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复合材料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盐超细颗粒的分散和成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复合材料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盐超细颗粒的分散和成核

一、DISPERSION AND NUCLEATION FOR ULTRAFINE PARTICLES OF SILICA AND SILICATE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ASED COMPOSITES(论文文献综述)

孙金鸽[1](2021)在《光伏背板PET/MMT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及绝缘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且储备丰裕的新兴绿色可再生能源,受到了业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光伏(photovoltaic,PV)发电则被认为是利用和发展太阳能最科学、最有效、最合理的举措之一。在光伏系统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是光伏背板的主要材料,可为光伏组件提供环境和绝缘保护。虽然PET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能、耐候性及耐化学性等综合性能,但是结晶速度慢,绝缘性能和力学性能相对较弱限制了其在工程塑料上的应用。聚合物/蒙脱土(montmorillonite,MMT)纳米复合材料是聚合物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首先采用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diphenyl-methane-diisocyanate,MDI)对蒙脱土进行丙酮法改性,然后采取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含量分别为1%、3%和5%的PET/MMT纳米复合材料,并对纯PET和PET/MMT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当MMT含量较少时,MMT在PET基体中分散均匀,无明显结块,可以与PET基体间进行很好地相容;PET/MMT的结晶温度随着MMT含量的增加有所提高,结晶速率也比纯PET高,结晶性能得到明显改善;MMT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 PET/MMT的热稳定性,同时PET/MMT的热变形温度也有所提高。(2)一定含量MMT的加入起到了增韧剂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PET材料的力学性能。(3)MMT具有良好的阻隔性,可改善PET材料内部电场的分布,从而提高了 PET材料的击穿电压;同一材料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下进行局部放电,其局部放电次数和强度会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而且MMT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PET/MMT复合材料的局部放电的次数,削弱局部放电的强度。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太阳能背板使用寿命的延长和纳米复合材料在绿色能源系统领域里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丁磊[2](2021)在《表面涂层及共聚合改性PET膜的紫外屏蔽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优异的透光性,被用于可视食品药品包装领域。但因自身紫外屏蔽性较差,会造成食品药品中的有效成分变质,缩短产品保质期,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而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PET聚酯薄膜材料的改性研究,主要以涂层改性和共聚改性两种方法为主。涂层改性可以在保持PET薄膜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赋予薄膜新的功能;共聚改性则是从聚酯分子结构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改变材料性能,赋予PET聚酯薄膜新的功能。因此本论文中,在保证PET薄膜原有优异性能的基础上,通过涂层改性和共聚改性的方式来提升PET聚酯薄膜的紫外屏蔽性能,并最终实现紫外全屏蔽薄膜的制备,提升PET膜材料的竞争力。氧化锌量子点(ZnO QDs)具有尺寸小和紫外吸收性能优异的特性,常用于透明紫外吸收材料的制备。以聚乙烯醇(PVA)为树脂基体,ZnO QDs为紫外吸收剂,在PET膜表面构筑具有紫外屏蔽性能的涂层,来提升PET膜的紫外屏蔽性。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ZnO QDs,为降低其紫外光催化降解效应,提升涂层使用寿命,在其表面包覆一层硅质层形成二氧化硅包覆氧化锌量子点纳米粒子(ZnO QDs@SiO2)。罗丹明B降解实验表明封装在ZnO QDs表面的二氧化硅显着降低了ZnO QDs的光催化活性。所制备的涂层在PET膜上显示出优异的紫外屏蔽性能,紫外可见(UV-vis)透过光谱在紫外区(<355 nm)的透过率仅有5%,在可见光区仍显示出高透过率(87%)。即使于30 W紫外灯下暴露100 h,其UV-vis透过光谱图也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显示出良好的紫外耐久性,但更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仍会出现降解,降低涂层性能。此外,由于ZnO QDs@SiO2/PVA涂层与市售SiO2/PVA吸墨涂层的吸墨性相当,所制备的ZnO QDs@SiO2/PVA涂层涂覆在PET膜上可形成高透光率和高紫外屏蔽性的喷墨印刷涂层。随后以反式肉桂酸酯环氧化大豆油(TESO)为树脂基体,绢云母片为紫外屏蔽剂,在PET膜上构筑新的紫外屏蔽性涂层,来解决ZnO QDs@SiO2/PVA涂层存在的ZnO QDs@SiO2光催化降解缺陷以及在PET膜上的粘接性较差的问题。TESO由环氧大豆油与反式肉桂酸反应制得,其在紫外光下进行[2+2]环加成反应固化。为了进一步比较[2+2]环加成反应与自由基反应对涂层材料性能的影响,由丙烯酸与环氧化大豆油合成了自由基反应固化的丙烯酸环氧化大豆油树脂(AESO)基体,结果表明TESO比AESO在PET薄膜上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粘接性、抗弯曲性和紫外屏蔽性。在此基础上,添加纳米粒子绢云母进一步提升涂层硬度和紫外线的阻隔性能,使TESO/绢云母涂层在PET薄膜上表现出优异的紫外屏蔽性能并且具有保护薄膜的作用,并有效解决了ZnO QDs@SiO2/PVA涂层在PET膜上存在的问题。上述涂层改性的方法都难以达到对高波段紫外线的屏蔽,即使是添加了具有优异紫外吸收性能的ZnO QDs。通过共聚改性的方式,从分子结构进行设计,采用多苯环结构的2,4-二苯基环丁烷二羧酸(TA)代替部分对苯二甲酸(TPA)与乙二醇进行共聚,合成新的聚(2,4-二苯基环丁烷二羧酸乙二醇酯-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T)材料。同时研究了TA对PETT的化学结构、热性能、结晶行为、机械性能和紫外线屏蔽性能的影响。热分析表明,少量的TA会显着降低PETT的结晶度和熔融温度,但不影响其热稳定性。仅添加10 wt%的TA,PETT就可以屏蔽大部分的紫外线(<400 nm),弥补了原始PET无法屏蔽UV-A波段紫外光(320–400 nm)的缺陷。力学性能方面,屈服应力也从纯PET的29.8 MPa显着增加到PETT(10 wt%TA)的40.2 MPa,少量的TA就可为PET提供出色的紫外屏蔽性能和机械性能。最终,将TESO/绢云母涂层涂覆在PETT(10 wt%TA)薄膜上表现出100%的紫外屏蔽性能并且具有保护薄膜的作用,但可见光区透光率有一定的下降。因此,本论文设计制备的薄膜涂层材料实现了紫外全屏蔽PET包装材料的制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畅贝哲[3](2021)在《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的改性及其结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由于其本身较差的热性能,昂贵的价格等缺陷限制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了解决PBAT热性能较差的问题,在PBAT中添加小分子成核剂和改性剂进行结晶改性以提高其结晶性能,进而改善材料的耐热性能。本文选用了四种不同代表性的成核剂二氧化硅(SiO2)、蒙脱土(MMT)、己二酸二苯基二酰肼(TMC-306)、苯甲酸钠(NaA)和改性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通过转矩流变仪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对PBAT进行改性研究。首先,分别选用无机小分子成核剂SiO2、MMT和有机小分子成核剂TMC-306、NaA,制备了不同成核体系的PBAT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偏光显微镜(POM)、维卡软化温度测试仪分析等表征手段研究了PBAT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结晶形貌、机械性能和热性能。机械性能测试和维卡软化温度测试结果表明,成核剂的加入会提高PBAT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当成核剂NaA的添加量为3wt%时,PBAT的拉伸强度达到23.46 MPa,断裂伸长率提高到1618.89%,维卡软化温度提高到94.3℃。DSC测试结果表明,成核剂能有效提高PBAT的结晶温度、结晶放热焓和熔融温度,当NaA添加量为3wt%时,样品的结晶温度为96.84℃,结晶放热焓为19.26 J/g,熔融温度为130.88℃。进一步采用Avrami方程、WAXD、POM等手段分析了PBAT结晶过程,结果表明成核剂的加入不会影响PBAT的结晶方式,仅缩短了PBAT的半结晶时间且有效的细化了晶粒。相较之下,NaA拥有更为优异的成核效果,PBAT/NaA体系拥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其次,选用改性剂PBT通过转矩密炼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BAT/PBT复合材料,通过FTIR、DSC、DMA、TGA和流变分析等表征手段考察了PBT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晶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BT的加入能明显改善PBAT的机械性能,提高维卡软化温度。随着PBT含量的增加,由于PBT与PBAT形成共晶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更趋于PBT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分别为182.15℃、222.35℃。结晶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BT在复合材料结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能够有效提高PBAT的结晶速率,缩短结晶时间,提高结晶度。DMA和TGA测试结果表明,PBT与PBAT有着较好的相容性,且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变好;WAXD和POM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衍射峰、晶型结构不会发生改变,球晶密度变大,晶粒细化,平均晶粒尺寸从6.98减小到5.85,结晶完善度提高;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值都有所提高,损耗角正切值(tanδ)减小且向低频方向移动,分子链松弛时间变长,分子链运动困难,加工性能变差。由此表明,当PBT添加量为30wt%时,复合材料结晶速度最快,晶粒尺寸最小,成核效率最佳,综合性能最为优异。

向鸿霞[4](2021)在《双重相变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节能降耗成为建筑材料的时代主题。将具有储热功能的相变材料用于对硬质聚氨酯泡沫的改性,制备出调温控温能力优异的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相变材料通常需要将其交联或微胶囊化,以解决相变材料的泄露、疲劳以及其与周围材料界面不相容的问题,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复合材料中相变材料利用率低、导热率太高而导致的聚氨酯硬泡本身保温隔热性能降低的问题,本文分别制备了固-固相变聚氨酯材料和二氧化硅包覆十八烷的微胶囊相变材料,将其用于对聚氨酯硬泡的复合填充改性,制备出兼具保温隔热、调温控温能力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两步溶剂法制备固-固相变聚氨酯材料(PUPCM)。将聚乙二醇-4000(PEG-4000)键接在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上得到PUPCM,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机蒙脱土(OMMT)对PUPCM体系相变性能和结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OH与-NCO摩尔比为1、PEG与MDI摩尔比为0.75时,能够成功制备出固-固相变聚氨酯材料;OMMT可以作为异相成核剂提高体系的结晶能力;当OMMT的添加量为0.5wt%时,PUPCM的熔融焓和结晶焓分别为106.8J/g和106.5J/g,相对结晶度从67.0%提高到75.4%。2.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硅包覆十八烷的微胶囊相变材料(MEPCMs)。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复配乳化剂比例以及复配乳化剂含量对微胶囊相变焓值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和阳离子乳化剂CTAB以1:1.5复配、复配乳化剂含量为12.5wt%时制备出的微胶囊粒子尺寸均一,具有最高的潜热值,MEPCMs的熔融焓和结晶焓分别为115.2J/g和114.5J/g,包覆效率为52.03%。3.采用填充改性制备双重相变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将OMMT添加量为0.5wt%时制备的PUPCM加入到硬质聚氨酯泡沫基体中,制备出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复合材料,结果表明PUPCM含量越多,RPUF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越低,复合材料的升温/降温速率也越低,即复合材料的隔热保温效果越强。当PUPCM添加量为10wt%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因此在此基础上加入MEPCMs对RPUF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结果表明MEPCMs加入后复合材料在23oC左右(十八烷的相变温度)处出现恒温平台,即复合材料在此温度处具有调温控温能力。

康成虎[5](2021)在《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前,对现有聚合物材料进行加工、改性研究以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是开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重要的半结晶型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电绝缘性能和耐湿、耐化学腐蚀等特点,其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电器行业、汽车工业、机械设备行业、生物医学器件、光缆光纤包覆行业等。然而,纯PBT也存在缺口冲击强度低、热变形温度低、阻燃性能较差等缺点。同时,其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较大,火焰传播速度较快且不易熄灭,释放出大量的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在工程材料方面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本文针对PBT在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纳米Sb2O3为无机颗粒,溴化聚苯乙烯(BPS)为阻燃添加剂,制备了不同填料状态下的Sb2O3/PBT二元复合材料以及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材料。借助模型法与显微图像法定量表征了复合材料中填料的分散与分布状态,并考察了填料分散状态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关系,阐述了分散机制与阻燃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机械球磨法,采用硬脂酸、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6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磷酸三聚氰胺(MP)改性剂,以单独改性与复配改性的方式对纳米Sb2O3颗粒进行表面修饰。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可以有效取代纳米颗粒表面羟基,避免颗粒之间形成氢键,当改性剂的含量为3wt%,在辛烷溶剂当中平均粒径与PDI分别为57 nm与0.21;阳离子改性剂CTAB通过电离出带正电的CTA+活性基团,以静电吸引作用吸附在带有负电荷的纳米Sb2O3颗粒表面;采用2wt%的CTAB(C2)与3wt%的KH-560(K3)复合改性的纳米Sb2O3颗粒(CM-Sb2O3)接枝率达到47.6%,颗粒之间形成较强的静电稳定效应与空间位阻效应。当通过MP进一步对CM-Sb2O3颗粒包覆时,KH-560发生开环反应,促使氨基基团接枝在颗粒表面,获得的纳米Sb2O3颗粒(CM@MP-Sb2O3)包覆层平均厚度约为5.2 nm,表面接枝率为73.2%。(2)通过球磨分散法与熔融共混法制备出纳米Sb2O3/PBT二元复合材料以及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材料,详细探讨了纳米颗粒的表面特性、形貌、粒径、填充量对P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特性。CM表面改性的纳米Sb2O3颗粒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当其含量为3wt%时,CM-Sb2O3/PB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59.6 MPa,结晶度为41.55%,两相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参数为15.5。当球磨时间分别为6 h、12 h和24h时,纳米Sb2O3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分别为100 nm,75 nm和55 nm。在相同质量分数的填料状态下,二元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逐渐提高;对于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体系,当添加8wt%的BPS与3wt%的Sb2O3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2.3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9.6 KJ/m2,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结晶度,为43.85%。(3)通过组合Maxwell模型与Halpin-Tsai模型,对纳米Sb2O3在PBT基体中的分散参数(8进行系统表征。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二值化,测量并统计了颗粒间自由路径间距,对纳米Sb2O3的分散指数D进行计算。未改性纳米Sb2O3与C2、K3、CM、CM@MP改性的纳米Sb2O3填充的PBT复合材料的(8参数分别为0.20、0.70、0.80、1.50和1.30;当CM-Sb2O3含量为3wt%时,PBT基二元复合材料的分散度0.1与0.2分别为17.5%与23.2%,实际颗粒间距值与理论间距值相接近,并呈现出较好的分布特性;而球磨时间分别为6 h、12 h、24制备的纳米Sb2O3颗粒,随着粒径的降低,Sb2O3颗粒的表面能增强,颗粒之间的团聚趋势增强,其填充的PBT基二元复合材料的(8参数分别为0.36、0.30与0.20;在二元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不同含量的阻燃协效剂BPS时,对复合材料的(8参数影响较小,复合表面改性的CM-Sb2O3与CM@MP-Sb2O3填料在PBT基体当中具有较好的分布特性。(4)在定量表征纳米Sb2O3填料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的基础上,对PBT基三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燃烧产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分散性与阻燃性能之间的关系。将Sb2O3与BPS协同使用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CM-Sb2O3与CM@MP-Sb2O3填充的PBT基三元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分散状态,当BPS的含量为8wt%时,3wt%的CM-Sb2O3与CM@MP-Sb2O3填充的PBT基三元复合材料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分别为253.5、251.1 k W/m2,比纯PBT分别下降了78.8%与79.0%,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为88.5、98.7 MJ/m2,比纯PBT分别下降了61.3%与56.8%;对于填料分散性较好的三元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稀释可燃性气体、猝灭自由基、气相阻隔与催化炭化的效应,发挥出较好的长效阻燃效率,对实现力学性能与阻燃性能兼优的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林超[6](2020)在《离子液体柔性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亟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利用相变材料进行热能储存可解决能量供求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平衡,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推广。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相变材料,为储热技术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为解决离子液体过冷度大、热导率低和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泄露问题,本文分别通过中空纤维填充法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柔性复合相变材料,测试了柔性相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组分对柔性相变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析复合体系中组分间界面相互作用与相变行为的关系。以离子液体1-丁基-4-甲基吡啶六氟磷酸盐作为芯层,聚丙烯作为皮层,原位还原制备的纳米铜修饰云母作为复合成核剂,通过中空纤维填充法制备了具有皮芯结构的离子液体柔性相变单纤维。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表明柔性相变单纤维的负载率达到了93%,熔点48.3°C,熔融焓52.7 J/g。复合成核剂的加入抑制了离子液体的过冷,使其在降温时出现结晶。热重分析、热循环测试和单丝拉伸实验表明,在皮层聚合物材料的保护下,该柔性相变单纤维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受性和机械性能。以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溴盐为相变材料,纳米氮化铝作为添加剂,共聚酰胺作为支撑材料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离子液体/氮化铝/共聚酰胺柔性相变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相变纤维膜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相变纤维的直径与离子液体和氮化铝含量相关,平均直径为0.92~1.07μm。含有57 wt.%离子液体和5 wt.%纳米氮化铝的柔性相变膜,熔融焓为86.4 J/g,热导率相对于离子液体/共聚酰胺相变膜增大了165.2%。热重分析和热循环测试表明该相变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相变膜中的离子液体和共聚酰胺之间形成氢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离子液体泄露,并促进离子液体的结晶,降低其过冷度,增大储热效率,但是会降低储热能力。

刘玲[7](2020)在《高耐热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节能减排”的提出,轻量化和回收料的利用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由于塑料质轻且具有良好的性能,常被用于替代一些金属配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单一的聚合物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们希望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索一种低成本、高耐热的PBT/PET合金,最初以纯料PBT与PET进行研究,最后将用回收料PBT进行实验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回收料的回收源复杂广泛,为了避免回收料性能的不稳定性给实验结果带来较大误差,因此,实验前期将用纯料PBT与PET进行实验。在进行本文实验前,已由先前的实验研究得知当回收料PBT与PET比例为90:10时,PBT/PET体系的热变形温度最高,耐热性最好,因此,本文的实验都以PBT:PET为90:10的比例进行实验。随后探索不同无机填料对PBT/PET性能的影响,用不同的无机填料(包括纳米二氧化硅、硫酸钙、纳米蒙脱土、绢云母、纳米硫酸钡)填充PBT/PET体系,通过维卡-热变形温度测定仪、DSC、TGA、旋转流变仪、广角X-射线能谱仪等仪器对各填充PBT/PET体系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述无机填料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PBT/PET体系的热变形温度,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且力学性能大体上都有所提升。其中各无机填料填充的体系热变形温度的最大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纳米蒙脱土(149.8℃)<纳米二氧化硅(158.1℃)=硫酸钙(158.1℃)<绢云母(169.9℃)<纳米硫酸钡(174.4℃),纳米硫酸钡对体系的热变形温度提升最大,为174.4℃,比PBT/PET提升了21.8%,且PBT/PET/BaSO4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均有所增强,结晶温度提高,结晶度均有所降低。对各个无机填料填充的PBT/PET进行比较,得出纳米硫酸钡填充的PBT/PET体系的各项性能最佳,耐热性也最好。上述实验避免了回收料PBT原料不稳定的因素,且探索出填充效果最好的填料为纳米硫酸钡,为降低生产成本,将纳米硫酸钡填充到回收料PBT/PET中,研究其耐热性、力学性能、结晶性能、流变等性能。研究发现,纳米硫酸钡在回收料PBT/PET体系(以下简称R-PBT/PET)中也能显着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性、综合力学性能,其热变形温度最高能达到177.0℃,而由于铝酸酯偶联剂的存在导致复合材料的复数黏度略微下降,R-PBT/PET/BaSO4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也基本保持不变。为了使复合材料得到更高的耐热性和综合性能,在R-PBT/PET/BaSO4复合材料中加入焦磷酸二氢二钠(DSDP),以抑制PBT与PET之间的酯交换反应,加入DSDP之后R-PBT/PET/BaSO4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没有显着影响,冲击强度有所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达到最大值184.9℃,且由于酯交换反应得到了抑制,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基本不变,含DSDP的R-PBT/PET/BaSO4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比不含DSDP的体系略高,共混体系的结晶能力受到的影响较小。综合来看,含DSDP的R-PBT/PET/BaSO4复合材料的成本最低,耐热性能好,综合力学性能也比较好,能在符合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高鑫[8](2019)在《聚合物/粉体混合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人们在聚合物中添加粉体的量都是经验性的,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本课题希望通过对聚合物和粉体本身性质的分析,能够找到造成添加量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将这些影响因素与添加量建立联系。引入了Hildebrand提出的溶解度参数,来类比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借助文献中测得的SiO2的溶解度参数值,计算出聚合物PP与SiO2的Flory-Huggins作用参数c12以代替聚合物与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参数,并用计算的Flory-Huggins作用参数c12和体系开始发生相分离时的临界值(c12)c判断共混体系相容性,表明PP和SiO2为完全不相容体系。借鉴Schneie应用GEE方程研究判断聚合物共混相容性,计算出PP/SiO2共混体系的共混焓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通过共混比计算是否相容,即可运用质量分数来判断聚合物粉体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表明PP和SiO2为完全不相容体系。分析了聚合物基体的溶解度参数、粉体颗粒的电负性、大小和表面处理剂的酸碱作用等因素对共混体系中粉体添加量的影响。在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ATLAB软件拟合了PP/SiO2、PET/SiO2、PP/Ca CO3、PET/Ca CO3、PP/MMT、PET/MMT几种不同共混体系中的经验式,用来判断不同粉体在不同聚合物中分散良好时的添加量与聚合物的溶解度参数、粉体颗粒的电负性、大小和表面处理的关系。选取PP/SiO2共混体系对拟合所得式子进行实验验证。使用硅烷偶联剂KH570和硬脂酸改性剂来对纳米SiO2进行改性,与PP进行共混,用多种表征方法来观测其共混效果,例如SEM、红外光谱、DSC、熔融指数等。同时将各体系其它文献中的数据代入拟合所得式子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和其他文献数据验证都表明拟合所得式子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王蕾[9](2019)在《PBS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熔融加工性和耐热性等优异性能。但与常用的工程塑料相比PBS的生产成本高,机械强度差,因此如何通过低成本的方法改善它的力、热学性能,拓展其在各种应用中的潜力是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采用与层状硅酸盐形成复合材料来提高PBS材料的性能,共混复合材料的相容性是决定材料性能和应用的关键因素。目前,解决相容性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将层状硅酸盐先进行改性再与聚酯共混以此来增大材料间的相容性,但此方法对研究PBS还是较为有限,且复合材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从通过改变高分子材料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对PBS的分子主链结构进行改性,在分子主链中先引入改性层状硅酸盐的改性剂,如蒙脱土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盐和非离子改性剂,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极性的PBS基共聚物,然后再与层状硅酸盐共混制备出复合材料。结合热分析和动态力学分析研究复合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对PBS改性的同时可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从而使其应用范围得以扩宽。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将水杨酸(SA)通过熔融共聚法引入PBS主链中,将季铵盐(GTA)在加热回流的条件下接到PBS主链的端基上,制备了 PBSA共聚物,高结晶度的PBSGTA共聚物和低结晶度的PBSnGTA共聚物等三种PBS基共聚物。结果发现,添加少量的SA改性PBS后,PBSA共聚物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添加SA后,PBSA共聚物均呈现球晶形貌,SA中苯环的引入改变了 PBS规整的螺旋链结构,共聚物的熔点未变,结晶度降低;因含有SA的链段自由结合能较低,更易断裂从而可提高PBS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含有SA的共聚物具有诱导植物生长的能力,可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经GTA改性后,不同结晶度的PBS和PBSn的初始热分解温度分别提高了 30℃和28℃,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与共聚物的结晶度无关;随着GTA含量的增加,高结晶度PBSGTA共聚物的结晶度升高,而低结晶度PBSnGTA共聚物的结晶度降低,共聚物的结晶度受原材料结晶度的影响;PBSGTA共聚物均呈现球晶形貌,球晶尺寸逐渐增大,共聚物的晶型未变,而PBSnGTA共聚物球晶尺寸逐渐减小,导致成核密度较高;当GTA的添加量为5%时,PBSGTA和PBSnGTA共聚物都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两种共聚物对大肠杆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且抗菌性与其结晶度无关。(2)将改性后的PBS基共聚物分别与蒙脱土(MMT)、有机蒙脱土(OMMT)和高岭土(Kaolin)三种层状硅酸盐熔融共混制备了 PBS基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的复合材料:PBSGTA-MMT、PBSGTA-OMMT、PBSGTA-K、PBSnGTA-MMT、PBSnGTA-OMMT、PBSA-OMMT 和 PBSA-K。添加 MMT后,MMT粒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共聚物基体中,在PBSGTA基体中呈分散的剥离态粒状结构,在PBSnGTA基体的非晶相中以包覆状态存在;MMT的添加使PBSGTA的热稳定性比纯PBS提高了 25.5℃,但使PBSnGTA的热稳定性提高的较少,说明结晶度的影响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结晶度低的PBSnGTA是以非晶相为主的部分与MMT共混,其相互作用力弱,相容性较差。添加OMMT后,OMMT在PBSGTA基体中以部分插层状态存在,相容性较好,在PBSnGTA基体中形成相容性差的片状结构;OMMT的添加使PBSGTA的玻璃化转变温Tg增大,但对熔Tm和结晶温Tc影响较小,初始热分解温度最高达到322℃;当分别添加3 wt%MMT和OMMT时,复合材料都具有相对较好的力学性能,添加Kaolin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差;层状硅酸盐与PBSGTA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顺序为OMMT>MMT>Kaolin,与PBSnGTA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顺序为MMT>OMMT;添加OMMT可以改善PBSA复合材料的韧性,但其强度随之减小;Kaolin在PBSA基体中分布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团聚,OMMT和Kaolin与PBSA基体相容性较差,不利于材料广泛地成型加工使用。(3)采用弹式热量计测定了 PBSGTA和PBSA共聚物在298.15 K时的燃烧热,通过计算分别得出两种共聚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ΔfHmΘ=-1.51×106±380.23 kJ·mol-1和 ΔfHmΘ=-1.3×106±1211.14 kJ·mol-1;两种共聚物的比热容在293~346 K范围内与温度呈线性关系。测定了 PBSGTA样品热分解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得到了不同方法和机理方程下样品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等参数,此方法可以作为PBS改性过程中判断共聚产物热稳定性的一种辅助依据。PBSGTA聚合物在热分解阶段的动力学方程为:(?)(4)利用动态力学分析对共聚物及其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模量、应力松弛和蠕变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GTA中的阳离子基团与共聚物基体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增强了复合材料的回弹性,使共聚物的储能模量E’升高,特别经GTA改性后,PBSGTA储能模量E’的改变量是PBSnGTA的三倍;GTA的加入使PBSGTA共聚物分子链热运动能力降低的程度比PBSnGTA共聚物的大,导致PBSGTA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减小;在10℃和-50℃的温度下PBS基共聚物应力松弛的改变量,PBSnGTA共聚物的约为1%,而PBSGTA共聚物的约为30%,说明共聚物的结晶相是影响材料应力松弛的主要因素;温度对高结晶度PBSGTA共聚物蠕变量的影响较小,但对低结晶度PBSnGTA共聚物蠕变量的影响较大。(5)将PBS基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共混,MMT含量大于3 wt%时会消弱与PBSGTA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复合材料分子链段的运动能力相对增大,Tg向高温区转移;MMT的添加,同时增大了复合材料的回弹性和粘性,使储能模量E’和损耗模量E"增大,从而使材料的损耗因子tanδ基本不变。OMMT对PBSGTA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对PBSnGTA复合材料的粘性没有影响;PBSnGTA损耗模量E"基本未变,但由于OMMT的添加增大了复合材料的回弹性,从而使其损耗因子tanδ的数值降低;Kaolin使复合材料的粘性增大,损耗模量E"增大较快;应力松弛和蠕变表明:当OMMT的添加量为3 wt%时,复合材料应力松弛的改变量最小,且与温度无关,在此比例下复合材料的加工使用性能较好。(6)通过流变仪对GTA改性PBS和PBSn两种共聚物及其与OMMT复合材料在液态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SGTA共聚物比PBSnGTA共聚物的线性黏弹性范围更宽,共聚物材料都表现出牛顿流体的力学行为,但当温度为200℃时,PBS及其PBSGTA共聚物材料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的力学行为;添加OMMT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复合材料结晶度的影响,高结晶度PBSGTA共聚物的储能模量G’升高,而低结晶度PBSnGTA共聚物的储能模量G’降低,复合材料结晶度的不同使得OMMT与共聚物材料分子内的基团,如GTA中阳离子基团,PBS中未被改性的-OH和-COOH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储能模量G’的变化相反。

向宇虹[10](2019)在《隐形正畸用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医院的隐形正畸材料以进口材料为主,价格昂贵;现有国产隐形正畸材料矫治效果弱于进口材料,并且缺乏相关性能指标。本文通过对市用材料性能分析,制定了隐形正畸材料基本性能指标。选用聚氨酯(TPU)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作为基材,熔融共混改性制备隐形正畸材料,系统研究了正畸用材料的关键性能:应力松弛。主要结论如下:(1)对市用进口产品Bilon、Erkodur和国产产品山地爱得,实验室自制隐形正畸用材料进行应力松弛性能测试,8h应力松弛率分别为4.3 0%,8.4%,5.8%,9.6%,实验室自制材料的应力松弛率与市用产品接近。(2)隐形正畸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透光率>80%,雾度<20,8h应力松弛率<10%,弯曲应力20MPa-25MPa,弯曲模量1800MPa-2400MPa,拉伸强度 50MPa-65MPa,拉伸模量 1500MPa-2000MPa,冲击强度>20kJ/m2,吸水率<3%。(3)聚碳酸酯(PC)能有效改善PETG的应力松弛,对PETG的力学强度有增强作用,不影响PETG透明性。PC含量为30%时,材料的8h应力松弛率9.60%,弯曲应力25MPa,弯曲模量2287MPa,拉伸强度50MPa,拉伸模量1500MPa,冲击强度24kJ/m2,透光率89%,雾度6,吸水率1.5%,溶血率1.4%。向PETG/PC共混物中加入不同硬度的TPU改性制备三元共混物,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增加,但应力松弛率也增大。(4)将PETG/PC:70/30材料注塑成直径120mm,厚1.00mm的圆片,在真空热成型机上成型,制备的隐形矫治器综合性能与进口矫治器相似。

二、DISPERSION AND NUCLEATION FOR ULTRAFINE PARTICLES OF SILICA AND SILICATE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ASED COMPOSIT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SPERSION AND NUCLEATION FOR ULTRAFINE PARTICLES OF SILICA AND SILICATE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ASED COMPOSITES(论文提纲范文)

(1)光伏背板PET/MMT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及绝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伏背板概述及影响光伏背板寿命的关键因素
        1.2.2 PET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绝缘性能研究现状
        1.2.3 提高光伏背板寿命的方法-PET的改性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蒙脱土的改性及PET/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蒙脱土概述
        2.1.1 蒙脱土的结构
        2.1.2 蒙脱土的提纯
    2.2 蒙脱土的改性
    2.3 PET/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3 PET/MMT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表征及力学性能研究
    3.1 测试方法及设备
    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2.1 PET/MMT复合材料的结构分析
        3.2.2 PET/MMT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分析
        3.2.3 PET/MMT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2.4 PET/MM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PET/MMT复合材料绝缘性能研究
    4.1 测试方法及设备
    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PET/MMT复合材料的介电强度分析
        4.2.2 PET/MMT复合材料的绝缘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表面涂层及共聚合改性PET膜的紫外屏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紫外线屏蔽剂的研究进展
        1.2.1 有机类紫外线屏蔽剂
        1.2.2 无机类紫外线屏蔽剂
    1.3 PET聚酯的改性研究进展
        1.3.1 PET的涂层改性
        1.3.2 PET的共聚改性
        1.3.3 PET的共混改性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主要原料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2 ZnO QDs@SiO_2/PVA涂层改性PET膜的制备及表征
        2.2.1 ZnO QDs的制备
        2.2.2 ZnO QDs@SiO_2的制备
        2.2.3 ZnO QDs@SiO_2/PVA涂层改性PET膜的制备
        2.2.4 分析及表征方法
    2.3 TESO/绢云母涂层改性PET膜的制备与表征
        2.3.1 反式肉桂酸酯环氧化大豆油(TESO)树脂的合成
        2.3.2 丙烯酸化环氧化大豆油(AESO)树脂的合成
        2.3.3 TESO/绢云母涂层的合成
        2.3.4 光固化样品及涂层改性PET膜的制备
        2.3.5 分析及表征方法
    2.4 TA共聚改性PET的合成及表征
        2.4.1 共聚单体(TA)的合成
        2.4.2 PETT共聚酯的合成
        2.4.3 PETT共聚酯膜的制备
        2.4.4 分析及表征方法
    2.5 涂层的使用性能表征
第3章 ZnO QDs@SiO_2/PVA紫外吸收涂层改性PET膜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ZnO QDs@SiO_2纳米粒子的合成
        3.2.1 ZnO QDs的制备及紫外吸收性能
        3.2.2 ZnO QDs@SiO_2的结构表征
        3.2.3 ZnO QDs@SiO_2的形貌表征
    3.3 ZnO QDs@SiO_2纳米粒子的性能研究
        3.3.1 ZnO QDs@SiO_2的紫外吸收性能
        3.3.2 ZnO QDs@SiO_2的染料降解实验
    3.4 ZnO QDs@SiO_2/PVA涂层改性PET膜及其性能研究
        3.4.1 ZnO QDs@SiO_2/PVA涂层的使用性能
        3.4.2 ZnO QDs@SiO_2/PVA涂层的喷墨打印性能
        3.4.3 ZnO QDs@SiO_2/PVA涂层的紫外屏蔽及紫外老化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固化TESO/绢云母紫外吸收涂层改性PET膜与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TESO和 AESO的结构分析
        4.2.1 TESO和 AESO的核磁氢谱分析
        4.2.2 TESO和 AESO的红外光谱及GPC
    4.3 TESO与 AESO光固化材料的性能研究
        4.3.1 TESO与 AESO光固化材料的凝胶含量及热重分析
        4.3.2 TESO与 AESO光固化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及拉伸性能
        4.3.3 TESO与 AESO光固化涂层改性PET膜的性能研究
    4.4 TESO/绢云母光固化材料的性能研究
        4.4.1 绢云母的改性及结构表征
        4.4.2 TESO/绢云母光固化材料的热性能及机械性能表征
        4.4.3 TESO/绢云母光固化涂层改性PET膜的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TA共聚改性PET膜材料的紫外屏蔽性能
    5.1 引言
    5.2 TA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5.2.1 TA单体的红外光谱
        5.2.2 TA单体的热失重及核磁氢谱分析
    5.3 PETT聚酯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5.3.1 PETT聚酯的红外光谱
        5.3.2 PETT聚酯的核磁分析
    5.4 PETT聚酯的热性能及结晶性能研究
        5.4.1 PETT聚酯的热性能
        5.4.2 PETT聚酯的结晶行为
    5.5 PETT聚酯的拉伸及紫外屏蔽性能研究
        5.5.1 PETT聚酯的拉伸性能
        5.5.2 PETT聚酯的紫外屏蔽性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的改性及其结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 简介
        1.2.1 PBAT的结构与性能
        1.2.2 PBAT的结晶性能
        1.2.3 PBAT的研究进展
    1.3 提高聚合物耐热性的途径
    1.4 成核剂的研究进展
        1.4.1 无机小分子成核剂研究进展
        1.4.2 有机小分子成核剂研究进展
        1.4.3 大分子成核剂研究进展
    1.5 PBAT树脂的耐热改性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PBAT/小分子成核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不同成核体系共混物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测试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3 热性能测试
        2.3.4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2.3.5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测试
        2.3.6 偏光显微镜形貌分析(POM)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成核体系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2 不同成核体系的机械性能分析
        2.4.3 不同成核体系的DSC测试分析
        2.4.4 不同成核体系的WAXD测试分析
        2.4.5 不同成核体系的结晶动力学分析
        2.4.6 不同成核体系的POM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PBAT/PBT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PBAT/PBT共混物的制备
    3.3 测试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测试
        3.3.2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
        3.3.3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测试
        3.3.4 力学性能测试
        3.3.5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3.3.6 热重分析(TGA)
        3.3.7 流变性能测试
        3.3.8 热性能测试
        3.3.9 偏光显微镜形貌分析(POM)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BAT/PBT复合材料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4.2 PBAT/PBT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分析
        3.4.3 PBAT/PBT复合材料的DSC测试分析
        3.4.4 PBAT/PBT复合材料的DMA测试分析
        3.4.5 PBAT/PBT复合材料的WAXD测试分析
        3.4.6 PBAT/PBT复合材料的POM分析
        3.4.7 PBAT/PBT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分析
        3.4.8 PBAT/PBT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测试分析
        3.4.9 PBAT/PBT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双重相变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变材料概述
    1.3 固-液类相变材料
        1.3.1 MEPCMs芯壁材的选择
        1.3.2 微胶囊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固-固类相变材料
        1.4.1 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固-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1.5 相变材料的应用领域
        1.5.1 节能建筑
        1.5.2 调温织物
        1.5.3 其他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固相变聚氨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制备工艺流程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PUPCM的相变行为分析
        2.3.2 PUPCM的成分分析
        2.3.3 PUPCM的物相分析
        2.3.4 PUPCM的动态结晶行为观察
        2.3.5 PUPCM的热稳定性分析
        2.3.6 PUPCM的控温能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制备工艺流程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乳化剂种类选择
        3.3.2 复配乳化剂比例优选
        3.3.3 复配乳化剂含量选择
        3.3.4 MEPCMs的成分分析
        3.3.5 MEPCMs的物相分析
        3.3.6 MEPCMs的热稳定性分析
        3.3.7 MEPCMs的控温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重相变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制备工艺流程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UPCM2 改性聚氨酯硬泡
        4.3.2 双重相变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粒子及其表面改性研究概述
        1.2.1 纳米材料制备及其特性概述
        1.2.2 表面改性剂的概述与分类
        1.2.3 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方法
        1.2.4 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效果评价方法
    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概述
        1.3.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1.3.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
        1.3.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其它性能研究
        1.3.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分散性研究
        1.3.6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的吸附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试样制备
        2.2.4 纳米Sb_2O_3颗粒的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硬脂酸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2 钛酸酯偶联剂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3 KH-560 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4 阳离子改性剂CTAB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5 单一改性剂在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吸附机理
        2.3.6 复合改性剂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7 复合改性剂在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吸附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P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试样制备
        3.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表面特性的纳米Sb_2O_3颗粒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粒径的纳米Sb_2O_3颗粒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纳米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散性定量表征方法
        4.3.2 不同表面特性的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3 不同粒径的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4 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基三元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5 混合体系分散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的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3 试样制备
        5.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Sb_2O_3的表面特性对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2 纳米Sb_2O_3的粒径对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3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的PBT基复合材料降解产物分析
        5.3.4 PBT基复合材料在不同分散状态下的阻燃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离子液体柔性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变材料
        1.2.1 无机相变材料
        1.2.2 有机相变材料
        1.2.3 离子液体
    1.3 复合相变材料
        1.3.1 无机多孔材料负载
        1.3.2 微胶囊封装
    1.4 柔性复合相变材料
        1.4.1 涂层法
        1.4.2 共混纺丝
        1.4.3 中空纤维填充法
        1.4.4 微流体纺丝
        1.4.5 静电纺丝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柔性相变单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聚丙烯中空纤维的制备
        2.2.4 成核剂的制备
        2.2.5 相变单纤维的制备
        2.2.6 表征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成核剂的结构成分分析
        2.3.2 Cu-MVT/IL复合物的表征
        2.3.3 相变单纤维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相变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离子液体合成
        3.2.4 共聚酰胺的制备
        3.2.5 纺丝溶液的配置
        3.2.6 柔性相变纤维膜的制备
        3.2.7 结构表征方法
        3.2.8 热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和形貌分析
        3.3.2 热导率分析
        3.3.3 相变纤维膜的相变行为
        3.3.4 相变纤维膜的储热能力和储热效率
        3.3.5 相变膜的吸热和释热过程
        3.3.6 相变膜的热稳定性
        3.3.7 相变膜的可靠性
        3.3.8 红外光谱分析
        3.3.9 X射线衍射分析
        3.3.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高耐热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PBT的结构与性能
        1.1.2 PET的结构与性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BT/PET的相容性
        1.2.2 PBT/PET的改性
        1.2.3 PBT/PET的酯交换行为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2 不同无机填料填充PBT/PET合金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设备
        2.1.2 样品性能测试
    2.2 纳米二氧化硅填充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2.1 实验原料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硫酸钙填充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3.1 实验原料
        2.3.2 样品的制备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2.4 纳米蒙脱土填充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4.1 实验原料
        2.4.2 样品的制备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4 本节小结
    2.5 绢云母粉填充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5.1 实验原料
        2.5.2 样品的制备
        2.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4 本节小结
    2.6 纳米硫酸钡填充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6.1 实验原料
        2.6.2 样品的制备
        2.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4 本节小结
    2.7 本章小结
3 纳米硫酸钡填充回收料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样品的制备
        3.1.3 样品性能测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热变形温度测试
        3.2.2 力学性能
        3.2.3 DSC分析
        3.2.4 热稳定性能
        3.2.5 流变性能
        3.2.6 XRD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焦磷酸二氢二钠对纳米硫酸钡填充回收料PBT/PET合金的性能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样品的制备
        4.1.3 样品性能测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热变形温度测试
        4.2.2 力学性能
        4.2.3 DSC分析
        4.2.4 热稳定性能
        4.2.5 流变性能
        4.2.6 XRD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8)聚合物/粉体混合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粉体材料
    1.2 聚合物粉体复合材料
    1.3 聚合物简介
        1.3.1 聚丙烯
        1.3.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4 聚合物粉体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4.1 溶胶凝胶法
        1.4.2 原位聚合法
        1.4.3 共混法
        1.4.4 粒子原位生长
    1.5 粉体的表面改性
        1.5.1 化学改性
        1.5.2 接枝聚合物
        1.5.3 配体交换
        1.5.4 表面改性的其他方法
    1.6 共混材料相容性的评价方法
    1.7 聚合物粉体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7.1 聚合物/碳酸钙复合材料
        1.7.2 聚合物/二氧化硅复合材料
        1.7.3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类复合材料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2章 聚合物与粉体相互作用分析
    2.1 分子间作用力
        2.1.1 色散力
        2.1.2 取向(偶极子-偶极子)力
        2.1.3 诱导(诱导偶极-偶极)力
        2.1.4 氢键
    2.2 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3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4 聚合物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5 表面张力与酸碱相互作用
    2.6 电负性
    2.7 酸碱作用与电负性
第3章 相容性的表征
    3.1 溶解度参数表征共混体系相容性
    3.2 GEE方程判断聚合物共混相容性
    3.3 经验公式的提出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主要试剂
    4.2 主要仪器
    4.3 样品制备
        4.3.1 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共混
        4.3.2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
    4.4 测试及表征方法
        4.4.1 扫描电镜分析(SEM)
        4.4.2 红外光谱测试
        4.4.3 差示扫描量热(DSC)
        4.4.4 熔融指数(MI)测定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扫描电镜分析
    5.2 红外光谱分析
    5.3 DSC曲线分析
    5.4 熔融指数分析
    5.5 经验式的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PBS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1 概论
    1.1 引言
    1.2 PBS基聚酯的合成与应用
        1.2.1 PBS基聚酯的合成
        1.2.2 PBS基聚酯的应用
    1.3 PBS基聚酯的改性
        1.3.1 PBS基聚酯的共聚改性
        1.3.2 PBS基聚酯的共混改性
        1.3.3 PBS基聚酯的研究进展
    1.4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
        1.4.1 层状硅酸盐简介
        1.4.2 聚合物/(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
        1.4.3 聚合物/高岭土复合材料
    1.5 高分子材料的热、力学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1.5.1 高分子材料的动态力学分析
        1.5.2 高分子材料的流变分析
        1.5.3 高分子材料动态力学分析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实验原料
    2.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研究方法
        2.2.1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合成
        2.2.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合成
        2.2.3 共聚物薄膜的制备
        2.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2.3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果与讨论
        2.3.1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3.2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3.3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2.3.4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热性能
        2.3.5 季铵盐改性PBS共聚物的亲疏水性能
    2.4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结果与讨论
        2.4.1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4.2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4.3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2.4.4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热性能
        2.4.5 季铵盐改性PBSn共聚物的亲疏水性能
    2.5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结果与讨论
        2.5.1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5.2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2.5.3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2.5.4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热性能
        2.5.5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亲疏水性能
        2.5.6 季铵盐改性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抗菌性能
    2.6 小结
3 季铵盐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实验原料
        3.1.3 季铵盐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
    3.2 季铵盐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3.2.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3.2.2 复合材料的SEM形貌观察
        3.2.3 复合材料的EDS分析
        3.2.4 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3.2.5 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3.2.6 复合材料的TG分析
        3.2.7 复合材料的Molau测试
    3.3 季铵盐改性PBS与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2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3.3.3 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3.3.4 复合材料的Molau分析
    3.4 季铵盐改性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2 复合膜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3.4.3 复合膜材料的热性能
        3.4.4 复合材料的Molau分析
    3.5 季铵盐改性PBS与高岭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3.5.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2 复合膜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3.6 小结
4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设备
        4.1.2 实验原料
    4.2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研究方法
        4.2.1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合成
        4.2.2 表征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4.3.2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4.3.3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4.3.4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结晶形态
        4.3.5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热性能
        4.3.6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降解性能
        4.3.7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的分子对接模拟
        4.3.8 水杨酸改性PBS共聚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4 小结
5 水杨酸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设备
        5.1.2 实验原料
        5.1.3 水杨酸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
    5.2 水杨酸改性PBS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5.2.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5.2.2 复合材料的SEM形貌观察
        5.2.3 复合材料的EDS分析
        5.2.4 复合材料的XRD测试
    5.3 水杨酸改性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2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5.4 水杨酸改性PBS与高岭土复合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4.2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及结晶形态
    5.5 小结
6 PBS基改性物的热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仪器与设备
        6.1.2 实验原料
    6.2 PBS基改性物的热力学研究方法
        6.2.1 PBS基改性物燃烧焓的测量
        6.2.2 PBS基改性物比热容的测定
        6.2.3 PBS基改性物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季铵盐改性PBS改性物的热分析
        6.3.2 水杨酸改性PBS改性物的热分析
        6.3.3 季铵盐改性PBS改性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6.4 小结
7 PBS基改性物及复合材料的粘弹性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仪器与设备
        7.1.2 实验原料
    7.2 测试方法
        7.2.1 动态力学分析的研究方法
        7.2.2 流变分析的研究方法
    7.3 材料动态力学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7.3.1 季铵盐改性对PBS共聚物的影响
        7.3.2 季铵盐改性对PBSn共聚物的影响
        7.3.3 季铵盐改性对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影响
        7.3.4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5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6 季铵盐改性对PBSn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7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3.8 水杨酸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4 材料流变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7.4.1 季铵盐改性对PBS共聚物的影响
        7.4.2 季铵盐改性对PBSn共聚物的影响
        7.4.3 季铵盐改性对不同结晶度PBS共聚物的影响
        7.4.4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4.5 季铵盐改性对PBS与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影响
    7.5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隐形正畸用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腔正畸背景
        1.1.1 可摘活动矫治方法
        1.1.2 固定托槽矫治方法
        1.1.3 无托槽隐形矫治方法
    1.2 无托槽隐形正畸材料概述
        1.2.1 无托槽隐形正畸材料基本性能
        1.2.2 无托槽隐形正畸材料生物力学分析
    1.3 隐形正畸基体材料与改性材料
        1.3.1 PETG材料
        1.3.2 PC材料
        1.3.3 TPU材料
        1.3.4 Nano-SiO_2材料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隐形正畸用材料的制备
        2.2.1 隐形正畸用材料制备过程
        2.2.2 TPU/SiO_2共混试样制备
        2.2.3 PC改性PETG共混试样制备
        2.2.4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试样制备
    2.3 测试方法
        2.3.1 光学性能测试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4 差式扫描量热(DSC)测试
        2.3.5 电镜观察
        2.3.6 流变测试
        2.3.7 红外光谱测试
        2.3.8 吸水测试
        2.3.9 急性溶血测试
第三章 隐形正畸材料基本性能指标和基材选取
    3.1 市用产品的基本性能测试
        3.1.1 市用产品原材料剖析
        3.1.2 市用产品的DSC测试
        3.1.3 市用产品的光学性能
        3.1.4 市用产品的力学性能
        3.1.5 市用产品的吸水性
    3.2 隐形正畸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
    3.3 实验基材选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PU和PETG材料的改性研究
    4.1 TPU/SiO_2共混改性研究
        4.1.1 SiO_2红外光谱测试
        4.1.2 TPU/ SiO_2共混物的SEM测试
        4.1.3 TPU/ SiO_2共混物的DSC测试
        4.1.4 TPU/ SiO_2共混物的光学性能
        4.1.5 TPU/ SiO_2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本节小结
    4.2 PETG和PC的共混改性研究
        4.2.1 PETG和PC共混物的SEM测试
        4.2.2 PETG和PC共混物的DSC测试
        4.2.3 PETG和PC共混物的流变测试
        4.2.4 PETG和PC共混物的光学性能
        4.2.5 PETG和P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4.2.6 PETG和PC共混物的DMA测试
        4.2.7 PETG和PC共混物的吸水性能
        4.2.8 PETG和PC共混物的急性溶血测试
        小结
    4.3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物研究
        4.3.1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物的SEM测试
        4.3.2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物的DSC测试
        4.3.3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物的流变测试
        4.3.4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物的光学性能
        4.3.5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4.3.6 不同硬度TPU改性PETG/PC共混物的吸水性能
        小结
    4.4 PETG/PC隐形正畸矫治器的制备
        4.4.1 隐形正畸用热成型膜片制备
        4.4.2 口内扫描和牙颌模型获取
        4.4.3 虚拟生物力学矫治分析
        4.4.4 真空热成型和后处理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DISPERSION AND NUCLEATION FOR ULTRAFINE PARTICLES OF SILICA AND SILICATE I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BASED COMPOSITES(论文参考文献)

  • [1]光伏背板PET/MMT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及绝缘性能研究[D]. 孙金鸽.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表面涂层及共聚合改性PET膜的紫外屏蔽性能研究[D]. 丁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的改性及其结晶性能研究[D]. 畅贝哲. 中北大学, 2021(09)
  • [4]双重相变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向鸿霞.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5]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D]. 康成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6]离子液体柔性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D]. 林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高耐热PBT/PET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玲.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8]聚合物/粉体混合体系的研究[D]. 高鑫.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2)
  • [9]PBS共聚物与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王蕾.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 [10]隐形正畸用材料的制备[D]. 向宇虹.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复合材料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盐超细颗粒的分散和成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