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住宅用户对住宅质量和服务不满意

1/3的住宅用户对住宅质量和服务不满意

一、1/3住宅用户不满住宅质量与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艳[1](2021)在《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保障房的人群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住房保障的功能不断增强,也切实保障了家庭困难者的居住权益。但是,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布局比较偏远;出现墙皮脱落,隔音效果差等建筑问题,此外,还存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小区内外部配套服务设施不同步等问题,引发被保障对象的不满情绪。论文以太原市万柏林区10个典型保障性住房小区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将社区建设理论引入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研究中,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住房梯度消费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对文章内容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顾客满意度、住户满意度以及保障性住房与住户满意度耦合研究的分析和借鉴,结合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发展情况,建立了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的住户满意度模型,并构建了住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熵值法对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被保障对象的居住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SPSS19.0软件和Excel进行计算分析,以此来管窥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实况。研究表明:(1)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从建设实施以来,切实保障了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需要,提高了被保障对象的生活质量。(2)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住户总体满意度为2.748299639,将其百分化后保留两位小数为54.97,处于比较满意的状态。从二级指标来看,当前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在建筑特征、周边环境、政策评价、小区环境方面住户满意度评价较低,因此,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仍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3)通过上述住户满意度运算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多层次合力,提高住房整体质量;统筹规划全局,完善配套设施;推行政务公开,实现办公透明化;提高物业管理质量,优化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创建文明和谐小区。

王玥[2](2020)在《QFD理论在住宅项目功能定位决策过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导致卖方市场的优势正在减弱,传统的一次性的项目操作模式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短期行为很难在市场中占据优势。项目传统的衡量标准“铁三角”:时间、质量、成本也不足以概括项目的成功。随着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增加,住宅产品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在概念阶段定位决策过程充分合理的将需求转换为住宅产品的功能属性,将成为提升住宅项目去化率的突破口。本文以S公司住宅项目为例,探索住宅项目目前去化困难的原因.从项目启动前的决策阶段入手,发现除政策和价格外,住宅产品本身的功能定位过程中没有有效纳入目标用户需求的问题,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在工业工程领域运用成熟的QFD理论恰好可以解决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设计属性没有有效连接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QFD理论与住宅项目功能定位过程的结合,探索在住宅项目功能定位决策过程中如何运用QFD理论更合理的加入目标用户的需求,从而更好的推进住宅产品的市场接受度。首先对S公司住宅项目目前功能定位决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住宅项目功能定位过程中存在没有有效纳入目标用户需求的问题。查找用户需求理论、QFD理论和利益相关方理论的相关文献,尝试将QFD理论与住宅功能定位决策过程结合,使功能定位过程能够以目标用户需求为导向,保证用户需求在功能决策到实施过程中的传递。然后在S公司正在筹划的L项目中尝试运用上述方法。先对L项目周边已建成住宅项目进行初步的用户满意度和期望值调查和访谈,得出住宅项目中哪些功能属性是用户更关注而实际的住宅产品中没有满足用户期望的,同时锁定该片区目标用户范围,收集目标用户需求并运用QFD理论准确的将用户需求和住宅功能属性对应,从而有效的针对目标市场得出L住宅项目应该重点改进的功能属性,保障住宅产品的市场接受度。针对上述理论的局限性利用住宅产品定制化理论进行完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查找研究不足同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徐博闻[3](2020)在《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各国正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到建筑行业领域,绿色建筑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伴随着绿色建筑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中的质量与节能减排等指标已经逐渐变成评价绿色建筑的基本标准,而更具体的,人们对于所处环境地宜居高效性、健康舒适性、生活便利性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方面是绿色建筑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绿色建筑未来必定会向注重运行实效方向发展。但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运营研究也才刚刚起步,2018年底,国内取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超过1.3万个,具体而言,其中的运营标识项目数仅占标识项目总量的6%左右。因此,如何进行基于运营层面的绿色建筑发展是目前建筑业应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绿色住宅方面,虽然各国尝试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绿色住宅和社区评价标准,但大体上是基于住宅性能角度的评价。学者们对绿色住宅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的大部分也主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和室内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考虑到住户角度。同时绿色住宅的运营效果是经过实际使用后的评估进行的,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设计角度评价绿色住宅,也是目前绿色建筑重建轻管环境的一种体现。而实际上,绿色住宅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高满意度的居住环境,住户的感受将对住户评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从用户满意度理论及人居环境理论出发,意在建立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用以分析影响绿色住宅满意度的因素,进而分析现阶段影响绿色住宅运营质量的指标,为绿色建筑运营研究作补充,对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做出相关建议。本文基于用户角度,设定了构建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架构,即绿色住宅提供给用户的感受依次为获得感、满足感和归属感,同时根据相关理论、各国建筑评价标准和学者文献研究,本文对影响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的相关指标进行整理。本文将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指标体系分为硬环境指标和软环境指标,最终确定了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和三十二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其中硬环境指标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质量安全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宜居性,而软环境指标包括两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健康舒适性、精神生活。经过对评价体系特点分析,本文最终确定了AN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同时咨询专家,请他们对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指标进行判别,最终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影响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的五个一级指标按照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环境宜居性、健康舒适性、精神生活、质量安全性、资源节约性。而二级指标中权重占比较大的以此为社区布局合理性、物业服务、健身场地与健身设施配备、服务设施便捷度等,这反映了绿色住宅用户对绿色住宅的质量和生活情况的重视度较高。最后本文依据确定的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三个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代表性项目(分别为三星级运营标识、三星级设计标识、一星级设计标识)进行满意度评价,在验证评价体系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的同时,也考虑目前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发展为运营标识项目存在的阻碍,指出目前发展绿色住宅的关键性指标即小区整体质量、社区配套、运营管理和精神生活等,并从政府、建设单位、住户角度给出相关建议。

项秋银[4](2020)在《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有所变化,人民的需求也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住宅领域,供不应求的量化需求时期已经结束,住宅建设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品质住宅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居住倾向。但是,高速城镇化下的住宅建设长期处于快速增长的粗放生产模式,由此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推进住宅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发展成为了住宅产业的迫切需求,提供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的品质住宅也成为了住宅市场的趋势。然而,在当前品质住居的需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住宅品质需求研究不足,衡量住宅品质的标准也尚未出台,这不仅会给品质住宅的建设方向带来困难,甚至还会因住宅品质的供给不匹配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鉴于此,从用户的品质需求识别出发,建立高品质住宅的品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充分识别用户的品质需求,给开发商提供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方向,给用户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高品质住宅,给政府提供衡量住宅品质的参考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KANO模型的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可拓云模型。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宅市场实际,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次,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和实地调研,收集并提炼出用户对于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项及具体内容;然后运用KANO模型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识别、分类、筛选用户品质需求项,结合重要度计算得出最终的品质需求分类结果及各类需求的重要度排序;最后,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基础上构建高品质住宅的品质复合评价层次模型,根据可拓云评价流程运用MATLAB程序算法完成住宅品质评价分级,并以大连市某住宅项目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研究结果既可为开发商建设高品质住宅提供指导,也可为高品质住宅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及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住宅品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且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为住宅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付成然[5](2020)在《降价减负形势下的两部制电价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一些企业需要适应新形势,不断优化生产结构。从短期看,企业用电成本较高,基本电费用电比例提高等现象明显。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政府需采取措施支持企业的发展以降低实体企业的经济运行成本。在2018年、2019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国家要求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目前,根据相关政策,变压器容量在315kVA及以上的大工业用户必须执行两部制电价,变压器容量在315kVA及以下的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户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执行单一制还是两部制电价。优化两部分电价是降低电价、减轻用户用电负担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两部制电价的基本结构难以满足降价减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两部制电价进行优化,对两部制电价的容量成本进行重新分摊,根据用户的负荷特性结果,设计出符合用户负荷特性的两部制电价,这对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用户负担的合理分摊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降价减负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两部制电价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电价的基本理论,进而分析两部制电价的应用现状,指出我国现行两部制电价的不足;接着介绍电力系统和电力负荷特性指标体系,在分电压等级下,采用k-means聚类模型选取某省167个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户进行以电压等级和负荷率为主要指标的市场细分,并对用户进行需求价格弹性分析;然后分析在降价减负形式下的两部制电价相关主体的成本效用,分析基于福利函数的角度分析电力用户的成本效用,在电网公司的成本效益方面,首先依据BARY曲线分析容量成本在基本电费和电度电费中的分摊比例,接着从电网公司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电网的售电收入和电网公司的购电成本及输配电成本;然后在两部制电价优化方面,基于降价减负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公平负担原则,分析了影响大用户两部制电价优化的各方面因素,根据未来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面对电力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提出了单维度和多维度的两部制电价优化模型,即分阶段地将负荷率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季节电价与两部制电价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分析了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分电压等级分负荷率的两部制电价的优化模型,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电压等级、负荷特性选取合适的两部制电价优化模型。最后选取110kV工商业电力用户为研究对象,测算优化模型的合理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提出了两部制电价的优化策略。

闻立达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6](2019)在《物业管理行业责任边界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第一章课题研究概述1.1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我国物业管理经历了36年的发展,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规模、最快的增长速度、涉及面最广的客户群体、数量最多的物业服务企业和最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物业管理机制逐渐覆盖了不动产管理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宏观方面:政府对物业管理行业认识与支持的不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物业服务费调整机制缺失、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不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不理解不认同不支持,等等;微观方面:设施设备维修养护是使用服务费还是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殷俊[7](2019)在《基于满意度的居住小区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研》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土地资源变得紧缺,所以推行节约型和集约化的住宅建设方针。因此,密度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规划界的焦点问题。关于密度的争议也从未停止,有学者认为高密度发展符合国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有学者则认为高密度发展问题严重,呼吁降低密度。在相关理论研究中,我们对于密度指标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密度问题的研究只是对容积率或者人口密度等单一指标的研究。在规划实践中,对于密度指标的控制和确定方法上面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更多的是从政府或者开发商或者规划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缺乏对使用者的反馈进行研究。因此,对于密度指标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和从使用者角度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密度指标的概念和规划控制入手,深入分析了密度指标的内涵、尺度与国内外对密度指标的控制与确定方法,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密度及其相关指标和研究尺度。接着对广州居住小区的建设进行梳理,选取了六个典型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接下来首先对六个居住小区的密度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实证调研,接着再依据研究确立的满意度指标体系对六个居住小区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六个居住小区的密度指标与满意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然后得出密度指标与满意度没有显着相关性,但是与使用者需求相匹配等研究结论,最后对密度指标的确定和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本论文是对密度指标研究的一次创新探索,采取多种密度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从使用者的角度对物质性的结果进行了反馈,从而揭示了密度指标与使用者需求相匹配的内在规律,为密度指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社会学的视角。希望本文对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的研究能为密度指标的合理确定与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于峰[8](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李杰[9](2019)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商品住宅客户满意度实证研究 ——以沈阳市DH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房地产市场却逐步出现“降温”模式。当前,全国出现多起土地流拍,政府也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管控,各大房企开始出现降价促销,房地产行业由最初的“分蛋糕”转变为生存竞争。为了在目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胜,房企由重视营销活动开始向重视客户服务转移,因此,提升客户满意度已然成为房地产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本文将沈阳市DH项目商品住宅为研究案例,以该项目商品住宅客户满意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客户对该项目商品住宅各方面的满意度数据,并将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希望探寻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从中挖掘客户对商品住宅的真实需求,为房地产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及构建“房子是用来住的”健康发展式房地产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在本文的研究背景之下,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并由此展开对客户满意度相关理论及研究的综述,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国内外房地产客户满意度理论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梳理影响房地产商品住宅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次,选取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作为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结合各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以沈阳市DH项目商品住宅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回收搜集相关数据,并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再次,通过建立结构方程完成实证设计,实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影响商品住宅客户满意度的各种因素、及各相关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并从项目全周期视角重点阐述各阶段客户关注核心。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房地产企业提升商品住宅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建议,本论文的研究对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客户满意度和房地产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企业形象、质量感知、区位因素、价值感知以及服务感知五个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因素中,首先,五个因素均对客户满意度有较为直接的正向影响。其次,企业形象、质量感知、区位因素、服务感知四个变量也通过影响价值感知对客户满意度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最后,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会显着促进客户忠诚度的提高。

王娟[10](2019)在《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空间现象,近年来在各地城中村拆除重建的同时,安置村民的居住环境、身份特征、收入来源和就业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从目前的城中村改造实践来看,改造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和企业的意志,忽视了村民作为改造主体之一的各项权益,有失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导致城中村改造面临很大的阻力,矛盾冲突不断。随着各地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全面展开,从村民视角对已经实施改造的城中村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后续改造工作和谐有效地开展及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支持,就显得越发迫切而重要。本文基于村民视角,以村民的利益关怀为出发点,结合24个典型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郑州不同阶段的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后评价,并剖析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城中村改造策略和政策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郑州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的系统梳理,揭示出郑州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发展轨迹,分别是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村集体与投资商联合改造或投资商独立改造的形式,通过市场运作吸引企业投资开发;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负责决策引导,开发商负责对村民安置补偿以及安置区和开发区建设,村集体负责沟通协调,三方共同参与快速推进改造实施;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政府收回规划编制权,改造突出了规划引领作用;第四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城中村改造纳入到郑州大棚户区改造范围之中,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发挥主导和全程监管的作用。(2)借鉴相关领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重点在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等四个维度上展开评价;基于村民满意度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指标的权重;结合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评价的等级标准。运用该体系对郑州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四个阶段的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的后评价结果较好,物质空间效果的后评价结果次之,社会效果的后评价结果相对较差。其中,物质空间效果的景观设计、活动场地与设施、场所文脉、户型、墙面、地面、供暖、楼电梯等指标以及社会效果的居委会配备、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就业安置、公众参与度等指标的较低得分,影响了村民对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以及综合效果的后评价结果。(3)从村民视角研究揭示了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第一阶段主要存在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缺少公益用房、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村民经济收入单一等问题。第二阶段主要存在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问题。第三阶段主要存在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比不够灵活;景观绿化效果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村民参与度较低;村民补偿金没有合理规划等问题。第四阶段主要存在社会性问题突出;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等问题。进一步总结了以上各个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自上而下的改造,村民参与度较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失地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乏制度保障等。(4)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村民视角的科学有效的城中村改造策略和制度保障。首先,城中村改造应以多元目标体系为指导,策略包括建立城中村改造多元竞争机制、规划和建设满足安置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保护和传承城中村地域文化、提高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促进公众参与。其次,相应的制度保障包括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体制改革配套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二、1/3住宅用户不满住宅质量与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住宅用户不满住宅质量与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1 主要工作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保障性住房
        2.1.2 住户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
        2.2.1 顾客满意度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社区建设理论
        2.2.4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太原市万柏林区概况
    3.2 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
        3.2.1 建设情况
        3.2.2 基础配套设施
    3.3 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第4章 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测评
    4.1 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4.1.1 顾客满意度模型在住房领域的的应用
        4.1.2 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模型建立
    4.2 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1 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的设计的原则
        4.2.2 指标建立的方法和结果
    4.3 问卷设计及发放
        4.3.1 问卷的发放
        4.3.2 问卷回收
        4.3.3 样本描述性统计
    4.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1 问卷信度检验
        4.4.2 问卷效度检验
    4.5 满意度指标计算与分析
        4.5.1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计算公式
        4.5.2 指标权重确定
        4.5.3 住户满意度计算
        4.5.4 住户满意度指数结果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发展建议
    5.1 多层次合力,提高住房整体质量
    5.2 统筹规划全局,完善配套设施
    5.3 推行政务公开,实现办公透明化
    5.4 提高物业管理质量,优化居民居住环境
    5.5 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创建文明和谐小区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调查问卷表
    附录2 访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QFD理论在住宅项目功能定位决策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内容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用户需求理论
        2.1.1 马斯洛和Kano理论概述
        2.1.2 理论应用相关研究综述
    2.2 质量功能展开(QFD)
        2.2.1 QFD理论概述
        2.2.2 QFD理论应用相关文献综述
        2.2.3 理论研究小结
    2.3 利益相关方管理
        2.3.1 利益相关方理论概述
        2.3.2 利益相关方理论应用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章 QFD理论在住宅项目领域应用研究
    3.1 住宅项目功能决策过程的问题
        3.1.1 未被重视的个性化需求
        3.1.2 决策者的主观性
        3.1.3 需求没有有效的记录和传递
    3.2 QFD应用过程设计
        3.2.1 目标用户问卷调查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3 需求点与功能特性的转换
第四章 S公司L项目周边用户需求初步调研
    4.1 项目基本情况
    4.2 项目存在的问题
    4.3 项目周边用户需求初步调研
        4.3.1 样本范围选择
        4.3.2 调查问卷设计
        4.3.3 初步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第五章 S公司L项目功能定位决策过程
    5.1 L项目用户需求深入调研
        5.1.1 样本选择
        5.1.2 调查问卷设计
        5.1.3 调研数据分析
    5.2 需求点与功能特性的转换
    5.3 功能特性目标定位
    5.4 实践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调查问卷1
    调查问卷2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绿色建筑及绿色住宅
        二、绿色建筑评价研究
        三、用户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
        四、绿色住宅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
        五、现有研究评析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绿色住宅的概念及特征
        一、绿色住宅概念
        二、绿色住宅特征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可持续社区
    第三节 人居环境理论
    第四节 用户满意度理论
        一、用户满意度理论涵义
        二、满意度模型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析
        一、国外相关标准分析
        二、国内相关标准分析
    第三节 指标选取与确定
        一、指标选取
        二、指标确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方法选取
    第一节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方法列举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则
        三、“组合评价”方法的讨论
        四、模型选择
    第二节 方法原理
        一、网络层次分析法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三节 权重计算
        一、指标关联性分析
        二、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
        三、指标权重计算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项目简介
    第二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整理
        二、信度分析
        三、问卷数据整理
        四、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分析
    第三节 模糊综合评价
    第四节 指标分析
        一、整体满意度对比
        二、一级指标对比
        三、结果分析
    第五节 绿色住宅运营发展的讨论
        一、小区整体质量
        二、社区配套
        三、运营管理
        四、精神生活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一、研究建议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测评指标优势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绿色住宅小区用户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
        1.3.1 住宅品质的研究现状
        1.3.2 住宅性能评价标准的发展动态研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品质住宅有关概述
        2.1.1 住宅品质的内涵
        2.1.2 高品质住宅的特征
        2.1.3 相关概念间的辨析
        2.1.4 住宅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2.2 KANO模型
        2.2.1 基本概述
        2.2.2 应用方法
        2.2.3 应用优越性分析
    2.3 可拓云模型
        2.3.1 可拓理论
        2.3.2 云模型
        2.3.3 可拓云模型
        2.3.4 应用优越性分析
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
    3.1 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的总体流程
    3.2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步识别
        3.2.1 本研究住宅品质需求的范围界定
        3.2.2 住宅品质需求的特点
        3.2.3 住宅品质需求项的收集与选取
    3.3 基于KANO问卷的住宅品质需求修正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层次模型的构建
    3.4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的重要度分析
        3.4.1 获取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始重要度
        3.4.2 基于KANO模型的重要度调整
        3.4.3 确定住宅品质需求项的重要度排序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可拓云的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模型
    4.1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复合评价指标体系
    4.2 确定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4.2.2 基于C-OWA算子赋权法的权重确定
    4.3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综合评价可拓云模型
        4.3.1 确定待评物元
        4.3.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标准云
        4.3.3 确定住宅品质综合评价矩阵
        4.3.4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4.3.5 识别待提升品质项
    4.4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应用
    5.1 项目概述
    5.2 基于可拓云模型的项目住宅品质评价
        5.2.1 确定待评物元
        5.2.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
        5.2.3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5.3 项目住宅品质评价结果分析
    5.4 超熵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D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降价减负形势下的两部制电价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用户市场细分研究现状
        1.2.2 两部制电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两部制电价发展现状
    2.1 基本电价理论
    2.2 国外两部制电价应用现状
        2.2.1 法国两部制电价制度
        2.2.2 美国两部制电价制度
        2.2.3 日本两部制电价制度
    2.3 国内两部制电价应用现状
        2.3.1 中国两部制电价改革历程
        2.3.2 中国两部制电价应用现状
        2.3.3 典型省份两部制电价应用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价减负形势下的电力用户市场细分及需求响应分析
    3.1 电力系统和用户负荷特性分析指标体系
    3.2 K-means聚类模型研究
    3.3 基于负荷率指标的电力用户市场细分研究
    3.4 不同电力用户的需求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降价减负形势下基于两部制电价的相关主体经济效益分析
    4.1 两部制电价下的电力市场主体概述
    4.2 不同细分市场的市场用户成本效益分析
    4.3 基于两部制电价的电网成本效益分析
        4.3.1 两部制电价容量成本分摊研究
        4.3.2 电网公司成本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价减负形势下不同细分市场两部制电价优化模型
    5.1 两部制电价优化原则
    5.2 降价减负形势下两部制电价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5.3 降价减负形势下电力用户分阶段的两部制电价优化模型设计
        5.3.1 降价减负形势下分阶段的两部制电价优化设计
        5.3.2 降价减负形势下基于负荷率电价的两部制电价优化模型
    5.4 降价减负形势下典型省份两部制电价优化模型实证分析
    5.5 降价减负下两部制电价优化策略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基于满意度的居住小区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1.1.2 居住质量成为居民追求目标
        1.1.3 密度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对象选取原则
        1.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 概念界定
        1.3.1 满意度
        1.3.2 居住小区
        1.3.3 密度及其相关指标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满意度相关研究
        1.5.2 居住满意度相关研究
        1.5.3 密度相关研究
        1.5.4 研究综述评价
    1.6 研究目标和方法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密度的概念与规划控制
    2.1 密度的概念
        2.1.1 密度的定量概念
        2.1.2 密度的定性研究
    2.2 密度的尺度
        2.2.1 区域与城市尺度
        2.2.2 街区与社区尺度
        2.2.3 地块与单元尺度
    2.3 密度的规划控制
        2.3.1 我国城市规划对密度的控制
        2.3.2 居住区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的控制
    2.4 密度指标的确定方法
        2.4.1 容积率的确定方法
        2.4.2 建筑密度的确定方法
        2.4.3 人口密度的确定方法
    2.5 国内外对密度指标的控制方法
        2.5.1 美国
        2.5.2 新加坡
        2.5.3 日本
        2.5.4 香港
    2.6 密度及其相关指标
        2.6.1 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的构成
        2.6.2 研究尺度的确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住小区的建设分析
    3.1 广州市居住小区概况
        3.1.1 广州城市发展概况
        3.1.2 广州市居住小区建设概况
    3.2 石牌村
        3.2.1 居民特征
        3.2.2 空间形态
        3.2.3 配套设施
    3.3 华侨新村
        3.3.1 居民特征
        3.3.2 空间形态
        3.3.3 配套设施
    3.4 五羊新城
        3.4.1 居民特征
        3.4.2 空间形态
        3.4.3 配套设施
    3.5 云景花园
        3.5.1 居民特征
        3.5.2 空间形态
        3.5.3 配套设施
    3.6 黄石花园
        3.6.1 居民特征
        3.6.2 空间形态
        3.6.3 配套设施
    3.7 猎德花园
        3.7.1 居民特征
        3.7.2 空间形态
        3.7.3 配套设施
    3.8 居住小区的密度及其相关指标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居住小区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4.1 居住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4.1.1 满意度模型的借鉴
        4.1.2 居住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4.2 居住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与依据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 量化方法
    4.3 调查设计
        4.3.1 调查方式
        4.3.2 问卷设计
    4.4 居住满意度分析
        4.4.1 样本分析
        4.4.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3 居住满意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满意度的居住小区密度及相关指标分析
    5.1 不同密度指标居住小区的满意度分析
        5.1.1 密度指标与居住满意度的相关性
        5.1.2 密度指标的推演
        5.1.3 居住满意度的比较
    5.2 单一密度指标相同的居住小区的满意度对比分析
        5.2.1 容积率相同的居住满意度对比
        5.2.2 人口密度相同的居住满意度对比
        5.2.3 建筑密度相同的居住满意度对比
    5.3 密度及其相关指标与满意度观测指标的分析
        5.3.1 确定与满意度观测指标相关联的密度及相关指标
        5.3.2 相关性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满意度与密度指标没有显着的关联
        6.1.1 理论角度分析
        6.1.2 从实证角度分析
    6.2 密度指标与使用者居住需求相匹配
        6.2.1 从理论角度分析
        6.2.2 从实证角度分析
    6.3 密度及其相关指标与满意度观测指标的关联
    6.4 相关建议
        6.4.1 密度指标的确定要与地方性的发展情况相匹配
        6.4.2 居住区设计中,相关指标也要综合考虑
创新与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9)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商品住宅客户满意度实证研究 ——以沈阳市DH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客户满意度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客户满意度的内涵
        2.1.2 客户满意度相关理论
    2.2 客户满意度相关模型
        2.2.1 四分图模型
        2.2.2 KANO模型
        2.2.3 层次分析法模型
        2.2.4 模型比较
        2.2.5 客户满意度指数模型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房地产客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3.1 结构方程概述
        3.1.1 结构方程的概念
        3.1.2 结构方程的优点
        3.1.3 结构方程的实施步骤
    3.2 模型建立
        3.2.1 客户满意度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的结合
        3.2.2 潜在变量及观测变量的确定
        3.2.3 潜在变量间的假设关系及路径
    3.3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3.3.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2 信度分析
        3.3.3 效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客户满意度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AMOS20.0简介
    4.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模型设定及验证
        4.3.1 模型设定
        4.3.2 模型验正
    4.4 模型结果及解释
    4.5 客户满意度指数的计算
    4.6 不同周期客户满意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分析
    5.2 相关建议
        5.2.1 企业形象
        5.2.2 质量感知
        5.2.3 区位因素
        5.2.4 价值感知
        5.2.5 服务感知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房地产企业住宅客户满意度调查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中村改造的现实困境
        1.1.2 城中村改造是郑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中村(Urban Village)
        1.3.2 安置区(Resettlement Area)
        1.3.3 后评价(Post-Evaluation)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城中村相关研究
        2.1.1 国外城中村研究
        2.1.2 国内城中村研究
    2.2 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国外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2.2 国内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3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
        2.3.1 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
        2.3.2 城中村改造评价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
    3.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构建
        3.1.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必要性
        3.1.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涵义
        3.1.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内容
        3.1.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关键点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3.2.4 评价指标确定
    3.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释义和评分标准
        3.3.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
        3.3.2 社会效果后评价
        3.3.3 经济效果后评价
        3.3.4 环境效果后评价
    3.4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后评价体系权重
        3.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3.4.2 后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4.3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
    3.5 模糊综合评价的构建
        3.5.1 评价方法选取
        3.5.2 模糊综合后评价法步骤
        3.5.3 评分结果百分制得分
        3.5.4 模糊判断矩阵及综合得分的确定
        3.5.5 聚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2003-2006 年)
    4.1 改造背景
        4.1.1 城中村人居环境形态问题制约郑州城市发展
        4.1.2 先进地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4.2 改造政策和特点
        4.2.1 相关政策
        4.2.2 政策特点分析
        4.2.3 改造计划安排
    4.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4.3.1 数据采集
        4.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4.3.3 指标结果统计
        4.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4.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4.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4.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4.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4.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4.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4.5 改造效果反思
        4.5.1 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
        4.5.2 缺少公益用房和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
        4.5.3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
        4.5.4 村民经济收入趋于单一,房租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2007-2008 年)
    5.1 改造背景
        5.1.1 郑州发展战略调整
        5.1.2 城市建设需要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
        5.1.3 第一阶段改造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5.2 改造政策和特点
        5.2.1 相关政策
        5.2.2 政策特点分析
        5.2.3 改造计划安排
    5.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5.3.1 数据采集
        5.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5.3.3 指标结果统计
        5.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5.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5.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5.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5.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5.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5.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5.5 改造效果反思
        5.5.1 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
        5.5.2 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满意度低
        5.5.3 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
        5.5.4 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依然滞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2009-2011 年)
    6.1 改造背景
        6.1.1 郑州城市发展向外延与内涵相结合转变
        6.1.2 房地产市场发展刺激存量用地开发
        6.1.3 城中村改造现实困境需要进行调整
    6.2 改造政策和特点
        6.2.1 相关政策
        6.2.2 政策特点分析
        6.2.3 改造计划安排
    6.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6.3.1 数据采集
        6.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6.3.3 指标结果统计
        6.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6.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6.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6.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6.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6.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6.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6.5 改造效果反思
        6.5.1 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置不够灵活
        6.5.2 景观绿化效果较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
        6.5.3 改造过程公众参与度较低
        6.5.4 拆迁安置标准存在区域差异,补偿金使用没有合理规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2012-2017 年)
    7.1 改造背景
        7.1.1 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环境
        7.1.2 城中村纳入郑州棚户区改造范围
    7.2 改造政策和特点
        7.2.1 相关政策
        7.2.2 政策特点分析
        7.2.3 改造计划安排
    7.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7.3.1 数据采集
        7.3.2 评价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7.3.3 指标结果统计
        7.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7.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7.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7.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7.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7.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7.4.5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7.5 改造效果反思
        7.5.1 社会性问题突出
        7.5.2 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
        7.5.3 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
        7.5.4 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8.1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不同阶段的共性问题
        8.1.1 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
        8.1.2 自上而下改造,公众参与度较低
        8.1.3 社会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8.1.4 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少制度保障
    8.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新定位
        8.2.1 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认识
        8.2.2 改造目标应向多元体系转变
        8.2.3 郑州城中村改造的方向
    8.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策略
        8.3.1 建立多元竞争的城中村改造市场
        8.3.2 规划和建设满足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
        8.3.3 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地域文化
        8.3.4 提升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
        8.3.5 提高村民素质,促进公众参与
    8.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制度保障
        8.4.1 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
        8.4.2 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8.4.3 完善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机制
        8.4.4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8.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1/3住宅用户不满住宅质量与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万柏林区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研究[D]. 张慧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QFD理论在住宅项目功能定位决策过程中的应用[D]. 王玥. 山东大学, 2020(12)
  • [3]绿色住宅住户满意度评价研究[D]. 徐博闻.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D]. 项秋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降价减负形势下的两部制电价优化策略研究[D]. 付成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物业管理行业责任边界问题研究[A]. 闻立达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物业管理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汇编(2016-2018), 2019
  • [7]基于满意度的居住小区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研[D]. 殷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商品住宅客户满意度实证研究 ——以沈阳市DH项目为例[D]. 李杰.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D]. 王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1/3的住宅用户对住宅质量和服务不满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