通过权威评价后而正式对其开发,并赋予景观化过程以地方发展利益的政策性框约,而资本则采取规划、区隔、轰动、遮蔽、仪式化和淡出等“组合拳”的编码策略对其进行具体的布景实践。无论是对于游客还是当地人,剥削和反抗同时存在,共识和异质并存。总之,景观社会是由权力和资本的诠释、筹划和实践的,是通过国家重新塑造乡村社会的想象和制度结构强制性的安排以及部分游客和村民赞同、同意甚至合谋而达成的集体产物,而部分当地人和游客通过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实现着自下而上的反抗。景观社会导致当地人家园感的丧失、文化的断裂、日常生活的去政治化,游客的闲忙和自我实现的受阻以及产销分离等。

白震[6](2011)在《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审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 ——以我国晋江运动鞋业集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我国晋江运动鞋业集群为研究对象,结合体育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并制定出适宜的体育用品产业价值链管理模式,指导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体育用品民族品牌早日变成世界品牌。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探讨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及其转移的内在关系,构建出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框架,其后将产业集群纳入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中进行验证分析,由此推演出地方产业集群是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结果,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当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遇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瓶颈时,就要考虑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剥离生产加工环节进行产业转移,并利用世界资源,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全球价值链进入更高级别的价值环节,获取比较高的附加值。也就是说,当区域内的某些关键性要素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时,产业集群就必须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全球寻找需要的资源或要素,解决集群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以期保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丰富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及产业转移的方式和目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发展模式,本文以晋江运动鞋业集群为切入点,把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与全球价值链整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产业集群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分析、嵌入方式、升级途径和产业转移方式等,来研究晋江运动鞋业集群发展的具体途径。文章认为:第一,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国际化的结果,它的发展除了依靠内生因素外,还必须与全球价值链进行对接,进行互动交流,克服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实现产业升级。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产业集群通过技术研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消除制约集群发展的因素。当地方性产业集群遇到关键性要素及资源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时,就必须嵌入全球价值链,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第二,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使其生产的产品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竞争力更强;同时,也避免了国际贸易摩擦和反倾销的发生。对东道国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机会。第三,晋江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IPO企业要建立技术、知识产权联盟和研发中心,生产出国际一流产品与国外体育用品大公司直接抗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提高竞争能力,共同做大作强。第四,当今社会企业产品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孤立竞争,而是战略、理念及产品价值链之间的相互竞争,由单独企业的世界角逐过渡到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而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互为联系的,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产品价值链。然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又存在高、低之分,各环节之间为了追求较高的附加值,总是采取各种竞争手段,不断剥离低附加值环节,占有高附加值环节,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为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阐述本文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又梳理出文章的研究框架和采用研究方法,指出论文创新点和有待深入研究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分析。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相关的概念(地方产业集群、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地方产业集群国际化等)进行了界定。其次,综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形成条件和机制。再次,综述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治理机制、驱动机制和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最后,又综述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及其转移的内在关系,指出地方产业集群是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结果,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当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遇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瓶颈时,就要考虑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剥离生产加工环节进行产业转移,并利用世界资源,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品牌,通过全球价值链进入更高级别的价值环节,获取比较高的附加值。第三章是实证研究。主要以晋江运动鞋业集群为案例分析对象,探讨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本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分析该集群的发展概况、成长轨迹、竞争优势和面临的困境,其次,分析该集群所处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及治理模式,并指出国外鞋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和经验。再次,从产品价值链角度分析推动产业转移的条件、方式,找出产业转移的客体、载体以及其未来趋势,再对产业转移区位流向进行讨论,得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最后,在前述各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纬度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第四章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本文研究结论。

刘长勇[7](2010)在《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着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曾提出:中国的经济危机实为制造业危机。目前,中国面临着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迫切需要,如何实现转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装备制造业属于制造业范畴,本文试图从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的构成与特征入手,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的经验,并以上海电气作为个案,试图提出其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及保障措施,以此达到本研究的目的。装备制造业在我国早已有之,先进装备制造业则是一种新生的产业类型。目前,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可以说是我国所特有。它的正式出现,要追溯到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而本文所提出的所谓“先进装备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装备制造业而言。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信息化、集成化、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加入是先进与传统的最本质的区别。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培训体系研究一经进入理论视野,问题与挑战不断,争议与探索交织,围绕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的构建方案、培训课程、教学等问题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了在这些范围内具有指导性的一些结论。然而,面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及相应的培训体系构建的现实需要,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却愈来俞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障碍。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关注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训体系的建构,以及如何建构符合研究个案的培训体系,则应成为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把握目前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借鉴及个案分析等方法,探索先进装备制造业体系建构的目的、机制与方法,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释。本研究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有关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同时交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题为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训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构建的意义。本部分主要阐述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训的特殊性,并试图从目前装备制造业培训的现状入手找出问题所在,为达到本文的研究目标创建基础。第三部分题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构成,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章从培训目标、培训模式、培训课程、培训师资与培训效果评估五个方面对培训体系的具体内容进行剖析。第四部分为国内外相关企业比较研究。选取目前国际、国内走在培训前沿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培训体系作为案例,并试图提取可供借鉴经验。第五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二,本章主要研究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建构的驱动机制。并简要描述培训体系构建的内容与支撑培训体系运作的保障措施入手,深入探讨先进装备制造业——上海电气集团培训体系的运行机制,以此来达到本文的研究目标。

叶森[8](2009)在《区域产业联动研究 ——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联动发展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经济要素、占领更大的市场和实现产业更快的技术升级,以达到提高整个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而产业联动使得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过渡到整个产业链中多个企业的协同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也由产业层面的竞争过渡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层面的竞争,产业联动因此而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关注。论文以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技术扩散规律与高技术企业区位优化”、“中外文化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供货商网络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张江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现状、评价与对策”和“浦东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等课题为支撑,通过各类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苏、浙、沪发改委、经信委、科委、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的走访,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联动的实证分析研究。论文从地域产业分工理论、价值链与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区域一体化理论入手,以地理学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问题,对产业联动的空间尺度、方式及机理、联动类型、模式、影响因子以及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厘清了不同发展阶段产业联动的主要特征,构建了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空间尺度看,产业联动可分为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地区尺度三个层次。区域是介于全球和地区之间的一个中观空间尺度,其产业联动的影响因子更为复杂,兼有宏观与微观尺度产业联动的特征。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际产业关联度、较为通畅的基础设施、较为开放与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创新环境、较为亲商的政策措施是促使区域产业联动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联盟是产业联动的主要表现方式。按产业联动的方向,产业联动可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两大类。产业垂直型联动是位于价值链和生产链上不同环节的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联动,通常表现为全球和区域空间尺度上的产业转移活动。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属于垂直型联动。而水平型产业联动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联动类型,具有层次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特征,技术创新扩散、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分享、邻里关系共建和社会文化根植是其核心内容,产业联盟是其主要方式。根据目的和预期的目标不同,区域产业联动分为基于产业链、基于市场关联和基于技术创新三种类型。基于产业链的联动模式有着严格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传递轨道;基于市场关联的产业链联动的基础是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的柔性化;基于创新的产业联动实质是产业技术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和扩散过程,是三种联动类型中的最高级阶段,在现实当中多表现为以“知识和信任”为基础的“技术联盟”,对区域政策环境和区域创新氛围的要求较高。从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不同发展阶段生产要素流动方向和内容的改变,产业联动由要素绝对集聚向传统要素扩散,继而向区域互动发展演进。在要素绝对集聚阶段,要素流动是主要联动方式,区域内部的要素由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高速集聚,区域的产业联动比较微弱;在传统要素扩散阶段,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实现方式,传统生产要素由产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而高级生产要素继续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基于产业链和市场关联的模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联动方式;在区域互动发展阶段,产业的空间组织结构形成纵向的层级制与横向的职能制纵横交错的整合、互动关系。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逐渐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基于创新的水平式产业联动是这一阶段的联动主题,社会文化、制度等软环境对产业联动的影响更加显着。论文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对上海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产业联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为垂直型产业联动,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是其主要方式,产业联盟式的水平合作还非常有限;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动为主,基于市场的产业联动仍处于起步期,而基于创新的产业联动尚不存在;从总体上看,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产业联动处在由要素绝对集聚向传统要素扩散的过渡阶段,浦东新区的极化效应仍十分明显,但目前浦东的产业和创新势能还较低,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小。通过对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产业联动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笔者发现,发达的区域经济水平、区内一定的经济空间梯度,地域产业结构差异性和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发达的交通网络,同源互动的区域社会文化,区域协作制度建设等为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产业联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区内创新文化环境的缺失,区内产业联动政策的系统性不强、行政分割严重,区域综合产业联动规划缺位,地域制造业结构趋同性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产业联动的深化。为了进一步拓展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其他区域之间的产业联动空间,要进一步明确浦东新区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现阶段的关键性作用,加大区域产业联动的制度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并克服集体非理性行为,大力推进产业联盟的发展,加强区域技术创新的合作。

黄嘉[9](2008)在《近3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及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近30年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在调整与变化,最初从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清晰化了职业性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后来,从技术应用到高技能转换清晰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即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而不是技术人才。本文试图从不同视角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变迁进行原因分析。从社会学视角看,从技术应用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换主要是受是行业发展所引导,区域经济的干预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由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转变产生较大影响。从教育学视角看,教育扩张施压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目标模糊向目标清晰转化。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变迁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为调整了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战训练的环节,端正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文章分析和论证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变迁的意义与启示。认为其意义在于填补我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实现“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实现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劳动者在总量和结构上,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加速青年人社会化进程。给企业和行业的启示则是要尊重高技能人才,企业应该以实际行动倡导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时代风尚。给高职教育界的启示是避免重技术轻技能,重视理论技术、忽视经验技术、轻视技能的态度是不科学的。

林珊[10](2005)在《中国是否能成为“世界工厂”?》文中提出有关中国是不是“世界工厂”或是否可能 成为“世界工厂”等问题在经济界引起了很多的 争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关 于“世界工厂”的定义。 什么是“世界工厂”? 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 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根据对英国、美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 考察,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是该国的工业有一 系列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世界市场 上的份额位居前列,有一大批工业企业成为世 界制造业领域的排头兵,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对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发展趋势能够产生重 大影响。

二、世界制造中心 谁来制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制造中心 谁来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史研究的公共理性与有效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制造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工匠精神面临的挑战
三、当今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四、技工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 学院大力宣传工匠精神, 营造工匠文化氛围
    (二) 开设工匠精神课程, 深入讲解其内涵, 使其真正融入学生的价值观, 践行于行动之中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比拼活动, 检验技能水平, 又能在比赛中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四) 若教匠, 必先成为匠, 教师应为工匠精神的先行者

(3)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质量管理概念
    2.2 质量管理特点
    2.3 质量管理的分析方法
    2.4 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3.1 压力容器质量的形成过程
    3.2 压力容器质量管理的宏观影响因素
    3.3 压力容器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识别
        3.3.1 因素识别的原则
        3.3.2 因素识别的方法与步骤
        3.3.3 文献研究方法识别影响因素
        3.3.4 专家访谈法识别影响因素
        3.3.5 确定影响因素
    3.4 压力容器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解释
4 优秀制造公司S+公司质量管理经验标杆研究
    4.1 S+公司概况
    4.2 S+公司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4.2.1 竞争环境
        4.2.2 战略挑战
    4.3 S+公司质量管理实践
        4.3.1 市场与顾客管理
        4.3.2 生产过程管理
        4.3.3 资源配置管理
        4.3.4 绩效考核管理
    4.4 S+公司质量管理结果
    4.5 S+公司质量管理经验总结和借鉴意义
5 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1 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概述
    5.2 质量管理调查
        5.2.1 样本选取
        5.2.2 问卷设计、发放、回收
        5.2.3 问卷数据初步分析
    5.3 因子分析
        5.3.1 压力容器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5.3.2 压力容器质量影响因素有效性与可靠性
    5.4 回归分析
        5.4.1 回归分析模型
        5.4.2 质量优良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5 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筛选
    5.6 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7 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质量管理提升对策
6 结论和展望
附件1 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质量管理专家访谈表
附件2 6个评价标准的重要性
附件3 30个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致谢

(5)制造景观 ——基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实践的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制造景观”——本文的核心概念
    1.3 本文的分析视角及研究框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田野点
第二章 景观化:旅游开发中的商品化逻辑
    2.1 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之争
    2.2 乡村旅游本质的研究
    2.3 景观、商品及文化商品化
    2.4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商品
    2.5 小结:景观化
第三章 景观的权力制造: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机制分析
    3.1 发现“景点”:苗寨如何被纳入政府开发项目
    3.2 招商引资和项目汇集
    3.3 “国家的视角”和行政总动员
    3.4 治理景区
    3.5 小结:“旅游型发展主义”
第四章 景观的商品化生产:资本下乡与旅游开发
    4.1 资本下乡与“布景”
    4.2 景观制造中的布控和“组合拳”
    4.3 小结:“组合拳”背后的景观帝国主义
第五章 “同意”和“反抗”:景观社会中的当地人行为
    5.1 分化的当地人
    5.2 “共识”与“同意”——基于“生存危机”和“发财”刺激下的一种认同
    5.3 对立与反抗——“被剥削”下的一种反抗
    5.4 小结:分化的本地人,分化的行为
第六章 “迷失”和“反抗”:景观社会中的游客行为
    6.1 分化的游客
    6.2 “心满意足”——“迷失”中的认同
    6.3 “上当受骗”——乡村旅游者的反抗
    6.4 小结:分化的游客,分化的行为
第七章 景观社会的悖论
    7.1 内视角下的景观与村社
    7.2 外视角下的文化与村寨
    7.3 产销分离——“主体间的诗意栖居”的破坏
    7.4 小结:谁的村寨,谁的景观?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审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 ——以我国晋江运动鞋业集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全球价值链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产业集群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关于产业集群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
        (二)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及机制
        (三) 产业集群的分类
        (四) 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二节 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概述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三、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
        四、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及其转移的内在关系
        一、产业集群是全球价值链片段化的结果
        二、产业集群必须嵌入全球价值链
        三、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与晋江运动鞋业集群
        四、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
第三章 实证研究——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的分析
    第一节 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一、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的概况
        二、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类型
        三、晋江运动鞋业集群成长轨迹分析
        四、晋江鞋业集群的现状
        五、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六、影响晋江运动鞋业集群发展主要因素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下的晋江运动鞋业集群升级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现状分析
        二、境外鞋业集群升级的启示
        三、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的升级
    第三节 晋江运动鞋业集群的产业转移
        一、促进晋江制鞋业转移的因素
        二、产业转移目标的确定
        三、产业转移的优、劣势
        四、转移的客体与载体确定
        五、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晋江运动鞋业集群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企业对策
        二、政府策略
        三、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第四章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优势环节
        二、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劣势环节
    第三节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培训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其构建意义
    第一节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培训的特征
    第二节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的意义
第三章 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训体系的构成
    第一节 培训目标
    第二节 培训模式
    第三节 培训课程
    第四节 培训师资
    第五节 培训效果评估
第四章 国内外相关企业培训体系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GE培训体系——OFC
    第二节 德国西门子培训体系:从"学徒角"到"学生园"
    第三节 上海宝钢培训体系:层级培训体系
第五章 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以上海电气集团为例
    第一节 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构建的驱动机制
    第二节 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构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
结语
附录: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培训体系的个案设计—以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8)区域产业联动研究 ——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区域产业联动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产业关联
        二、产业联动
        三、产业合作
        四、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地调查法
        四、统计归纳法和数学模拟法
第二章 区域产业联动的相关理论学说
    第一节 地域产业分工理论
        一、地域产业分工理论的发展
        二、产业分工的类型
        三、地域分工对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二节 价值链和产业链理论
        一、价值链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第三节 产业集群理论
        一、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机理研究
        二、产业集群的动态研究
        三、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分工特征
        四、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地域分工因素分析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二、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区域产业联动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产业联动的尺度
    第二节 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方式及机理
        一、要素流动
        二、产业转移
        二、产业联盟
    第三节 产业联动的类型
        一、垂直型产业联动
        二、水平型产业联动
    第四节 区域产业联动的模式
        一、基于产业链的产业联动模式
        二、基于市场的产业联动模式
        三、基于创新的产业联动模式
    第五节 区域产业联动的影响因子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区际产业关联度与互补性
        三、距离
        四、基础设施的通达性
        五、社会文化环境
        六、制度与政策
    第六节 产业联动的发展阶段
        一、要素绝对集聚阶段
        二、传统要素扩散阶段
        三、区域互动发展阶段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选择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作为案例分析的理由
    第二节 浦东新区与长三角产业联动发展的现状(以IC产业为例)
        一、浦东新区与长三角产业联动的发展历程
        二、浦东新区与长三角产业联动的现状——以IC产业联动为例
第五章 浦东新区与长三角产业联动的现有条件分析
    第一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二、产业互补性分析
        三、产业关联与互补性对区域产业联动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基础设施可达性分析
        一、交通基础设施
        二、信息服务化网络设施
        三、基础设施状况对区域产业联动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制度安排分析
        一、制度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行政区经济仍然存在
        三、制度安排对产业联动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社会文化的相容性分析
        一、长三角文化的历史渊源
        二、社会文化对产业联动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发展趋势
        一、以垂直联系为主向不断加强水平联系转变
        二、以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方式为主向加强产业联盟转变
        三、以基于产业链的联动模式向基于市场和创新联动模式转变
        四、从要素绝对集聚阶段向传统要素加速扩散和区域互动发展转变
    第二节 促进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浦东新区的区域定位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现阶段的关键作用
        三、加大制度供给,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集体效率
        四、推动区域间企业联盟
        五、加强区域间技术创新合作
第七章 研究与展望
    第一节 论文主要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实证分析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联动研究
        二、服务业的产业联动研究
        三、产业联动的定量测度
参考文献
附件:浦东集成电路企业对外合作调查问卷
后记

(9)近3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及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现状
    0.3 方法与意义
    0.4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近30年高职培养目标变迁探踪
    1.1 从技术应用到高技能转换
    1.2 从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
    1.3 从目标模糊向目标清晰转换
第2章 变迁起因分析
    2.1 行业引导
    2.2 区域经济干预
    2.3 教育扩张施压
第3章 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
    3.1 调整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
    3.2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战训练的环节
    3.3 端正高职教育就业导向
第4章 意义与启示
    4.1 意义
    4.2 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世界制造中心 谁来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史研究的公共理性与有效阐释[J]. 程光炜. 探索与争鸣, 2020(06)
  • [2]中国制造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 王忠慧.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4)
  • [3]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浙江压力容器制造公司为例[D]. 俞烽.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4]把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管理全过程——访淄博市技师学院院长刘兆东[J]. 李黄珍,靳静,孙祺童. 职业, 2016(25)
  • [5]制造景观 ——基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实践的叙事[D]. 谢小芹.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审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 ——以我国晋江运动鞋业集群为例[D]. 白震. 河南大学, 2011(10)
  • [7]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训体系研究[D]. 刘长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8]区域产业联动研究 ——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D]. 叶森.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近3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及原因探析[D]. 黄嘉. 中南大学, 2008(04)
  • [10]中国是否能成为“世界工厂”?[J]. 林珊. 中国科技信息, 2005(21)

标签:;  ;  ;  

世界制造中心谁来制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