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市农村卫生室现状及服务功能探讨

沉阳市农村卫生室现状及服务功能探讨

一、沈阳市农村村卫生室现状及其服务功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覃冬[1](2020)在《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多尺度贫困分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国的贫困现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长期的历史遗留、严峻的自然环境风险以及城乡/地区差别依旧逐渐增大,在新常态下,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广西作为国家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全面认识广西的贫困现状能够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目前,对广西贫困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县域尺度,多维贫困的研究尺度和测度指标方面还有待丰富和改善。为了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出贫困对象,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和扶贫效果,本文基于贫困空间理论和精准扶贫理论,经过文献学习和总结,从多维的视角出发,基于不同来源的统计资料,通过遥感手段获取的自然环境数据等,构建县域/村级贫困数据库,借助Arc GIS、SPSS、Geo Da、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软件,将多维贫困指数模型与GIS的可视化相结合,分别刻画了广西不同尺度的多维贫困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因子探测、致贫贡献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探寻不同尺度上造成贫困差异的主导因素。在县域尺度上,利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探讨贫困的时空关联格局与聚集性,找到贫困关联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尝试探讨生态环境与贫困的空间关系,从生态补偿的角度改善生态贫困,期望能够在缩小区域贫困差异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后在最小方差模型和致贫贡献度的帮助下,将贫困村进行类型划分,以期为当前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无论是在县域尺度,还是在村级尺度上,广西的贫困空间分布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分异特征。桂西北地区的贫困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属于重度贫困地区,桂东北、桂东地区为中度贫困,桂东南地区属于轻度贫困。(2)经过对比发现,不同尺度上的致贫因素也有所不同。县域贫困的主要致贫要素山地面积比例、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起伏度。村级贫困的主要致贫要素为喀斯特面积比例、人均耕地面积、与主干道路距离。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可以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生产,当其他产业无法有效的增加居民收入,就会导致贫困的发生。而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处于生态环境恶劣区域的农村居民很难改变贫困现状。(3)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县域贫困空间格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性,贫困发生率在局部空间范围内的时空协同演变特征表现为,桂东南地区县域的空间依赖关系和空间依赖方向稳定,而桂西北地区具有相对动态的空间依赖特征,但即便如此,广西各县域的贫困空间地位依然难以改变。(4)广西县级贫困程度与生态服务价值具有较高耦合度的共生关系,重度贫困的桂西北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也高于其他地区,反之亦然,存在“两极化”的现象。因此从生态补偿的角度考虑减少区域贫困差距。桂东南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低,作为典型的生态资源消费区域,应当率先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贫困程度较高的桂西北地区,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当优先获得生态补偿。(5)从贫困村的类型划分结果可以看到,分类结果中没有发现单因素致贫的贫困村,说明广西的贫困村以多维度综合致贫为主,以四因素协同型为主,占比46.06%,其次为五因素联合型,占比31.22%。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力资源维度的致贫率最高,自然环境因素虽然不如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力资源维度的的致贫率高,但38.75%的贫困村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陷入贫困,贫困程度普遍高于其他类型,并且贫困状况更加难以改变。

刘权[2](2019)在《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浏览吉林省统计中心网站并查阅《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卫生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收集和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情况有关资料,并对获取的相关信息资料做整理及分析,通过对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机构类型、机构数量,人员数量、人员素质、床位情况、房屋建筑情况、仪器设备情况、机构收支情况、卫生服务情况等各方面的分析描述,并对吉林省各地区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合理性进行了公平性分析,计算基尼系数并绘制洛伦兹曲线,充分了解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建言献策,从而改善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体来看,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总量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学历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存在危房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财政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划分区域卫生工作,平衡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加强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制定各类人才优惠政策,广纳贤才的同时也要留住人才;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定位,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

冯林玉[3](2019)在《农村环境治理制度变迁与模式选择》文中认为农村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决策部署,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增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农民群众环境意识、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目标。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急邃展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依然突出。相对地,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机制,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也十分薄弱。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规范性文件分析、政策文本分析、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以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变迁与模式路径为立论,指出农村环境治理存在城乡二元制度供给、城乡二元环境权益分配以及城乡二元的治理方式,需要在城乡融合视野下建立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完善农村场域中的产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农村环境多元治理的替代性方案——政府支持下的利益共同体自治。第一章,导论。反思现行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追问可能的真正行之有效的因应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分析在城乡融合视野下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场域中的产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农村环境多元治理的替代性方案的旨趣和意义。运用法学、生态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的分析框架,结合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图表分析的方法进行路径描述。第二章,农村环境治理的界定、路径与目标。农村环境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共同管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集体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章指出农村环境治理需要从根本上实现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动态平衡。农村环境治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平衡需要相应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组织基础、文化积淀为其提供理念和实践的支撑。通过具体分析指出,农村环境治理所需的政治基础已经具备,而经济基础、组织基础和文化积淀还处于挖掘和培育阶段。第三章,农村环境问题的制度性成因。文章分析了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城乡在环境保护立法规范、中央政策环境权益配置、环境治理模式的制度结构上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反思当下和重构未来的实践前提。具体分析了1978-1988年、2000-2012年、2013-2019年三个阶段的农村环境立法概况和城乡环境立法差异,2004-2012年、2013-2019年“一号文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态度和政策文件中城乡环境治理差异,以及环境治理模式的制度结构差异。第四章,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生成:城乡融合视野下的考察。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人为建构的发展形态,在生态系统中并不存在城市和乡村的区分。生态系统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且其服务功能的绩效与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协调性呈严格的正相关。换言之,一旦其内在的能量输入输出被打破,其动态平衡性、修复性、再生性、循环性、多样性也随即发生结构性的改变、碰撞,进而编织出一张充满不确定性、充斥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之网。因此,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既是环境风险预防的客观要求,也是平等主义下城乡环境权益均衡分配的内在要求。文章提出,城乡融合不意味着城乡适用同一套逻辑、机制、体制,消除不均衡的资源输入与输出才是环境治理城乡融合的核心所在。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的深化与完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标准、规划计划、环境监测体系与环境应急预案、监督执法、宣传教育。同时,既有的环境治理体系和正在实验形成过程中的环境治理规范性内容主要是因应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现实诉求不相符合。因此,在将上述体系下沉到农村场域时,需要结合农村地方特性做出调整。第五章,农村环境治理之制度优化:产权配置制度的改革。农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资源开放利用的场域,“自由获取悲剧”时有发生。合理的产权界定和分配一方面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明确的产权边界和清晰的产权内容有助于控制环境公共物品的获取和利用,为生态环境损害提供法律救济。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是农村场域中的基本产权制度。由于产权主体不明确、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未受重视、环境权情结对产权制度的遮蔽等原因,产权制度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一直被弱化。文章提出,在充分认识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有用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应着力于实现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具体化、可诉化,同时编制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第六章,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路径走向:政府支持下的利益共同体自治。首先从利益共同体自治的意涵、农村自治传统的承继与创新、政府主导的简单多元共治的局限以及政府与利益共同体的协同互补四个方面对政府支持下的利益共同体自治的应然性与实然性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结构进行实际样态分析。最后,提出从有限政府与“议行分设”、尊重自治规则、利益共同体自治的制度保障三个方向建构政府与利益共同体之间的有效协作路径。

朱雪峰[4](2017)在《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农村居民的入户调查,了解新疆农村居民的健康情况和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现状,深入分析影响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为提高新疆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促进新疆农村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新疆北疆和南疆6个地区/自治州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定性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080户,总调查人数为4437人。此次调查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8%、慢性病患病率为11.20%,均低于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居民调查结果居民两周就诊率为8.68%,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为39.81%,居民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感病轻。居民未就诊患者中有59.45%的居民采取了自我医疗的方式治疗疾病。居民住院率为9.42%,居民应住院未住院率为23.16%,自感病轻为居民应住院未住院的主要原因。影响居民两周患病率的因素是地区、民族、年龄、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影响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是民族、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影响居民两周就诊率的因素是民族、文化程度。影响居民住院率的因素是地区和职业。结论: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较低、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居民自我行为较为严重。居民住院服务利用水平较高,但住院潜在卫生服务需求量大。门诊和住院就医流向不合理,乡镇卫生院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差是影响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提高的主要原因。应重点关注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居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居民、月平均收入较低居民、离婚丧偶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针对新疆农村地区的特点,建议关注弱势群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要;落实政府管理,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完善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引导居民合理就医;优化基层人才队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郭睿[5](2016)在《浑南新城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也是构建浑南新城生态系统成为第三代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石。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已在完成了污染治理基本目标后,成为日益重要和迫切的生态建设任务。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化进行优化配置,不仅提高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进一步保障浑南新城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而且使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有机结合,互相关联,保证了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条件,将促进区域生态建设,使沈阳市生态文明水平显着提高,特别是在沈阳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系统多样化优化配置研究,具有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化配置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从而一方面保障区域生态系统自身发展、演替;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类需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生态系统的尺度来看,生态系统功能以及人类的开发活动都会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优化配置产生影响。本论文通过对浑南新城区域内城市、森林、河流、农田、路网廊道等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调查,结合收集的遥感解译数据、地理基础数据以及实地调查的生自然、经济社会数据,对浑南新城的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系统地对各系统中的自然资源、组成结构、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估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功能多样性及系统稳定性水平。通过浑南新城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区域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问题与特征分析,制定了浑南新城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评价方法及指标,完成了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即以压力、状态、相应作为体系框架的一级指标,以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开发建设活动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多样性与稳定性、景观空间格局、生产能力、服务功能等作为二级指标,以人口密度等24项指标作为三级指标。通过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能够从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出发,对环境指标进行组织分类,更好地把浑南新城的格局、过程和功能融为一体进行系统性的评估。

白家伟[6](2015)在《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通过调查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找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及方法,以便充分发挥沈阳市和平区丰富的医疗资源优势,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数据的主要来源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以及文献收集。通过查找、收集、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剖析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对问题成因进行归纳,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机构数量不足,覆盖率低,房屋自有率低;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相对工作量严重不足,专业技术水平相对居民需求较低;医疗设备老化,数量短缺;现行医保政策和信息系统平台制约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居民缺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意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率、满意度低。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医院的联合服务,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社区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对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功能。

董海凤[7](2014)在《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福利性研究 ——以黑龙江省H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很多政策文件中都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地位作用及开展工作做出强调和指导。从2001年5月8日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农村卫生工作对于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作用,并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进行指导到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下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十余年期间国务院及下属各部门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和工作,下发的文件中多次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强调。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实地考察和档案查阅的调查方式,对黑龙江省H乡的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负责人及去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买药的农民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数据和实际资料,了解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运行状况,总结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福利性变化,得出我国未来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向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对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描述分析了黑龙江省H乡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状况;第四部分对黑龙江省H乡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提出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第六部分进行总结,提出研究不足和展望。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以后学者提供思路和借鉴。

邹艳娇[8](2013)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背景下祥云县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承担着村民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以及村级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防病治病、保护村民的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发展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是各级政府和医务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在巩固乡镇医院主体地位作用的同时,也保障了村卫生室的长远发展。在乡村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农村卫生室,以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为出发点,以改善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现状,实现卫生室长远发展为落脚点,通过实地调研以及访谈,对云南驿镇村卫生室开展工作情况、服务质量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从而试图给出政策性建议。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包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概况;第三部分对乡村一体化背景下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简述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第五部分对如何改善农村卫生室现状,实现农村卫生室发展提出对策。

祝依品[9](2013)在《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SARS危机暴发后,我国于2004年建立了法定传染病实时报告系统,该系统以病例诊断为基础,自实施后有效地改善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但是在农村地区,疫情的迟报和漏报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尤其在村级卫生机构,因为人员、设备等资源匮乏,往往无法及时发现传染病。症状监测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卫生监测手段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相对于传统的疾病监测,症状监测是收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的健康相关事件或行为。以医疗机构为例,症状监测不依赖特定诊断,而对人群中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如发热、腹泻等)的发生频率进行监测,通过发现聚集性病例或可疑事件,对传染病进行早期预警。对于缺乏实验室诊断条件的农村地区,症状监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充监测手段。症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建立过程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现实条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等诸多因素。只有当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和能力水平与症状监测的设计相适应时,监测系统才能正常运行。本研究依托于欧盟项目“中国农村地区传染病症状整合监测系统”(Integrated Surveillance System in rural China, ISSC),以江西省的2个县作为研究现场,探讨了在农村地区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对2个县的村级卫生机构和村级卫生人员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第一部分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可行性研究目的研究在村级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是否可行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江西省2个县37个乡镇的355名村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村医对症状监测的认知和接受度:在两县各开展1组小组访谈,定性研究症状监测数据采集与报告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结果79.6%的村医会在门诊日志上详细记录每位病人的信息,仅2.0%从来不做门诊记录;74.8%的村医门诊日志记录包含症状监测所需的基本信息;“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村医门诊日志的记录情况(Χ2=22.036,P<0.0001)和监测信息的登记情况(Χ2=7.794,P<0.0001)明显好于“一村多所”分布模式下的村医;网络直报是村医首选的监测报告方式(56.4%);60.6%的村医认为自己能够每天记录和上报监测信息,但45.7%的村医认为工作量较大;村医的传染病症状知识得分平均为40.60±19.32分。结论在村级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对门诊日志记录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症状监测数据源的电子化,简化数据采集与报告流程,提高村医对症状监测的认知水平。第二部分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现状及资源条件。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并分析了江西省2个县15个乡镇155家村卫生室的基本设置、硬件配备、信息化程度以及经营管理状况。结果村卫生室的平均服务人口为1657人,最远的居民步行到村卫生室的平均时间为37.6分钟;91.0%的村卫生室一周7天都开诊,“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村卫生室开诊的稳定性优于“一村多所”模式(P<0.05);在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出诊箱、紫外灯等诊疗设备的配置上,“一村一所”模式下的村卫生室明显多于“一村多所”模式(P<0.01);村卫生室的电脑配备率为95.5%,网络覆盖率为86.5%,但35.5%网速较慢,17.4%经常断网,26.5%有时会停电。结论村卫生室基本具备症状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和条件,监测频率可以日为单位进行;“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村卫生室的硬件配置和经营状况优于“一村多所”模式,更适合症状监测的开展。第三部分江西省村级卫生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村级卫生人员开展传染病症状监测的综合能力及意愿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江西省2个县15个乡镇253名村医的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及电脑操作能力、传染病防控能力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意愿及经济驱动因素等。结果村医平均年龄44.56±11.92岁;160名监测报告员中约有12.5%不会使用电脑;村医最常接诊的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和慢性胃肠道感染、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村医接诊的病人数明显多于“一村多所”模式(Z=-8.105,P<0.0001);村医接触最多的五种传染病是流感、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痢疾;75.9%的村医发现传染病人后会立即报告乡镇卫生院;”一村多所”模式下村医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意愿(Χ2=4.827,P=0.028)和获得的公共卫生服务补贴(Z=83.863,P<0.0001)要高于“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的村医。结论村医的卫生服务能力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基本满足开展症状监测的要求;发热、咽痛、咳嗽、腹泻、皮疹应作为优先关注的目标监测症状;“一村一所”管理模式下的村医开展症状监测的能力更强,但其依从性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胡珍珍[10](2013)在《安徽某市村卫生室现状分析及公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客观地评价安徽某市村卫生室基本现状,了解其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发现基本建设和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2010年安徽某市村卫生室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房屋、设备、卫生人力、收支和业务工作量等六个方面,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和省卫生厅相关行政处室给予的意见,最后确定终极调查表。调查表由市卫生局统一发放和收集,村卫生室相关责任人填写,市卫生局成立质量检查小组,负责填报数据的检查审核工作。运用自行编制的应用程序对个县(区)村卫生室填报的电子表格进行汇总,然后导入SPSS16.0对人员数量、年龄、工作年限、素质以及设备、房屋、收支、业务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总体上,对于定量资料,主要以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作为指标进行描述;而对于定性资料,主要采用绝对数、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描述。结果调查结果显示:(1)村卫生室数量与分布:全市有行政村1653个,村卫生室1687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1.02所。(2)村卫生室用房面积:室均业务用房面积、使用面积中位数分别为125.00平方米、120.00平方米;用房估价中位数为6.80万元。(3)村卫生室设备配置:本研究共计调查了主要设备12种(血压计、电脑、诊察床身高体重计、高压消毒锅、固定电话、血糖仪、手机、供养设备、无菌柜、生物显微镜、心电图机),前8种配置率在80%以上;每室平均拥有设备中位数,血压计为(2台)最多,心电图机、无菌柜、生物显微镜,则为0台(架),其余均为1台(部),最大值、最小值差异明显;每千人口拥有血压计、手机、诊查床,分别为0.65台、0.62部、0.52张。(4)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本次调查共获得10217名村级卫生人员数据资料,平均每室卫生人员数约6人,中位年龄为44岁,中位工作年限为20年;全市村卫生室共有各类执业资格人员9160人,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占83.85%、11.79%、1.94%;村卫生室人员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占82.31%;西医方式行医人员占到70.44%。全市每千农村人口拥有卫生人员、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分别为1.34人、1.01人、0.14人、0.02人,医护比为1:0.02;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按人口分布的Gini系数G﹥0.2,为比较公平,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按地理分布的Gini系数G﹤0.1,为绝对公平。(5)村卫生室收支情况:近两年,村卫生室收支相抵略有结余;(6)村卫生室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情况:未开展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5.98%和44.28%。结论:安徽某市村卫生室数量偏少;医疗设备少,服务条件有待改善;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总量偏少、年龄偏大,地区差异明显;存在性别分布不均,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在今后招聘中应向女性村卫生人员倾斜;村卫生室卫生人员学历层次低,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执业化程度低,护理人员极为缺乏,要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和地理公平性均未超过不公平警戒线,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地理公平性优于人口公平性。政府在逐年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财政补助力度,但仍显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各县级财政应着手落实对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确保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落实。

二、沈阳市农村村卫生室现状及其服务功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市农村村卫生室现状及其服务功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多尺度贫困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2.1 贫困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1.2.2 空间贫困理论
        1.2.3 精准扶贫理论
    1.3 贫困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
        1.3.1 多维贫困的测度与评价
        1.3.2 区域贫困的研究综述
        1.3.3 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
    2.1 生态环境概况
        2.1.1 山地丘陵性盆地
        2.1.2 气候类型多样
        2.1.3 土地石漠化面积广
        2.1.4 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严重
        2.1.5 植被覆盖度高,人工植被种植面积广
    2.2 人文环境概况
        2.2.1 贫困概况
        2.2.2 人力资源分布状况
        2.2.3 经济发展水平
    2.3 数据来源
    2.4 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3 贫困数据库建库
    3.1 数据库建库原则与目的
    3.2 建库数据概述与建库流程
    3.3 空间数据分层
    3.4 图层属性表结构设置
    3.5 数据库的派生应用
        3.5.1 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3.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6 本章小节
4 基于时空数据的县域贫困空间依赖特征分析
    4.1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
        4.1.1 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
        4.1.2 LISA时间路径
        4.1.3 LISA时空跃迁
        4.1.4 地理探测器
        4.1.5 多维贫困指数测算模型
    4.2 贫困化全局变化特征
    4.3 贫困化局部空间关联格局
    4.4 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动态演化
        4.4.1 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
        4.4.2 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
        4.4.3 贫困化LISA时空跃迁分析
    4.5 区域贫困差异及致贫机制分析
        4.5.1 综合贫困指数
        4.5.2 致贫要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贫困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协调关系
    5.1 研究方法
        5.1.1 生态服务功能分类及价值估算方法
        5.1.2 生态与贫困耦合评价模型
        5.1.3 生态补偿优先级
    5.2 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与空间分布格局
    5.3 生态服务价值与贫困的空间耦合关系
    5.4 市级/县级生态补偿优先级
        5.4.1 广西各市生态补偿优先级
        5.4.2 广西各县域生态补偿优先级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村级尺度的多维贫困类型划分
    6.1 研究方法
        6.1.1 致贫因素分析方法
        6.1.2 最小方差模型
    6.2 综合贫困指数
    6.3 致贫因素分析
        6.3.1 致贫因素总体分析
        6.3.2 主要致贫因素分析
    6.4 贫困村类型划分
        6.4.1 按致贫因素数量划分
        6.4.2 按主要致贫因素划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现状
    3.1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成及现状
    3.2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情况
    3.3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情况
    3.4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情况
    3.5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情况
    3.6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收支情况
    3.7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现状
第四章 吉林省各地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4.1 分析方法
    4.2 人口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4.3 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第五章 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5.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少,分布状况不均
    5.2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人员不足,总体素质不高且存在年龄老化趋势
    5.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资源匮乏
    5.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不足
第六章 促进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财政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6.2 合理划分区域卫生工作,平衡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
    6.3 加强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队伍建设
    6.4 制定各类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6.5 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定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农村环境治理制度变迁与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反思与追问
    1.2 旨趣与意义
    1.3 进路与方法
2 农村环境治理的内涵、基础与目标
    2.1 农村环境治理的内涵
        2.1.1 环境治理的内涵表达
        2.1.2 农村环境治理及其在地内生性
    2.2 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基础和文化积淀
        2.2.1 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基础
        2.2.2 农村环境治理的生态文化积淀
    2.3 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动态平衡
        2.3.1 制度缺失背景下的农村环境利益退场
        2.3.2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动态平衡的要义解释
        2.3.3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平衡:两个案例的补充
3 农村环境治理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
    3.1 环境保护立法变迁与城乡二元规范差异
        3.1.1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立法倾向的形成(1978-1988年)
        3.1.2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格局的形成(1989-1999 年)
        3.1.3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格局的巩固(2000-2012 年)
        3.1.4 城乡二元环境立法体系下的农村环境立法发展(2013-2019 年)
    3.2 中央政策变迁与城乡环境权益配置差异
        3.2.1 2004 -2012 年农村环境治理在“一号文件”中的演进
        3.2.2 2013 -2019 年农村环境治理在“一号文件”的变迁
        3.2.3 政策文件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差异
    3.3 环境治理模式的制度结构差异
        3.3.1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3.3.2 农村环境治理模式
        3.3.3 城乡环境分治的制度异构
4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生成:城乡融合视野下的考察
    4.1 城乡融合与农村环境治理
        4.1.1 农村环境治理与城乡融合的分野
        4.1.2 环境治理城乡融合的应然性分析
        4.1.3 环境治理城乡融合的基本原则:尊重乡村传统、习惯和经验
    4.2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生成原则
        4.2.1 农村环境治理的“以人为本”
        4.2.2 农村环境治理的“生命至上”与“安全第一”
        4.2.3 农村环境治理的“两山论”与“记得住乡愁”
    4.3 农村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的内容结构
        4.3.1 政策法规与环境标准
        4.3.2 治理规划与监测应急
        4.3.3 监督执法与宣传教育
5 农村环境治理之制度优化:产权配置制度的改革
    5.1 农村场域中的产权制度: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
        5.1.1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5.1.2 农民集体所有权
    5.2 产权制度在环境治理方面被弱化的原因分析
        5.2.1 产权主体不明晰
        5.2.2 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被忽视
        5.2.3 环境权情结对产权制度的遮蔽
    5.3 农村环境治理语境下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
        5.3.1 环境治理语境下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态度
        5.3.2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和农民集体所有权的具体化、可诉化
        5.3.3 编制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
6 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走向:政府支持下的利益共同体自治
    6.1 政府支持下利益共同体自治:应然与实然分析
        6.1.1 利益共同体自治的涵义
        6.1.2 自治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6.1.3 政府主导下简单共治的局限:信息不对称与农民不合作
        6.1.4 政府与利益共同体的协同互补
    6.2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结构谱系
        6.2.1 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的利益结构
        6.2.2 基层自治组织与农民的利益结构
        6.2.3 市场组织的利益结构
        6.2.4 复杂利益结构的启示
    6.3 政府与利益共同体间有效协作的展开路径
        6.3.1 有限政府、责任政府与“议行分设”
        6.3.2 尊重自治规则
        6.3.3 利益共同体自治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
    5 相关指标解释
结果
讨论
政策建议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现况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浑南新城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阶段
        1.2.2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1.2.3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区域生态系统概况与特征分析
        1.3.2 浑南新城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指标体系研究
        1.3.3 浑南新城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框架研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系统概况与特征分析
    2.1 浑南区区域定位
    2.2 区域自然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特征
        2.2.4 水系分布
        2.2.5 自然资源
    2.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3.1 社会发展状况
        2.3.2 经济发展概况
    2.4 区域环境质量概况
        2.4.1 大气环境质量
        2.4.2 地表水环境质量
        2.4.3 地下水环境质量
        2.4.4 声环境质量
        2.4.5 固体废弃物概况
        2.4.6 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章 区域生态系统调查与研究
    3.1 概述
    3.2 目标与内容
        3.2.1 目标
        3.2.2 内容
    3.3 调查方法
        3.3.1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3.3.2 遥感数据检查
        3.3.3 生态系统分类
        3.3.4 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3.5 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的评估
    3.4 浑南新城城市生态系统调查结果
        3.4.1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组成
        3.4.2 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
    3.5 浑南新城主要生态系统调查统计结果
        3.5.1 路网廊道生态系统
        3.5.2 浑南新城水系生态系统调查结果
    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指标体系建立
    4.1 概述
    4.2 选取原则
    4.3 指标的选取方法
    4.4 指标体系的构成
        4.4.1 压力指标
        4.4.2 状态指标
        4.4.3 响应指标
    4.5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评估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1 发展现状
        2.1.1 概况
        2.1.2 用房面积、房屋来源情况
        2.1.3 人力资源情况
        2.1.4 设备、床位数情况
        2.1.5 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2.1.6 财政收入、支出情况
        2.1.7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2.1.8 知晓率与满意度情况
    2.2 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2.2.1 机构建设不足,覆盖率低,房屋自有率低
        2.2.2 人员队伍数量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2.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老化、短缺
        2.2.4 医保政策和信息系统制约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建立
        2.2.5 患者就诊意愿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低
    2.3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3.1 机构建设、房屋问题的成因分析
        2.3.2 人员短缺问题的成因分析
        2.3.3 设备问题的成因分析
        2.3.4 医保政策、信息系统问题的成因分析
        2.3.5 患者就诊意愿问题的成因分析
3 通过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与三级医院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案论证
    3.1 国内现行合作模式对比和可行性分析
        3.1.1 院办院管模式
        3.1.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被三级医院托管模式
        3.1.3 三级医院兼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
        3.1.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医院联合服务模式
        3.1.5 三级医院兼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医院联合服务模式具体形式
        3.2.1 开展医疗技术咨询工作
        3.2.2 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3.2.3 依托信息化合作,开展与三级医院协同服务工作
        3.2.4 开展居民健康卡发放和使用试点工作
    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三级医院合作效果影响因素
        3.3.1 医疗保险政策方面
        3.3.2 临床药品使用方面
        3.3.3 居民就医观念方面
4 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4.1.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和建设
        4.1.2 促进医保相关政策调整
    4.2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建设
    4.3 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梯队
    4.4 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4.5 深入开展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4.6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知晓度、满意率大幅度提升
        4.6.1 通过大力宣传切实提升知晓率
        4.6.2 通过优化服务全面提升满意度
    4.7 创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管理模式
        4.7.1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绩效考核软件
        4.7.2 建立区域检验、影像、心电中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致谢

(7)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福利性研究 ——以黑龙江省H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农合与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相互作用研究
        1.2.2 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
        1.2.3 综述小结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卫生服务
        2.1.2 医疗卫生保障
        2.1.3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2.2 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成
        2.2.1 乡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
        2.2.2 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
    2.3 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
        2.3.1 乡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
        2.3.2 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
    2.4 乡村公共医疗卫生
        2.4.1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窒功能设置
        2.4.2 乡村公共医疗卫生的福利性、保障性
        2.4.3 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福利性
    2.5 理论基础
        2.5.1 合作经济理论
        2.5.2 公共产品理论
        2.5.3 社会福利的公民权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H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3.1 H乡的基本情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人口与自然
        3.1.3 经济发展
        3.1.4 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
    3.2 H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公共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3.2.1 乡卫生院基本情况
        3.2.2 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3.3 H乡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社会保障功能
        3.3.1 乡卫生院的社会保障功能履行
        3.3.2 村卫生室的社会保障功能履行
        3.3.3 H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分工与协作
    3.4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困难与期望
        3.4.1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困难
        3.4.2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期望
第4章 黑龙江省H乡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状况的影响因素
    4.1 资源投入与分配
        4.1.1 资源投入
        4.1.2 资源分配
    4.2 激励与保障措施
        4.2.1 激励措施
        4.2.2 保障措施
    4.3 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管理
        4.3.1 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4.3.2 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管理
第5章 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
    5.1 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趋向
        5.1.1 乡村公共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并行
        5.1.2 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福利性、保障性强化
        5.1.3 “三个一体化”
    5.2 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对策建议
        5.2.1 完善并发挥乡村公共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作用
        5.2.2 强化乡村卫生服务、卫生保障体系的功能、作用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1.1 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的福利性、保障性
        6.1.2 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向
        6.1.3 我国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措施
    6.2 本文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8)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背景下祥云县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选题背景
        2、问题提出
    (二)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
        1、研究内容
        2、基本概念界定
    (六) 理论基础
        1、管理角色理论
        2、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3、公共物品理论
二、云南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概况
    (一)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卫生事业
        2、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卫生事业
        3、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卫生事业
    (二) 云南省推行乡村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1、各地推行乡村一体化的做法
        2、云南省乡村一体化背条下的农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三、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的现状研究
    (一) 基本情况研究
        1、村卫生室房屋情况研究
        2、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器械配备情况研究
        3、村卫生室基本药品配备情况研究
    (二) 村卫生室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1、村卫生室卫生服务人员年龄、性别结构研究
        2、村卫生室卫生服务人员知识结构研究
        3、村卫生室服务人员接受专业教育和培训的情况研究
    (三) 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研究
        1、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情况研究
        2、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研究
    (四) 满意度研究
        1、卫生服务提供者(村医)满意度研究
        2、卫生服务利用者(村民)满意度研究
四、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2、人员结构不合理
        3、村医的薪酬、培训不到位
        4、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流于形式
        5、利益关系难以协调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财政投入不足
        2、政策措施不到位
        3、相关机制不健全
        4、村医的身份不明确
五、改善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 加快《卫生法》建立进程,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
    (二)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转变资金投入方式
        1、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2、转变公卫经费的投入方式
    (三)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1、建立和健全资格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
        2、完善薪酬分配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3、完善培训制度、提升培训效果
    (四) 协调利益关系、实现角色定位
        1、合理定位领导角色、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2、更新就医观念、增强村民健康意识
        3、协调利益关系、缓解角色冲突
附录
参考文献

(9)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的能力现状研究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江西省村级卫生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定性访谈提纲
附录三 调查表
附录四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安徽某市村卫生室现状分析及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内容
    2.5 数据统计和分析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村卫生室基本状况
    3.2 村卫生室房屋建设状况
    3.3 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置状况
    3.4 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状况
    3.5 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分布趋势分析
    3.6 村卫生室主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3.7 村卫生室业务收支相关状况
    3.8 村卫生室业务服务量水平
4 讨论
    4.1 村卫生室基本状况
    4.2 村卫生室房屋建设状况
    4.3 村卫生室设备配置状况
    4.4 村卫生室卫生人力状况
    4.5 村卫生室业务收支状况
    4.6 村卫生室业务服务量水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与建议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沈阳市农村村卫生室现状及其服务功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空数据挖掘的多尺度贫困分异特征研究[D]. 覃冬.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3)
  • [2]吉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权.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农村环境治理制度变迁与模式选择[D]. 冯林玉. 重庆大学, 2019(12)
  • [4]新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D]. 朱雪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9)
  • [5]浑南新城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化配置指标体系研究[D]. 郭睿.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5)
  • [6]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 白家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7]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福利性研究 ——以黑龙江省H乡为例[D]. 董海凤. 东北大学, 2014(08)
  • [8]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背景下祥云县云南驿镇农村卫生室发展研究[D]. 邹艳娇. 云南大学, 2013(02)
  • [9]江西省村级卫生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 祝依品.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安徽某市村卫生室现状分析及公平性研究[D]. 胡珍珍.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沉阳市农村卫生室现状及服务功能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