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躯体疾病和认知能力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慢性躯体疾病和认知能力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一、高龄老人慢性躯体疾病和认知能力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龚瞩[1](2021)在《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视角》文中指出

周燕茹[2](2021)在《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长期护理机构养老模式下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家庭及社区养老模式。既往系统回顾研究指出,与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躯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等因素相比,服用潜在有害药物,即潜在不适当药物(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和药物负荷指数(Drug Burden Index,DBI)类药物可能对生活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更为突出的负面影响,然而潜在有害药物对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描述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揭示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的服用特征;探讨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明确PIM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2)明确DBI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同时比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期护理机构中轻中度痴呆患者271例,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性共病指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Barthel指数、简明神经精神问卷、简明生活质量量表、比尔斯标准、药物负荷指数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优化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量。研究结果:1.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1)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发生率较高,为62.7%,最常服用的PIM为艾司唑仑、硝苯地平和胰岛素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PIM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服用PIM者生活质量得分低于不服用PIM者。(2)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率较高,为72.7%,最常服用的DBI药物为硝酸异山梨酯、艾司唑仑和硝苯地平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DBI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DBI得分为高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2.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96.58±14.49分;(1)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疾病数量层面,合并有0-3种疾病组生活质量得分较高;视力状态层面,视力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视力受损组;营养状况层面,营养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营养不良组;日常生活能力层面,无依赖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2)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痴呆严重程度方面,轻度痴呆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中度痴呆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无精神行为症状组生活质量得分最高。(3)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社交活动方面,每天进行社交活动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体育锻炼方面,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4)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机构因素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房间类型层面,房间类型为单人间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其他房间类型者。3.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控制了疾病数量、视力状态、营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痴呆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房间类型等因素下,PIM数量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395(P<0.001),R2变化量为14.7%;当进一步控制PIM数量时,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296(P<0.001),R2变化量为4.2%。4.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对于轻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0.2%,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4.1%;对于中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10.5%,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4%。研究结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为中等水平,并且该类人群PIM发生率较为普遍,DBI暴露率较高。除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外,PIM数量和DBI是影响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潜在有害药物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在长期护理机构中,从药物管理的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活质量干预策略,可以为提升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达到改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谭可[3](2020)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互动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同时世界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千万的唯一一个国家也是中国。这些老人大部分患有疾病且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政府为了解决失能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在推进老年人口长期照护的社会政策改革,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但由于长期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快速流动等因素影响,家庭应有的照护功能被弱化。且社会保障功能尚处在完善中,社会化的长期照护力量分散在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民政部门等不同主体中。分散的长期照护存在合力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问题。如何迅速整合长期照护服务各主体的功能和资源,发挥各主体更大的社会功能成为重要社会问题之一。第一大部分,由第1、2、3章内容组成。主要是对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核心概念、内容框架等进行阐述。本文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引导下,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理论的基本知识来解决问题。本文结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提出应构建由行政主体、社会服务主体以及非正式服务主体构成的多主体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基于社会互动理论,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分析了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多主体职能以及相互之间互动所产生的关系。行政主体的职能包括宏观政策引导职能,资源保障整合职能,多元主体培育职能,长期照护人才培养职能。社会服务主体的职能包括社区提供日间照料中心,市场提供社会照护机构,社会组织融入照护服务。非正式服务主体的职能主要在于提供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以及基本的照护服务支持。他们三者之间形成比较复杂的关系,包括指导与协同的关系,资源交换与监督的关系,互补与竞争的关系。第二大部分,由第4章内容组成。在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进行理论分析后,认为目前正在建立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体系。以对重庆市比较系统的观察为例,研究表明,现有的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依然面临着服务供给的主体供需矛盾、各主体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等困境。通过对照护多主体之间的互动观察发现,构建多主体良性互动关系对长期照护服务提供的质量、效率都有重要影响。通过访谈法对以民政部门为代表的行政主体、以养老机构为代表的社会服务主体和以家庭为代表的非正式服务主体的成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进一步分析重庆市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多主体互动困境,发现在民政部门与养老服务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不清晰和工作相推诿,地位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民政部门与失能老人家庭之间存在着沟通平台缺失互动低下的问题,政府嵌入的普惠性与家庭个性化差异的问题,民政主体责任与家庭责任认识错位的问题;在养老机构和家庭之间存在着缺乏良性互动共识和互信互助的问题,家庭养老支付能力与机构高成本运营相矛盾的问题,养老服务供给与服务反馈不一致的问题。第三大部分为第5、6章。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理论角度,建构多主体良性互动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策略。老年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中多主体良性互动体现的就是共治思想,是为了让失能老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论上,是从形成主体共识到行政主体完善顶层设计,再到重塑互动方式这三个方面来提出建构策略。实践上,提高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供给质量和效率,从而完善长期照护体系供给,更好的为失能老人服务,满足其多层次养老需求,能够为解决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提供现实发展的新思路。

林敏[4](2020)在《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 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能力等级评估,旨在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构建提供实证数据。2.对养老机构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进行质性访谈,旨在了解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共性与差异性。以被照护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科学构建养老机构照护服务指标提供事实依据。3.基于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与质性访谈结果,结合文献分析,采用专家德尔菲法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明确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维度以及各维度下具体的照护项目及内涵,为养老机构开展照护服务、政府购买与补贴照护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1.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7所养老机构的355例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基本资料调查表》、《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及功能综合评估表》。调查内容为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健康相关信息以及能力现状。2. 在文献回顾及专家座谈的基础上,拟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遵循质性研究中最大差异化与信息饱和的原则,对12名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3. 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人物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专家咨询问卷条目池,初步形成养老机构照护服务指标专家咨询问卷,对15名专家进行两轮Delphi问卷咨询。4.使用Excel2010双人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23.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数据资料类型选择适宜的统计方法,如下:(1)若资料为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若为计数资料,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2)采用卡方检验(c2)分析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能力等级分布状况;(3)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用K-W/H检验)、卡方检验(c2)、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的影响因素;(4)采用重要性均数(`X)、标准差(S)、变异系数(CV),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的咨询结果进行处理,并将重要性均数<4或变异系数>0.3作为指标筛选的标准。在本研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被调查的35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82.87±8.41)岁,主要集中于80~89岁、90岁及以上年龄段;79.77%的老年人无配偶;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为88.17%;所患慢性疾病排名前五位的为:高血压(48.45%),糖尿病(29.86%),冠心病(19.44%),白内障(17.18%),慢性支气管炎(14.65%)。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能力等级评估情况如下:1.97%为能力完好,64.51%为轻度失能,13.52%为中度失能,20.00%为重度失能。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岁)、患慢性病数量、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近30天有无压疮、近30天有无噎食、近3个月有无危及性命事件共7个因素,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影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有无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近30天有无噎食、近3个月有无危及生命事件都是其能力等级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4.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能力完好与轻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医疗护理与保健照护需求、安全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的照护需求、提高护理员照护能力的照护需求;中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活动照护需求、医疗护理与保健照护需求、安全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临终关怀照护需求;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有:饮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活动照护需求、医疗护理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提高护理员照护能力的照护需求。5. 通过两轮专家德尔菲问卷咨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确定了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日常生活照护维度、医疗护理照护维度、健康管理照护维度、精神心理照护维度、安宁照护维度)、33个二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的回复率与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84;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9、0.203(P<0.05)。结论1.被调查的355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能力受损,以轻度失能为主,重度失能、中度失能次之。高龄、长期服用药物、健康自评状况差、近30天有噎食、近3个月有危及生命事件的老年人的能力状况更差。2.不同能力等级的12名受访老年人都有日常生活照护需求(饮食照护需求、个人卫生照护需求、居室卫生照护需求)、医疗与护理照护需求、精神慰藉照护需求(情感支持照护需求、休闲娱乐照护需求)。但是受到自身能力状况的影响,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具有差异性,如下:能力完好与轻度失能老年人对自我保健照护、休闲娱乐照护、参与养老机构管理照护的需求更大;中度失能老年人对活动照护、医疗与护理照护、精神慰藉照护的需求更大;重度失能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护、医疗与护理照护的需求更大。3.本研究构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科学性、合理性,能够为养老机构开展各类照护服务项目、政府购买养老照护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石亦飞[5](2020)在《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得到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我国的老年人口群体十分庞大,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的老年人口规模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老年人的诸多健康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没有疾病,而是更多地扩展为一种个人在身体、精神、社会等各方面都达到良好水平的状态,本文所研究的自评健康这一指标正是一个涵盖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综合性健康指标,能够较好地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因此本文研究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情况并且找出影响自评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所有因素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全国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基于Probit联接的广义线性模型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甄选出显着影响因素,包括是否有医疗保险、是否患有慢性病、愉悦程度、是否喝酒、是否残疾、性别、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睡眠状况、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程度、年龄。其后,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对影响方式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为:(1)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对其自评健康的影响最大,身体越好的老年人自评健康会越好;此外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会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代际支持,老年人身体越差,心理健康越差,子女对老年人的支持越大。(2)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其自评健康,心理状态越健康,自评健康状况越好。(3)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会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老年人享受到的医疗保障水平越高,其自评健康评价越好;另外,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会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状况,参加医疗保险以及对医疗服务水平满意的老年人,身体更健康,心理状态更好。(4)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影响有显着正向影响,而且会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间接影响自评健康,吸烟、喝酒的老年人,身体状况相对较差,自评健康较差。(5)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间接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减轻经济能力有限的老年人的看病负担;定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通过社区宣传以及家人帮助的方式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督促子女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况;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等。

程杨杨[6](2020)在《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认知功能、身体功能、死亡关联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衰老不仅体现在个体患病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身体器官功能退化和认知功能衰退等。慢性病共病(后统称“共病”)会导致多种不良健康结局,国外对共病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成熟,因此本文针对我国老年人群开展与共病相关的研究,具体目标为:(1)了解共病患病现状,挖掘慢性病之间关联性及关联强度,分析共病风险因素;(2)探索共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关联,并探讨共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对身体功能受限的联合效应;(3)研究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运用健康管理相关理论,建立共病老人的健康管理模式,为改善共病、失能老人的健康状况提供针对性防控策略。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首先,描述我国老年人共病患病现状,运用关联规则探讨慢性病间的关联性和关联强度,挖掘共病危险因素。其次,分析老年人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分布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研究共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关联,再通过交互作用分析共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对身体功能受限的影响。然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最后,运用健康管理理论建立老年人共病健康管理模式,提出防控策略。结果:18129名调查对象中,共病患病人数为5276(29.10%)人。在筛选出的关联规则中,按照支持度排序,最常见的三种共病模式为“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白内障+关节炎”,规则支持度分别为5.38%、3.70%、3.61%,规则置信度分别为48.87%、47.72%、28.91%。关联规则结果多项指向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居住地共病模式有差异。共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非文盲、经济状况差、过去吸烟、过去饮酒、过去锻炼、现在锻炼、不规律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对2008年15899名研究对象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非共病老年人相比,共病患者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16%;与未患慢性病老年人相比,患1种、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患认知障碍风险分别增加10%、21%、20%。与未患慢性病老人相比,患1种、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多重功能受限(Multiplefunctional limitations,MFLs)风险分别为1.33、1.90、3.52倍,日常活动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受限风险分别为1.43、2.08、3.59倍,工具性日常活动自理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受限风险分别为1.33、1.92、3.94倍。同时存在共病和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MFLs的风险是未患两种疾病老人的11.23倍,风险高于单独存在共病或认知障碍老年人。2008-2014年随访数据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共病组死亡风险是非共病组的1.08倍(HR=1.08,95%CI:1.02-1.14,P<0.001),调整认知功能和身体功能后,共病与死亡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认知障碍死亡风险是非认知障碍组的1.45倍(HR=1.45,95%CI:1.38-1.53,P<0.001),调整共病和身体功能后,认知障碍仍然与高死亡风险相关联(HR=1.26,95%CI:1.19-1.34,P<0.001);身体功能受限对死亡风险也有显着影响,存在MFLs、ADL和IADL障碍的老年人比不存在障碍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分别升高了71%、68%、78%。结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高;关联规则结果多项指向高血压、关节炎和心脏病;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共病模式有差异。共病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影响因素,且随患病数量增加风险逐渐上升;共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对身体功能受限相加交互作用显着。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均会增加老年人死亡风险,但调整混杂因素后,共病风险无意义。加强对老年人共病和功能障碍的关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应建立起共病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模式,从生活方式管理和疾病管理两个角度预防疾病向认知和躯体障碍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降低死亡风险。

常成[7](2020)在《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文中提出长期照护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伴生制度,更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背景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政策。我国于2011年首次在政策文件中识别到长期照护政策的服务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并明确提出解决这一群体的照护依赖问题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自此之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各国家部委围绕长期照护开展了不同养老服务递送模式建设、专项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一系列的相关社会政策。但遗憾的是,这些社会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未能有效瞄准和满足长期照护对象的实际需求,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偏差和走样现象。具体来说,这种偏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旨在解决照护依赖问题而投资修建的各类养老机构更多收住健康的老年人群体,而非失能失智老人。第二,旨在从供需两端补给长期照护事业的各级各类财政补贴失去了长期照护的属性和意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群体错配。第三,旨在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偿的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且覆盖人数相当有限。由此,一项旨在“雪中送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政策演变成了为健康老年人“锦上添花”提供多种服务的福利。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解释路径多从技术视角、利益视角、体制视角和环境视角出发,聚焦于政策执行的现象描述,其解释机制尚较为零散且抽象性过高,不仅对偏差的阐释还不充分,也未能揭示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出现如此偏差的根本原因和发生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政策过程的视角统御现有研究,根据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逻辑起点—内在冲突—发生过程的分析框架,借助政策文本分析法挖掘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动因,并结合对J省多地的深入调研展现科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以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创新,为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研究添砖加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来看,国家层面存在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的问题。一方面,长期照护政策的施行理念仍未跳出养老的中国式传统概念,呈现制度依附性困境。另一方面,针对外来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带有简单化的笼统认知倾向,两者共同造成长期照护政策难以形成独立于健康老年人的综合性服务制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来看,各相关国家部委出台和印发了多项与长期照护相关的实施通知、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但若以社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标准考察,现有政策文本存在多重规范性欠缺的问题。第一,明晰性标准模糊。不仅缺乏项目完整的需求评估体系和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也未能建立识别和评估长期照护质量的科学评价系统。第二,一致性标准缺失。当前各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重点、原则和理念并不统一,照护资源和服务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多部门的政策合力。第三,合法性标准不足。现有政策仍是较低层次的行政性法规,尚未形成专门法律,系统的法规体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我国政治的体制性因素和府际关系的复杂特征,再结合上述阶段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长期照护政策在执行阶段的运作模式更值得注意和研究。依托J省多地调研的大量经验事实,从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关系角度可以发现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两种实践逻辑。在纵向结构上,面对中央政府作为政治任务的老龄工作,地方政府设置了“硬指标”、“强激励”、“一票否决”等压力型考核机制。当这一机制逐级传导下来,基层政府往往会在完美行政与地方利益代表者之间相机变通行事,以致于表现出选择性变通、歪曲性变通和敷衍性变通的应对策略。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仍沿袭对原有职责的执行理念与原则,在长期照护领域各行其是且沟通不畅,无法统筹照护资源与整合相关服务,形成了这一政策在标准、服务和经办上的管理“碎片化”困局。要突破当下的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困境,纠正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不足的政策偏差,观念性变革是基础,科学性强化是关键,整体性治理是手段。分别来看,在宏观选择层面,一是要针对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需求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照护政策安排上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形成政策观念和具体方法的统一体。二是应更加谨慎地选择长期照护筹资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中观制定层面,在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失智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国家、市场、家庭、个人等主体在长期照护政策中的基本责任和首要任务,从而实现照护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在微观执行层面,从纵向层级性治理和横向多属性治理两方面矫正和消解压力型体制与路径依赖的影响,减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合碎片化资源,避免前文所述的“政绩工程”、“庇护关系”、“三把标尺”等现象的再次发生,以达至长期照护政策的绩效与目标。

段俊[8](2020)在《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关联关系,同时探讨年龄(80-89岁和90岁及以上)和性别(男性和女性)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状况对晚期寿命的影响,为其未来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作为重要参考。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随机选择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大约一半的城市和县。该调查项目在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此后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跟踪调查,7次随访调查共纳入43487老人。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量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1)将认知功能分为四个分界点:重度认知功能受损(0-17分)、中度认知功能受损(18-23分)、轻度认知功能受损(24-27分)和认知功能正常(28-30分);(2)根据教育水平使用不同认知功能受损的截点,MMSE<18且未接受过教育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MMSE<21且接受教育1-6年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MMSE<25且接受超过6年教育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3)认知功能测试两次,认知功能下降被定义为从基线到下一次随访下降到较低的MMSE类别。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四种认知功能水平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四组生存曲线的异质性检验。采用COX模型中的逐步回归和以往研究中已确定的重要混杂因素来控制影响死亡的混杂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情况、职业、婚姻情况、居住方式、居住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方式因素(锻炼情况、当前吸烟情况、当前饮酒情况、做家务情况、阅读情况、看电视情况、养花情况和田园工作情况)。采用Cox回归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在进一步的亚组分析中,亚组根据年龄(80-89岁,90岁及以上)和性别(男性和女性)对高龄老人进行分层。结果在本研究1998-2014年的随访调查中,基线共纳入28896名高龄老人,平均年龄为92.85±7.49岁。男性高龄老人占比38.15%,女性高龄老人占比达到61.85%;随访总人年数为106820.99,总死亡率占81.41%。调整混杂因素后,首先,按照MMSE将认知功能分为四个截点,认知功能正常为参照时,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分别为1.07(1.02-1.11)、1.18(1.14-1.23)和1.42(1.36-1.47),按照教育水平划分认知功能受损后,认知功能受损相比于认知功能正常,风险比为1.31(1.27-1.35);其次,相比于高龄老人一直维持认知功能正常相比,当从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和中度认知功能受损下降到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72(1.57-1.87)、1.83(1.67-2.01)和1.92(1.75-2.10);一直维持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16(1.07-1.25)、1.30(1.20-1.41)和1.76(1.63-1.89)。最后,在高龄老人年龄和性别的亚组分析中,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趋势相似,在80-89岁低年龄段中,以按照教育水平划分认知功能受损为例,认知功能受损相比于认知功能正常,风险比为1.39(1.30-1.48),90岁及以上年龄段分别为1.29(1.25-1.34);相比于高龄老人一直维持认知功能正常相比,当从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和中度认知功能受损下降到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80-89岁高龄老人,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84(1.62-2.09)、1.74(1.50-2.03)和2.09(1.79-2.45);90岁及以上年龄段分别为1.55(1.36-1.76)、1.77(1.56-2.01)和1.79(1.58-2.03),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分层后,研究结果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采用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受损且考虑教育水平和认知功能下降是高龄老人重要的全因死亡风险因素,认知功能下降相比于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提示,动态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定期筛查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受损和认知功能下降,对实现健康高龄化有着重要意义。

魏蒙,张文娟[9](2019)在《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的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并运用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解释不同性别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个体和区域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仅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宏观区域因素对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作用通过影响个体微观因素来实现。不同性别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既存在共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对不同性别老年人提供帮扶与服务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徐昆利[10](2019)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受损是老年人较为突出的一个健康问题,它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社会决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地防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本文主要采用非概率取样方法中的简便取样方法对昆明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展开了调查,从多维角度分析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社会决定因素,并结合理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制定干预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从个体特征、疾病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个体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等五大方面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和具体讨论,以揭示各影响因素与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年龄、支气管炎、睡眠障碍、失眠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职业、月收入、散步运动、家务劳动、与亲人的交流沟通、宗教组织活动的参与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的主要因素。最后,在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状况的前提下,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对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以改善和提升他们的健康状况,防止和降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受损或丧失。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应给予老年人政策上的扶持,完善老年人补贴制度,为老年人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加强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制定健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满足功能受损老年人的需求。在中观层面,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并扩大老年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范围。在微观层面,要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引导老年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老年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重视家庭的照护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促进老年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高龄老人慢性躯体疾病和认知能力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慢性躯体疾病和认知能力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痴呆患者的健康照护具有迫切性
        1.1.2 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且归因复杂
        1.1.3 老年人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
        1.2.2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1.2.3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研究的现状
        1.2.4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中潜在有害药物因素的研究现状
        1.2.5 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构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依托的理论框架
    1.7 相关概念操作性定义
        1.7.1 长期护理机构
        1.7.2 痴呆
        1.7.3 潜在有害药物
        1.7.4 生活质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5 研究指标及评价工具
    2.6 预调查
    2.7 收集资料
    2.8 统计分析
    2.9 质量控制
    2.10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基本情况
        3.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
        3.1.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
        3.1.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
        3.1.5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居住的机构环境特征情况
    3.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
        3.2.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PIM暴露情况
        3.2.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DBI暴露情况
    3.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3.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1 人口学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2 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3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4 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5 机构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6 PIM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4.7 DBI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3.5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5.1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3.5.2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3.6.1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6.2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较为普遍
        4.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暴露情况
        4.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情况
    4.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4.3 日常生活能力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消极影响
    4.4 精神行为症状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性作用
    4.5 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不良影响
        4.5.1 PIM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5.2 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呈现差异性
    4.7 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实践意义
        4.7.1 潜在有害药物可用于预测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4.7.2 潜在有害药物可作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线索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2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互动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失能老人界定标准研究
        1.2.2 失能老人数量预测研究
        1.2.3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与供给
        1.2.4 长期照护服务主体研究
        1.2.5 研究评价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失能老人
        2.1.2 长期照护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2 社会互动理论
        2.2.3 共建共治共享理论
第3章 长期照护服务主体及其互动关系
    3.1 长期照护服务主体
        3.1.1 行政主体:以民政部门为典型代表
        3.1.2 社会服务主体:以养老机构和社区为典型代表
        3.1.3 非正式服务主体:以家庭成员为典型代表
    3.2 多主体间的互动及其关系
        3.2.1 行政主体与社会服务主体间
        3.2.2 行政主体与非正式服务主体间
        3.2.3 社会服务主体与非正式服务主体间
第4章 重庆市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互动困境及原因浅析
    4.1 民政部门与养老服务机构间的互动困境
        4.1.1 主体与认识:地位有差距信息不对称
        4.1.2 功能与定位:职能边界不清晰定位不明确
    4.2 民政部门与失能老人家庭间的互动困境
        4.2.1 沟通与平台:平台缺失与间接互动
        4.2.2 普惠与特殊:普惠的嵌入政策与个性化的家庭差异
        4.2.3 责任与义务:民政职能履行与家庭照护义务
    4.3 养老服务机构与失能老人家庭间的互动困境
        4.3.1 互信与共识:思维的差异与双方的隔阂
        4.3.2 能力与成本:照护服务支付能力与高成本运营相矛盾
        4.3.3 供给与反馈:照护服务供给与服务反馈不一致
    4.4 服务主体互动困境原因浅析
        4.4.1 意识与共识的思维差异
        4.4.2 职责与执行的行为差异
        4.4.3 沟通与互动的平台缺失
第5章 多主体良性互动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构策略
    5.1 主体共识: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5.1.1 培育各主体协同共治意识
        5.1.2 划分多元主体责任边界
    5.2 结构范式:制度、规范与标准的完善
        5.2.1 法律体系进行规制
        5.2.2 可持续筹资机制的建立
        5.2.3 服务标准、监督和评估机制的统一
        5.2.4 失能老人和照护服务机构信用体系的建构
    5.3 互动方式:多主体互动新平台重构
        5.3.1 多主体互动平台引入科学技术
        5.3.2 多元主体关系的平等建构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对象说明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4)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老年人能力评估指标及工具的研究现状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的研究现状
    三、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照护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等级现状调查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六、结果
    七、讨论
第四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需求访谈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六、结果
    七、讨论
第五部分 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
    五、科研伦理与质量控制
    六、结果
    七、讨论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第七部分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并规范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实施分级照护
    二、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加强医疗护理照护,充分发挥医养结合照优势
    三、加强养老照护队伍建设,保障养老照护人力资源,提升照护水平
第八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人能力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老年人自评健康的有效性研究
        二、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三、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模型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章节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章节结构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变量筛选与解释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因变量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自变量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因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基于Probit联接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模型的构建
        三、估计结果及解释
第三章 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一节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一、结构方程模型的构成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步骤
    第二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三节 模型的基本构建
    第四节 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第五节 模型的估计与解释
        一、参数估计结果
        二、路径分析
        三、研究结果的现实解释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认知功能、身体功能、死亡关联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与模式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数据来源
        1.1.2 研究对象
        1.1.3 变量定义
        1.1.4 统计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研究对象患病情况
        1.2.2 慢性病共病关联分析
        1.2.3 不同年龄慢性病共病关联分析
        1.2.4 不同性别慢性病共病关联分析
        1.2.5 不同居住地慢性病共病关联分析
        1.2.6 慢性病共病危险因素识别
    1.3 讨论
        1.3.1 共病患病情况
        1.3.2 不同人群共病模式
        1.3.3 共病风险因素
        1.3.4 优势与局限性
    1.4 小结
二、慢性病共病与认知功能、身体功能的关联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变量定义
        2.1.3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调查对象健康状况
        2.2.2 慢性病共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2.2.3 慢性病共病对身体功能的影响
        2.2.4 慢性病共病与认知功能对身体功能的交互作用
    2.3 讨论
        2.3.1 研究主要结果
        2.3.2 共病与认知功能、身体功能的关联
        2.3.3 共病与认知功能对身体功能的影响
        2.3.4 创新与局限性
    2.4 小结
三、慢性病共病与认知功能、身体功能对死亡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变量定义
        3.1.3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调查对象基线信息
        3.2.2 死亡风险的单因素COX比例风险
        3.2.3 慢性病共病与全因死亡风险回归分析
        3.2.4 认知功能障碍与全因死亡风险回归分析
        3.2.5 身体功能受限与全因死亡风险回归分析
        3.2.6 慢性病共病、MFLs、认知功能障碍对死亡的交互作用
    3.3 讨论
        3.3.1 共病与死亡
        3.3.2 身体功能受限与死亡
        3.3.3 认知功能与死亡
        3.3.4 创新与局限性
    3.4 小结
四、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健康管理模式与防控策略
    4.1 管理理论基础
        4.1.1 系统科学理论
        4.1.2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4.1.3 健康管理理论
    4.2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健康管理模式构建
        4.2.1 系统整合老年人健康信息
        4.2.2 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
        4.2.3 老年人共病健康风险评估
        4.2.4 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4.2.5 实施健康管理
        4.2.6 管理方案效果评价
    4.3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防控策略
        4.3.1 运用“互联网+”建立老年健康档案
        4.3.2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共病风险因素
        4.3.3 重视常见慢性病共病模式前期筛查
        4.3.4 完善老年综合评估,全面调查老年人健康状况
        4.3.5 建立老年人共病专科门诊,规范治疗准则
        4.3.6 实施共病疾病管理,预防认知、躯体功能障碍
        4.3.7 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促进失能失智老人康复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病共病与健康老龄化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长期照护
        1.3.2 政策执行偏差
        1.3.3 长期照护政策
        1.3.4 长期照护保险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点和难点
        1.5.1 创新之处
        1.5.2 重点和难点
    1.6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基本结构
        1.6.1 主要观点
        1.6.2 基本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2.2 国内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2.3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与回应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资源
    3.1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分析框架
        3.1.1 现有社会政策过程研究的逻辑进路
        3.1.2 相关要素及其转化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1.3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分析框架的阐释
    3.2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理论资源
        3.2.1 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
        3.2.2 压力型体制理论
        3.2.3 路径依赖理论
        3.2.4 变通执行理论
第四章 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
    4.1 长期照护选择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4.2 理念偏差下的政策安排错位
        4.2.1 概念理解偏颇
        4.2.2 供给模式失衡
        4.2.3 筹资模式混乱
    4.3 界定失准后的政策要素失真
        4.3.1 具体内容失真
        4.3.2 目标群体失真
        4.3.3 服务递送模式失真
第五章 模糊、缺失与不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
    5.1 长期照护制定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5.2 明晰性标准模糊
        5.2.1 尚无统一的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
        5.2.2 缺乏完整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
        5.2.3 未能建立长期照护的质量评价系统
        5.2.4 缺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必要规定
        5.2.5 亟需厘清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5.3 一致性标准缺失
        5.3.1 民政部:社会救助原则
        5.3.2 卫健委:治疗中心取向
        5.3.3 人社部:医疗保险思路
    5.4 合法性标准不足
        5.4.1 法律意义上的建设缺位
        5.4.2 政治意义上的程序完备
第六章 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过程
    6.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与案例代表性说明
        6.1.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
        6.1.2 J省多地的长期照护事业发展情况
        6.1.3 J省多地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案例代表性说明
    6.2 纵向结构:压力型体制下的变通执行
        6.2.1 压力型体制: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基础
        6.2.2 从压力到变通
        6.2.3 选择性变通:基础设施的选择偏好
        6.2.4 歪曲性变通:“偷梁换柱”的养老服务券
        6.2.5 敷衍性变通:“达标”的床位与停滞的长护险
    6.3 横向结构:路径依赖下的碎片化管理
        6.3.1 路径依赖: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惯性
        6.3.2 标准碎片化:失能评定的三把标尺
        6.3.3 服务碎片化:分散的项目与紧缺的人员
        6.3.4 经办碎片化:“数据平移”与“存量老人”
第七章 对策与展望: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策略
    7.1 宏观选择层面:观念性变革
        7.1.1 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
        7.1.2 谨慎选择长期照护政策的筹资模式
    7.2 中观制定层面:科学性强化
        7.2.1 建立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
        7.2.2 划定长期照护不同主体间的基本责任
    7.3 微观执行层面:整体性治理
        7.3.1 纵向层级性治理
        7.3.2 横向多属性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8)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数据库内容及相关变量定义
        2.3.1 调查问卷
        2.3.2 认知功能测量
        2.3.3 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评定方法
        2.3.4 死亡调查问卷
        2.3.5 混杂因素及变量定义
    2.4 数据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
    3.1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3.1.1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风险模型的建立
        3.1.3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亚组分析
        3.1.4 敏感性分析
    3.2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3.2.1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全因死亡风险模型的建立
        3.2.3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亚组分析
        3.2.4 敏感性分析
4.讨论
    4.1 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死亡的影响
    4.2 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死亡的影响
    4.3 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死亡影响的亚组分析
    4.4 可能的机制解释
    4.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录
8.致谢
9.综述 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研究进展
    9.1 研究背景
    9.2 材料与方法
    9.3 结果
    9.4 结语
    参考文献

(9)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1.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异
        2.生理差别所致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异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四)概念界定和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
        2.个人特征自变量
        3.区域特征自变量
四、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状况的性别差异
五、不同性别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不同性别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1.男性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2.女性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六、结论

(10)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老年人失能率不断上升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1.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现状
        2.测量工具研究现状
        3.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4.简要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研究思路
        2.论文技术路线图
    (三)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的选择
        2.调查工具
        3.数据的收集与质量控制
    (四)分析工具
    (五)研究假设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论文理论基础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四、调查对象的现状
    (一)老年人健康相关政策分析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四)老年人患病情况
    (五)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情况
    (六)老年人个体生活方式
    (七)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状况
五、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1.个体特征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2.疾病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3.社会经济地位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4.个体生活方式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5.社会支持网络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二)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1.疾病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社会经济地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个体生活方式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社会支持网络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三)小结
六、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作用机理分析
    (一)年龄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二)疾病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患病种类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功能障碍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三)社会经济地位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四)个体生活方式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家务劳动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五)社会支持网络与自理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
        1.亲人交流沟通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社会活动的参与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七、改善和提升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一)宏观层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国家应建立健全的老年人补贴制度
        2.国家应加快长期护理保险法的出台和完善
        3.国家应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监测体系
    (二)中观层面: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1.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老年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2.为老年人建立系统全面的康复服务网络
        3.公共卫生研究者应扩大老年人研究范围
    (三)微观层面:充分发挥个人及家庭的补充作用
        1.引导老年人培养和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2.老年人应提高对健康影响因素的认识
        3.重视并发挥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护支持功能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龄老人慢性躯体疾病和认知能力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视角[D]. 龚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 周燕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3]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互动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谭可.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4]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与照护服务指标构建研究[D]. 林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D]. 石亦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认知功能、身体功能、死亡关联分析及防控策略研究[D]. 程杨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D]. 常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8]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D]. 段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 魏蒙,张文娟. 人口与社会, 2019(05)
  • [10]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D]. 徐昆利. 云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慢性躯体疾病和认知能力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