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选煤厂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选煤厂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一、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选煤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洋[1](2021)在《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沿海滩涂区域已形成新一轮土地开发热潮。然而该地区多为需要加固处理的软土地基,在水泥生产污染大、传统砂石料匮乏以及钢渣大量堆放占用土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钢渣桩复合地基应运而生。该桩体复合地基使用钢渣和矿粉分别作为粗细骨料和胶凝材料,在软土地基的加固、工业废料的回收利用和投资成本的节省等多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钢渣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主要工作任务如下:(1)完成模型试验12组,包括桩长、桩径、桩体强度等级和褥垫层厚度四组变量的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以及与水泥粉煤灰碎石(Cement fly-ash gravel,CFG)桩单桩复合地基的对比,在施加竖向荷载作用下对应力应变和沉降数据进行了测量和采集,研究桩—土相互作用、荷载传递、应力分布和沉降变形等规律。(2)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不同桩长、桩径、桩体强度以及褥垫层厚度的有限元模型,并与模型试验部分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模拟施加水平地震荷载,研究钢渣桩复合地基在不同地震加速度峰值下的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表明:钢渣桩复合地基呈陡降型曲线沉降,桩体长度从400mm增大到600mm和800mm使沉降减小18%~38%,桩径从50mm增大到60mm和70mm使沉降减小11%~26%;桩体强度的提升能使桩的荷载分担增大;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施加的增加而增大,褥垫层厚度从10mm增加到20mm和30mm使桩土应力比减小14.3%~23.8%,使桩身竖向应力减小11.3%~23.1%;由于桩侧摩阻力在桩身上部呈现负摩阻力,使其中性点在距桩顶三分之一处;受到桩侧摩阻力影响,桩身应力最大值出现在距桩顶三分之一处;土体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桩端处土体受桩端应力影响会局部增大;钢渣桩复合地基具有与CFG桩复合地基相类似的承载特性,同样适用于CFG桩复合地基加固的软土地基;数值模拟方法能有效地、真实地反映钢渣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中起到的加固作用;在地震作用下,钢渣桩复合地基水平方向加速度峰值和最大位移分别比土体减小29.3%和12.4%。最终研究成果将为钢渣桩复合地基的推广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图64幅;表10个;参75篇。

程勋超[2](2021)在《大底盘上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沉降分析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建筑层数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建筑选择采用复杂的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组合形式,如同一底板下存在天然地基、抗浮桩或抗浮锚杆、桩基础等多种地基和基础形式,同时上部结构形式也千差万别。为此,准确分析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和变形协调非常重要,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作用的分析方法日益显示出重要性。传统的单一建筑,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受力变形分析过程中,一般将其划分为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分别进行分析,现有求解结构变形的方法一般是针对每一部分单独计算,再合并获得结构总变形量。但应用这种求解方式计算大底盘上存在多栋不同高度的建筑结构时,会因为忽略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协同作用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变形量不符,且随着不同建筑荷载差异的增加,计算偏差会非常大。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持续不断的开展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沉降分析方法的研究,进行较多协同分析计算方法的改进和优化,协同分析高度依赖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进行大型复杂结构的协同设计和分析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手段。本文依托北京未来科技城A21地块大底盘上多栋建筑物沉降问题开展协同分析研究,探索将协同沉降分析结果在岩土工程设计优化中进行应用。获得工作结论如下:1、采用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沉降分析方法,将上部结构和基础底板的刚度作为主要因素来分析结构的协调变形作用,利用可靠的区域经验土体本构模型和沉降观测数据,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可较为准确的计算和预测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变形情况,其计算分析结果可以协助优化地基基础结构设计、后浇带浇筑时点确定、停止降水时间确定等。2、进行地基沉降预测和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时,采用按照后浇带分割块、按照规范规定的分层总和法计算求解时,因没有考虑地下室底板刚度对上部荷载的应力分布改变和沉降协同作用,会导致沉降计算结果普遍偏大;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大底盘上不同荷载结构协同沉降分析计算结果,可以有效优化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案。3、通过对大底盘基础上的上部结构、基础、地基上中下三部分进行协同沉降计算,可以实现整个基础筏板沉降预测,精准展示出各区域沉降变形程度。本项目有限元协同沉降计算验证了结构设计分楼栋计算的地基基础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表明在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作用的情况下,项目制定的沉降控制方案是可行。4、通过多种方式分单体、整体等不同情况按照规范法计算后浇带两侧沉降差,与大底盘上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沉降分析结果相对照,结合设计筏板所能承受最大差异变形,分析建筑加荷和沉降实测数据变化趋势,确定了后浇带浇筑时间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场区短期水位预测,给出了停止工程降水的时间节点优化判断方法。

尤鹏飞[3](2020)在《粉土有侧限体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复合地基中桩长对于承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为了发挥出桩体的强度和变形控制效应,桩体的端部往往需要高强度的持力层。同时其中的桩体不具备侧限的作用,无法充分利用地基土的承载能力。有侧限地基不同于传统复合地基,其中有侧限体的端部可以不依靠高强度的持力层,而是通过控制地基土的侧向变形使地基的整体性能得到提高,达到满足建筑物的承载要求。在有侧限地基中,不仅基础的埋深浅,而且有侧限体的侧限作用,使地基土产生了应力集中效应,充分发挥出地基土的承载能力。与传统复合地基相比,有侧限地基施工简单并且经济效益高。因此在有侧限的条件下,研究有侧限体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五组不同加固深度的有侧限地基进行室内静载荷试验和分析。然后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最后根据工程实例中的测试数据验证了应力比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得到不同加固深度的有侧限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其深度的增大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程度和沉降变形的控制效果,同时分析出在不同深度条件下,有侧限体应力及有侧限体与地基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2)根据室内模型试验为基础,对有侧限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其荷载-沉降变化、有侧限体应力分布及有侧限体与地基土应力比变化规律均与室内试验结果相一致,表明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3)通过对有侧限地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不同深度有侧限体内土芯的应力和沉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土芯中部范围内应力和沉降的变化程度最大。同时对有侧限体端部以下地基土的沉降变化进行分析,得出有侧限地基的沉降变形,主要是以有侧限体端部之下一定深度内地基土的压缩变形为主。(4)根据工程实例中的监测数据,绘制出有侧限地基中的应力比变化曲线,对模型试验中有侧限体与地基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验证。

刘阳[4](2019)在《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文中指出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但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还落后于实践,基本理论体系研究还不够充分。复合地基的设计与应用有很强的地域性,地区经验系数特别重要。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中,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与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与地区经验就十分密切,虽然规范规定了有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验系数差异很大,因此合理选取地区经验系数十分重要。结合在建工程,对河南省济源市有代表性地层的CFG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荷载试验,基于CFG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总结了不同应力状态下,桩与桩间土承担应力的变化特性,建议了该地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取值范围,为该地区CFG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论文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对河南省济源市有代表性地层4个项目的CFG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荷载试验,提出了济源市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中高层建筑基础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突出;从岩土资料、设计计算和施工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单桩承载力人为估算过高,桩间土承载力发挥不充分是导致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2)基于典型工程现场承载力试验分析,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与理论计算存在一定差异的认识;根据济源市典型工程现场的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建议了济源市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的地区推荐值。(3)基于对济源市典型工程检测数据的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济源市城区不同区域CFG桩设计、施工和检测的技术要求和改进措施。

郭建圆[5](2019)在《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以及地铁兴建热潮的到来,盾构隧道下穿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案例逐渐增多,如何准确预测复合地基变形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将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是其核心问题。然而,目前针对盾构隧道开挖邻近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机理研究尚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依托实际的穿越工段,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和有限元法对盾构穿越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和桩土内力变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预防加固措施。其研究结论以期能为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及盾构隧道穿越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首先采用迈达斯GTS/NX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两阶段法理论计算验证其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研究盾构隧道开挖引起土体附加作用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受力变形规律。其次进行不同CFG桩本身设计参数对盾构隧道开挖的响应分析,最后考虑不同盾构开挖施工参数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盾构隧道开挖影响范围内前后桩、土受力状态,土体开挖对CFG桩复合地基内力影响较小,且桩体、桩周土体应力都有减小趋势,变化率为3%,隧道衬砌周围土体应力较大并有增大趋势,变化率为16%,说明盾构开挖后上部建筑物荷载转移到隧道衬砌拱顶周围。对于在设计阶段无需考虑的无筋刚性桩体,本身抗剪能力较弱,盾构穿越施工使其桩端剪力增长到139 kN,很有可能发生桩体的剪切破坏。据以上不利穿越后果,隧道施工过程中须采取工程加固措施及调整盾构工作参数保证既有和在建结构正常使用。(2)CFG桩复合地基在盾构隧道开挖后主要发生沉降变形,水平方向桩体沉降呈W型分布,竖直方向桩土沉降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桩土的瞬时相对运动,相对位移为1.5 mm;其二为复合地基再次固结沉降过程,固结沉降结束后与开挖前荷载传递路径保持一致。盾构隧道开挖后褥垫层散体材料补充到失陷的桩周土位置中,且褥垫层应力变大,说明褥垫层对调节复合地基及上部基础沉降变形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3)桩径对复合地基沉降影响较明显;桩长的变化引起隧道开挖面相对位置改变致使复合地基变形和受力都发生突变,因为桩身存在有效桩长,当桩长超过13 m后桩体应力的改变不再明显;桩间距的改变对复合地基各项评价指标都有显着影响,桩间距大于3 m时CFG桩复合地基的抵抗附加变形的能力基本丧失,CFG桩复合地基将出现较大的沉降变形;褥垫层在盾构开挖前后都起到关键的受力变形协调作用;桩周土模量对复合地基受附加作用时有较明显响应,表现为较小的整体性沉降变形。施工中桩周土体模量改变的实质就是隧道上部土体的加固举措。(4)随桩隧净间距减小,桩、土沉降和桩端剪力增大;隧道开挖面直径越大,土体应力释放越大,对复合地基的受力变形影响也更大;盾构密贴下穿(净间距小于0.5 D)以及大直径(11 m)开挖CFG桩复合地基产生的沉降将会超过允许极限值。相比其它穿越位置盾构隧道,侧穿对复合地基影响较小;双线同时开挖复合地基相比一侧先开挖沉降、受力比较均匀,但影响深度更大。针对以上不利变形影响,一方面,在设计之初应加以重视;另一方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工程加固措施可以明显减少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既有复合地基及建筑物的危害。

朱雪珂[6](2019)在《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CFG桩复合地基具有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的工程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黄土地区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大多数CFG桩复合地基工程设计中的参数依靠经验取得,缺乏科学依据。因此,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因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咸阳市某高层建筑楼为工程背景,基于现行规范和现场试验研究了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沉降量,并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工程计算模型,通过分析不同褥垫层模量、厚度、内摩擦角和置换率等因素对桩土应力比和沉降量数值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概括了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褥垫层作用机理以及承载力与沉降量计算公式,作为之后实际工程计算的理论依据。系统地说明了计算公式中各系数的含义和取值。(2)以咸阳市某住宅楼为工程背景,阐述了土工试验、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动力检测的试验原理和方法。经过对各试验数据的归类整理,试验结果表明了其工程方案满足规范与设计要求。(3)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并根据理论规范,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进行计算并分析其结果,由于在地基处理设计方案时对桩体的贡献值估计偏于保守,即λ1、β的取值偏小使地基承载力计算值大于试验值。进而根据承载力公式导出β的计算公式,并对不同情况下β的取值进行了说明。(4)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得到桩与桩间土的应力、位移云图,并将数据模拟分析得到的承载力值与理论计算值、试验值进行比较,证实了数值模拟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可行性。对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数值分析,结果建议碎石褥垫层的模量为20100MPa,厚度为200300mm,内摩擦角为4045°,复合地基置换率为0.060.08。

魏明鹏[7](2019)在《皖北地区高速铁路PHC桩加固软弱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正处于飞跃式发展时期。高速铁路的建设不同于传统的铁路建设,对铁路的设计、施工和路基工后沉降以及地基承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软弱土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由于软弱土特殊的工程性质,必须通过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消除软弱土的不良特性才能满足高速铁路承载力及工后沉降要求。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是近代高性能混凝土(HPC)和预应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它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抗弯性能好、应用范围广、沉桩质量可靠等诸多优势,广泛运用于地基处理中。经过PHC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也有效的控制了地基的沉降变形。虽然PHC桩加固处理地基技术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理论研究还是远远的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主要依托商合杭高铁芦庙车站地基处理工程,对PHC桩加固处理软弱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在复合地基理论基础之上对PHC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特性进行探讨,并对PHC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进行概括总结。(2)对试验段地基土进行大量的室内土工试验,得到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研究了试验段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各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了地基土的基本工程特性为工程的设计及相关数值计算提供依据。(3)以PHC桩现场试验为基础,通过静载试验得到单桩复合地基荷载沉降关系曲线,确定了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通过静力触探试验得到了地基土层的比贯入阻力及承载力特征值,估算了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特征值。通过标贯试验得到桩间土、天然地基标准贯入锤击数,以相关经验公式为参考对PHC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估算。通过地基土加固试验得到了两桩间土挤密系数、干密度等指标以及地基加固处理前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变化规律。(4)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GTS建立PHC单桩和群桩复合地基模型,进行PHC桩加固处理软弱土地基数值分析。模拟竖向荷载作用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及荷载传递规律,得到桩体沉降变形规律以及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的分布,分析得到PHC桩沉降变形特性以及荷载传递机理。最后,采用单一变量法,考虑不同外加荷载、桩长、垫层厚度、垫层模量对PHC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及沉降特性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设计建议。

鲁晨阳[8](2019)在《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孔内深层超强夯法(简称:SDDC)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地基处理工法。但是,近些年由于天气降雨、灌溉、水管道泄漏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导致SDDC工法处理后的人工地基事故频发,从而致使业界学者对其重新审视,甚至相关工程慎用SDDC工法,SDDC工法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与质疑。因此,本文依托室内土工试验、直剪试验以及三轴试验等对SDDC人工地基(桩间土、素土、二八灰土、三七灰土)遇水失效机理进行试验研究,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SDDC人工地基浸水前后承载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土样的直剪试验、三轴试验得出,随着浸水程度的增加,人工地基土样的抗剪强度逐渐减小。挤密程度较低时,土样的粘聚力减小速率整体呈现逐渐放缓趋势;挤密程度较高时,试验土样粘聚力的降低速率呈现“先缓慢,后快速,再缓慢”的过程;因此可得知挤密程度能有效改善土体渗流,使地基承载力在短时间内不至于降低较快、较多。(2)数值分析SDDC人工地基浸水失效破坏发现,随着浸水程度的增加,地基承载力明显下降,沉降显着增大;桩身应力均随着桩身深度的增加逐级减小;同时,随着荷载的增加,桩身应力沿桩身深度方向递减幅度增大。此外,地基承载力衰减曲线与素土强度衰减曲线变化趋势一致,都呈现“先缓慢、后快速,再缓慢”的变化规律,印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3)数值分析SDDC人工地基浸水过程可知,上部荷载较小时,中心桩、边桩与角桩桩身应力差值较小;随着荷载逐级增大,中心桩、边桩与角桩在同深度位置的桩身应力差值逐渐增大。浸水程度较低时,同深度位置的桩身应力呈现中心桩>边桩>角桩;浸水程度增加时,同深度位置的桩身应力相差甚小,中心桩、边桩、角桩大小规律不明显;不同桩位的桩随深度的增加桩身应力以及桩侧摩阻力均出现负值,桩体产生拉力;同时桩身应力衰减曲线斜率也逐渐增大。此外,浸水程度逐级的增加,人工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均逐渐增大,局部隆起量也逐渐增大;同时,人工地基土沉降量的增大速率随着浸水程度的逐级增加呈现逐渐增大。(4)数值分析SDDC人工地基浸水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可知,筏板应力沿其长度方向是随每排柱子分布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每排柱子底部筏板位置。此外,随着浸水程度的逐级增加,地基土刚度减小,对其上部结构的约束减小,使其产生的二次应力减小,故上部结构应力较小;当浸水程度的再次增加,反而导致地基土完全丧失承载力,使上部结构变形过大,整体应力又呈现增大趋势。

王仲万[9](2018)在《基于HPSO-SVM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合地基承载力是衡量CFG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能否达到设计要求也是进行下一步主体结构施工的前提条件。静载荷试验是现在最为精准、可靠的地基承载力原位检测方式,但现场试验消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较大,且该试验属于破坏性试验,难以全面、准确地得到承载力特征值。由于规范中给出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估算公式设计相对保守,依据规范要求得出的设计值远低于现场实测值,造成桩体材料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的浪费。为了在原有静载荷试验的基础上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更为全面的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成本较低、精准度较高的预测方法。首先对CFG桩复合地基机理进行分析,从土体物理特征、桩体自身参数等方面提取12项影响因素,建立承载力指标体系;其次,引入模拟退火算法(SA)中的Metropolis准则对非线性惯性权重粒子群算法(ULWPSO)的粒子速度、位置更新方法进行改进,形成混合粒子群算法(HPSO)。应用HPSO的寻优能力,对支持向量机(SVM)中的核心参数进行优化,建立基于HPSO-SVM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模型。并经由实例分析,验证该模型在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应用中的可行性。选取WK房地产项目中涉及CFG桩复合地基的相关数据作为承载力预测样本,引入主成分分析法(FCA)去除样本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将HPSO-SVM与PSO-SVM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者在SVM参数选取和预测精度方面都具有明显优越性。并将HPSO-SVM、PSO-SVM、GA-BP和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100次留一法交叉验证试验,结果显示HPSO-SVM模型的均方误差(MSE)均值为35.51312,明显低于后三者(44.79668、45.20706、54.86805),由此进一步验证了HPSO-SVM预测模型更精准的预测效果,以及在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中的工程应用价值。

陈杰[10](2017)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DDC桩复合地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黄土的分布范围是十分广泛的,目前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手段越来越成熟,这是目前地基处理研究的重点领域。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应用来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技术应用。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形成的时间与位置都有差异,所以黄土外貌就会存在不同的特征,在黄土的形成期限比较短的情况下,黄土出现湿陷性的影响就会非常强烈,就会对工程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处理地基上存在着多种方式和方法,本论文就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DDC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展开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对于孔内深层强夯(DDC)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利用DDC桩法施工技术来处理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基,既能够满足设计的承载力要求,又能实现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先进而且做到了经济适用与绿色施工的相结合。本文先介绍了我国黄土与湿陷性黄土在的主要分布情况,概括了复合地基理论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过承载力计算以及地基沉降计算来对复合地基的影响进行分析,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论证,在具体工程背景下,对工程采用模拟分析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对DDC桩复合地基的特点与承载力以及地基沉降理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最后得到最优桩体的施工方案。通过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以下结论:分析了黄土特别是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对湿陷性地基最惯用的多种处理措施进行了阐述。结合实际工程,结果DDC桩法在比较中获得的价值系数最大,为最优方案。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地基在不同桩长L和桩径D下的不同沉降,确定出最优桩径和最优桩长,从而选择最佳施工方案。通过检测最后的施工效果,表明承载力、挤密系数、压实系数等均满足相关规范。

二、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选煤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选煤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复合地基概述
        1.2.1 复合地基的定义
        1.2.2 复合地基的分类
        1.2.3 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
    1.3 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4 钢渣混合料及钢渣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5 数值模拟在复合地基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模型试验设计
    2.1 复杂岩土工程试验系统介绍
        2.1.1 模型箱体
        2.1.2 液压系统
        2.1.3 数据采集系统
    2.2 相似理论基础
        2.2.1 相似理论概述
        2.2.2 相似理论基础
        2.2.3 物理相似模型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步骤
    2.3 模拟试验设计
    2.4 试验内容
    2.5 试验方案
        2.5.1 地基土
        2.5.2 模型桩
        2.5.3 褥垫层
        2.5.4 测量传感器
        2.5.5 测试方法及测试元件布设
        2.5.6 加载程序
        2.5.7 测试数据输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变桩长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1.1 荷载—沉降曲线
        3.1.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1.3 桩身应力分布
        3.1.4 桩侧摩阻力分布
        3.1.5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2 变桩径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2.1 荷载—沉降曲线
        3.2.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2.3 桩身应力分布
        3.2.4 桩侧摩阻力分布
    3.3 变桩体强度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3.1 荷载—沉降曲线
        3.3.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3.3 桩身应力分布
        3.3.4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4 变褥垫层厚度单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3.4.1 荷载—沉降曲线
        3.4.2 桩土应力比及荷载分担
        3.4.3 桩身应力分布
        3.4.4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5 钢渣桩与CFG桩复合地基的对比
        3.5.1 荷载—沉降曲线
        3.5.2 桩土应力比
        3.5.3 桩身应力分布
        3.5.4 土体竖向应力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4.1.1 ANSYS的主要组成部分
        4.1.2 ANSYS的分析类型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
        4.2.1 桩体、土体的本构模型
        4.2.2 基本假定
    4.3 数值模拟分组方案
    4.4 单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4.4.1 桩长的影响
        4.4.2 桩径的影响
        4.4.3 桩体强度的影响
        4.4.4 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4.4.5 地震作用下钢渣桩复合地基的动力响应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大底盘上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沉降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地基、基础沉降研究及工程控制
        1.2.1 不均匀沉降带来的危害
        1.2.2 不均匀沉降的工程措施
    1.3 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1.3.1 共同作用的基本理论
        1.3.2 共同作用的国外研究现状
        1.3.3 共同作用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共同作用理论的工程应用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筏板基础和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2.1 筏板设计方法
        2.1.1 筏板规范法计算的要求
        2.1.2 刚性板计算法
        2.1.3 弹性板计算法
    2.2 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
        2.2.1 CFG桩地基处理方法简介
        2.2.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2.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沉降分析
    3.1 MIDAS有限元计算方法
        3.1.1 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简介
        3.1.2 MIDAS/GTS NX分析功能
        3.1.3 MIDAS/GTS NX操作流程
    3.2 项目概况
        3.2.1 工程地质条件
        3.2.1.1 场地岩土评价
        3.2.1.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3.2.2 基础设计、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3.2.2.1 基础设计方案概述
        3.2.2.2 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3.3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分析
        3.3.1 几何建模
        3.3.2 材料属性及网格划分
        3.3.3 计算参数选
        3.3.4 荷载、边界条件及工况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基-基础-上部结构计算结果分析及应用
    4.1 沉降计算结果
        4.1.1 单体建筑规范法独立计算沉降计算结果
        4.1.2 协同分析沉降计算结果
        4.1.3 地基处理设计方案优化
        4.1.4 后浇带浇筑时点优化
        4.1.5 工程降水时间优化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粉土有侧限体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中桩长对承载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有侧限地基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有侧限地基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复合地基的发展
    2.2 有侧限地基
        2.2.1 有侧限地基的组成
        2.2.2 有侧限体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2.2.3 有侧限体的材料类型
    2.3 有侧限地基的承载力计算
    2.4 有侧限地基的基本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加固深度有侧限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的设计与制作
        3.2.1 单元有侧限体的相似比例
        3.2.2 有侧限体模型的设计
        3.2.3 有侧限体模型的制作
        3.2.4 有侧限体材料的力学试验
    3.3 试验准备内容
        3.3.1 填筑试验土体
        3.3.2 加载装置的布置及试验过程
        3.3.3 结构模型的测试原件布设
    3.4 室内模型试验的结果分析
        3.4.1 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分析
        3.4.2 有侧限体深度与地基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3.4.3 有侧限体深度与沉降之间的关系分析
        3.4.4 有侧限体的应变分析
        3.4.5 不同深度有侧限体的应力分析
        3.4.6 不同深度有侧限体与地基土的应力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加固深度有侧限地基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有限元数值分析的应用
    4.3 单元数值模拟
        4.3.1 本构模型与各部件参数选取
        4.3.2 边界条件的设定
        4.3.3 各部件网格的划分
        4.3.4 设置接触属性
        4.3.5 地应力平衡
    4.4 有限元计算与室内试验的结果对比
        4.4.1 荷载-沉降曲线对比
        4.4.2 有侧限体的应力变化曲线对比
        4.4.3 有侧限体与地基土的应力比变化曲线对比
    4.5 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分析
        4.5.1 不同深度有侧限体内土芯沉降的变化
        4.5.2 不同深度有侧限体内土芯应力的变化
        4.5.3 不同深度有侧限体端部以下地基土沉降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2.1 地层及地基土分层情况
        5.2.2 地形与地貌
        5.2.3 水文地质条件
    5.3 工程计算
        5.3.1 有侧限地基的承载力验算
        5.3.2 有侧限地基的沉降验算
    5.4 有侧限地基应力比监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4)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的发展
        1.2.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
        1.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及检测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济源市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现场试验
    2.1 依托项目概况
    2.2 依托项目的场地条件
    2.3 典型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
        2.3.1 合生合景工程项目
        2.3.2 天坛花园工程项目
        2.3.3 东方国际工程项目
        2.3.4 中弘名都工程项目
    2.4 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问题原因分析
        2.4.1 典型工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统计分析
        2.4.2 勘查文件的局限性因素
        2.4.3 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因素
        2.4.4 施工方面的因素
        2.4.5 试验检测方法方面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现场试验的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分析
    3.1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间土承载力特性
    3.2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3.2.1 成桩工艺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2 桩间和桩端土性质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3 应力变化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4 置换率、桩长和褥垫层厚度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2.5 施工过程“充盈系数”和其他因素对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
    3.3 CFG桩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取值建议及实例验证
        3.3.1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建议
        3.3.2 东方国际工程实例验证
        3.3.3 其他工程实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试验分析的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和施工建议
    4.1 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建议
        4.1.1 济源市CFG桩地基处理建议
        4.1.2 承载能力计算
        4.1.3 对保护桩长的设计建议
    4.2 检测工作建议
    4.3 施工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合生合景项目2#、5#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2:天坛花园2#、3#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3:东方国际2#楼、酒店项目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附录4:中弘名都1#楼、3#楼现场试验数据及分析

(5)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的研究现状
        1.2.2 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及两阶段法计算方法
    2.1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
        2.1.1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2.1.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原理
        2.1.3 CFG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2.2 盾构开挖对土体的扰动机制
    2.3 盾构开挖对桩土变形的两阶段计算方法
        2.3.1 无桩土体的沉降计算
        2.3.2 土体变形引起桩体的沉降计算
    2.4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盾构隧道开挖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
    3.1 模型的建立
        3.1.1 软件介绍及工程概况
        3.1.2 软件的建模分析流程
    3.2 数值模拟结果
    3.3 数值模拟与两阶段法的对比分析
    3.4 盾构隧道开挖CFG桩复合地基的变化规律
        3.4.1 CFG桩位移和内力变化规律
        3.4.2 褥垫层位移和内力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盾构隧道开挖对不同参数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桩体的影响研究
        4.1.1 桩径影响因素分析
        4.1.2 桩长影响因素分析
        4.1.3 桩距影响因素分析
    4.2 不同褥垫层及桩周土的影响研究
        4.2.1 褥垫层厚度影响因素分析
        4.2.2 桩周土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施工参数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影响及控制研究
    5.1 变形控制标准
    5.2 不同桩隧净间距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5.3 不同洞径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5.4 不同空间位置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5.4.1 左下侧穿越复合地基
        5.4.2 右侧穿越复合地基
        5.4.3 盾构穿越不同空间位置的变形控制研究
    5.5 双线隧道开挖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
        5.5.1 左线隧道先开挖邻近复合地基
        5.5.2 双线隧道同时开挖邻近复合地基
        5.5.3 双线隧道开挖的变形控制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湿陷性黄土的简介
        1.2.1 中国黄土的分布及工程特性
        1.2.2 黄土湿陷内外因及机理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理论研究
        1.3.2 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试验研究
        1.3.3 复合地基加固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CFG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基础
    2.1 复合地基
        2.1.1 复合地基概念
        2.1.2 如何选择合理的桩型
    2.2 灰土挤密桩与CFG桩
        2.2.1 灰土挤密桩加固机理
        2.2.2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3 褥垫层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2.3.1 褥垫层的作用机理
        2.3.2 褥垫层模量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2.3.3 褥垫层厚度与内摩擦角对复合地基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3.2 复合地基试验的检测依据及相关工作
        3.2.1 检测依据
        3.2.2 检测工作及方法
    3.3 复合地基试验原理及方法的简介
        3.3.1 土工试验
        3.3.2 低应变动力检测
        3.3.3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3.4 试验检测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3.4.1 土工试验
        3.4.2 低应变动力检测
        3.4.3 CFG桩复合地基试桩静载荷试验
    3.5 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研究及计算
        3.5.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3.5.2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3.5.3 计算变形时应注意的两大问题
    3.6 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的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简介
        4.1.1 概述
        4.1.2 有限元法的实现过程
    4.2 MIDAS/GTS的特点及工程应用
        4.2.1 MIDAS/GTS软件的概述
        4.2.2 MIDAS/GTS的分析求解流程
    4.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的数值分析
    4.5 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碎石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4.5.2 碎石褥垫层内摩擦角的影响
        4.5.3 置换率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皖北地区高速铁路PHC桩加固软弱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速铁路软弱土地基处理目的及意义
        1.2.1 软弱土地基的概念
        1.2.2 软弱土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意义
        1.2.3 软弱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分类
    1.3 复合地基对土体工程性质影响的研究
    1.4 PHC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PHC桩复合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理论依据
    2.1 复合地基的概述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
        2.1.2 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2.1.3 复合地基的分类
        2.1.4 复合地基的破坏形式
    2.2 PHC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及承载力计算方法
        2.2.1 PHC管桩概述
        2.2.2 PHC桩复合地基承载特点
        2.2.3 PHC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
    2.3 PHC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3.1 加固区的压缩变形S1计算方法
        2.3.2 加固区下卧层的变形S2计算方法
    2.4 PHC桩复合地基的重要力学参数
        2.4.1 荷载分担比
        2.4.2 桩土应力比
        2.4.3 置换率
    2.5 小结
3 试验段地基土的工程特性分析
    3.1 皖北地区土体分布概述
    3.2 依托工程概况
        3.2.1 地层条件
        3.2.2 水文地质
        3.2.3 试验段土体类型
    3.3 试验段土体的物理性质试验
        3.3.1 密度试验
        3.3.2 含水率试验
        3.3.3 比重试验
        3.3.4 界限含水率试验
    3.4 试验段土体的力学性质试验
        3.4.1 击实试验
        3.4.2 固结试验
        3.4.3 三轴试验
    3.5 试验段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变化规律
        3.5.1 物理性质指标沿深度变化规律
        3.5.2 地基土固结变形指标沿深度变化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PHC桩现场试验研究
    4.1 试验场地概括
    4.2 PHC桩复合地基设计
        4.2.1 PHC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确定
        4.2.2 PHC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4.3 静载试验
        4.3.1 天然地基平板载荷试验
        4.3.2 PHC桩单桩载荷试验
        4.3.3 PHC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4.4 静力触探试验
        4.4.1 试验过程及方法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标贯试验
        4.5.1 试验过程及方法
        4.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6 地基土加固效果试验
        4.6.1 试验原理及方法
        4.6.2 桩间土试验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PHC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5.1 数值分析基本理论
        5.1.1 数值分析方法的概述
        5.1.2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综述
    5.2 本构模型
        5.2.1 土的本构模型
        5.2.2 桩、土接触面的处理
    5.3 PHC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软弱地基模型的建立
        5.3.1 模型的基本假定及建立过程
        5.3.2 模型的参数选取
        5.3.3 模型边界条件及尺寸的确定
        5.3.4 .数值模拟方案
    5.4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5.5 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5.5.1 外加荷载对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5.5.2 桩体长度对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5.5.3 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5.5.4 垫层模量对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SDDC研究概述
        1.1.1 SDDC人工地基的简介与技术特点
        1.1.2 SDDC人工地基的应用概述
        1.1.3 SDDC人工地基的研究现状
        1.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本文研究内容
        1.2.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人工地基失效的案例
    2.1 概述
    2.2 人工地基失败案例分析
        2.2.1 案例1
        2.2.2 案例2
        2.2.3 案例3
        2.2.4 案例4
    2.3 本章小结
3 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机理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的准备工作
    3.2 室内土工试验
        3.2.1 界线含水率试验
        3.2.2 击实试验
    3.3 直剪试验
        3.3.1 直剪试验设计
        3.3.2 直剪试验数据分析
    3.4 三轴试验
        3.4.1 三轴试验设计
        3.4.2 三轴试验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机理的数值分析
    4.1 概述
    4.2 SDDC人工地基工程背景介绍
        4.2.1 工程概况
        4.2.2 地层结构与岩性描述
    4.3 SDDC人工地基有限元模型建立
        4.3.1 本构模型与基本假定
        4.3.2 有限元模型参数的选取
        4.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机理的数值结果分析
        4.4.1 强度模量折减法
        4.4.2 SDDC人工地基未浸水承载性能分析
        4.4.3 SDDC人工地基浸水承载性能分析
        4.4.4 SDDC人工地基未浸水与浸水承载性能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对上部结构影响的数值分析
    5.1 概述
    5.2 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对上部结构影响的数值结果分析
        5.2.1 SDDC人工地基遇水塑性应变分析
        5.2.2 SDDC人工地基遇水沉降分析
        5.2.3 SDDC人工地基遇水对筏板沉降与内力的影响分析
        5.2.4 SDDC人工地基遇水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HPSO-SVM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图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CFG桩复合地基机理分析
    2.1 CFG桩复合地基的特性分析
    2.2 CFG桩复合地基对土地强化的机理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3.1 承载力影响因素的识别
    3.2 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体系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基本理论及算法研究
    4.1 支持向量机理论
    4.2 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
    4.3 HPSO-SVM承载力预测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验证
    5.1 样本数据预处理
    5.2 基于HPSO-SVM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模型的实现
    5.3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DDC桩复合地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路线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湿陷性黄土特性以及地基的处理方法
    2.1 湿陷性黄土基本的特性研究
    2.2 黄土湿陷性的综合测定和评价
        2.2.1 湿陷性黄土的相关指标
        2.2.2 黄土湿陷性评价
    2.3 复合地基理论简介
    2.4 如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2.4.1 重锤夯实法
        2.4.2 灰土垫层法
        2.4.3 灰土桩法和土桩
        2.4.4 强夯法
        2.4.5 预浸水法
        2.4.6 DDC桩法
    2.5 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方案的分析
        2.5.1 相关理论基础
        2.5.2 层次分析法在本案例的应用
        2.5.3 方案的综合评分
        2.5.4 优选方案的探讨
第3章 DDC桩复合地基处理的研究及应用
    3.1 DDC桩的加固机理
        3.1.1 DDC桩的优势
        3.1.2 作用机理
        3.1.3 相应技术特点
    3.2 计算DDC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3.3 DDC桩复合地基沉降理论与计算方法
第4章 基于FLAC3D的数值分析
    4.1 工程地质条件
        4.1.1 项目地址概况
        4.1.2 项目地下水简介
    4.2 场地土层勘查的基础状况
        4.2.1 黄土的湿陷性研究
        4.2.2 场地岩土条件
        4.2.3 地基土承载力
        4.2.4 地基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4.2.5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4.3 FLAC3D的相关知识介绍
    4.4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4.4.1 FLAC3D数值模拟方案的最终确定
        4.4.2 网格划分的模型
        4.4.3 选取计算参数的原则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1 选择最优桩长
        4.5.2 选择最优桩径
    4.6 地基处理效果检测
        4.6.1 检测目的
        4.6.2 检测方法
        4.6.3 检测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选煤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渣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试验研究[D]. 何洋.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大底盘上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协同沉降分析及应用[D]. 程勋超.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粉土有侧限体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D]. 尤鹏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4]基于现场试验统计分析的CGF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以济源市典型工程为例[D]. 刘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5]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D]. 郭建圆.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6]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机理研究[D]. 朱雪珂.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7]皖北地区高速铁路PHC桩加固软弱土地基承载及沉降特性研究[D]. 魏明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8]SDDC人工地基遇水失效机理研究[D]. 鲁晨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基于HPSO-SVM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预测研究[D]. 王仲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1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DDC桩复合地基应用研究[D]. 陈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选煤厂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