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十六烷聚脲微囊化相变材料(英文)

N-十六烷聚脲微囊化相变材料(英文)

一、正十六烷聚脲微胶囊化相变材料(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肖豆鑫[1](2021)在《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农药制剂喷施到田间后,容易通过漂移、滚落、挥发、沉降等途径在环境中流失。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次施药,导致大量农药在环境中累积,造成了潜在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环境响应性农药控释剂可以响应生物或非生物刺激,“按需”释放农药,从而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因此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常规农药制剂高施低效、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大、环境风险较高等问题,探索以天然材料纤维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制备功能化农药载体,开展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以期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借鉴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纤维素的氟虫腈改性制剂,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显着降低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将乙二胺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骨架制成胺化羧甲基纤维素载体。以对蜜蜂剧毒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模式农药,利用溶剂挥发法将氟虫腈包封在改性纤维素载体中制成一种环保、安全的氟虫腈新剂型ACMCF。ACMCF在花生和黄瓜叶片的持留量分别是氟虫腈水乳剂的1.57倍和2.79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和较高的叶面持留量。ACMCF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D50=0.151μg a.i./蜜蜂)远低于氟虫腈水乳剂(LD50=0.00204μg a.i./蜜蜂),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与水乳剂相当。此外,ACMCF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水乳剂弱,表明其可以降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因此,基于改性纤维素的功能性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2)以正十六烷为温控开关的毒死蜱微囊,可以持效防治害虫、降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基于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章首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相变材料正十六烷为囊芯的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CPF@CM。研究了CPF@CM的载药率和粒径分布,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农药释放性能和防治小菜蛾能力,分析了CPF@CM的润湿铺展能力和抗光降解性能,探究了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CPF@CM中毒死蜱载药率为33.1%,粒径为3.99±0.55μm。35°C时,CPF@CM中毒死蜱24 h累积释放率是15°C的2.34倍,微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 h胃毒活性是15°C的1.71倍。根据释放动力学拟合结果,推测毒死蜱的释放是由囊芯溶解和囊壁溶胀破裂两个过程所控制。CPF@CM在黄瓜和花生叶片上的接触角为46°和60°,而对照毒死蜱水乳液在两种叶片上的接触角为55°和104°,表明CPF@CM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光降解实验中毒死蜱的72 h降解率是CPF@CM的2倍,证明微囊可以减缓毒死蜱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度,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相比毒死蜱原药降低了5.6倍,表明微囊可以降低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该工作初步建立了以相变材料为开关的温度响应性农药控制释放理论,为控释农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支撑。(3)以金属多酚包覆的碳酸钙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后制备的pH响应性微球可提高农药叶片持留量、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过程中释放草酸的原理,利用多孔碳酸钙优良的吸附性能、酸瓦解性能以及金属多酚络合物薄膜的黏附特性,以两者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制备出pH响应性控释剂PC@TA/Cu。释放实验表明,PC@TA/Cu在pH=3时,咪鲜胺的48 h释放量是中性条件下的1.63倍。叶片持留性实验表明,PC@TA/Cu在油菜和黄瓜叶片上的持留量分别是Pro@Ca CO3(负载咪鲜胺的碳酸钙)的1.50倍和1.49倍。PC@TA/Cu表面的金属多酚薄膜与叶片表面的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力,致使其具有较高的持留量。最后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盆栽、静态毒性法等手段探究PC@TA/Cu的抑菌效果和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喷施PC@TA/Cu 7天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咪鲜胺水乳剂高10.9%。此外,PC@TA/Cu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比咪鲜胺低约4倍。本研究首次通过碳酸钙和金属多酚复合载体负载农药,为构建释放时间与剂量符合实际防控需求的农药新剂型、改善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了思路,对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孟琦[2](2021)在《相变墙体相变层传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石蜡由于其相变温度范围广,相变潜热量大,且无毒无害而被作为相变材料广泛使用,将相变材料与建筑墙体相结合构成相变墙体,不仅可以增强墙体保温隔热性能,还可以提高储热蓄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但不同相变材料所组成的相变墙体传热特性也不相同,因此,在特定相变材料与墙体结合方式,相变墙体的构建以及墙体传热特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使用芯材为正十八烷,壳材为密胺树脂,其中芯壁比为9:1的微胶囊相变材料(MPCM)与水泥砂浆结合制成了含微胶囊相变材料储能砂浆,利用SEM、DSC、TG等对含微胶囊相变材料储能砂浆的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测试其热物性,分析其在建筑应用中的可行性;通过测试相变砂浆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分析MPCM掺入量对相变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试相变砂浆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分析其热工性能。通过搭建试验台,墙体一侧为恒定温度模拟室内温度环境,另一侧为交变温度模拟室外温度环境,研究相变层位置和相变层厚度对相变储能墙体传热特性的影响。利用墙体隔热性能、蓄热性能、延迟时间等评价指标,选择最佳相变墙体结构,为实际工程运用提供指导。试验研究成果如下:1.掺入MPCM的水泥砂浆结构更加紧密,复合相变储能砂浆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着MPCM掺入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当MPCM掺入量为10%时,抗压强度降低30%;当MPCM掺入量为10%-15%时,复合相变储能砂浆的抗折强度降低幅度最大,抗折强度降低幅度小于抗压强度降低幅度。2.含微胶囊相变材料储能砂浆与普通砂浆相比,其热工性能有显着改善。随着MPCM掺入量的增加,相变储能砂浆导热系数逐渐降低,当试块处于相变温度时,导热系数显着降低;蓄热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当MPCM掺量为10%时,蓄热系数最大,此时相变储能砂浆储热蓄热性能最佳。3.将MPCM掺量为10%的水泥砂浆应用到围护结构墙体中充当相变层,通过改变相变层位置与普通墙体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变墙体优于普通墙体,外侧相变储能墙体在隔热性能、蓄热性能、延迟时间上优于内侧相变储能墙体。在外侧相变墙体基础上,通过改变相变层厚度研究相变墙体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当相变层厚度为5mm时,相变墙体与普通墙体相差较小,随着相变层厚度的增加,墙体热性能显着提升。

耿晓叶[3](2021)在《可逆热致变色相变储能材料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能源消耗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主要问题,热能储存被认为是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一项有前途的技术。由于成本低,在等温条件下储存容量大等优势,相变材料(PCMs)被作为热能储存材料用以解决能源危机。有机热致变色材料由着色剂(热致变色染料),显色剂和助溶剂三种物质组成,不仅能够实现潜热储存-释放,而且能够对其能量的饱和-消耗状态提供实时显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微胶囊化技术对有机热致变色材料进行封装,能够实现材料的储存、运输、减少其与环境的反应,防止被污染腐蚀,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针对目前热致变色相变储能材料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从原位聚合法进行微胶囊化的合成工艺,显色机理、温度诱导结晶及颜色变化、性能优化以及在储热调温中的应用研究等问题,展开以下系统研究:(1)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可逆热致变色相变储能材料微胶囊(RT-MPCMs),详细探究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分子量、熔盐种类及添加量、体系p H值、乳化速率、芯壁投料比、预聚物加入方式等封装条件对微胶囊的性能影响。RT-MPCMs具有光滑的球形表面以及清晰的核壳结构(平均壁厚:50~60 nm)、平均粒径为440 nm,较高的储热能力(△Hm=165.9 J/g,△Hc=165.3 J/g)以及较好的热稳定性,通过100次热循环测试表明RT-MPCMs具有良好的循环耐久性和热可靠性能。设计并制备含RT-MPCMs的热防护服,以期能够在火灾环境中提供足够的热防护。(2)选择甲基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物(MMF)和三聚氰胺甲醛预聚物(MF)作为壳材,详细讨论了壳层材料对微胶囊的热致变色性能影响。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Ag NPs)并对微胶囊表面进行改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负载Ag NPs的RT-MPCMs(B)(Ag-RT-MPCMs,Ag NPs:0.25 wt%)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液和大肠杆菌细菌液的Abs值分别为1.049和0.740。Ag NPs可作为非均相成核剂能够影响RT-MPCMs的传热方式以及热致变色现象的灵敏性,结果表明Ag-RT-MPCMs的熔融焓值和结晶焓值分别增加至170.2 J/g和168.9 J/g,变色温度由38℃降低至33℃。(3)RT-MPCMs的微观结构和壳层组成对其性能至关重要。利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异氰酸酯与羟甲基氨基树脂的活性氢之间的高反应活性获得具有疏水性的氨基树脂壳。以预先制备的热致变色微胶囊作为模板,引用异氰酸酯基对表面改性来制备一种新型的疏水性氨基树脂壳的热致变色微胶囊,改性后的RT-MPCMs粉末的水接触角由0°增加到148.5°。(4)通过壳层改性来提高热致变色微胶囊的机械性能和抗渗透性能,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保持完整的结构。选用水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PVA)作改性剂,详细探究PVA/MF的投料比、PVA改性方式以及PVA的种类对于热致变色微胶囊的性能的影响。PVA能够与体系中的羟甲基发生反应,提高树脂的交联度。当PVA2699/MF的投料比在0.04~0.25范围内时,RT-MPCMs的机械性能和抗渗透性能均得到有效改善。(5)选用ODB-2作为热致变色染料、双酚A作为显色剂、硬脂酸甲酯作为助溶剂获得热致变色材料作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进行微胶囊化获得的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具有稳定的光热转换能力(η=86.9%),良好的潜热储存-释放性能(△Hm=171.9 J/g,△Hc=171.4 J/g)以及储热能力(C%=99.6%)并能够通过色彩变化监测潜热储存和释放状态。通过显微镜、广角/小角X射线散射结构分析和原位X-射线衍射仪详细探究热致变色微胶囊的温度诱导性。通过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窄分散复合大胶囊,并以无纺布为基底获得可穿戴智能袖套,探究其在智能调温和热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

公雪,王程遥,朱群志[4](2021)在《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微胶囊相变材料(MCPCM)利用微胶囊技术将相变材料包覆实现功能化,避免其泄漏及团聚问题,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因而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制备方法出发,首先介绍了MCPCM的芯材和壳材,详细阐述了喷雾干燥法、溶胶-凝胶法、复凝聚法、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和微乳液聚合法的原理及方法。围绕上述方法,文中阐述了MCPCM的微观形貌,并分析了粒径分布、包覆率、芯壳比对MCPCM储热和热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同时,概括了MCPCM在建筑节能、蓄热调温纺织、军事航空、能源利用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飞飞[5](2021)在《形状稳定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建筑能量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耗能的快速增加带来了化石能源的急剧消耗,这不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引起了碳排放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相变材料因具有潜热存储能力可以有效缓解建筑领域中能源的消耗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易发生泄露导致在建筑中难以单独使用,微胶囊化和聚合物基质固定化是常用的相变材料形状稳定的方法。石蜡类相变材料微胶囊化后可以直接掺杂在建筑材料中,但是目前的制备方法多为化学聚合合成,制备繁琐且耗能严重,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制备相变微胶囊有待研究。此外无机相变材料中占据主体的水合盐相变材料成本远低于石蜡,但储能密度却远高于石蜡,其优异的阻燃性能更适用于建筑领域。然而水合盐自身的应用缺陷如相分离、过冷和循环利用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如何解决水合盐的固有问题一直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提出了两种创新的相变材料形状稳定制备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1)选用盐酸蒸汽法制备的纤维素纳米晶为Pickering乳化粒子,将溶解在三氯甲烷中的有机相变材料正二十烷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乳化,通过溶剂挥发的物理方法制备了复合相变微胶囊。确定了最佳核壳比,并对其泄露性能、热性能、热稳定性、循环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盐酸蒸汽法从木浆纤维素中制备的纤维素纳米晶可以用作Pickering乳化粒子,制备的水包油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乳滴在溶剂挥发过程中也不发生聚集、凝结和破损。通过溶剂挥发制备的相变微胶囊呈现出典型的核壳结构,当核壳比为2:1时,可以得到表面光滑,密封性能好,无破损的相变微胶囊。由该比例得到的相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潜热储存能力,相变材料包覆率可达到58.51%,熔融焓值为150.8 J/g。并且在加热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泄露,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制备的相变微胶囊具有可循环使用性能,在100次熔融结晶循环过程后储热能力下降不到1%,同时在120oC条件下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这种简便的制备方法为相变微胶囊在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思路。(2)将十二水磷酸氢二钠(DHPD)无机相变材料制备的水相与正二十烷通过油包水乳液模板结合,在内外相分别添加单体并且通过化学聚合制备了相变乳液复合凝胶(Emul Gel),并且研究了DHPD与正二十烷不同添加比例对Emul Gel的机械性能影响。此外研究了复合凝胶的热性能、热稳定性、失水性能、水合盐的过冷-循环性能、以及在房屋模型中的被动能量管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改变正二十烷与DHPD添加比例可以调控Emul Gel的机械强度,并且Emul Gel具有独特的压缩回弹记忆性能和灵活的可塑性能。Emul Gel具有良好的形状稳定性能,加热过程中作为连续相的正二十烷不会发生泄漏。Emul Gel的潜热值可达213 J/g,同时在500次长时间的热循环过程中储热能力下降不到1%,改善了水合盐因相分离引起的循环使用问题。Emul Gel能大幅度延缓DHPD的失水量,在1 h的恒温加热过程中与纯DHPD相比较失水量降低了741.51%。Emul Gel可以大幅度延缓DHPD的失水过程的同时也可以消除水合盐的过冷。将其填充在房屋模型的屋顶夹层中,在0.5 h直射过程内可以实现10oC以上的室内降温效果,循环结果显示在20次循环过程中,Emul Gel的降温效果保持不变,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表明Emul Gel具有建筑应用前景。

石婷静[6](2020)在《相变微胶囊的微流体技术制备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变材料是一种新型节能材料,能够通过相态转变实现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实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和控制,改善能量供求时空不匹配问题,但相变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泄漏等问题,常采用微胶囊制备技术对其进行封装。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多为搅拌法,且制备出的微胶囊大小不均,粒径不可控,并且包覆率低。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将微胶囊制备技术与微流体技术相结合,制备出粒径均一、大小可控且包覆率高的相变微胶囊。制作了成本低廉、性能良好的实验室专用微流控芯片,并对微流控芯片中流体流动行为和液滴的单分散性进行了测试,同时探索了连续相流速、分散相流速和流体粘度对液滴粒径的影响。采用自制微流控芯片制备了以石蜡为芯材、聚脲为壁材的相变微胶囊。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微胶囊呈规则的球形且粒径分布良好,通过调节两相流速可对微胶囊粒径进行可控调节;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结果表明使用1.0 g SDS作为乳化剂制备出的微胶囊相变性能最佳,熔化焓可达87.5 J/g,凝固焓可达94.9J/g,封装效率为96.5%;热重分析仪(TGA)结果表明微胶囊热分解温度为100℃,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得到提升。采用自制微流控芯片制备了以石蜡为芯材、聚酰胺为壁材的相变微胶囊。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微胶囊大体呈球形,粒径均一;SEM结果表明聚酰胺微胶囊表面出现一些褶皱和凹陷,且壳层厚度较薄;DSC结果表示聚酰胺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相变性能,封装效率为88.6%,储热效率为91.4%;TGA结果表明聚酰胺壁材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滞石蜡在高温下的分解。综上所述,采用微流体技术能在常温下较快地生成大小均一、分散性好、封装效率高的相变微胶囊,为今后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王文斌[7](2019)在《正十八烷微胶囊/木材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相变微胶囊为储能材料,以木材为基体,通过真空浸渍法制备了相变储能木材。通过对正十八烷的微胶囊化处理,解决了正十八烷相变过程中的泄露和体积变化问题;利用石墨烯对微胶囊进行改性处理,提高了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导热性能;对正十八烷微胶囊和相变储能木材的储能热性能、热稳定性、耐久性和导热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表征,考察了相变储能木材用于室内温度调节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包覆的正十八烷微胶囊,其表面形貌和粒径主要受乳化速度和芯/壁材质量比的影响,乳化速度越快,粒径越小,大小分布越均匀,表面越紧致光滑;被MUF后的正十八烷仍具有良好的储热能力,相变温度范围与人体舒适温度区间吻合;在乳化速度和芯/壁材比分别为4000 r/min和2/1时,微胶囊热焓和包覆率最高,熔融热焓和结晶热焓可达153.9 J/g和151.4 J/g,包覆率可达69.8%;被MUF包覆后,十八烷热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以石墨烯作为改性剂制备了石墨烯改性正十八烷微胶囊,石墨烯成功与微胶囊结合,改性后的微胶囊过冷结晶问题得到解决,且导热性能得到显着提升,石墨烯含量为0.1 wt%时,微胶囊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热扩散系数分别提高了 144.3%和 1 07.3%。(3)相较于天然木材,脱木素木材孔隙率增加18.2%,微胶囊主要填充在木材导管中;相变储能木材的熔融和结晶热焓最高可达44.3和42.5 J/g,相变温度在人体舒适范围内,且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耐久性;通过改变微胶囊乳液的固含量可以调节相变储能木材的储热能力;添加石墨烯后相变储能木材的导热系数提高了 773%。

胡盼[8](2019)在《基于微通道液滴流技术合成聚合物微胶囊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胶囊所具有的核壳结构能够改变芯材物态物性,将芯材与环境隔离,降低芯材毒性,掩盖不良味道,在食品、纺织、医药、涂料、化妆品多种等行业中具有重要应用,研究微胶囊的微流控液滴技术制备,对于满足微胶囊的实际应用需求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触手可及的简易材料搭建了微胶囊的微流控制备平台,研究测试了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液滴生成动力学,系统探索了微通道中连续相流速、分散相流速及流体粘度对生成液滴粒径的影响规律。采用微流控芯片进行了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并系统研究了微通道内流体状态、壁材单体交联程度对微胶囊功能的影响。电镜结果显示,微胶囊形态圆整,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均一且能在100-800μm范围内进行可控调节。DSC分析仪和热重分析仪结果表明,微胶囊热性能优异,相变焓达200J/g,封装效率达78%,热稳定温度达175℃,且壁材单体交联度越高,所得微胶囊性能越好。采用微流控芯片进行了褶皱微胶囊的制备,并系统研究了微通道内流体状态对微胶囊外形的影响。显微镜结果显示,微胶囊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均一且能400-800μm范围内可控调节。微通道中单体浓度、两相流速和流体粘度对微胶囊褶皱度均有影响。同时利用微胶囊的表面褶皱和渗透性,还可进行具有复杂结构的双层微胶囊制备,为同时含水溶性和油溶性相变材料的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打下基础。

华柄宇[9](2019)在《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纺织材料开发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服装产品的追求更加注重舒适性、功能性。利用相变材料的调温效果,和石墨烯超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柔韧性及优异的导电性等特点,开发出具有良好调温效果与抗静电功能的纺织复合材料,能显着提高人们的热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选取直连烷烃正十六烷和正十八烷为芯材,密胺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运用施罗德(Schroder)公式画出芯材正十八烷与正十六烷的理论复配比的相变温度曲线图,依据人体舒适最适宜温度是在25℃左右,选取最佳的复合芯材配比十六烷:十八烷为1:4。探究了乳化剂的用量、分散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速率以及预聚体滴加速度对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影响。当乳化剂用量为5%,分散剂用量为2%,乳化速率为8000 r/min,乳化时间为15 min,预聚体倒入速度为2ml/min时可获得粒径良好的微胶囊。其次,对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下的相变微胶囊进行相关性能测试。扫描电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表明芯材被壁材成功包裹,封闭性良好,近似球状。马尔文粒度仪结果表明粒径均值为1.929μm。TG测试表明相变微胶囊在130℃开始失重,又因壁材的分解在308℃和400℃处出现两次失重,热稳定性好。DSC曲线显示相变微胶囊的相变温度区间为19.52℃31.30℃且峰值在25.35℃,凝固温度范围为22.26℃10.09℃,恰好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此外微胶囊熔融热为103.68 J/g,凝固热为105.42 J/g,包覆率为76.05%。再次,研究了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织物的涂层整理工艺。将一定比例的相变微胶囊、石墨烯和粘合剂(水性聚氨酯)配成整理液,超声混合均匀,然后涂层到涤棉纺织品中。通过正交实验,采用综合平衡法选择最优制备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纺织材料工艺条件为烘焙时间100s,微胶囊含量30%,粘合剂含量5%,石墨烯含量0.7 mg/ml。最优制备工艺下织物的表面电阻测试为2.74×107Ω,与点对点测电阻在GB 12014-2009中的B级要求相符合,织物的相变焓值为42.23 J/g,具有较大的储能作用。最后,对涂层织物的调温性能、抗静电性能以及物理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扫描电镜显示织物表面粘附了大量的相变微胶囊和片状石墨烯,并且二者均匀地分散在纤维表面或纤维间的空隙内;由于相变微胶囊和石墨烯附着在织物表面上,织物的厚度略微增大,透气性有所降低,经纬向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有所增加,而经纬向的断裂伸长率有所降低,但对织物的应用性能影响较小;DSC曲线图显示熔融温度为19.96℃,相变焓是43.20 J/g,热焓值相对理想;耐水洗牢度理想,经多次洗涤之后,织物表面仍粘附大量整理剂,测试其织物表面电阻为9.56×107Ω,相变焓值为34.26J/g,具有良好的抗静电和相变调温性能;整理后织物在升温和降温的过程中,其相对温度缓冲系数都大于1.00,说明整理后织物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温度缓冲性能得到提高。图31幅,表23个,参考文献86篇。

刘志芳[10](2019)在《高储能密度的导热增强型相变储热微胶囊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可以减轻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环境造成的负担。相变储能技术是利用太阳能热的有效方式,通过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热和放热来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相变材料在直接使用过程中存在易流动及易腐蚀等问题,常通过微胶囊化封装来得以解决。理想的相变微胶囊应具有储能密度大、传热性能好、性能稳定等优点。本论文致力于制备具有高储热、高导热等优异性能的相变微胶囊。在合成具有高储能密度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基础上,引入氧化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等高导热填料来提高其导热性;为了制备导热性能更优异的相变微胶囊,选用具有更高储能密度和导热系数的无机水合盐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作相变材料,分别用有机聚脲和无机二氧化硅对其进行封装制成相变微胶囊;分析比较两种相变微胶囊的综合性能,选用储热性和导热性更好的二氧化硅封装的相变微胶囊进行导热增强,然后将导热增强无机水合盐/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分散到基体液中制得潜热型功能流体,探究其光热转换性能。首先,以有机相变材料正十二醇作芯材,密胺树脂作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在微胶囊壁材中引入氧化石墨烯(GO)及碳纳米管(CNT)等导热填料来提高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导热性。探究了氧化石墨烯的氧化程度及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协同效应对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形貌、储热性能及导热性等的影响,并通过分析GO和CNT与密胺树脂壁材界面相互作用及GO和CNT在壁材中分散状态,探讨了GO-CNT复合填料在相变微胶囊中的导热增强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引入GO或CNT后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形貌结构及相变焓变化差异较小,含GO-CNT相变微胶囊的平均相变焓为162.9 J/g,包封率为74.3%。但添加GO或CNT后相变微胶囊的导热系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添加0.6 wt%GO-CNT复合填料时,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导热系数提高到0.3821 W/mK,比未添加任何导热填料的相变微胶囊提高了195%。尽管在密胺树脂中添加氧化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等高导热填料提高了相变微胶囊壁材的导热性,但作微胶囊芯材的有机相变材料的导热性偏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采用导热性更好的无机水合盐Na2HPO4·12H2O作芯材,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水或二乙烯三胺DETA反应生成的聚脲树脂作壁材,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Na2HPO4·12H2O@聚脲相变微胶囊。探究了补加水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TDI/DETA质量比及TDI和DETA总添加量等对相变微胶囊储热性及导热性的影响。当以TDI与DETA反应生成的聚脲作壳时,合成的Na2HPO4·12H2O@聚脲相变微胶囊的相变焓和包封率分别为139.3 J/g和55.4%,对应导热系数为0.3946 W/mK,是未改性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导热系数的3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导热性,以无机水合盐Na2HPO4·12H2O作芯材,选用无机二氧化硅作壳材,结合界面聚合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Na2HPO4·12H2O@SiO2相变微胶囊,并通过优化合成工艺条件来提高相变微胶囊的综合性能。当补加水量为20%、芯壁比为4.0:1时,在40℃下反应8 h制得Na2HPO4·12H2O@SiO2相变微胶囊的相变焓和包封率分别为177.0 J/g和70.4%,此时微胶囊的导热系数为0.5004 W/mK,相变焓和导热系数均高于Na2HPO4·12H2O@聚脲相变微胶囊。随后,向芯材Na2HPO4·12H2O和壁材SiO2中同时引入氧化石墨烯和改性氧化石墨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Na2HPO4·12H2O@SiO2相变微胶囊的导热性,探究了氧化石墨烯及改性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对相变微胶囊形貌、相变特性、导热性等的影响。当在芯材中添加0.3 wt%氧化石墨烯及在壁材中添加0.5 wt%改性氧化石墨烯时,所制导热增强Na2HPO4·12H2O@SiO2相变微胶囊的相变焓和包封率仍在170 J/g和69%以上,而导热系数提高到0.6945 W/mK,比未改性的Na2HPO4·12H2O@SiO2相变微胶囊提高了38.8%,比未改性的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提高了4.36倍。其后,将导热增强Na2HPO4·12H2O@SiO2相变微胶囊颗粒添加到基体液中制备潜热型功能流体,探究相变微胶囊的加入对潜热流体热物性及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

二、正十六烷聚脲微胶囊化相变材料(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十六烷聚脲微胶囊化相变材料(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药控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材料
        1.2.2 高分子材料
    1.3 农药控缓释制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1.4 刺激响应性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进展
        1.4.1 非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2 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1.4.3 多因子响应性控释剂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改性纤维素的氟虫腈制剂制备及生物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合成
        2.2.4 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合成
        2.2.5 氟虫腈纤维素制剂(ACMCF)和氟虫腈水乳剂(Fipronil EW,FE)的制备
        2.2.6 叶面接触角和持留量测试
        2.2.7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2.2.8 生物活性测定
        2.2.9 土壤淋溶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MC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2 ACMCF的形貌分析
        2.3.3 叶片铺展和润湿性能
        2.3.4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
        2.3.5 生物活性
        2.3.6 土壤迁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的制备及持效防治小菜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纳米纤维素(NFC)的制备
        3.2.4 毒死蜱微囊(CPF@CM)的制备
        3.2.5 CPF@CM载药率测试和体外释放实验
        3.2.6 释放动力学拟合
        3.2.7 微囊叶片铺展性实验
        3.2.8 生物活性
        3.2.9 斑马鱼急性毒性
        3.2.10 光稳定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F@CM形貌表征
        3.3.2 CPF@CM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3.3.3 体外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3.3.4 叶片铺展性
        3.3.5 生物活性
        3.3.6 斑马鱼急性接触毒性
        3.3.7 光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响应性咪鲜胺微球的制备及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pH响应性载体的合成及活性物质的负载
        4.2.4 PC@TA/Cu载药率测试和pH响应释放探究
        4.2.5 叶片持留量
        4.2.6 生物活性实验
        4.2.7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4.2.8 载体生物安全性探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形貌及制备过程分析
        4.3.2 结构分析
        4.3.3 叶片黏附性
        4.3.4 释放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4.3.5 生物活性
        4.3.6 生物安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相变墙体相变层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变材料研究现状
    1.3 相变储能砂浆研究现状
        1.3.1 相变材料封装定形方法
        1.3.2 相变储能砂浆制备及性能
    1.4 相变墙体传热研究现状
        1.4.1 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
        1.4.2 试验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变储能砂浆的制备
    2.1 相变材料的选取
    2.2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2.2.1 微胶囊相变材料
        2.2.2 水泥
        2.2.3 标准砂
    2.3 相变储能砂浆的制备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制备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储能砂浆性能研究
    3.1 相变储能砂浆微观表征
        3.1.1 实验设备
        3.1.2 试件制备
        3.1.3 结果分析
    3.2 相变储能砂浆热稳定性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3 相变储能砂浆力学性能测试
        3.3.1 实验设备
        3.3.2 抗压试验测试
        3.3.3 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3.3.4 抗折试验测试
        3.3.5 抗折强度结果分析
    3.4 相变储能砂浆热工性能测试
        3.4.1 试验设备
        3.4.2 试验方案
        3.4.3 相变储能砂浆导热系数测试分析
        3.4.4 相变储能砂浆蓄热系数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储能墙体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4.1 相变传热问题分析
        4.1.1 相变传热概念及特性
        4.1.2 固液两相界面能量方程非线性表达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原理与方法
        4.2.2 试验台的组成与仪器设备
        4.2.3 试验墙体
        4.2.4 传感器布置方案
        4.2.5 试验系统可行性分析
    4.3 试验过程
        4.3.1 墙体砌筑
        4.3.2 温度控制
        4.3.3 数据采集
    4.4 相变层位置对相变墙体传热特性的影响
        4.4.1 外侧相变储能墙体
        4.4.2 内侧相变墙体
    4.5 相变层厚度对相变墙体传热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可逆热致变色相变储能材料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热能储存技术
    1.3 相变材料
        1.3.1 相变材料
        1.3.2 相变材料的分类
    1.4 热致变色材料
        1.4.1 热致变色材料
        1.4.2 热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1.5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胶囊化
        1.5.1 胶囊化技术
        1.5.2 微胶囊化方法
    1.6 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应用
        1.6.1 调温织物
        1.6.2 节能建筑
        1.6.3 温度传感
        1.6.4 防伪印刷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RT-MPCM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十四醇-MicroPCMs的制备
        2.2.4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制备
        2.2.5 RT-MPCMs的制备
        2.2.6 实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可逆热致变色乳液的变色机制
        2.3.2 RT-MPCMs的热性能
        2.3.3 乳化剂对RT-MPCMs的性能影响
        2.3.4 乳化条件对RT-MPCMs的性能影响
        2.3.5 芯壁比对RT-MPCMs的性能影响
        2.3.6 MMF壁材的耐酸性
        2.3.7 RT-MPCMs的循环耐久性
        2.3.8 RT-MPCMs在热防护服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AgNPs 的 RT-MPCMs 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MMF壁-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
        3.2.4 MF壁-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
        3.2.5 AgNPs的制备
        3.2.6 负载AgNPs 的 RT-MPCMs 的制备
        3.2.7 细菌培养
        3.2.8 实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壁材对RT-MPCMs的性能的影响
        3.3.2 封装条件对RT-MPCMs性能的影响
        3.3.3 AgNPs的表征
        3.3.4 负载AgNPs 的 RT-MPCMs 的性能
        3.3.5 RT-MPCMs(B)和Ag-RT-MPCMs的循环耐久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疏水性氨基树脂壳的RT-MPCMs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可逆热致变色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
        4.2.4 具有疏水性氨基树脂壳的RT-MPCMs的制备
        4.2.5 实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可逆热致变色相变储能材料的成色机理
        4.3.2 RT-MPCMs的性能
        4.3.3 疏水氨基树脂壳的RT-MPCMs的性能
        4.3.4 疏水氨基树脂壳的RT-MPCMs的循环耐久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乙烯醇改性壁材对RT-MPCMs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PVA改性MF预聚体的合成
        5.2.4 PVA改性MF微胶囊的制备
        5.2.5 实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VA用量对RT-MPCMs的性能影响
        5.3.2 PVA改性方法对RT-MPCMs的性能影响
        5.3.3 不同类型PVA对 RT-MPCMs的性能影响
        5.3.4 改性RT-MPCMs的循环耐久性及可逆热致变色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RT-MPCMs的制备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
        6.2.4 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RT-MPCMs的制备
        6.2.5 实验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乳化剂及其溶解盐对RT-MPCMs的分子结构的影响
        6.3.2 封装条件对RT-MPCMs的性能的影响
        6.3.3 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RT-MPCMs的性能
        6.3.4 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RT-MPCMs的循环耐久性
        6.3.5 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RT-MPCMs的温度诱导性能探究
        6.3.6 RT-MPCMs的光热转换性能
        6.3.7 基于RT-MPCMs的智能调温袖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4)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芯材和壳材的选择
2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
    2.1 喷雾干燥法
    2.2 溶胶-凝胶法
    2.3 复凝聚法
    2.4 界面聚合法
    2.5 原位聚合法
    2.6 悬浮聚合法
    2.7 微乳液聚合法
3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表征
    3.1 微观形貌结构
    3.2 包覆率
    3.3 粒径分布
    3.4 芯壳比
    3.5 热导率
    3.6 相变储热性能
    3.7 热稳定性
4 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应用领域
    4.1 建筑节能
    4.2 蓄热调温纺织
    4.3 军事航空
    4.4 太阳能利用
    4.5 余热利用
5 结语与展望

(5)形状稳定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建筑能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变材料
        1.2.1 相变材料的分类
        1.2.2 相变材料的形状稳定化
        1.2.3 相变材料的应用
    1.3 相变微胶囊
        1.3.1 相变微胶囊的制备
        1.3.2 相变微胶囊的应用
    1.4 聚合物基质稳定的相变复合材料
        1.4.1 聚合物基质稳定的相变复合材料的分类
        1.4.2 聚合物基质稳定的相变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纤维素纳米晶复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正二十烷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制备方法
        2.3.1 纤维素纳米晶悬浮液的制备
        2.3.2 相变微胶囊的制备
    2.4 表征方法
        2.4.1 透射电镜分析
        2.4.2 聚合度分析
        2.4.3 结晶度分析
        2.4.4 光学显微镜表征
        2.4.5 扫描电镜表征
        2.4.6 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
        2.4.7 差示量热扫描法分析
        2.4.8 泄露性能分析
        2.4.9 热失重性能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纤维素纳米晶的形貌与结晶度
        2.5.2 Pickering乳液与相变微胶囊的形貌
        2.5.3 相变微胶囊的热性能
        2.5.4 相变微胶囊的防泄露性能
        2.5.5 相变微胶囊的循环性能
        2.5.6 相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相变乳液复合凝胶的制备、性能及其在被动建筑能量管理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制备方法
        3.3.1 相变乳液复合凝胶的制备
        3.3.2 水合盐凝胶的制备
        3.3.3 石蜡凝胶的制备
    3.4 表征方法
        3.4.1 光学显微镜表征
        3.4.2 粒径分布分析
        3.4.3 机械性能表征
        3.4.4 泄露性能分析
        3.4.5 形状记忆性能与可塑性能分析
        3.4.6 差示量热扫描法分析
        3.4.7 热失重性能分析
        3.4.8 失水性能分析
        3.4.9 过冷性能分析
        3.4.10 建筑应用模拟及能量管理性能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Emul Gel的制备机理分析
        3.5.2 乳液形貌及稳定性分析
        3.5.3 Emul Gel的机械性能与形状稳定性能分析
        3.5.4 Emul Gel的热性能分析
        3.5.5 Emul Gel用作建筑屋顶夹层的被动能量管理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文结论和展望
    4.1 全文结论
    4.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6)相变微胶囊的微流体技术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相变材料概述
        1.2.1 相变材料的定义及储能原理
        1.2.2 相变材料分类
        1.2.3 相变材料选择
    1.3 相变微胶囊概述
        1.3.1 微胶囊定义
        1.3.2 微胶囊制备方法
    1.4 相变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1.5 微流体技术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2.4 微通道内两相流体行为的影响
        2.4.1 实验过程
        2.4.2 实验结果分析
    2.5 微通道内影响液滴粒径的因素
        2.5.1 连续相的影响
        2.5.2 分散相的影响
        2.5.3 连续相粘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脲相变微胶囊的微流体技术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聚脲相变微胶囊的聚合原理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3.3.2 微流体技术制备聚脲相变微胶囊的工艺流程
        3.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聚脲相变微胶囊光学显微镜分析
        3.4.2 聚脲相变微胶囊电子显微镜分析
        3.4.3 聚脲相变微胶囊粒径分析
        3.4.4 聚脲相变微胶囊化学结构分析
        3.4.5 聚脲相变微胶囊相变性能分析
        3.4.6 聚脲相变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酰胺相变微胶囊的微流体技术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聚酰胺相变微胶囊的聚合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4.3.2 微流体技术制备聚酰胺相变微胶囊的工艺流程
        4.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聚酰胺相变微胶囊光学显微镜分析
        4.4.2 聚酰胺相变微胶囊电子显微镜分析
        4.4.3 聚酰胺相变微胶囊粒径分析
        4.4.4 聚酰胺相变微胶囊相变性能分析
        4.4.5 聚酰胺相变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正十八烷微胶囊/木材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材的特性及其功能化利用
        1.2.1.1 木材的主要成分
        1.2.1.2 木材的特性
        1.2.1.3 木材的特性利用
        1.2.2 相变储能材料
        1.2.2.1 相变储能原理
        1.2.2.2 相变材料分类
        1.2.3 相变材料微胶囊
        1.2.3.1 微胶囊技术介绍
        1.2.4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2.4.1 原位聚合法
        1.2.4.2 界面聚合法
        1.2.4.3 其它方法
        1.2.5 相变储能木质复合材料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关键的技术问题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
        2.2.3.1 MUF树脂预聚体的制备
        2.2.3.2 SMA溶液制备
        2.2.3.3 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
        2.2.4 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合成原理
        2.2.5 正十八烷微胶囊的表征
        2.2.5.1 形貌表征
        2.2.5.2 粒径表征
        2.2.5.3 红外表征
        2.2.5.4 包覆率表征
        2.2.5.5 TG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形貌分析
        2.3.1.1 乳化速度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
        2.3.1.2 芯/壁材比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
        2.3.2 粒径分析
        2.3.2.1 乳化速度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2.3.2.2 芯/壁材比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
        2.3.3 红外分析
        2.3.4 包覆率分析
        2.3.4.1 芯/壁材比对微胶囊储能性能的影响
        2.3.4.2 乳化速度对微胶囊储能性能的影响
        2.3.5 TG分析
        2.3.5.1 芯/壁材质量比对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影响
        2.3.5.2 乳化速度对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石墨烯改性正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石墨烯改性十八烷微胶囊的制备
        3.2.3.1 MUF树脂预聚体的制备
        3.2.3.2 石墨烯悬浮液的制备
        3.2.3.3 SMA溶液制备
        3.2.3.4 石蜡微胶囊的制备
        3.2.5 石墨烯改性正十八烷微胶囊的表征
        3.2.5.1 形貌表征
        3.2.5.2 粒径表征
        3.2.5.3 XRD表征
        3.2.5.4 包覆率表征
        3.2.5.5 TG表征
        3.2.5.6 导热性能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形貌分析
        3.3.2 粒径分析
        3.3.3 XRD分析
        3.3.4 DSC分析
        3.3.5 TG分析
        3.3.6 导热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相变储能木材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脱木素木材的制备
        4.2.3.2 相变储能木材的制备
        4.2.4 脱木素木材和相变储能木材的表征
        4.2.4.1 形貌表征
        4.2.4.2 孔径表征
        4.2.4.3 DSC表征
        4.2.4.4 TG表征
        4.2.4.5 冷热循环稳定性表征
        4.2.4.6 导热性能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孔径分析
        4.3.2 形貌分析
        4.3.3 DSC分析
        4.3.4 TG分析
        4.3.5 冷热循环稳定性分析
        4.3.6 导热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基于微通道液滴流技术合成聚合物微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胶囊概述
    1.2 微胶囊功能类型
    1.3 微胶囊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物理-化学法
        1.3.3 化学法
        1.3.4 新兴技术和方法
        1.3.5 各类方法的比较
    1.4 微流体技术简介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微芯片的制作及微通道内乳化液的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微芯片的制作及芯片内反应过程
    2.4 微通道内流型分布情况研究
        2.4.1 实验过程
        2.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微通道内液滴生成情况研究
        2.5.1 实验过程
        2.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微胶囊的微流体技术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的界面聚合法原理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3.3.2 相变微胶囊制备工艺流程
        3.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光学显微镜分析
        3.4.2 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粒径分析
        3.4.3 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表面形貌分析
        3.4.4 不同胺单体合成的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红外光谱分析
        3.4.5 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相变性能分析
        3.4.6 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循环稳定性分析
        3.4.7 十六烷/聚脲相变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褶皱微胶囊的微流体制备及囊膜表面褶皱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3 带褶皱的聚酰胺微胶囊的制备及褶皱度定义
        4.3.1 带褶皱的单层聚酰胺微胶囊制备
        4.3.2 双层聚酰胺微胶囊的制备
        4.3.3 聚酰胺微胶囊褶皱度定义
    4.4 聚酰胺微胶囊表面褶皱影响因素的探究
        4.4.1 单体浓度的影响
        4.4.2 分散相流速的影响
        4.4.3 连续相流速的影响
        4.4.4 流体粘度的影响
    4.5 聚酰胺微胶囊表面褶皱度变化的原因与可控增强分析
    4.6 双层聚酰胺微胶囊生成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纺织材料开发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变材料与相变微胶囊
        1.1.1 相变材料概念与原理
        1.1.2 相变材料分类以及应用
        1.1.3 相变微胶囊的结构与制备
        1.1.4 相变微胶囊纺织品开发应用
        1.1.5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现状
    1.2 抗静电与抗静电材料
        1.2.1 抗静电材料原理
        1.2.2 抗静电材料分类及选择
        1.2.3 纺织品抗静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纺织材料的评价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及意义
2 复合相变微胶囊制备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相变微胶囊制备
        2.2.1 相变微胶囊制备原理
        2.2.2 芯材复配比确定
        2.2.3 实验内容
        2.2.4 实验流程图
        2.2.5 实验步骤
    2.3 相变微胶囊合成影响因素分析
        2.3.1 乳化剂用量
        2.3.2 分散剂用量
        2.3.3 乳化速率
        2.3.4 乳化时间
        2.3.5 预聚体滴加速度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相变微胶囊性能测试表征
    3.1 相变微胶囊的性能测试方法
        3.1.1 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形貌
        3.1.2 相变微胶囊的粒径
        3.1.3 相变微胶囊的热性能
        3.1.4 相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
        3.1.5 相变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分析
        3.1.6 相变微胶囊的产率
        3.1.7 相变微胶囊的包覆率
    3.2 相变微胶囊性能表征
        3.2.1 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形貌
        3.2.2 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3.2.3 相变微胶囊的DSC曲线
        3.2.4 相变微胶囊的TG曲线
        3.2.5 相变微胶囊的红外(FT-IR)表征
        3.2.6 相变微胶囊的产率
        3.2.7 相变微胶囊的包覆率
    3.3 本章小结
4 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织物整理工艺与性能
    4.1 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织物制备
        4.1.1 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织物制备方法
        4.1.2 涂层织物的制备流程
        4.1.3 涂层织物单因素实验分析
        4.1.4 涂层织物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
    4.2 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织物的性能
        4.2.1 织物整理后的厚度
        4.2.2 织物整理后的透气性
        4.2.3 织物整理后的强力
        4.2.4 织物整理后表面形貌
        4.2.5 织物整理后热效应
        4.2.6 织物整理后的耐洗牢度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10)高储能密度的导热增强型相变储热微胶囊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相变储能材料
        1.2.1 有机相变储能材料
        1.2.2 无机相变储能材料
        1.2.3 相变储能材料存在的问题
    1.3 相变储能材料的封装
        1.3.1 有机壳材封装
        1.3.2 无机壳材封装
        1.3.3 有机-无机混合壳材封装
    1.4 相变储能材料的导热增强
        1.4.1 金属基添加剂
        1.4.2 碳基添加剂
        1.4.3 其他添加剂
    1.5 潜热型功能流体
    1.6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6.1 本课题的提出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导热增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合成工艺
        2.2.4 测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氧化石墨烯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2.3.2 导热增强正十二醇/密胺树脂微胶囊的热特性
        2.3.3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热增强正十二醇/密胺树脂微胶囊的热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机水合盐/聚脲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热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合成工艺
        3.2.4 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无机水合盐/聚脲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3.3.2 无机水合盐/聚脲相变微胶囊的结构及热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水合盐/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热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工艺
        4.2.4 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无机水合盐/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
        4.3.2 无机水合盐相变微胶囊的结构及热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水合盐/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的导热增强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合成工艺
        5.2.4 测试与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改性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5.3.2 导热增强无机水合盐/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的热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热型功能流体的制备及光热转换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合成工艺
        6.2.3 测试与表征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潜热功能流体的稳定性分析
        6.3.2 潜热功能流体的比热容
        6.3.3 潜热功能流体的光吸收性能
        6.3.4 潜热功能流体的光热转换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正十六烷聚脲微胶囊化相变材料(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D]. 肖豆鑫. 浙江大学, 2021(01)
  • [2]相变墙体相变层传热特性研究[D]. 孟琦.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可逆热致变色相变储能材料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 耿晓叶. 天津工业大学, 2021
  • [4]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 公雪,王程遥,朱群志. 化工进展, 2021(10)
  • [5]形状稳定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建筑能量管理中的应用[D]. 王飞飞. 东华大学, 2021(11)
  • [6]相变微胶囊的微流体技术制备及研究[D]. 石婷静. 天津大学, 2020(02)
  • [7]正十八烷微胶囊/木材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王文斌. 浙江农林大学, 2019
  • [8]基于微通道液滴流技术合成聚合物微胶囊的研究[D]. 胡盼. 天津大学, 2019(01)
  • [9]相变调温抗静电复合纺织材料开发及性能[D]. 华柄宇.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高储能密度的导热增强型相变储热微胶囊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D]. 刘志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N-十六烷聚脲微囊化相变材料(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