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文献综述

东北二人转文献综述

问: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
  1. 答: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配念旅和赤峰市)。
    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培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高让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使二人转有了新的发展。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工农兵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女演员不断增多,男串女装早已绝迹。
问:东北二人转是如何产生的?请简述一下其历史过程。
  1. 答:是各地融合的……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1.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2.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3.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4.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数迟成分。
    5.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6.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7.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洞罩地民歌影响。
    8.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薯颤李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2. 答:2009年1月10日 参加黑龙江省电视台《又饥激是一个幸福年》春节联欢晚会录制2009年1月18日 参加沈阳省电视台《转星大拜年》春节联欢正渣晚会录制2009年1月19日 参加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春节联欢晚会录制2009年1月20日 参加林业系统迎新春联欢晚会2009年1月21日 参加黑龙江省电视台咱举肢悄村也有文艺人《春节大联欢》晚会录制
问: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什么样的?
  1. 答:东北二人转的起源是东北大秧歌,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河北梆子,东北大鼓庆困等元素,形成了搏慧东北二人转。基差答
  2. 答:起源于东北大秧歌,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融入河北梆子、东北大鼓元素而形成的。
  3. 答:二人转,起源于东北大秧歌,后融入了莲花落、什不闲等民间曲。
  4. 答:起源于萨满跳大神那样的傩舞
东北二人转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