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平原灌区13.7t~15.9t春玉米不同品种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

内蒙古平原灌区13.7t~15.9t春玉米不同品种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

一、内蒙古平原灌区公顷产量13.7t~15.9t不同品种春玉米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王永军,王立春[1](2019)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着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着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着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张鑫[2](2019)在《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1982年至2015年丹东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0个代表性玉米品种为试材,在连作一年、连作两年和轮作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光合生理相关参数、养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探讨了连作和轮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特性比较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叶色值和净光合速率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在熟蜡期,与轮作相比,连作一年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叶色值、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4.38%,4.38%,5.12%;连作两年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叶色值、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9.48%,5.99%,8.25%。说明,在蜡熟期,轮作条件下玉米的光合截获和光合能力显着高于连作条件下。这有利于玉米获得更高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2.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植株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的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氮、磷、钾的百分含量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在成熟期,与轮作相比,连作一年玉米品种各器官氮素的减少率依次为6.99%、10.15%、2.13%、3.23%、1.47%、8.17%;各器官磷素的减少率依次为3.79%、12.10%、3.14%、6.57%、8.98%、3.15%;各器官钾素的减少率依次为4.39%、7.17%、7.65%、7.93%,5.12%、9.69%;连作两年玉米品种各器官氮素的减少率依次为7.44%、12.82%、10.79%、4.10%、2.77%、10.91%;各器官磷素的减少率依次为8.14%、14.91%、5.06%、7.68%、9.85%、14.17%;各器官钾素的减少率依次为9.61%、10.03%、11.79%、9.35%、12.07%、14.48%。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每生产100g籽粒所需的氮、磷、钾养分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玉米的养分利用效率得到了改良。3.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的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单株生物量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在成熟期,与轮作相比,连作一年玉米品种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率依次为9.96%、8.99%、7.65%、10.22%,6.26%、6.86%、10.07%;连作两年玉米品种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率依次为11.64%、12.55%、13.74%、8.85%、12.23%、12.08%;连作一年玉米品种单株生物量减少率为8.04%;连作两年玉米品种单株生物量减少率为8.58%。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玉米的茎秆干重、叶片干重、叶鞘干重、苞叶干重、穗轴干重、籽粒干重和单株生物量的减少率均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连作对玉米单株生物量以及茎秆、叶、叶鞘、苞叶、穗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变小。4.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连作条件下,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的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百粒重、穗数均低于轮作条件下的。近期育成品种百粒重显着高于早期和中期育成品种百粒重。百粒重的减少率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连作对玉米百粒重的影响变小。与轮作相比,连作玉米产量的减少率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育种进程的推进,当代品种比老品种更耐连作。

米国华,伍大利,陈延玲,夏婷婷,冯国忠,李前,石东峰,苏效坡,高强[3](2018)在《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肥增效是提高我国玉米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需求。论文重点以东北玉米为研究对象,从玉米养分需求规律、养分高效品种的节肥潜力、化肥高效施用的4R技术、化肥的有机替代技术等方面论述减肥增效的技术途径。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产量的平均N、P2O5、K2O的需求量范围分别为1.56—1.89、0.60—0.88和1.27—2.30 kg;吐丝后对氮磷的需求量分别占全生育期需求量的20%—30%和20%—40%,对籽粒氮磷的贡献率分别为20%—30%和30%—38%。在目前东北土壤生产力状况下,实现玉米12 000 kg·hm-2的产量水平平均氮肥投入量约为180 kg·hm-2。应用不同类型新型肥料的节约氮肥潜力为9—25 kg·hm-2,应用磷酸二铵和硫酸铵+过磷酸钙做启动肥可以促进苗期生长。应用高地隙追肥机可以有效延长追肥的适宜期,有利于使"养分供应匹配养分需求"。滴灌施肥技术适宜在风砂质地土壤及干旱频繁发生地区推广,实现增产19%—128%,产量可达12 000—13 000 kg·hm-2。地下滴灌施肥技术增产效果相同,应该大力推广。利用主动冠层传感器Greenseeker,可以在春玉米V5-V8期很好地估测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以及植株吸氮量,并应用于变量、精准的氮肥推荐。因地制宜地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可以节省肥料投入,提升土壤质量。其中秸秆覆盖条耕技术(Strip-till)可以协调传统耕作与免耕的优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应该从农民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将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栽培耕作技术模式,建立农民可应用、或在不久的将来可应用的技术规程,实现大面积应用,达到区域性减肥增效的目标。

伍大利[4](2018)在《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的玉米生长受到气候变化(季节性干旱、冷害)的影响,在施肥技术方面,农民习惯于一次性施肥,可能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下降问题。滴灌施肥是同时解决水分与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手段,在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东北玉米生产中,对于高效、实用、经济的滴灌施肥方式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明确东北气候及土壤条件下,滴灌及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地面、地下及膜下滴灌)对玉米的增产增效效果,本研究分别在沙土和黑土上进行了 4年和2年的田间滴灌施肥试验,设置了 5个处理,分别为雨养(CK)、滴灌(DI)、地面滴灌施肥(SDF)、地下滴灌施肥(SSDF)及覆膜滴灌施肥(SDFP),评价了不同滴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在沙土上设置了一个两个氮水平(N240及N180)试验,以农民习惯为对照,比较了滴灌氮肥(DF-N)和滴灌氮磷钾肥(DF-NPK)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沙土地上,与雨养(CK)相比,在干旱年份,滴灌(DI)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干物质累积、肥料偏生产力及产量,但水分生产力没有显着提升;在多雨年份,DI没有增加玉米产量。无论在多雨年份还是干旱年份,滴灌施肥(SDF、SSDF及SDFP)均显着增加了玉米产量、肥料偏生产力以及水分生产力。(2)两种土壤相比,滴灌施肥在沙土上的增产幅度(SDF:31%-53%)要高于在黑土(SDF:11%-24%)。在滴灌水分优化(DI)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滴灌施肥进行养分优化,在沙土和黑土上的增产幅度分别为9%-11%和3%-7%。(3)在沙土和黑土上,三种滴灌施肥方式之间的干物质累积、产量以及肥料偏生产力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4)在沙土地上,滴灌氮磷钾肥相对于滴灌氮肥,显着促进了磷的吸收、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及水分生产力。(5)在沙质土壤中,DI、SDF、SSDF和SDFP的净收益分别为13%、28%、31%和10%;黑土上,无论是滴灌还是任何一种滴灌施肥处理,都没有明显增加净收益的优势。(6)滴灌施肥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总根系干重及根长密度,并且主要是增加了 0-20cm 土壤深度细根(直径L<0.5mm)根长,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滴灌施肥增加了玉米窄行上的根长密度。综上所述,建议在沙土上采用SDF和SSDF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不建议在黑土上采用滴灌和滴灌施肥。

张瑞富[5](2016)在《深松措施下磷肥深施提高春玉米磷效率的生理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玉米品种根系呈现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在增密和深松的栽培措施下,根重下移趋势更加明显。西辽河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主产区,多年的小动力机械作业和高量施磷,造成土壤磷素养分表层富积而下层含量不足。土壤磷素养分空间分布与高产春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的匹配性变差,是影响磷吸收效率的重要原因。为揭示深松措施下磷肥深施对春玉米磷吸收效率调控的生理机制,于2013~2015年,在西辽河平原灌区,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栽培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深松及深松措施下磷肥深施对春玉米根冠特征、生理特性、物质积累、产量和磷吸收效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深松改善了春玉米根冠结构、延缓衰老,提高春玉米物质生产能力和磷吸收效率。深松提高了春玉米LAI,中上部叶片表现尤为明显,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DA含量降低,叶片衰老的减缓,使LAI高值维持期增长,Pn和NAR得以提高;促进了根系的纵深分布,根条数和比根长增加,根幅减小;使根系活力和活跃吸收面积得以提高,根系活力60cm以下土层表现明显,活跃吸收面积0-20cm土层表现明显;使根系的SOD和P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冠结构的改善和衰老的延缓使春玉米的干物质和磷积累量增加,转运更加通畅,对籽粒的贡献率更高,春玉米籽粒产量和磷吸收效率得以提高。郑单958对深松的反应更为敏感。2.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处理春玉米的根冠特征、生理特性和物质生产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影响到磷的吸收效率。LAI、叶片的SOD、POD活性、Pn和NAR各施磷深度处理均表现为P12>P6>P18>P24, MDA含量表现为P6>P24>P18>P12。根干重0-20cm土层表现为P6>P12>P18>P24,20-40cm表现为P24>P18>P12>P6,总根重表现为P12>P6>P18>P24。根条数10cm土层处表现为P6>P12>P18>P24,20cm土层处表现为P12>P6>P18>P24,30cm土层处表现为P24>P12>P18>P6。比根长表现为P12>P6>P18>P24。0-20cm土层根系活力、SOD、POD活性在旋耕措施下均表现为P12>P6>P18>P24,深松+旋耕措施下表现为P12>P18>P6>P24, MDA含量旋耕措施下表现为P24>P18>P6>P12,深松+旋耕措施下表现为P24>P18>P12>P6。春玉米干物质及磷的积累量、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均表现为P12>P6>P18>P24,磷吸收效率、收获指数、偏生产力以及籽粒产量均以P12处理最高。处理间差异在深松措施下尤为明显,品种间郑单958较先玉335明显。3.土柱栽培条件下进一步证实磷肥深施对春玉米生理特性和磷吸收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适宜施磷深度与大田试验不同。各施磷深度处理春玉米LAI、叶片的SOD、POD活性、Pn、LAD和NAR均表现为P18>P12>P6>P24, MDA含量表现为P24>P6>P12>P18。根干重0-10cm、10-20cm土层均表现为P18>P12>P6>P24,20-30cm、30-40cm土层均表现为P18>P24>P12>P6。根条数10cm土层表现为P6>P12>P18>P24,20cm土层表现为P12>P18>P6>P24,30cm、40cm土层均表现为P18>P24>P12>P6。比根长表现为P18>P12>P6>P24,其中P18与其它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10~20cm土层根系活力表现为P18>P12>P6>P24,活跃吸收面积表现为P12>P18>P6>P24。P18处理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及磷的积累量、转运量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磷吸收效率、收获指数、偏生产力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其它处理。由于土柱在水平空间的限制和土壤容重的减小,导致根系进一步下移,从而造成土柱栽培条件下适宜施磷深度(18cm)较大田适宜施磷深度(12cm)更深。4.土柱栽培下分层施磷处理春玉米根冠特征、生理特性和物质生产能力总体上优于CK。各分层施磷处理LAI、SOD、POD活性、Pn、LAD和NAR均表现为PIV (6cm、12cm、18cm处各1/3)>PⅢ(12cm处2/3、18cm处1/3)>PⅡ (12cm处全量施入)>PⅠ (12cm处2/3、6cm处1/3),MDA含量表现为PⅠ>PⅡ>PⅢ>PⅣ。根干重0-10cm土层表现为PⅠ>PⅣ>PⅡ>PⅢ,10~20cm土层表现为PⅡ>PⅢ>PⅠ>PⅣ,20~30cm和30~0cm土层均表现为PIV>P Ⅲ>pⅡ>pⅠ。o根条数10cmm土层处表现为PⅣ>PⅠ>PⅡ>PⅢ,20cm以下土层均表现为PⅣ>PⅢ>PⅡ>PⅠ。比根长表现为pⅣ>pⅠ>pⅡ>pⅢ,其中PⅣ除与PⅠ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外,与其它处理间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10-20cm土层根系活力表现为pⅡ>pⅢ>pⅣ>pⅠ,活跃吸收面积表现为PⅡ>pⅢ>pⅠ>pⅣ。pⅣ处理春玉米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及磷的积累量、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高,磷素吸收效率、收获指数、偏生产力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其它处理。5.对多年小动力机械作业的玉米产区,深松配以适度的磷肥深施能提高春玉米磷的吸收效率,是减磷增效的有效途径。

周文利[6](2016)在《华北平原不同玉米小麦种植体系养分水分利用效率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速的减缓,对口粮的需求趋于稳定,而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还在不断增加,70%以上的玉米被转化为饲料。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生产基地,水资源短缺、养分效率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分析了华北平原当前传统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体系(W-M)和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W/M/M)及春玉米-夏玉米(M-M)等三种种植体系的作物产量和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技术优化的潜力。探讨通过华北平原种植体系的调整和作物合理搭配来实现粮食增产、资源高效的可能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三种种植体系中W-M种植体系能获得最高的产量,两年周年平均产量可达17.1 t ha-1。W/M/M种植体系和M-M种植体系均能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其中M-M种植体系周年玉米产量最高,可达15.0tha-1。玉米产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小麦的种植面积和小麦产量来获得的。(2)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不同种植体系养分资源利用显着不同。W-M种植体系的氮素和磷素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49.1 kg kg1和297.4 kg kg-1。从养分的表观平衡来看,W/M/M种植体系周年N和P205的盈余最少,较W-M种植体系N盈余减少80 kg ha-1,P205盈余减少17 kg ha-1。从肥料利用来看,W/M/M种植体系氮肥和磷肥利用效率较W-M种植体系高18.6%和9.0%。(3)在传统管理模式下, M-M种植体系周年耗水量最少约为657 mm,灌溉需求最少约为224 mm。较W-M种植体系耗水减少约200mm,灌溉需求量减少100mm以上。同时M-M种植体系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优化管理使小麦的平均产量提高20%以上。因此W-M种植体系和W/M/M种植体系周年产量显着提高。优化管理使W-M种植体系和W/M/M种植体系N和P205盈余有减少的趋势,其中W/M/M种植体系盈余最少。优化管理后W-M种植体系和W/M/M种植体系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20.9%和26.2%,而M-M种植体系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着变化。优化管理使三种种植体系灌溉水需求都有所减少,其中M-M种植体系灌溉水需求最少低至177 mm。在本试验的条件下,在这三种种植模式中W-M的种植模式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对于保证粮食安全是比较合适的选择。W/M/M种植模式有较高的肥料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以及较少的养分盈余,有利于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M-M种植模式对灌溉水的需求少,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三种种植体系进一步优化能够在实现增产的条件下提高养分和水分资源的利用效率。

李焕春,张君,赵沛义,安昊,段玉,王博[7](2015)在《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阐明内蒙古土默川灌区春玉米施用氮肥的肥效,确定节约型施氮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0、180、240、300、360和480 kg hm-2)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利用率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当供氮量高于240 kg hm-2后产量不再增加。供氮量为180 kg hm-2时氮素偏生产力最高,2年平均为63.7 kg kg-1,随着供氮量增加显着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在供氮用量为180240 kg hm-2时最高,2年平均,最大值分别为39.5%和24.1 kg kg-1。供氮量大于240 kg hm-2后土壤氮素的表观平衡出现盈余。所以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供氮量为180240 kg hm-2为较适宜。

车升国[8](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王小英[9](2015)在《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陕西省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状况不清、肥料结构不明、施肥效果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施肥现状与近40年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当前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4269、6437和3742kg/hm2,全省平均5334 kg/hm2。全省小麦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83、110和21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5.02、51.17和134.60 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8.4%,数量达5.37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41.0%,数量达2.17万吨。全省化肥N、P2O5和K2O投入不足农户分别为5.6%、38.1%和77.5%,有机肥施用仅占23.7%。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小麦产量可增加24.90万吨。小麦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867、7077、6886和4872 kg/hm2,全省平均6779 kg/hm2。全省玉米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230、63和20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2.87、113.17和228.90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3.2%,数量达6.59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30.8%,数量达1.20万吨;投入不足平均58.8%,数量为3.08万吨。全省钾肥投入不足农户达83.0%,有机肥施用仅占36.9%。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玉米产量可增加102.46万吨。玉米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3)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苹果园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投入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是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P2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4)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全省马铃薯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78和13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183.66、402.42和561.75 kg/kg。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过量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过量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投入不足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5)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为7822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50.9%。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69、68、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9、62、45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1.52、135.69和158.26kg/kg。农户化肥氮、磷和钾投入合理分别为48.0%、42.4%和7.2%,过量分别为22.6%、11.2%和0.6%,不足分别为29.4%、46.5%和92.2%。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可增产7.70万吨。该区域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6)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355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60.7%。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 kg/hm2。化肥氮磷钾施用量整体与产量都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农户化肥氮、磷和钾肥投入合理分别为38.5%、27.6%和25.9%,过量分别为15.2%、26.2%和10.3%,不足分别为46.3%、46.2%和63.8%。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1万吨。有机肥和硼肥施用农户分别只有45.3%和41.7%,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 kg/hm2。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7)近40年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氮磷钾投入量以及产量均大幅度增加。70年代小麦和玉米地块土壤氮素表现为亏缺,80年底之后表现为盈余,且盈余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也从亏缺逐渐转为盈余;而土壤钾素亏缺量越来越严重。近4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王朦[10](2014)在《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适宜的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以及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对玉米的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在吉林省中部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N3(施N315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1440.5kg/hm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公顷穗数>千粒重。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与产量成正比, N3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累积总量最高,达到了2218.3g/株。各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大小为:N3处理>N2处理>N1处理>N0处理>CK处理。适宜的氮肥施用量能使植株氮、磷和钾的吸收累积量呈现增加的趋势,N3处理在全育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累积量均为最高。N3处理的氮收获指数为67.9%,氮肥利用率为26.5%,氮肥农学利用率为7.2kg/kg。磷收获指数为36.6%,磷利用效率为37.6%,磷肥农学利用效率为22.7kg/kg。钾素收获指数为23.4%,钾肥利用率为59.4%,钾肥农学利用率为18.1kg/kg。2.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处理T4(施P2O5140kg/hm2)产量最高,为13899.5kg/hm2,产量构成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依据拟合出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试验区理论最高产量施磷量为154.7kg/hm2,试验区理论最高产量为14334.1kg/hm2。在磷肥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试验中,T1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了13917.8kg/hm2,即总施磷量的50%作基肥,在拔节期和喇叭期分别追施总施磷量的25%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不同施磷量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干物质量累积的影响表现为,T8处理的干物质累积总量最高,达到了2021.2g/株。其各个施磷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大小为:T8>T11>T10>T4>T5>T3>T9>T7>T6>T1>T0>T2>CK。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可使玉米植株在整个生育期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的积累量呈现增加的趋势。T4处理在整个生育期中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累积量均为最高。T4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为74.8%,氮肥利用率为48.6%,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0.7kg/kg。磷收获指数为45.6%,磷利用效率为24.9%,磷肥农学利用效率为22.9kg/kg。钾素收获指数为29.5%,钾肥利用率为48.5%,钾肥农学利用率为22.9kg/kg。3.在本试验条件下,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氮肥施用模式为:氮肥施用量为300kg/hm2-315kg/hm2,其中总施N量的30%作基肥,30%作拔节期追肥,40%作抽雄期追肥;磷肥施用量(P2O5)为80kg/hm2-140kg/hm2,总施磷量的50%的作基肥,在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分别追施总施磷量的25%;钾肥施用量(K2O)100kg/hm2-140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可获得最高产量。

二、内蒙古平原灌区公顷产量13.7t~15.9t不同品种春玉米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平原灌区公顷产量13.7t~15.9t不同品种春玉米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参数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栽培模式玉米产量、收获指数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2.2 不同栽培模式干物质积累动态与分配
        2.2.1 不同栽培模式干物质积累动态
        2.2.2 不同栽培模式玉米干物质分配比例
    2.3 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氮、磷、钾积累动态与分配
        2.3.1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氮、磷、钾积累动态
        2.3.2 不同栽培模式氮、磷、钾分配比例
    2.4 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转运
    2.5 玉米开花前后地上部氮、磷、钾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产量形成特征
    3.2 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配
    3.3 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群体养分转运特性
4 结论

(2)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玉米叶片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1.1.2 玉米养分的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1.1.3 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1.1.4 玉米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1.1.5 连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形态指标
        2.3.2 叶片光合指标
        2.3.3 养分积累与分配
        2.3.4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5 农艺性状与产量指标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株高
        3.1.2 茎粗
    3.2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叶面积指数
        3.2.2 叶色值
        3.2.3 净光合速率
    3.3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1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3.3.2 磷素的积累与分配
        3.3.3 钾素的积累与分配
        3.3.4 每生产100g籽粒需要的养分含量
        3.3.5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氮,磷,钾收获指数
    3.4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1 不同生育时期的单株生物量
        3.4.2 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
    3.5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1 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4 结论与讨论
    4.1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4.2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4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5 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3)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北玉米养分需求规律
2 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
    2.1 养分高效品种
    2.2 4R高效施肥技术
        2.2.1 施肥总量控制
        2.2.2 启动肥技术
        2.2.3 玉米机械化追肥技术
    2.3 秸秆还田技术
3 问题与展望

(4)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滴灌施肥对沙土区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滴灌施肥对东北黑土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不同滴灌施肥方法及氮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滴灌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及效果分析
    5.1 黑土区实验示范
    5.2 沙土区示范效果
第六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6.1 滴灌及滴灌施肥在沙土和黑土上的效果比较
    6.2 三种滴灌施肥方式在沙土和黑土上的效果比较
    6.3 主要结论
    6.4 研究创新点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深松措施下磷肥深施提高春玉米磷效率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减肥增效的意义
    1.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3 高产玉米的根系特征
    1.4 农田土壤磷素变化新特点
    1.5 玉米磷素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1.5.1 磷肥用量
        1.5.2 施磷时期
        1.5.3 施磷深度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2.3 试验设计
        2.3.1 深松试验
        2.3.2 深松措施下的施磷深度试验
        2.3.3 土柱栽培下施磷深度试验
        2.3.4 土柱栽培下基于适宜施磷深度的分层施磷试验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叶面积指数
        2.4.2 叶向值
        2.4.3 地上生物量
        2.4.4 光合速率
        2.4.5 叶片酶活性
        2.4.6 根系生物量及比根长
        2.4.7 根系活力、活跃吸收面积及酶活性
        2.4.8 根条数与根幅
        2.4.9 植株养分
        2.4.10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5 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深松措施下春玉米的根冠特征及生理特性
        3.1.1 冠层结构特征
        3.1.2 冠层生理特性
        3.1.3 根系形态特征
        3.1.4 根系生理特性
        3.1.5 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
        3.1.6 产量及其构成
        3.1.7 磷吸收效率
    3.2 深松措施下施磷深度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冠层结构特征
        3.2.2 冠层生理特性
        3.2.3 根系形态特征
        3.2.4 根系生理特性
        3.2.5 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
        3.2.6 产量及其构成
        3.2.7 磷吸收效率
    3.3 土柱栽培下施磷深度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3.1 冠层结构特征
        3.3.2 冠层生理特性
        3.3.3 根系形态特征
        3.3.4 根系生理特性
        3.3.5 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
        3.3.6 产量及其构成
        3.3.7 磷吸收效率
    3.4 土柱栽培下分层施磷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冠层结构特征
        3.4.2 冠层生理特性
        3.4.3 根系形态特征
        3.4.4 根系生理特性
        3.4.5 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
        3.4.6 产量及其构成
        3.4.7 磷吸收效率
4 讨论
    4.1 大田与土柱栽培下适宜施磷深度的探讨
    4.2 不同品种对深松及磷肥下移响应的探讨
    4.3 磷肥吸收效率对磷肥分布的响应探讨
    4.4 春玉米产量和磷吸收效率对磷肥深施响应的探讨
5 结论
6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6.1 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华北平原不同玉米小麦种植体系养分水分利用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方案
    2.1 试验地简介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计算及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种植体系产量及生物量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植体系氮素吸收利用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植体系磷素吸收利用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和小结
第六章 不同种植体系水分利用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和小结
第七章 不同种植体系的优化
    7.1 引言
    7.2 材料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综合讨论
    8.1 不同种植体系的产量
    8.2 不同种植体系的养分资源利用
    8.3 不同种植体系的水分资源利用
第九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1.4 分析与计算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供氮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2 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2.3 供氮水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8)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9)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全国和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中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2.2 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陕西省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3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3.2 国内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4 我国作物施肥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施肥现状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小麦产量分布
        3.2.2 陕西省小麦肥料投入状况
        3.2.3 陕西省小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2.4 陕西省小麦施肥状况评价
        3.2.5 陕西省小麦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3.2.6 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7 不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陕西省玉米施肥现状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陕西省玉米产量分布
        4.2.2 陕西省玉米肥料投入状况
        4.2.3 陕西省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4.2.4 陕西省玉米施肥状况评价
        4.2.5 陕西省玉米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4.2.6 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7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陕西省苹果产量分布
        5.2.2 陕西省苹果肥料投入状况
        5.2.3 陕西省苹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5.2.4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5.2.5 陕西省苹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陕西省马铃薯产量分布
        6.2.2 陕西省马铃薯肥料投入状况
        6.2.3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6.2.4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状况评价
        6.2.5 陕西省马铃薯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产量分布
        7.2.2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肥料投入状况
        7.2.3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7.2.4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状况评价
        7.2.5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7.2.6 不同品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8.1.2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产量分布
        8.2.2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肥料投入状况
        8.2.3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8.2.4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状况评价
        8.2.5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8.2.6 不同品种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黄土高原近40年来农田施肥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数据来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区域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施用量与产量时空变化
        9.2.2 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地块养分平衡时空变化
        9.2.3 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时空变化
        9.2.4 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主要进展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及时期
    2.4 测试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相关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施用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磷施用量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4.3 施磷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4 施磷量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内蒙古平原灌区公顷产量13.7t~15.9t不同品种春玉米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J].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王永军,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19(20)
  • [2]连作对不同年代育成玉米品种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D]. 张鑫.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3]东北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途径探讨[J]. 米国华,伍大利,陈延玲,夏婷婷,冯国忠,李前,石东峰,苏效坡,高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4)
  • [4]滴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及根系分布的影响[D]. 伍大利.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5]深松措施下磷肥深施提高春玉米磷效率的生理机制[D]. 张瑞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6]华北平原不同玉米小麦种植体系养分水分利用效率评价[D]. 周文利.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7]供氮水平对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李焕春,张君,赵沛义,安昊,段玉,王博. 土壤通报, 2015(03)
  • [8]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9]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王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10]吉林省中部高产玉米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磷施用量关系研究[D]. 王朦.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内蒙古平原灌区13.7t~15.9t春玉米不同品种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