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造船业现状

乌克兰造船业现状

一、乌克兰造船工业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李园园[2](2021)在《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俄关系近年来不断升温,2019年双方领导人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地区合作是中俄关系十分重要的部分,远东地区更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丰富等原因在中俄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远东地区开发已有长期历史,但是在普京第三任期执政以来,随着东进战略的加速实施,远东大开发才真正进入了“黄金时期”。本文以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地区开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本轮远东地区开发的背景、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对中俄地区合作产生的影响。俄罗斯为开发远东先后出台了多版规划与纲要,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将普京第三任期前后的远东开发政策进行对比,认为第三任期以前的远东开发政策存在发展目标模糊、缺乏统筹管理机构、对外开放水平低等问题。普京第三任期以来在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加强远东地区交往等方面实施了系列开发政策,本文认为与之前相比呈现出了注重制度规范化保障、明确开发重点、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特点。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意义重大,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除远东地区本身发展潜力外,普京第三任期以来加快远东开发也是为了执政期内“突破性发展”目标的实现。乌克兰危机之后,西方对俄罗斯在各方面尤其是经济领域的制裁不断加剧,俄罗斯在西方的生存战略空间受到挤压,一定程度上被迫转向东方,加之世界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重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俄罗斯更是加快了东进的步伐,加快了远东地区开发。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开发政策为中俄地区合作提供了优先合作方向。充分运用联邦政府出台的有利政策,双方可在经贸、能源、农业和人文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但是,也不可忽视中俄地区合作中面临的消极因素。日韩积极参与远东地区开发,三个国家在远东地区的竞争加剧,需妥善应对。此外,中国威胁论在远东依然盛行,如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也是中国企业投资时面临的问题。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贝加尔湖水厂项目为例,分析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应对措施。

孙天宇[3](2020)在《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北极地区安全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深刻影响着环北极地区的北极与近北极国家,并逐渐外溢至全球。北极安全已被部分国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并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伴随美国与北约回归北极,美俄全球博弈关系被投射到北极地区,“北极例外主义”(Arctic exceptionalism)受到挑战,美俄欧在北极的安全互动越发频繁,并呈现出强烈的地区化趋势。基于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北极地区安全化基础上,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不仅能弥补哥本哈根学派在北极地区安全研究的不足,而且为中国塑造新的北极安全认知,推进北极政策的修订与完善,更好的履行北极治理中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的北极安全利益提供借鉴。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地区安全研究的重要理论,主要是对行为体在安全化或去安全化进程中无法分割的相关安全议题展开探讨。地区安全复合体正是建立在由不同行为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安全互动所构成的“安全组群”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地区研究不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将“安全”界定为所有政治之上特殊的政治,将“安全化”界定为一般政治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建构过程。将“国家”界定为“领土—政治—社会”的结合体,将“安全组群”描述为由国家、地区、地区间与全球四个彼此互动的层次而形成的完整模式。提出“无政府结构”“边界”“极性”“社会性建构”四个内核结构变量,依据内核结构变量的不同,划分出无结构地区、被覆盖地区、标准地区安全复合体、中心化地区安全复合体、大国地区安全复合体与超级复合体等多种类型,并提出维持现状,内在变革,外在变革三种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发展前景。“环北极超级复合体”是建立在北极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安全化基础之上,由北美洲、欧洲、环俄罗斯地区安全复合体及其“内环”的北极地区构成的,超地区(地区间)层次上的跨领域“安全组群”。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北极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形成提供了地区化动力。超级大国美国与全球层次大国俄罗斯、欧盟是超级复合体内的三个“极性”国家。美欧与俄罗斯在全球的竞争关系,外溢至双方在北极地区的“社会性建构”,对超级复合体的国内与地区、超地区、全球层次的安全态势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建构尚处于形成阶段,从近期看,美国与北约的回归,将进一步加剧超级复合体内部美欧与俄罗斯的安全互动,进一步促进超级复合体的形成。从中期看,美国将北极升级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地区,完成相应的北极军事部署,在超级复合体内部可能会出现美国式“单极”取代美俄欧“多极”结构,在外部与周边地区安全复合体互动能力和强度会不断提升。从远期看,随着北极安全互动逐渐频繁,现有的北极治理与合作机制将逐渐发展成地区安全机制的基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也将进入相互协调的安全机制阶段。受理论局限、现实流变与实践博弈的多维影响,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依然面临着不小挑战。中国是“近北极国家”,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安全事关中国“战略新疆域”的安危,北极地区安全化切实影响中国的北极资源、航道、环境、科研等利益。“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构建,对中国的北极身份,北极安全,北极合作带来了安全化的潜在风险,也对中国的北极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北极身份,要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不断丰富其政治与国际法内涵;对于北极合作,要顺应北极国家期许,务实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北极安全,要构建新型北极伙伴关系,加快建设“蓝色伙伴关系”网络;对北极治理,要响应北极理事会改革号召,努力提升制度性话语。坚决扞卫开发北极,利用北极的合法权力,切实履行治理北极,保护北极的大国责任。

兰筱琳[4](2020)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而贸易通道是陆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跨区域互联互通的经络骨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将着眼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陆海均衡发展,既重视陆域和海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注重二者的互动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陆海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一带一路”跨区域经贸合作“快车道”、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因此,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多次对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等在内的多个“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枢纽节点进行参观考察并发表重要言论,充分肯定了这些港口对构建全球贸易网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就多项陆海贸易通道的建设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在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也展出了“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相关图片。这些都充分说明,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战略价值。鉴于“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其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和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在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陆海经济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特征、具体内容、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了统计学相关方法,以耦合协调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以GML指数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进行测度。此后,本文又以福建省“丝路海运”为案例,分析了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使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发展前景和演进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布局、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从耦合协调情况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无论在陆域、海域还是陆海综合方面,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更为均衡协调。从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呈现无效率状态,但近年来效率变化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对其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经历了增长期、波动期而后又回归增长期,各省份2018年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远高于2007年,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愈发有效率。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未来应遵循多层次多角度调整发展格局、扩展交汇试点与示范、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探索全球化的“中国方案”的联动发展思路,围绕港口展开功能布局,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

李晓如[5](2020)在《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建及其活动(194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彻底结束之前,反法西斯盟国就已经开始考虑和协商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问题了。1944年11月14日,美、苏、英三国签署了《对德管制机制协议》,提出了一个“分区管辖(占领)+共同协调”的管制模式。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6月5日,反法西斯盟国按照已达成的协议正式对德实行分区占领。自此,德国最高权力由美、苏、英三国政府和法国临时政府接管,四国总司令在各自占领区内分别担任最高领导,并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四国集体权力机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为防止德国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和重建,苏联认为必须对德国社会进行根本性改造。1945年6月6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决议,正式宣布成立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负责实行苏联在德国占领区内的所有管制事宜。为了落实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有关处置德国的相关政治决议,在苏占区开展了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广泛领域的“非纳粹化”改造。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关社会治安、德国当地居民和移民的劳务安置和社会保障、卫生和教育系统修复等诸多方面的措施,以整顿战后苏占区社会生活的混乱状态。此外,对德国科学技术、专利成果以及科技精英进行的大规模转移和利用使苏联快速且彻底地改变了“科技前线”的形势,尤其对战后苏联军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苏联对德军事管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规定,是落实盟国有关对德管制协议的重要步骤,作为对苏占区实施管制的领导和直接工作机构,在实现管制目标、完成管制任务以及对未来德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和预设上,都发挥关键作用。在按照苏联模式改造德国社会的同时,完成了苏联所认为的政治上非纳粹化和民主化,建立起由左翼亲苏派为主的德国政治、经济中央机构及其分支,从而保证了苏联利益的落实与实现。然而,随着对德国纳粹残余影响的逐步肃清以及美苏“冷战”局面的日益升级,盟国间在对德占领政策和作为统一国家的原则问题上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基于战时盟国合作关系成立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逐步坍塌,最后近乎形同虚设。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11月5日,在德国行使职能近四年半时间的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也最终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新成立的苏联对德管制委员会。

郝俊丽[6](2020)在《“新北方政策”下的韩俄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面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态势,韩国也提出了自身的合作战略。从李明博政府的“新亚洲构想”到朴槿惠政府的“欧亚倡议”,再到文在寅政府提出的“新北方政策”、“新南方政策”和“朝鲜半岛新经济地图”,都体现出韩国积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发展趋势。2017年9月7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出席第三届东方经济论坛时,提出了“新北方政策”,试图打造一个从朝鲜半岛到俄罗斯远东,再经北极覆盖东北亚并拓展到欧亚大陆的广阔经济区域,其重点是通过韩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韩俄两国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两国地理位置靠近,合作便利;第二,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广阔;第三,韩国提出的“新北方政策”与俄罗斯提出的“新东方政策”有众多利益契合点。为进一步落实韩俄具体领域的合作,韩国提出了“九桥战略”并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积极回应。双方成立了专门的合作磋商机制并已多次展开探讨,深入研究了在天然气、铁路、港湾、电力、北极航线、造船、农业、水产、医疗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目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在“新北方政策”的积极推动下,韩俄两国的经济合作正在稳步推进。但是从总体上看,韩俄双边贸易发展不稳定且结构单一;跨境合作项目停滞,合作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两国的合作机制也不成熟。其中半岛无核化僵局的桎梏、韩美同盟的束缚以及俄罗斯投资环境不佳是阻碍双方深入合作的主要因素。长远来看,尽管朝核问题及西方对俄制裁仍将是影响韩俄两国合作的主要因素,但是在韩俄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双方已建立了稳定的磋商机制并已就潜力明显的合作项目展开了积极探讨。同时双方的合作机制也逐渐成熟,韩俄双方决定2020年正式签署服务和投资项目自由贸易协定,届时韩俄经济合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布英[7](2019)在《俄罗斯海洋政策发展演变研究》文中提出俄罗斯处于亚欧大陆欧洲东欧平原上,没有天然的出海口和屏障,封闭的环境制约了俄罗斯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发展。从俄罗斯历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海洋政策对俄罗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海洋事业能够促进俄罗斯经济建设,增强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基本问题是作为大陆型国家怎样发挥和利用海权实现国家政策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需要对以往的海洋政策作出调整,在海洋的管理上放弃传统的权利思维模式,优化海洋政策,拓展海洋经济维度。本文分成五大部分,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概括。第二章界定了“海洋政策”、“地缘政治”、“北极航线”的概念,梳理了“海洋治理”、“政府职能”、“海权”和“公共政策”的理论。第三章阐述了俄罗斯海洋政策历史演变分析,指出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历史渊源,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扩张发展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海洋政策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第四章阐述了当前俄罗斯海洋政策影响因素分析,指出俄美和俄欧的合作和纠纷、相关国家围绕北极的争端。第五章针对俄罗斯海洋政策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世纪俄罗斯海洋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从俄罗斯海洋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影响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因素,以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作为基本切入点,分析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影响因素,海洋政策对俄罗斯发展的启发等几个方面探究新时期俄罗斯海洋政策的优化策略。

Alina Voloshyna(安林娜)[8](2019)在《冷战结束以来的乌克兰与中国军事合作分析》文中认为冷战结束以后,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由于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发生显着变化,世界两个阵营的对抗也己结束,乌克兰作为一个新的主权独立国家正在进入一个与国际社会互动的新阶段。乌克兰是前苏联最发达的共和国之一,其军事工业较为发达:航空业、航天工业、造船业、军工等行业都居于世界技术水平的前列。乌克兰从苏联继承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技术工业综合体,因此乌克兰对西方和亚洲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出于加强国防和军事现代化的需要,中国在冷战后积极发展与乌克兰的军事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时至今日,军事技术合作问题依然是乌中保持友好和战略密切关系的首要问题。在这种局势下,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关系和军事技术发展问题,并对两国军事合作的动力和障碍进行评估,总结乌中多年来的军事技术合作成果,对加强乌克兰和中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回顾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的历史、分析两国军事合作现状、比较乌克兰和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技术领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冷战结束以来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的内容和成果。在分析乌中两国军事合作历史和现状的同时,本文阐述了国际安全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国际安全新变量以及国际合作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乌克兰和中国未来军事技术合作的前景,两国军事合作的新增长点,以及进一步加强两国军事合作的建议和思考。乌克兰把中国当作军事技术合作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与此同时,由于乌克兰继承了强大的军事装备和技术装备,因此对中国来说乌克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近年来,由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乌中军事合作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和中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显着下降。因此,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将乌中务实合作推向新的高度,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加强战略互信,为两国军事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本文提出了要确定乌中军事技术合作的主要方向和形式,明确这一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分析军事技术合作对乌克兰和中国之间关系产生的影响。在未来的乌中军事合作研究中,既要结合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了解潜在的合作方向,又要与时俱进地关注乌中现状及其发展程度,全面把握两国之间的合作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根据不同项目和战略需求及时调整两国的对外政策。

玛丽娜(KURYN MARYNA)[9](2019)在《乌克兰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乌克兰与中国双边经贸合作逐渐增多,中国已经成为乌克兰在亚洲最大贸易国,全年贸易总量占据乌克兰贸易量很大比重。虽然乌中之间经贸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乌中经贸之间的关系,找到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乌中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乌中经贸文献的研究,了解了乌中经贸发展的背景及意义,并阐述了国际贸易理论及区域经贸合作的基本理论及乌中经贸发展重要关系,并通过对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关系及交易额的搜集及分析,阐述了乌中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影响乌中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影响因素、金融运行体系分析、科技体系分析、法律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了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分别为优化乌克兰与中国贸易结构合理利用比较优势贸易、推进乌克兰与中国贸易市场化自由化、增加对乌克兰资金及农业技术的支持及出台针对中国贸易进口优惠的关税措施。

刘珣[10](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二、乌克兰造船工业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克兰造船工业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难点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地区与地区发展
        二、一区一港
        三、“向东看”战略
    第二节 理论概述
        一、地缘经济学理论
        二、中心—边缘理论
第二章 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地区发展
    第一节 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地区开发背景
        一、远东地区开发的意义
        二、普京第三任期以前的远东开发政策评价
        三、普京第三任期以来东进战略中的远东地区定位
    第二节 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地区开发举措
        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扩大远东地区对外开放
    第三节 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地区开发特点
        一、注重规范制度化保障
        二、明确开发重点
        三、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章 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地区发展影响因素
    第一节 普京政府“突破性发展”目标与远东地区开发
        一、普京政府的“突破性发展”执政目标
        二、远东地区发展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俄罗斯在西方战略围堵下寻求发展空间
        一、乌克兰危机后的俄美关系
        二、乌克兰危机后的俄欧关系
    第三节 亚太新一轮力量整合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
        一、亚太地区蓬勃发展
        二、俄罗斯积极融入亚太地区
    第四节 俄罗斯对远东地区周边国家的防范心理
第四章 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远东地区发展对中俄地区合作的影响
    第一节 中俄深化地区合作的方向
        一、经贸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二、能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三、农业领域合作优势互补
        四、人文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第二节 中俄地区合作中消极因素及应对
        一、积极应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威胁论
        二、妥善处理当地环境保护问题——以贝加尔湖水厂为例
        三、合理应对日韩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竞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既有文献评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一)“安全”和“安全化”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国家”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三)“安全组群”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框架的阐释
        (一)理论内涵阐释
        (二)内核结构变量
        (三)类型划分及标准
        (四)演进与变革前景
第二章 北极地区关键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安全议程
        (二)政治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政治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二、经济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经济安全议程
        (二)经济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经济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三、军事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军事安全议程
        (二)军事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军事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四、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环境安全议程
        (二)环境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环境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第三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动力及安全态势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提出与内涵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边界的构想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极性分析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地区化动力
        (一)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
        (二)北极合作机制建设及完善
        (三)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安全态势的多层次研判
        (一)国内与地区层次
        (二)超地区层次
        (三)全球层次
第四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前景分析
        (一)近期前景
        (二)中期前景
        (三)远期前景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层面:“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局限性
        (二)现实层面:英国“脱欧”与欧盟“极性”的再确认
        (三)实践层面: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的复杂博弈关系
第五章 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中国战略抉择
    一、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分析
        (一)开发并利用北极航道的通道利益
        (二)依法且合理开发北极的资源利益
        (三)保护北极生态与气候的环境利益
        (四)不断探索与认知北极的科研利益
        (五)北极治理与国际参与的责任利益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对中国的潜在风险
        (一)对中国北极身份的“安全化”塑造
        (二)对中国北极安全利益的可能性威胁
        (三)对中国参与北极合作的现实性挑战
    三、中国的北极战略定位与政策路径抉择
        (一)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的战略定位
        (二)务实推进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长效推动建设新型北极伙伴关系网络
        (四)进一步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制度性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范围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综述
        二、陆海关系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六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与理论
    第一节 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一、贸易通道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第二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联动发展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三、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具体内容
        四、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五、推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
        二、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
        三、陆海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五、中巴经济走廊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第二节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
        二、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三、北冰洋蓝色经济通道
    第三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建设情况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总体情况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情况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影响分析——以中欧班列为例
        一、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联系分析
        三、基于贸易潜力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分析
第三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评价模型设计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理论选择
        一、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二、理论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一、筛选依据
        二、实证指标体系构成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
第四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
        二、评价方法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效率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
        二、归一法
        三、GML指数模型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案例分析——以福建“丝路海运”为例
    第一节 “丝路海运”的构建意义
        一、深化港航合作,加速形成便捷高效物流网络
        二、务实陆海联动,无缝衔接“一带一路”贸易通道
        三、推出中国标准,优化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
        四、夯实合作基础,打造经贸投资新高地
    第二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一、“港口+互联网”联动发展模式
        二、“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模式
        三、“港口+港口”联动发展模式
        四、“港口+服务”联动发展模式
    第三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建设成效
        一、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组建“丝路海运联盟”
        二、推进陆海通道联动,延伸“丝路海运”物流链条
        三、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提升“丝路海运”营商环境
    第四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环境保障
        四、服务保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预测分析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预测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二、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沿线陆海贸易通道运输量预测
        三、基于预测结果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分析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传统安全风险
        二、非传统安全风险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陆海贸易通道网络布局加快形成
        二、陆海贸易通道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三、陆海贸易通道结构更加合理
        四、陆海贸易通道配套设施协同建设
第八章 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经济地理重组和发展格局调整
        二、扩展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试点与示范
        三、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
        四、助力国内发展的同时拓展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功能布局
        一、以港口整合提升为重点,优化陆海贸易通道集疏运体系
        二、以临海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形成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增长极”
        三、以“港口+腹地”为纽带,打造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助推器”
        四、以港口规模效应、错位竞争为原则,扩大“一带一路”辐射作用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从国际维度来看
        二、从国内维度来看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投融资机制
        二、安全保障机制
        三、法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建及其活动(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建立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对德国处置的原则与政策
        一、盟国对德国处置政策的确定
        二、苏联与西方盟国对德国处置的不同方针政策
    第二节 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组建
        一、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的机构设置
        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中的苏联派出机构及其构成
    第三节 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中苏联与西方盟国的关系
第二章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成及其建制
    第一节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构成
    第二节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的中央机构
        一、指挥部
        二、参谋部
    第三节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的地方机构
        一、苏联驻德国各省军事管制局的设置及编制
        二、柏林苏占区警备司令管理局
        三、地区、市和区警备司令部
第三章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与德国非军事化
    第一节 盟国关于德国非军事化的决定和苏联相应的政策
        一、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关于德国非军事化的决议
        二、苏占区和西方占领区在德国非军事化上的方针政策差异
    第二节 苏占区德国军事工业潜力的清除
        一、德国军事经济潜力的统计
        二、德国军事工业设施的清除
    第三节 苏占区德国军用武器和技术设备的销毁
        一、火炮、装甲坦克武器和弹药的销毁
        二、空军和海军军械的销毁
        三、军事化学武器、有毒物质和化学弹药的销毁
        四、通讯器材和工具的销毁
    第四节 德国军事技术成果的转移和利用
        一、德国军事科技人才的审查和统计
        二、苏占区德国军事科研机构的清除
        三、德国军事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利用
第四章 苏占区的政治改造
    第一节 非纳粹化的政治改造进程
    第二节 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并及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发展
        一、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并
        二、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发展
    第三节 苏联占领期间其他主要党派的活动
        一、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二、德国自由民主党
    第四节 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德国政治改造问题上的分歧与争执
第五章 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与德国科学技术的转移
    第一节 苏联为转移德国科学技术设立的执行机构及其变化
        一、苏联驻德科研机构的成立
        二、德国科学技术成果研究局的发展
        三、苏联各部委驻德科技机构的发展
        四、苏联驻德机构科研工作的经费问题
    第二节 苏占区德国科技发明与专利成果向苏联的转移
        一、苏占区德国科技发明与专利转移工作的开展及专利法问题
        二、发明专利批准和获得处的成立与发展
        三、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德国科技发明与专利转移问题上的差别
    第三节 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审查与转移
        一、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搜寻与统计
        二、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转移与利用
        三、苏联针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的政策
        四、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向苏联的转移
第六章 苏占区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苏占区社会治安的维护和治理
        一、社会治安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
        三、对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和德国警察局内部违法违纪的整顿
    第二节 苏占区德国人的迁移和安置
        一、苏占区德国移民和战俘的接收与粮食供给
        二、德国居民的劳务安置和相关政策
    第三节 苏占区卫生系统的修复
        一、对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卫生监督
        二、性病和地方传染病的防治
        三、柏林苏占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第四节 苏占区教育系统的恢复
        一、德国学校的军事监督和对教育干部的清理
        二、德国教师的培训
结论 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模式与苏联对德占领管制实践
    一、反法西斯战争后期军事政治逻辑与苏联参与占领德国
    二、自主+联合:盟国对德管制模式
    三、盟国对德管制模式下苏联的得与失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6)“新北方政策”下的韩俄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历史研究方法
        0.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与难点
        0.4.1 创新点
        0.4.2 难点
1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1.1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提出背景
        1.1.1 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
        1.1.2 开拓市场及能源入口
        1.1.3 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
        1.1.4 与相关国家关系的提升
    1.2 文在寅政府“新北方政策”的内容
        1.2.1 打造韩国的欧亚经济区域
        1.2.2 以韩俄合作为核心
        1.2.3 区域差异化战略
2 “新北方政策”下韩俄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合作现状
    2.1 韩俄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
        2.1.1 地缘优势
        2.1.2 经济互补
        2.1.3 政策契合
    2.2 韩俄经济合作现状
        2.2.1 韩俄贸易现状
        2.2.2 韩俄投资现状
        2.2.3 具体合作成果
3 韩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1 韩俄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3.1.1 双边贸易不稳定且结构单一
        3.1.2 跨境合作项目停滞不前
        3.1.3 双方合作机制不成熟
    3.2 韩俄经济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3.2.1 无核化僵局的桎梏
        3.2.2 韩美同盟的牵制
        3.2.3 俄罗斯投资环境欠佳
4 韩俄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4.1 韩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提升
        4.1.1 韩俄在新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4.1.2 双方合作机制逐渐成熟
    4.2 地缘政治风险仍是制约韩俄合作的主要因素
        4.2.1 朝鲜半岛无核化举步维艰
        4.2.2 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持续存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俄罗斯海洋政策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海洋政策
        2.1.2 地缘政治
        2.1.3 北极航线
    2.2 理论基础
        2.2.1 海洋治理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2.2.3 海权论
        2.2.4 公共政策理论
3 俄罗斯海洋政策历史演变分析
    3.1 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历史渊源
        3.1.1 彼得一世时期海洋政策主张(1689-1725)
        3.1.2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海洋政策主张(1762-1796)
        3.1.3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海洋政策主张(1855-1881)
        3.1.4 斯大林时期海洋政策主张(1924-1953)
    3.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发展(1991-1999)
    3.3 普梅时期海洋政策主张(2000-2008;2008-2012;2012-2020)
    3.4 俄罗斯海洋政策现状
        3.4.1 俄罗斯海洋政策规划设计体系
        3.4.2 全面拓展俄罗斯海洋政策主体和海洋利益
        3.4.3 以安全和发展为核心的海洋政策目标体系
        3.4.4 俄罗斯海洋政策的职能方向
        3.4.5 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区域方向
4 当前俄罗斯海洋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4.1 俄罗斯自身发展的影响
    4.2 亚洲太平洋区域地缘政治局势
    4.3 黑海及波罗的海地区地缘政治形势
    4.4 北冰洋地区地缘政治形势
    4.5 俄美海上利益纠葛
        4.5.1 俄美“重返太平洋”
        4.5.2 美国挤压俄罗斯黑海政策空间
    4.6 俄欧黑海地区的合作与纷争
        4.6.1 俄欧的黑海合作
        4.6.2 俄欧的黑海纷争
    4.7 相关国家围绕北极的争端
        4.7.1 俄罗斯对东北航道的控制
        4.7.2 冰岛和日本对东北航道的关注
        4.7.3 加拿大对西北航道的控制
        4.7.4 美国对北极地区的军事控制
5 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发展趋势及优化对策
    5.1 新时期俄罗斯海洋政策的发展趋势
        5.1.1 海洋政策需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
        5.1.2 海洋经济和海军力量的平衡发展
        5.1.3 协调陆海发展界限
        5.1.4 实现海洋政策各主体利益的平衡
        5.1.5 循序渐进的稳定突进关系
    5.2 新世纪俄国海洋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
        5.2.1 克服局限发展海权
        5.2.2 克服海权在军事和经济上的统一
        5.2.3 恢复经济效益
        5.2.4 造船业的改进
        5.2.5 改善海洋安全
        5.2.6 培训和认证船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冷战结束以来的乌克兰与中国军事合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国际安全与合作理论
    2.1 国际安全理论
        2.1.1 现实主义国际安全理论
        2.1.2 新现实主义安全观
        2.1.3 国际安全的新变量
    2.2 国际合作理论
        2.2.1 国际合作的本质和类型
        2.2.2 国际军事合作
第3章 乌克兰和中国的军事合作状况
    3.1 乌中军事合作的发展历程
    3.2 乌中军事合作的现状
    3.3 乌中军事合作的成效
第4章 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的动力和障碍
    4.1 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的目的
    4.2 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的动力
        4.2.1 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安全局势的复杂化
        4.2.2 中国国防现代化战略的需要
        4.2.3 乌克兰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
    4.3 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的障碍
        4.3.1 乌克兰和中国互信程度的降低
        4.3.2 中国对外军事技术依赖度的下降
        4.3.3 第三方因素的影响
第5章 改善乌克兰和中国军事合作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乌中两国的战略互信
    5.2 寻找两国军事合作新的增长点
    5.3 强化两国军事人员的交流和培训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乌克兰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际贸易理论
        2.1.1 传统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2.1.2 战略贸易理论
    2.2 区域经贸合作的基本理论
        2.2.1 经贸合作的合作性质和形式
        2.2.2 区域经贸合作的其他主要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3.3 相关评述
第3章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关系现状分析
    3.1 乌克兰进出口贸易总体概况
    3.2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商品贸易现状
        3.2.1 乌克兰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情况分析
        3.2.2 乌克兰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情况分析
    3.3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合作现状
        3.3.1 军工合作项目现状分析
        3.3.2 农产品贸易合作项目现状分析
        3.3.3 工业领域贸易合作项目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乌克兰与中国贸易结合度较高但是发展规模小
        4.1.2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进口值对乌克兰人均收入影响较低
        4.1.3 乌克兰国内经济拖累了乌中经贸发展
    4.2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问题的根源
        4.2.1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合作比较优势利用不充分
        4.2.2 乌克兰经济的发展转化制约了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4.2.3 乌克兰贸易环境差导致乌中贸易发展受限
    4.3 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发展的影响因素
        4.3.1 基础设施影响因素
        4.3.2 金融运行体系因素
        4.3.3 科技体系因素
        4.3.4 法律因素
        4.3.5 政治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促进乌克兰与中国经贸发展的建议
        5.2.1 优化乌克兰与中国贸易结构合理利用比较优势贸易
        5.2.2 推进乌克兰与中国贸易市场化自由化
        5.2.3 增加对乌克兰资金及农业技术的支持
        5.2.4 出台针对中国贸易进口优惠的关税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10)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乌克兰造船工业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普京第三任期以来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李园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D]. 孙天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D]. 兰筱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苏联驻德军事管制机构的组建及其活动(1945-1949)[D]. 李晓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新北方政策”下的韩俄经济合作研究[D]. 郝俊丽. 辽宁大学, 2020(01)
  • [7]俄罗斯海洋政策发展演变研究[D]. 布英.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冷战结束以来的乌克兰与中国军事合作分析[D]. Alina Voloshyna(安林娜). 山东大学, 2019(09)
  • [9]乌克兰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研究[D]. 玛丽娜(KURYN MARYNA). 海南大学, 2019(06)
  • [10]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乌克兰造船业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