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加强德育研究

重视和加强德育研究

一、要重视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光[1](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贾绍俊[2](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闫佳伟[3](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罗陈成[5](2020)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的内涵非常丰富,它要求高校要立社会主义道德,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立德树人思想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立德树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对于纠正大学生道德偏差、塑造健全人格,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助力中国梦实现,回应人才培养目标、顺应世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在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高校自身作用发挥不足、社会及家庭环境支撑力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高校立德树人在认同、实践和主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从高校方面来说,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即: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创新高校立德树人体系。从社会方面来说,需要不断优化立德树人社会环境,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主流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加强法制建设;从家庭方面来说,要不断完善立德树人家庭教育,以此形成立德树人合力;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需要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修养。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保证立德树人的实现。

郑黄鑫[6](2020)在《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德育理论为培养人类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生态问题而生。在我国,在巨大的生态危机压力之下,在环境教育尚未取得应有成效的背景下,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德育思想、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德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四十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生态环境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无论是对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生态德育实践的开展和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德育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依据研究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大致可划分为孕育、萌生、探索和蓬勃发展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学科和关系三种不同视角,围绕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特点、途径及方法八大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尚存在研究取向的功利性、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研究成果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彰显生态德育理论的意义,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能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研究体系;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研究优势;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研究困境;加强实效研究,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

胡艳[7](2020)在《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的劳务输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受工作条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入流入地共同生活,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隔代长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再加上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和生理急剧变化阶段,其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我国未来的发展,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而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抓好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有利于为其以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德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协作育人,促进农村留守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围绕的主体是农村留守小学生,通过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文献研究法对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家庭、学校及社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针对农村留守小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首先,要强化家庭德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最后,要净化社会德育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倡家庭、学校及社会要通力合作,协作育人。

刘雪梅[8](2020)在《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三助一辅”是指研究生在学期间,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三助一辅”工作兼具资助和育人功能,是我国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还存在仅将“三助一辅”作为对高校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的手段、将“三助一辅”作为助学助困渠道的倾向,忽视了“三助一辅”的德育功能。该研究以研究生“三助一辅”的德育功能为切入点,依据德育及相关理论,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南京市仙林地区四所高校参与“三助一辅”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运用隐性德育论、人本主义教育观、自我效能论等理论,对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弱化的原因,并提出增强“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的路径。该研究发现“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弱化的原因是:管理制度层面,很多高校没有针对“三助一辅”工作制定健全的制度,缺乏岗位培训和考核激励制度,对设岗单位和指导老师也没有相应的权责规定;在工作落实层面上,部分高校并未真正重视“三助一辅”工作的德育功能,仅仅将“三助一辅”作为研究生资助体系的一部分,工作内容与研究生高层次的发展需求相背离;在指导老师方面,不少参与“三助一辅”工作的指导老师育人意识不强,重使用轻培养;研究生个人方面,对待“三助一辅”工作态度消极,动机带有功利色彩,缺乏德育主体意识。该研究在分析“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弱化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增强“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的路径:高校应坚持坚持培养为主、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兼容并存与各有侧重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健全制度,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改进指导老师的工作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与使用并举;研究生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三助一辅”工作,增强自我德育意识。该研究分析当前“三助一辅”德育现状,研究“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弱化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挖掘“三助一辅”工作的德育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拓展高校德育的新渠道。

孙树彪[9](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赵晖[10](2019)在《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德育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我国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核心内容以及理论特质,对青年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需从教育载体、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来贯彻执行。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厘清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理论与现实意义,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提出创新点与不足,并阐释相关概念。第二部分是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导集体的青年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依据国内外时代背景变化而产生的,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及成熟阶段等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及理论特质。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为首、五点希望、立德树人、坚持党性、方法多样等方面。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具备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融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共存等理论特质。第四部分是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德育思想的中国化产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德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五部分是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具体践行路径。从教育载体时代化、教育方法多元化、教育环境融合化等方面,阐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具体践行路径。

二、要重视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重视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一、相关概念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与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高校立德树人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立德树人的相关问题概述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立德”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树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立德树人思想
        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思想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一、纠正大学生道德偏差,塑造健全人格
        二、强化大学生价值引领,助力中国梦实现
        三、回应人才培养目标,顺应世界人才培养模式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二章 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成就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提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认同问题
        二、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问题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问题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高校作用发挥不足
        二、社会及家庭环境支撑力不足
        三、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不足
第三章 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对策
    第一节 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
        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全员引导立德树人
        二、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
        三、创新高校立德树人体系,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
    第二节 优化立德树人社会环境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用主流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
        三、加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四、把握微时代加强网络育人
    第三节 完善立德树人家庭教育
        一、正确使用家庭教育方法
        二、注重家风建设
    第四节 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能力
        一、发挥主体作用,开展自我教育
        二、培养道德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6)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动因:生态问题依旧严峻
        (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三)完善需求:现有生态德育理论存在不足
        (四)时代氤氲:特殊时间节点进行理论回顾成为潮流之势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
        (二)德育
        (三)生态德育
        (四)生态德育理论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理论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日新月盛: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1990年:生态德育理论的孕育阶段
        一、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政策背景
        二、作为生态德育理论产生基础的环境教育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1990-2002年:生态德育理论的萌生阶段
        一、环境教育的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催生了生态德育理论
        二、理论界关于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思考促使生态德育理论初步形成
    第三节 2003-2005年:生态德育理论的探索阶段
        一、国家政策支持促进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
        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激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进步
    第四节 2006年至今:生态德育理论的蓬勃阶段
        一、可持续教育再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发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
        二、生态德育大范围进入校园实践促使生态德育理论的实践性转向
第二章 八大主题:共构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生态德育概念与意义的探究
        一、生态德育概念的厘清
        二、生态德育意义的揭示
    第二节 生态德育特点的探析
        一、生态德育理论的特点
        二、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德育理论基础的探讨
        一、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德育思想
        二、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第四节 生态德育目标及原则的探明
        一、生态德育目标的分析
        二、生态德育原则的探寻
    第五节 生态德育内容的探索
    第六节 生态德育途径及方法的探求
        一、按照不同教育实施主体进行划分
        二、按照不同教育方式进行划分
第三章 三种视角:共建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维度
    第一节 理论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逻辑基础
        一、东方哲学思想孕育了生态德育理论的发展雏形
        二、西方哲学思想奠定了生态德育理论的生存逻辑
    第二节 学科维度:生态德育研究的实践契入点
        一、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三、在地理和生物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四、在其他学科中进行生态德育渗透的研究
    第三节 关系维度:深化生态德育研究的立足点
        一、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辨明
        二、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关系的辨明
        三、生态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的辨明
        四、生态德育与德育生态关系的辨明
        五、生态德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的辨明
第四章 继往开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特点
        一、丰富性
        二、多元性
        三、开放性
    第二节 生态德育理论研究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的功利性
        二、研究的系统性不足
        三、研究的实践导向和效用不够
    第三节 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困境的超越
        一、借鉴相关经验,完善生态德育理论研究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优势
        三、克服现有不足,突破生态德育理论的研究困境
        四、加强实效性研究,提升生态德育理论的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7)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德育的概念
        二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界定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第三章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德育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现状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思路
        四 调查过程
    第二节 农村留守小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及分析
        一 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道德意识不足
        二 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道德情感偏差
        三 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四 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第四章 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家庭方面
        一 父母关爱的缺失
        二 托管亲属对留守小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
        三 隔代长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局限性
        四 部分家庭存在对孩子的极度溺爱现象
    第二节 学校方面
        一 农村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
        二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 农村学校缺乏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教师
        四 农村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第三节 社会方面
        一 农村地区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 互联网时代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 社会对留守小学生的关注度不高
第五章 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强化家庭德育
        一 父母要给予留守小学生足够的关爱
        二 家长及其托管亲属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三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四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二节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
        一 加强对留守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
        二 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 培养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
        四 加强学校对留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五 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
    第三节 净化社会德育环境
        一 净化农村地区不良风气
        二 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 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
        四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协作育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一般概述
    2.1 本研究核心概念
        2.1.1 三助一辅
        2.1.2 德育
        2.1.3 德育功能
        2.1.4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
    2.2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的内涵
        2.2.1 增强政治认同感
        2.2.2 促进教育公平
        2.2.3 促进个体社会化
        2.2.4 价值引导
        2.2.5 品德塑造
        2.2.6 激励勉励
    2.3 “三助一辅”德育评估要素
        2.3.1 高校对“三助一辅”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2.3.2 研究生“三助一辅”制度
        2.3.3 研究生“三助一辅”指导老师队伍建设
        2.3.4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成效
    2.4 本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4.1 隐性德育论
        2.4.2 人本主义教育观
        2.4.3 自我效能论
第三章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落实情况调查
    3.1 调查研究设计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3.1.2 测量工具与调查过程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1.4 调查对象
    3.2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落实情况调查与分析
        3.2.1 高校对“三助一辅”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3.2.2 高校“三助一辅”管理制度
        3.2.3 “三助一辅”指导老师工作状况
        3.2.4 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情况
        3.2.5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成效
    3.3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存在的问题
        3.3.1 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缺乏德育内容
        3.3.2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弱化
第四章 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4.1 高校对“三助一辅”德育工作重视不够
        4.1.1 资助性质定位下德育功能缺失
        4.1.2 “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宣传力度不够
    4.2 “三助一辅”德育功能落实缺乏制度保障
        4.2.1 缺乏健全的岗位培训制度
        4.2.2 缺乏权责明确的监督管理制度
        4.2.3 缺乏有效的的考核激励机制
    4.3 “三助一辅”工作指导老师育人意识不强
        4.3.1 指导老师对“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缺乏认识
        4.3.2 指导老师重使用轻培养
        4.3.3“三助一辅”工作中师生互动低效
    4.4 研究生德育主体意识不强
        4.4.1 研究生对“三助一辅”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4.4.2 研究生参与“三助一辅”工作的动机较功利性
        4.4.3 研究生缺乏思想道德自我提升意识
第五章 增强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的路径
    5.1 增强“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5.1.1 坚持培养为主的总体原则
        5.1.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1.3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2 加强高校对“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的重视程度
        5.2.1 明确“三助一辅”德育功能定位
        5.2.2 强化师生对“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的认同
        5.2.3 加大力度保障“三助一辅”经费
    5.3 建立“三助一辅”德育工作管理制度
        5.3.1 健全德育为先的“三助一辅”岗位培训制度
        5.3.2 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德育常规
        5.3.3 健全“三助一辅”德育考评激励制度
    5.4 发挥“三助一辅”指导老师的德育引导作用
        5.4.1 指导老师注重培养和使用并举意识
        5.4.2 增加“三助一辅”工作的德育内容
        5.4.3 加强“三助一辅”工作中的师生互动
    5.5 增强研究生德育主体意识
        5.5.1 提高研究生对“三助一辅”德育内涵的认识
        5.5.2 增强研究生提升自我道德水平的能动性
        5.5.3 发挥研究生同辈群体的德育榜样作用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0)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德育
        2.青年德育
        3.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
    (一)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德育思想
        2.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德育思想
    (二)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三)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2.形成阶段
        3.发展阶段
        4.成熟阶段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及理论特质
    (一)核心内容
        1.德育为首
        2.五点希望
        3.立德树人
        4.坚持党性
        5.方法多样
    (二)理论特质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融合
        3.理想性与现实性相依存
四、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青年德育思想的中国化产物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德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新时代的青年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五、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一)教育载体时代化
        1.利用新媒体提升青年德育实效性
        2.通过新平台提升青年德育影响力
        3.结合多种载体增强青年德育交互性
    (二)教育方法多元化
        1.融入青年生活,预防式教育方法
        2.身教胜于言教,榜样式教育方法
        3.促使知行合一,体验式教育方法
    (三)教育环境融合化
        1.政府应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
        2.学校应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
        3.家庭应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要重视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高校立德树人的对策研究[D]. 罗陈成. 湘潭大学, 2020(02)
  • [6]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德育理论研究[D]. 郑黄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 胡艳. 郑州大学, 2020(02)
  • [8]研究生“三助一辅”德育功能研究[D]. 刘雪梅.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9]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 [10]习近平关于青年德育重要论述研究[D]. 赵晖.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重视和加强德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