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分散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一、分权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考评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鹏[1](2016)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患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针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暴力攻击愈演愈烈,由医患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时见诸于媒体,医患关系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是以人为本,重视人们的心理变化,全面考虑社会大众的利益,国家如此,社会如此,每个行业也应如此,尤其是医疗这个行业,更应全心全意的关心病人,为病人遵守个人隐私,与病人经常接触,了解病人真正的心理需要。研究表明,在我国现今的医疗服务中缺乏医学人文关怀,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根据2012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及2014年中日友好医院院级课题的具体要求,针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焦点问题,从医学人文关怀的角度,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初步构建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同时将指标体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以更好的加强医患沟通,促进医患相互理解与支持,为患者创造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内容、主要工作及创新性。第2章医学人文关怀理论概述。阐述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领域、原则、作用等。重点论述了在医学模式变迁形势下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应加强的几个方面。第3章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半结构化访谈法,访谈各临床科室及职能部门专家;以扎根理论作为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指导理论,归纳整理各专家访谈资料,形成医学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应用的框架理论。第4章基于德尔菲法(Delphi)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研究。运用Delphi法开展专家咨询,应用Excel表和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门诊和住院分别包含55和5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具有层次性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第5章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在前期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门诊及住院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第6章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的应用。根据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门诊及住院病房的具体手段,门诊选择某年投诉量排在前三位且门诊量相当的科室,病房选取某年医患纠纷发生率排在前十位且病床数相当的三个科室病房进行应用,兼顾内科与外科,评价医学人文关怀措施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第7章结论与建议。总结讨论研究结论,对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出相关建议,并总结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有:通过对医患关系及医学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对医患关系及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发展历史,涉及的领域,发展现状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为下一步指标体系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比较全面系统收集了近十年来医学人文关怀及医患关系的相关文献。从国内外搜索到的文献总量来看,医患关系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其关注程度不断上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对各位专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提炼形成共性的研究结论。定性研究方法中的专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法,有效收集、整理和归纳大量主观、无法量化的资料。定性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提炼出医学人文关怀的理论框架。研究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Delphi法确定医学人文关怀各层次指标是可行的。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进入指标体系四个维度的一、二、三级指标均为专家所共识,初步构建了一套较全面、适用性较强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每项指标内涵明确,易于理解,并且经层层筛选,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代表性,能较全面地反映医学人文关怀的几个方面。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医学人文关怀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及组合权重进行计算,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及排序,为医学人文关怀措施的实际操作和具体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可实施程度逐步开展。指标体系也可为医院建立医学人文关怀制度,进行医学人文关怀考核提供依据。在具体应用上,选取的权重相对较高的医学人文关怀干预措施对医护人员认知总体来说有影响,初步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医学人文关怀具体措施在应用时应分步实施,需要从最简单的一个动作,一句语言,一个表情,一次关心做起,使得医护人员在这些方面逐步形成工作习惯,不可一蹴而就。且在执行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具体措施逐步纳入工作制度,形成规范,最终形成医院文化。

朱海燕,陈妙虹,方海云[2](2014)在《分权管理模式在老年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分权管理模式在老年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对分权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质量评价,以及采用护士自我价值调查表进行评分,评价分权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结果分权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病历书写、消毒隔离、重病基础护理、急救护理、5S管理、收费管理、药物管理、护士礼仪方面发现问题比例明显降低,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729,4.524,127.064,3.003,9.492,31.200,9.117,6.516;P<0.01);实施后护士自我价值调查表的评分为(95.89±1.81)分,较实施前(75.20±3.06)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16,P<0.01)。结论分权管理调动护士参与病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护士在现代管理中的潜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增强团队精神,为改革病房护理管理、创建老年病房的优质护理服务提供经验和依据。

杜立燕[3](2012)在《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可行、适合我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妇幼保健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兼顾对妇幼保健机构的个体保健、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选择适宜的评价理论,建立评价框架首先查阅大量我国妇幼保健发展相关的方针、政策等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和评价的相关文献,同时复习有关绩效评价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框架,(2)收集相关评价指标通过文献回顾,初步选择了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120个三级指标。经过1次现场座谈,2轮专家讨论和论证,形成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的一套备选指标体系,该体系含有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84个三级指标。(3)指标筛选根据备选指标体系设计Delphi专家咨询调查表对评价框架的合理性和备选指标的重要性、可行性进行主观评分,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对两轮专家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界值法进行指标的筛选。每一次专家咨询后都召开专家论证会,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回收问卷中专家所提出的意见和专家论证会上专家意见,增加、删除或更改指标的归类和名称。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和两次专家论证最终形成了含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确定指标权重:对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进行第三次Delphi专家咨询,采用百分制的专家评分原则,请专家分别对每一级指标中各个指标所占的比重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结合专家权威程度系数分别确定每一级中每个指标的权重。(5)确定指标标准:针对前期研究产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国家相关规定、标准和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现状,经过专家研讨初步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范围作为考核标准,通过第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中对每一个指标的取值范围进行了咨询,并通过现场调研和专家论证最后确定每一个指标的考核标准。第二部分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场验证利用以上研究产出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对河北省鹿泉市、平山县和赞皇县三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调查,对相关人员进行个人访谈,征求其对评价结果的意见,对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结果经过研究,制定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一、二、三级指标组成。4个一级指标,包括“群体保健管理”、“保健服务”、“临床服务”和“综合与支持”;一级指标下设10个二级指标,包括“保健服务管理”、“信息管理”、“健康教育”、“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投入”、“效益”、“评价”;二级指标分解成42个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概念框架,结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明,指标的数量适中、涵盖全面,各级指标权重适宜,能够合理评价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绩效水平。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对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提高其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指标要随着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段学葵[4](2012)在《基层农村宫内节育器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基层农村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 IUD)放置服务质量,初步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基层农村IUD服务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为基层农村IUD放置技术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提供一些方法学基础和建议,同时探讨系统聚类分析在Delphi专家筛选中的运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选题小组法,收集并分析影响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论证初步提出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method),在全国范围内咨询IUD放置服务及管理的相关专家,对选题小组法初步提出的指标进行重要性、可测量性、可行性评价,进而对指标进行筛选和确定权重,从而初步构建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本轮Delphi法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专家可靠度进行分类及筛选,通过筛选前后协调系数的比较对分类筛选结果加以验证。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以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为评价对象,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筛选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在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研究及课题前期关于云南省县/乡两级IUD放置服务现状和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就IU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召开选题小组讨论会,针对“有哪些因素或方面可能影响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的质量?”这一主题,请参会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小纸片上写出影响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或水平的关键因素,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课题组成员对参会人员提出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进而初步提出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2)通过专家论证和Delphi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筛选指标并计算指标的权重。通过网络检索、专家推荐等方式,课题组确定拟咨询的专家,同时根据指标重要性的一致性分析结果和文献回顾,开发出第1轮德尔菲法咨询的调查表,包括三个部分,即专家评分表、专家信息表和开放式问卷。之后发放、回收、整理和录入、分析专家咨询调查表。最后结合Delphi问卷分析结果和专家讨论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精选和确定权重。(3)在本轮Delphi法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专家可靠度进行分类及筛选,通过筛选前后协调系数的比较对分类筛选结果加以验证。研究结果(1)通过选题小组法初步提出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分三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59个(2)第1轮Delphi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为86.3%,专家权威系数>65%。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活动,结合专家评议与课题组讨论初步构建了以IUD放置质量、基础管理工作质量和医疗过程工作质量三大类指标为主要结构的具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39个。其中IUD放置质量指标包括放置前、放置中、放置后等3个二级指标;基础管理工作质量指标包括机构、人员、技术培训、规章制度、设备和物资保障等6个二级指标;医疗过程工作质量指标包括诊疗服务的能力以及咨询技术的能力等2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在此不一一赘述。(3)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63名咨询专家筛选出17人。筛选后45.46%指标协调系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0,p<0.01)。研究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明,覆盖全面,有效、可信、可操作(2)指标的筛选方法合理(3)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科学、结果相对准确(4)在德尔菲法中,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筛选专家、提高协调系数、经过较少的Delphi法专家咨询次数、获得较可靠的专家意见是可行的。(5)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是构建指标体系的有效方法(6)该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修订、考核、验证和完善。

李程跃[5](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毛立坡[6](2007)在《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定性、定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客观、公正、高效、合理的原则指导下,建立一套与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实测,作出评价,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文献法、头脑风暴法、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确定指标体系的草案,利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比例权重法等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使用功效系数法、TOPSIS法、RSR法、灰关联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参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排序,最后利用组合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结果:通过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建立了指标体系草案。然后进行特尔菲法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咨询经专家检验,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克朗巴赫系数分别达到0.9812、0.8873;专家一致性程度也较好,Kendell和谐系数分别为0.714、0.888。经过专家咨询,淘汰了“参与社区建设”、“临终关怀”、“精神病人管理”等三项指标,确定了指标体系及权重。同时,为了日常的监督考评,还建立了核心指标体系,使用15个核心三级指标对参评机构进行考评。本研究于2006年11月,使用核心指标体系,对10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现场考评,获得了考评的数据。通过功效系数法、秩和比法和TOPSIS法,得出105家机构的综合评价值并排序,最后,再对三种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四川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具有了较好的指向性、灵敏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简便易行。同时,研究还对参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进行了摸底检查,掌握了基本情况,找出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朱加敏,王玲勉,崔彩梅[7](2006)在《护理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

徐燕[8](2005)在《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比较》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社会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保健制度改革,促进了护士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护士不仅是高质量、高技术护理的提供者,而且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医疗保健团队的平等合作者。围绕护士角色功能的扩展和重新定位,在借鉴国际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调整了护理本科培养目标、学制、学位,改革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从宏观层面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对护理本科专业课程的研究探索不够,多数课程的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仍依附于传统的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强调疾病和治疗的多,讲病人与家庭社会、护理和预防的少,与专业角色定位和培养目标不符。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英美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反思我国现行课程的不足,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部分:在阐述现代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比较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比较原则和比较框架,并界定了比较要素的含义。 第二部分:分别对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中国大学6所大学的内外科护理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课程名称结构内容基本统一。5所大学分别开设《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全部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统编教材;1所大学突破内外科护理的学科限制,开设《临床护理学Ⅰ》,使用自编教材。课程的主要结构内容基本相似。(2)学科知识体系系统完整。临床护理专业课程全部按照临床医学分科设置,内外科护理的课程结构内容全部按照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到三级学科的形式构建,每个分科系统按照总论到各论的逻辑顺序展开,具体疾病内容应用护理程序组织。(3)生物医学模式痕迹明显。

刘哲军,董浩芬,蒋少华[9](2005)在《不同版本护理质量考评方法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从不同版本护理质量管理文件的比较中了解质量管理思想上的转变。方法对比不同时期制定的护理质量考评方法。结果现行考评方法更多体现了以病人需要为中心的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更加科学、规范。结论现行护理质量考评方法反映了护理管理者在质量管理思想上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李涛,于瑞英,罗文川,杜慧敏[10](2004)在《分权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考评中的运用》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护理综合质量的有效考评办法。方法 采用各项考评指标分权量化的方法 ,对病区护理综合质量进行考核及评价。结果 增强了考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突出了护理部管理重点 ;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结论 分权量化法的应用有利于护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分权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考评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权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考评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医患关系与医学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初步评阅
        1.2.2 国内文献初步评阅
    1.3 研究对象与目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质量控制
    1.6 主要工作及创新性
        1.6.1 主要工作
        1.6.2 创新性
第2章 医学人文关怀理论概述
    2.1 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
        2.1.1 医学、人文与医学人文关怀
        2.1.2 医学人文的兴起
    2.2 医学人文的领域
        2.2.1 医学人文学科
        2.2.2 医学人文关怀的原则
    2.3 医学人文关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2.3.1 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3.2 医学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3.3 医学人文关怀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形式
        2.3.4 医学人文关怀是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合理需求
        2.3.5 医学人文关怀还要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
    2.4 当今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
        2.4.1 医学人文关怀:急切的呼唤
        2.4.2 医学人文关怀:科学的回应
        2.4.3 医学人文教育:知难,行亦不易
    2.5 医学人文关怀的几个重点方面
        2.5.1 医学伦理学
        2.5.2 医学模式的变迁对医疗的新要求
        2.5.3 医患价值观
        2.5.4 医患沟通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2.5.5 信访接待
第3章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3.1 研究内容
        3.1.1 梳理国内外人文关怀相关研究成果
        3.1.2 定性研究制定医学人文关怀措施
    3.2 研究结果
        3.2.1 国内外人文关怀与医患关系相关问题综述
        3.2.2 定性访谈结果
    3.3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第4章 基于Delphi法的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研究
    4.1 评价要素筛选
    4.2 前期工作
    4.3 Delphi专家咨询法筛选
        4.3.1Delphi专家基本情况
        4.3.2 专家评分结果分析
        4.3.3 两轮Delphi专家评价要素修改情况
    4.4 医学人文关怀的指标体系
    4.5 要素体系检验
        4.5.1 信度检验
        4.5.2 效度检验
第5章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
    5.1 要素权重确定
    5.2 层次分析法
        5.2.1 层次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5.2.2 分级层次的建立
        5.2.3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5.3 层次分析结果
        5.3.1 门诊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结果
        5.3.2 住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结果
第6章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的应用
    6.1 医院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应用
    6.2 门诊干预结果分析
    6.3 住院病房干预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文献研究归纳出医学人文关怀与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
        7.1.1 梳理医患关系相关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7.1.2 医患关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7.1.3 文献研究归纳出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应用措施
    7.2 定性研究结果讨论
        7.2.1 定性研究方法在医学人文关怀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应用
        7.2.2 定性研究的局限性
    7.3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
        7.3.1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医学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
        7.3.2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结果可靠
        7.3.3 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医院开展医学人文关怀评价考核有了参考依据
        7.3.4 各维度评价指标更关注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7.4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的权重研究
        7.4.1 层次分析法怎样体现在医学人文关怀的实际应用中
        7.4.2 医学人文关怀门诊指标体系具有科学合理性
        7.4.3 医学人文关怀门诊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7.4.4 医学人文关怀住院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7.4.5 指标体系权重可以反映医学人文关怀各措施的重要性
        7.4.6 三级指标体系组合权重总排序分析
        7.4.7 指标体系权重研究的局限性
    7.5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住院病房应用结果分析
        7.5.1 医学人文关怀干预措施对医护人员认知总体来说有影响
        7.5.2 通过对医患关系调查表结果分析,表明我们选取住院病房医学人文关怀具体措施改善了医患关系
        7.5.3 住院患者满意度结果分析
        7.5.4 医学人文关怀具体措施应分步实施,由简入繁,纳入制度,最终形成医院自己的文化
        7.5.5 研究的局限性
    7.6 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在综合医院门诊应用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文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备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评价指标筛选
    3.3 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3.4 现场验证
    3.5 最终的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德尔菲法和专家论证法相结合,彼此取长补短
    4.2 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突出妇幼保健机构特点
    4.3 通过指标筛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趋合理
    4.4 指标体系层次清晰、指标数量适中、权重适宜
    4.5 现场验证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但是差距不大
    4.6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层农村宫内节育器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2.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概述
        2.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过程
        2.1.3 建立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2.1.4 Program Plan for Providing High-Quality IUD Services
    2.2 建立指标体系的相关方法
        2.2.1 指标收集法
        2.2.2 指标归类方法
        2.2.3 指标筛选方法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选题小组法初步提出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3.1.2 Delphi法初步构建基层农村IU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3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对Delphi专家进行进一步筛选
    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选题小组法
        3.2.3 Delphi法
        3.2.4 系统聚类分析
    3.3 研究框架
    3.4 技术路线
    3.5 本次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3.5.1 主要文献资料
        3.5.2 调查资料来源
        3.5.3 数据分析软件
    3.6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选题小组法初步提出评价指标
        4.1.1 选题小组法专家的基本情况
        4.1.2 选题小组法指标评分及排序情况
        4.1.3 初步提出的评价指标
    4.2 Delphi法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1 Delphi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2.2 专家的积极系数
        4.2.3 专家的权威程度系数
        4.2.4 专家初步筛选结果
        4.2.5 专家评分的一致性系数
        4.2.6 开放式问卷分析结果
        4.2.7 指标筛选结果
        4.2.8 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
        4.2.9 三级指标权威程度分析
    4.3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对Delphi专家进行进一步筛选
        4.3.1 构建专家意见可靠度结果
        4.3.2 应用系统聚类分析对Delphi专家进一步筛选的结果
        4.3.3 系统聚类后的专家一致性系数
5 讨论
    5.1 基层农村I U D放置服务质量评价十分必要
    5.2 选题小组法和德尔菲法结合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学优势
    5.3 关于专家筛选
    5.4 研究的局限性及建议
        5.4.1 本次研究的局限
        5.4.2 建议
6 结论
    6.1 建立的指标体系全面、有效、可信
    6.2 指标的筛选方法合理
    6.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科学、结果相对准确
    6.4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对Delphi专家进行筛选是可行的
    6.5 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是指标体系构建的有效方法
    6.6 该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2 附表
致谢

(5)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本研究的定位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 层次分析法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七) 敏感性分析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 机构预试验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四) 建立评判矩阵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三、小结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五、小结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二) 用户类型设置
        (三) 功能模块细化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二) 代码设计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 信息填报功能
        (二) 综合评价功能
        (三) 审核判断功能
        (四) 信息查询功能
        (五) 系统管理功能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八、小结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 人力数量情况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一) 房屋建设状况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信息管理能力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十一、小结
附表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致谢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6)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2 质量控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指标体系的实测
    3.4 多种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 讨论
    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综合评价方法
    4.3 组合评价方法
    4.4 现场实测的结果
    4.5 政策建议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7. 综述
8. 综述参考文献
9. 附件
    9.1 附件1
    9.2 附件2
    9.3 附件3
    9.4 附件4
11. 致谢

(7)护理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护理管理理论
2 护理管理方法
3 护理人才管理
4 护理科研管理

(8)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案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案
第二部分 中、英、美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描述
    一、中国的内外科护理课程
    二、英国的成人护理课程
    三、美国的成人护理课程
第三部分 中、英、美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比较
    一、中、英、美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比较
    二、影响三国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的背景分析
    三、结论
第四部分 对中国内外科护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更新课程理念,提倡能力为本的课程观
    二、改革课程模式,顺应护理专业化发展潮流
    三、强化专业特色,丰富课程内容体系
    四、加强课程设计,突出能力素质培养核心
    五、加快师资培养,保证课程改革实施
    六、抓紧教材建设,增强教材助教导学功能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一、发表文章
    二、内外科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调查问卷
致谢

(9)不同版本护理质量考评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考评项目的调整
    2.2 考评方法的调整
    2.3 质量标准的修改
        2.3.1 完善部分考评子项目的质量标准 (见表3)
        2.3.2 更改部分考评子项目的质量标准
    2.4 评分方法的调整
3 讨论
    3.1 护理质量管理文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3.2 考评方法的修改体现了规范、科学的管理要求
    3.3 考评方法的修改体现了管理者服务理念的进步
    3.4 新版考评方法围绕着病人需求诠释护理质量管理内涵
    3.5 护理质量考评方法还将进一步完善

四、分权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考评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韩鹏. 吉林大学, 2016(08)
  • [2]分权管理模式在老年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 朱海燕,陈妙虹,方海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13)
  • [3]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杜立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8)
  • [4]基层农村宫内节育器放置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 段学葵.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5]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6]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评估研究[D]. 毛立坡. 四川大学, 2007(05)
  • [7]护理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 朱加敏,王玲勉,崔彩梅. 现代护理, 2006(25)
  • [8]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成人护理/内外科护理课程比较[D]. 徐燕.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7)
  • [9]不同版本护理质量考评方法的比较[J]. 刘哲军,董浩芬,蒋少华. 护理管理杂志, 2005(01)
  • [10]分权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考评中的运用[J]. 李涛,于瑞英,罗文川,杜慧敏. 护理管理杂志, 2004(01)

标签:;  ;  ;  ;  ;  

分散量化在护理综合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