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LiSAF 激光在组织自发荧光光谱中的应用

Cr:LiSAF 激光在组织自发荧光光谱中的应用

一、Cr:LiSAF激光在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研究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黎远鹏[1](2019)在《基于荧光高光谱成像和机器学习的胃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gastric cancer,GC)早期的及时诊断可有效减少胃癌发病率和降低死亡率。目前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方法尚存在主观性强、检验程序繁琐、耗时、易漏诊等缺点。因此,探索一种客观、快速、准确的胃癌早期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本文探讨了荧光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建模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采集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4集团军医院消化内科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患者的120例离体胃黏膜组织样品,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分为3组,其中非癌前病变组53例、癌前病变组35例和胃癌组32例。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思路为:首先,采用荧光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胃黏膜组织样品的荧光光谱图像(450-680 nm),图像经过二值化后获取感兴趣的区域,并随机提取100个像素点的荧光光谱,通过荧光光谱分析非癌前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的荧光成分差异及变化;然后,通过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结合光谱特征建立胃癌早期诊断(包括非癌前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模型;其次,采用空谱联合分类方法融合光谱和空间信息,并通过人工提取空谱联合后的“空间+光谱”特征结合集成学习建立胃癌早期诊断模型,并与集成学习结合光谱特征建模进行比较;最后,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识别提取空谱联合后的“空间+光谱”特征建立胃癌早期诊断模型。光谱分析及机器学习建模结果如下:(1)荧光光谱分析结果:在胃癌组织中496 nm的荧光峰较强,640 nm和670 nm的荧光峰较弱,可能是恶性组织中吡哆醛磷酸“席夫”碱浓度、血卟啉IX浓度代谢异常所致;546nm对应生物体类脂中的磷脂发出的荧光,荧光发射峰强度非癌前组>癌前病变组>胃癌组,磷脂的代谢异常反映了病变发展的严重程度;这些差异表明肿瘤转化过程中组织中荧光团组成的变化。这些内源性荧光物质可作为光谱生物标志物,用于区分非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及胃癌。但受组织成分空间分布差异、个体差异及仪器噪声等影响较大,荧光光谱重叠较为严重,可能容易产生误判。(2)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partial-least-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建模结果:PLS-DA结果表明,非癌前病变组与癌前病变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81.2%,79.8%,86.3%;非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87.5%,87.5%,89.9%;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82.1%,95.3%,76.4%。SVM结果表明,非癌前病变组与癌前病变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2.8%,94.0%,90.9%;非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5.6%,96.5%,94.3%;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4.9%,94.7%,95.8%。SVM建立的胃癌早期诊断模型的准确率都在92%以上,效果明显优于PLS-DA。(3)基于集成学习(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的建模结果:基于XGBoost结合空谱联合分类建模的结果表明,非癌前病变组与癌前病变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2.0%,90.6%,93.4%;非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1.5%,90.3%,92.5%;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1.3%,90.5%,92.1%。基于XGBoost结合光谱分类建模的结果表明,非癌前病变组与癌前病变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1.6%,88.4%,90.4%;非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5.8%,88.4%,92.7%;癌前病变组与胃癌组的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分别为:93.9%,93.6%,93.7%。XGBoost建立的胃癌早期诊断模型的准确率都在91%以上,但空谱联合分类模型相比光谱分类模型没有较大改善。(4)基于深度学习(Res Net-34)算法的建模结果:基于Res Net-34结合空谱联合分类方法的建模结果表明,非癌前组、癌前病变组、胃癌组总的准确率为96.5%,特异性分别为:96.0%,97.3%,96.7%。灵敏度分别为:97.0%,96.3%,96.6%。比较可知:非线性模型(SVM/XGBoost/Res Net-34)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优于线性模型(PLS-DA),说明受仪器、环境、个体差异等影响,光谱及图像数据都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效应,而非线性模型能更加有效的提取到与病变相关的类别信息;相比于传统机器学习和集成学习,深度学习的建模效果更好。因此,通过荧光高光谱成像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的胃癌早期鉴别模型,可为胃癌早期诊断提供更好的参考信息,并且通过深度学习结合空谱联合分类方法建模可有效提高胃癌早期的诊断准确率,有望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

冯伟[2](2019)在《组织光透明成像活体评估糖尿病诱导小鼠皮肤结构与血管功能紊乱》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会诱导微血管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皮肤的改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会在糖尿病发病前期出现,且与其它内部器官的并发症有关。而皮肤是外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典型而丰富的微脉管,因其易于检测,或可作为有效的研究耙点。因此,评估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皮肤结构及微血管功能变化非常重要,但现有的研究多在离体水平开展。光学成像技术为在体监测血管功能响应、获取组织结构特征提供重要工具,但生物组织的高散射特性限制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从而降低组织光学成像的性能,如成像的对比度、分辨率等。近年发展起来的组织光透明技术能克服组织的高散射,有效提高活体光学成像质量,有望为活体评估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结构及血管功能变化提供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的工作正是围绕以上问题而展开的。主要内容如下:(1)活体皮肤光透明方法研究:基于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分析链状糖醇分子与环状糖类分子的皮肤光透明潜能,发现分子有效覆盖表面积较大的环状糖类分子具有更好的皮肤光透明潜能;进一步对单糖和二糖分子进行比较,发现二糖的光透明潜能更优;而其中的蔗糖应用于活体皮肤时,表现出优异的在体皮肤光透明效果,由此建立了基于蔗糖的皮肤光透明方法。(2)基于查找表的高光谱血氧分析方法研究:发展了基于查找表的高光谱成像血氧分析方法,与皮肤光透明方法结合,实现缺氧刺激下皮肤血管血氧功能响应的动态监测;与常用的血氧分析方法相比,基于查找表的高光谱血氧分析方法因考虑了生物组织的结构特征与光学特性,而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得组织中的血氧代谢信息。(3)I型糖尿病诱导的皮肤血管功能紊乱的在体评估:将活体组织光透明技术与激光散斑/高光谱双模成像系统结合,实现糖尿病发展不同阶段皮肤血管的血流与血氧响应变化的动态监测,发现糖尿病诱导皮肤血氧异常响应要早于血流。进一步地,与糖尿病诱导皮层血管功能响应异常进行比较,发现皮层血流与血氧响应异常与皮肤血氧异常响应几乎同时发生。在此基础上,从血管平滑肌的肌蛋白轻链的磷酸化水平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来探究血流、血氧响应异常的原因。(4)I型糖尿病诱导的皮肤血管渗透性及皮肤结构变化的定量评估:以伊文思蓝为指示剂,借助光透明皮窗,建立了基于光谱成像的方法来活体定量评估血管渗透性变化。活体评估了糖尿病与正常小鼠皮肤血管渗透性,结果表明糖尿病会引起皮肤血管渗透性的增加。利用双光子显微镜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的背部皮肤成像,比较分析其二次谐波和自体荧光信号强度。发现糖尿病小鼠背部皮肤胶原的二次谐波信号强度显着降低,自体荧光强度显着增加。进一步,利用纹理特征分析方法对二次谐波图像进行定量分析,评估了糖尿病与正常小鼠皮肤胶原的形态和分布差异,其结果与组织学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纹理特征分析方法可有效的定量评估活体皮肤组织中胶原分布变化。本研究发展的组织光透明成像方法,为在体水平监测皮肤结构及血管功能响应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在体评估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皮肤结构及血管功能响应,对理解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功能紊乱、及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韦仲[3](2018)在《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的研制及在胃粘膜疾病诊断的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我国的胃癌发病率位于全球第5位,死亡率位于第6位,疾病负担严峻,胃癌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胃癌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着上升,胃癌的预后与分级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对胃癌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胃癌诊断技术包括普通胃镜、超声胃镜、CT、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等,胃癌的确诊依靠病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依赖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的临床经验,而且胃镜下取组织活检有出血、穿孔等风险。在普通胃镜的基础上建立实时、无损、客观、精准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应用潜力。拉曼光谱是一种基于光子非弹性散射的振动光谱,能在分子水平上反映出物质分子组成、结构和含量等信息。正常的胃黏膜组织具有典型的拉曼波峰,而胃癌组织的拉曼光谱与正常组织有较大的差异,结合化学计量法可以准确地鉴别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拉曼光谱用于胃癌的诊断研究已经有十余年,研究手段包括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显微拉曼光谱和光纤拉曼光谱等。既往研究的结果均从不同角度证实了拉曼光谱能够鉴别胃正常组织和胃癌组织,为将拉曼光谱技术推向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但以往的研究方法均是进行离体胃组织的检测,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为了能够在体观察,实时获取不同胃粘膜组织的拉曼光谱变化进行诊断,本课题组探索并研制了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目的:将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应用于临床胃癌检测,可实现胃癌的早期、无创、快速诊断,目前国内尚无设计和研发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自主研制初步的便携拉曼胃镜探头,并用于检测不同胃粘膜组织的拉曼光谱,初步探讨该设备对胃癌诊断的可行性,为更进一步研制开发拉曼胃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①研制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由785nm半导体激光发射器、传导光纤、自主研发设计的光纤探头、微型光谱仪、载物台及安装光谱分析软件的电脑组成;②分别利用便携拉曼胃镜探头和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采集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的拉曼光谱,对光谱进行预处理,比较正常组织和胃癌组织拉曼光谱间的差异,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从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来评价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的诊断效能。结果: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理论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调试,本课题组独立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一套便携拉曼胃镜探头,但由于材料及设备的限制,该设备可以快速进行离体胃组织标本拉曼光谱采集,尚不能通过胃镜进行活体检测,设备的精细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②便携拉曼胃镜探头可同显微拉曼光谱仪一样,能够获取丰富的待测组织拉曼光谱,且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拉曼光谱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所有的光谱数据经过平滑、去荧光和归一化处理后,进行PCA-LDA分析均能够较好地区分出正常组织和胃癌组织,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2.1%、91.07%、87.5%。结论:本课题自主研发的便携拉曼胃镜探头可获取丰富的胃黏膜组织拉曼光谱,且正常组织和胃癌组织的拉曼光谱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借助于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结合化学计量法能够快速、有效地鉴别胃癌组织;但该设备尚不能通过胃镜进行活体检测,在该设备的基础上仍需要进行精细化后可与普通胃镜相结合,从而实现胃黏膜疾病的在体诊断。本课题的工作为下一步研发应用于临床的拉曼胃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林多[4](2018)在《基于拉曼光谱新技术的鼻咽癌无创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咽癌是一种源于鼻咽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我国耳鼻喉恶性肿瘤的主要癌种。由于其解剖位置隐蔽,并且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转移性,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目前,鼻咽镜活检结合组织病理分析的诊断方法具有侵袭性和无法避免的主观依赖性,很难对微小的局部病变做出准确的诊断。本论文利用具有分子检测能力的拉曼光谱技术对鼻咽癌患者生化样本开展研究,挖掘与鼻咽癌发生相关的生化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利用非标记SERS技术对鼻咽癌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液开展研究,挖掘不同分期鼻咽癌患者血液中生化成分的特异性变化,对早期T分期和正常样本进行理想的区分。另外,借助于新颖的Lasso-PLS-DA算法,可避免无用信息和噪声信息的干扰,对不同分期样本之间进行区分判别,进一步提高SERS技术的肿瘤分期诊断效能。第二、搭建一套大光斑快速拉曼检测系统,对鼻咽癌血液进行检测分析,相较于商业化的拉曼检测仪,该系统在检测时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符合临床样本实时检测的要求,该系统的搭建有望对拉曼光谱技术的临床转化提供有益的探索。第三、利用具有内标功能的SERS基底与SERS标签分子成功对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循环肿瘤DNA进行定量检测。所使用的内标与标签分子的拉曼信号均是处于“静默区”,不会受到待测DNA以及其他生物信号的干扰,可极大提升定量检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第四、利用非标记SERS技术对鼻咽癌患者的唾液开展研究,同时为了避免唾液样本中外源性物质对有效物质的干扰,提出一种快速、简便的基于醋酸纤维薄膜的唾液蛋白纯化方法,并将该方法与SERS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唾液样本拉曼信号的重复性,能对鼻咽癌唾液样本进行初步判别。第五、利用自组装激光光镊拉曼检测系统,捕获鼻咽癌细胞和正常鼻咽部细胞,并对其进行拉曼光谱测试。该系统能实现在细胞生理环境下的活细胞测试,相应的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癌细胞的真实状态,可为基于细胞的肿瘤检测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第六、研制一套集成4种检测模式的内窥系统,包括白光成像、自体荧光成像、反射光谱检测和拉曼光谱检测,对鼻咽癌活体组织进行实时检测。通过联用高灵敏度的荧光成像和高特异性的光谱检测技术,该系统能全面地探测与鼻咽癌发生相关的生化分子的特异性变化,有望发展一种快速、客观、微创的鼻咽癌筛查新方法。本论文紧跟国际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结合临床鼻咽癌诊断迫切需求,发展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新方法和新系统,对鼻咽癌血液、唾液、细胞、组织开展研究,探索一种无损、快速、客观、准确的鼻咽癌检测新方法。

朱海华[5](2015)在《龋病相关微生物及龋损组织自体荧光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龋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口腔常见疾病,我国患龋率高达90%以上。随着口腔保健意识的增强,龋齿风险评估和早期检测成为口腔临床医学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从自体荧光光谱技术角度展开研究,为无创、准确、可定量的光学诊断技术应用于龋病精确化防控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及结果:①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6种龋病相关微生物逐一进行光谱表征参数分析,发现6种龋病相关微生物在随着激发波长的递增,发射波出现了红移的现象;6种龋病相关微生物在350nm激发波长下,均存在436+4nm的特征荧光峰位值,提示此特征荧光来自于非卟啉物质。加血培养促进了龋病相关微生物的自体荧光代谢环境,微生物浓度与荧光强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②通过模拟口腔环境,形成不同致龋强度的人工菌斑,测试获得菌斑荧光光谱表征参数。结果显示培养第8天,1%蔗糖浓度组的菌斑溶液荧光强度高于其他蔗糖浓度组(P<0.05)。部分实验组荧光强度第8天高于第4天(P<0.05);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设立了牙釉质片微硬度下降百分比、细菌粘附度与荧光参数的函数关系。③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获得不同龋损程度离体牙在405nm波长激发下的荧光光谱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荧光光谱面积比率值P与龋齿检测仪DD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085)。分析了不同激光功率和不同检测部位对荧光光谱表征参数的影响。④在健康及不同龋损程度离体牙的荧光光谱特征参数基础上,分析了龋损等级与荧光面积比率值的关系(P<0.01),龋损等级与主波长的关系(P<0.01),荧光面积比率值α与荧光图像分量比率p的关系(P<0.01),根据ROC分析方法获得了荧光图像分量比率β的龋损分级标准。结论:本文探索了龋病相关微生物、人工菌斑、健康及不同龋损程度牙体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通过荧光强度对口腔微生物进行定量化分析是可行的;研究了人工牙菌斑的荧光光谱表征性参数与其致龋性的关系;设立了基于龋损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参数的荧光光谱面积比率值、荧光图像分量比率值,为基于自体荧光技术的龋活跃性评价和龋损分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期的龋齿检测仪研发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

段艳春[6](2013)在《自体荧光内镜试验仪组合光源系统的改进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设计一个高稳定度的405nm功率最大可达100mv的半导体激光光源组件用于白体荧光检验实验仪的激发光源。2)设计一个三通路反射式的混合光源以方便用于自体荧光的内镜实验方法1)光源控制电路设计:采用PROTEL软件设计,将设计好的软件提供给产家加工,手工组装和调试。2)光学器械的组合与调试:405nm激光组件采用准直镜光学机构和光纤的组合,配合对焦调试,和EPP2000光谱检测仪进行较准,和电脑AD采集。3)光学与机械的设计:机械的平面设计Autocad2004,结构设计用Solidwork2013软件,光学的仿真用TracePro7.0软件4)实验分析:通过Epp2000光谱仪来检验设计的405nm波长的峰值特性。收集病变手术后的病理组织,利用设计的小型自体荧光内镜模拟实验仪对组织物荧光反应特性分析研究,同时对照参考文献进行理论分析得到更为理想的实验工作参数。5)临床验证:收集结肠癌手术后的癌组织标本用于实验。将加工好的光源组件替代原光源。与摄像头相结合,进行几种不同光源情况下的实际结肠癌标本观测,与自然光下对比。结果完成了一个波长405nm,功率最大可达100mv的半导体激光光源组件的设计和一个三通路反射式的混合光源的设计,通过模拟仿真和用仪器实测对参数特性进行了检验。用三通路反射式的混合光源系统作为自体荧光的激发和照明光源进行了结肠癌手术组织标本的自体荧光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365nm和375nm的激发光下,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有明显的不同,癌变组织为暗红色,正常组织为白色,提高了辨别的效果;LED白光光照下颜色鲜艳自然,各参数合格,达到了设计目标。结论设计了405m半导体激光组件,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功率可调,性能稳定性,扩展了原早期结肠癌自体荧光检测仪的功能。三通路反射式的混合光源的设计通过结肠癌组织实物观测和对照能达到实用的要求,是一成功的设计。

张磊[7](2012)在《RB荧光光谱法辅助诊断口腔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口腔癌的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的监测是口腔癌防治的重要途径。临床常见的辅助诊断方法,甲苯胺蓝染色法和刷拭活检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假阳性率较高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近来发现,孟加拉红(RB)能与病变组织特异性地结合,有效地探查到早期口腔癌症病变的发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提高RB染色法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我们利用荧光光谱技术与其结合,旨在提出由RB介导的荧光光谱诊断法辅助诊断不同阶段口腔癌癌前病变的量化诊断标准,并评价其可行性。我们应用光谱诊断装置分别记录Ⅰ、Ⅱ、Ⅲ、Ⅳ4组动物模型的自体荧光光谱和染色后荧光光谱,计算诊断系数K,定义为K=IRB/Iauto。其中IRB表示组织中RB的荧光强度,Iauto表示自体荧光强度。经统计学分析,4组K值具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诊断标准为:正常,K≤8.913;单纯增生,8.913<K≤41.924;轻度异常增生,41.924<K≤70.791;中重度异常增生,K>70.791。RB荧光光谱诊断标准与组织病理结果比较,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因此,RB介导的荧光光谱诊断法能够有效区分正常、单纯增生、轻度异常增生和重度异常增生的组织,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梁会娟[8](2011)在《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上转换激光、三维立体显示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红外激光激发的上转换材料作为生物荧光标记使用具有无自体荧光干扰、对生物体无损伤、在组织中穿透性好等优点。本文针对氧化物和氟化物纳米晶的上转换荧光增强、光谱扩展以及生物荧光标记应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开展了Y2O3纳米晶的上转换荧光增强工作。为了增强氧化物纳米晶Y2O3:Yb3+/Er3+的上转换发光,在合成的过程中掺杂了Li+离子,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强Er3+离子的可见上转换发光,同时也使其紫外的上转换发光得到显着增强。在掺杂Li+离子的基础上掺杂Zn2+离子,可以使上转换发光得到进一步增强。稳态速率方程的分析表明导致上转换发光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中间态能级寿命的延长。而寿命的延长是由于掺杂改变了稀土离子周围的晶体场环境,减少了晶体表面的悬键,使无辐射弛豫作用减弱。开展了NaYF4纳米晶的合成以及强度增强工作。利用水热、油热等方法合成了不同形貌和尺寸的NaYF4纳米离子,纳米粒子尺寸的增大会使其比表面积变小,无辐射弛豫减少,进而会使上转换发光增强。通过增加NaYF4:Yb3+/Tm3+纳米晶中Yb3+离子的掺杂,可以增加纳米晶对970 nm激发光的吸收,最终可以使Tm3+离子的近红外、可见以及紫外的上转换发光都得到显着增强。稳态速率方程以及时间分辨光谱的测量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研究了Tb3+离子和Eu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利用Yb3+离子的合作敏化过程,在NaYF4纳米晶中首次激发出不能直接吸收970 nm激光的稀土离子Tb3+的上转换发光,观察到Tb3+离子5D4和5D3能级的上转换发光。稀土离子Tb3+的红、绿、蓝三色上转换发光来源于同一长寿命能级5D3,这对于组织光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用532 nm的激光首次在Y2O3和NaYF4基质材料中激发出Eu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结合下转换光谱的和激发光谱的分析,确定了532 nm激光激发下Eu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过程。开展了适合生物荧光标记使用的纳米粒子的的合成以及大鼠活体成像和细胞成像试验。通过在NaYF4;Yb3+/Ho3+纳米晶中加入Eu3+离子或者Ce3+离子,利用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可以调节Ho3+离子的绿光和红光发射的比值,进而得到适合作为生物荧光标记使用的纳米粒子,此方法提供了一种调节设计稀土离子上转换光谱的思路。通过大鼠活体成像试验证明了上转换纳米粒子跟传统染料荧光标记和量子点相比,具有无自体荧光干扰、无背景等诸多优点;利用经过表面功能化修饰的纳米粒子键连HeLa癌细胞,并进行荧光成像的实验证实了此纳米粒子在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价值。

刘东非[9](2006)在《激光照射下组织漫反射光谱与自体荧光光谱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激光在人体组织中的传输理论,组织漫反射理论对光学诊断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探讨激光照射下组织漫反射光谱与组织自体荧光光谱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漫反射近似理论,推导组织表面的空间分辨局部漫反射光的稳态解析式,利用人体组织典型的光学特性参数,计算出组织漫反射近似的结果。通过漫反射光谱所含信息来消除组织对自体荧光散射和吸收的影响,从而提取组织的固有荧光光谱。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组织的荧光失真因数曲线,找出正常和癌变组织的漫反射光谱与自体荧光光谱间的关系。结果:推导了组织表面的空间分辨局部漫反射光的稳态解析式,漫反射近似理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拟合的漫反射光谱可用与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间接测量,并发现了组织荧光失真因数曲线和漫反射光谱曲线基本相同,并以正常和癌变组织的漫反射光谱来校正自体荧光光谱。结论:漫反射理论成立所需要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应用它来进行组织光学特性测量的反演运算。因此,在要求严格和精确的场合,需要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数据。为此可以建立一种与蒙特卡罗方法精度相当的解析表达式,在实际应用中简单而快捷地反演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正常和癌变组织的漫反射光谱和荧光失真因数曲线有较好的符合,可以认为漫反射光谱是荧光失真因数曲线的较好的近似,正常和癌变组织漫反射光谱可校正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

李异凡[10](2006)在《激光诱导荧光诊断大肠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的激光诱发自体荧光光谱特征,确立激光诱发自体荧光(LIAF)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的判断依据。探讨应用激光诱发荧光(LIF)光谱方法诊断大肠癌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大肠癌手术标本56例,使用三倍频YAG激光(波长370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测定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的激光诱发荧光光谱。56例大肠癌手术标本共测定120条光谱曲线,其中正常组织57条、癌组织63条。每个测定点经标记后均行病理检查。根据正常大肠组织和癌组织的激光诱发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寻找能够区分它们的光谱差异,得出判断依据,并与病理结果比较评价其判断结果。 结果:1、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的主峰位置不同,大肠癌组织主峰位置(466.67±6.12)较正常大肠组织(458.66±4.87)向右偏移(P<0.05);2、正常大肠组织的主峰荧光强度(1296.46±108.32)大于大肠癌组织(472.23±76.58),P<0.05;3、正常大肠组织主峰与次峰强度的落差明显大于大肠癌组织;正常大肠组织主次峰强度比值(I460/I505)(2.07±0.96)明显大于大肠癌组织(1.34±0.37),P<0.01;4、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组织的区分:主峰波长λ≥462.04nm,荧光强度比值I460/I505≤1.41为癌。与病理结果比较,以

二、Cr:LiSAF激光在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研究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r:LiSAF激光在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研究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荧光高光谱成像和机器学习的胃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简称及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癌前病变
    1.4 胃癌早期诊断研究现状
        1.4.1 临床检测方法
        1.4.2 新型检测方法
    1.5 荧光高光谱成像
        1.5.1 荧光高光谱成像系统简介
        1.5.2 荧光高光谱成像的应用
    1.6 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
        1.6.1 机器学习方法
        1.6.2 空谱联合分类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分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仪器及图像采集
    2.3 方法原理
        2.3.1 荧光光谱原理
        2.3.2 光谱校准
    2.4 内镜及病理诊断
    2.5 光谱分析
        2.5.1 光谱获取
        2.5.2 高斯拟合光谱分析
        2.5.3 二阶导数光谱分析
        2.5.4 误差来源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荧光光谱结合传统机器学习的胃癌早期诊断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原理
        3.2.1 Partial-Least-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
        3.2.2 Support Vector Machine
        3.2.3 模型参数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本集寻优
        3.3.2 偏最小二乘判别建模结果
        3.3.3 支持向量机建模结果
        3.3.4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空谱联合分类方法结合集成学习的胃癌早期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方法原理
        4.2.1 决策树
        4.2.2 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4.2.3 空谱联合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空谱联合分类的建模结果
        4.3.2 基于光谱分类的建模结果
        4.3.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结合空谱联合分类方法的胃癌早期诊断研究
    5.1 引言
    5.2 方法原理
        5.2.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2.2 深度残差网络
        5.2.3 空谱联合原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空谱联合结果
        5.3.2 深度残差网络建模结果
        5.3.3 参数寻优及预测结果
        5.3.4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清单
致谢

(2)组织光透明成像活体评估糖尿病诱导小鼠皮肤结构与血管功能紊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对皮肤及其血管功能的影响
    1.2 皮肤结构与血管功能研究的成像方法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活体皮肤光透明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糖与糖醇皮肤光透明潜能的比较
    2.3 单糖与二糖皮肤光透明潜能的比较
    2.4 分析与讨论
    2.5 小结
3 基于查找表的高光谱血氧分析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基于查找表的高光谱血氧分析方法的建立
    3.3 皮肤光透明结合高光谱成像监测皮肤血管的血氧响应
    3.4 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4 糖尿病诱导皮肤血管功能紊乱的活体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2 监测T1D诱导的皮肤血管功能响应变化
    4.3 监测T1D诱导的皮层血管功能响应变化
    4.4 定量评价T1D诱导的皮肤与皮层血管功能响应的异常
    4.5 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5 糖尿病诱导皮肤结构及血管渗透性变化的活体评估
    5.1 组织光透明成像评价T1D对皮肤血管渗透性的影响
    5.2 定量评价T1D对皮肤结构的影响
    5.3 分析与讨论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本文主要使用的英文缩写

(3)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的研制及在胃粘膜疾病诊断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胃癌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及诊断进展
    1.1 我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胃癌的病因学
    1.3 胃癌的诊断技术进展
第二章 拉曼光谱应用于胃癌诊断的理论基础
    2.1 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
    2.2 拉曼散射技术的经典解释
    2.3 拉曼光谱的特征
    2.4 拉曼光谱技术的特点
    2.5 影响生物组织样品拉曼光谱的因素
    2.6 拉曼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
    2.7 拉曼光谱在胃癌在体诊断方面的探索
    2.8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的研制
    3.1 工作原理
    3.2 系统组成
第四章 便携拉曼胃镜探头在胃癌检测的应用评价
    4.1 研究对象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基于拉曼光谱新技术的鼻咽癌无创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鼻咽癌及其诊断技术简介
    1.2 拉曼光谱技术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简介
    1.3 拉曼光谱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
    1.4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鼻咽癌检测研究现状及挑战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鼻咽癌患者血液SERS光谱检测研究
    2.1 基于血液SERS检测技术的鼻咽癌分期诊断研究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讨论分析
        2.1.5 本节小结
    2.2 基于Lasso-PLS-DA算法的鼻咽癌分期诊断研究
        2.2.1 前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基于大光斑快速拉曼光谱系统的鼻咽癌血液SERS光谱研究
        2.3.1 前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第三章 基于SERS技术的鼻咽癌患者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定量检测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具有内标功能的SERS基底制备
        3.2.2 DNA定量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鼻咽癌患者唾液SERS光谱检测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唾液样本的收集
        4.2.2 银纳米胶体的制备
        4.2.3 唾液蛋白的提纯和SERS光谱检测
        4.2.4 数据处理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激光光镊拉曼光谱技术的鼻咽癌细胞检测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细胞的准备
        5.2.2 激光光镊拉曼系统及细胞拉曼光谱测试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光谱检测技术的鼻咽癌活体组织检测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受试者信息
        6.2.2 系统简介与测试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白光成像和自体荧光成像
        6.3.2 拉曼光谱和反射光谱
        6.3.3 诊断统计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创新性成果
    7.2 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附录 名词缩写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龋病相关微生物及龋损组织自体荧光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技术
    1.3 牙体硬组织光学表征研究现状
    1.4 龋病相关生物膜荧光特征研究现状
    1.5 基于自体荧光效应龋齿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6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龋病相关微生物荧光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人工牙菌斑荧光特征及其与致龋性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自体荧光光谱参数的龋病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色度学及荧光成像技术的早期龋病定量化诊断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摘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自体荧光内镜试验仪组合光源系统的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自体荧光检测的原理
    1.2 自体荧光检测的意义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设计的内容
2. 自体荧光大肠癌早期诊断实验仪激光光源的设计
    摘要
    2.1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2.2 半导体激光器的P-I特性
3. 半导体激光光源的电路设计
    3.1 设计目的
    3.2 设计方法
    3.4 电路说明
4. 功能的检测和结果
    4.1 驱动电路制作
    4.2 加工后的图与说明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 可用于荧光内镜的三通路反光式混合光源的仿真设计
    摘要
    引言
    5.1 光束耦合原理
    5.2 计算机仿真
    5.3 散热原理
    5.4 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
    5.5 总结
6. 三通路反光式混合的复合光源组件的实体设计
    6.1 设计说明
    6.2 系统介绍
    6.3 实用的检测结果
7.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RB荧光光谱法辅助诊断口腔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口腔癌简介
    1.2 口腔癌前病变简介
    1.3 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的检查方法
        1.3.1 组织病理学检查
        1.3.2 物理检查
        1.3.3 活体染色法
        1.3.4 脱落细胞学技术
        1.3.5 光学诊断
2、前言
3、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器材
        3.1.3 实验动物
        3.1.4 相关计算机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相关制剂的制备和保存
        3.2.2 RB 光谱性质的测定
        3.2.3 荧光光谱诊断系统的建立
        3.2.4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5 在体荧光光谱的测定
        3.2.6 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分组
        3.2.7 光谱数据计算和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 RB 荧光光谱性质的测定
        4.1.1 RB 溶液吸收光谱的测定
        4.1.2 不同浓度 RB 溶液的光谱测定
    4.2 动物模型染色前后大体观察
        4.2.1 动物模型的诱导
        4.2.2 RB 染色前的大体观察
        4.2.3 RB 染色后的大体观察
    4.3 动物模型的自体荧光光谱和 RB 染色荧光光谱的测定
        4.3.1 自体荧光光谱的测定
        4.3.2 RB 染色荧光光谱的测定
    4.4 各组 RB 荧光光谱诊断系数 K 值的比较
    4.5 RB 荧光光谱诊断标准的确定
5、讨论
    5.1 口腔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
    5.2 光源
    5.3 荧光光谱诊断系数 K
    5.4 光谱诊断荧光剂 RB
    5.5 诊断标准的划分
    5.6 出现的问题
6、结论
7、致谢
8、参考文献
9、个人简历

(8)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稀土上转换发光理论
        1.2.1 稀土元素的能级结构和光谱
        1.2.2 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机制
    1.3 稀土上转换发光的发展现状
        1.3.1 稀土上转换材料在生物成像方面的研究
        1.3.2 稀土上转换材料在上转换光动力方面的研究
        1.3.3 稀土上转换材料在上转换激光器方面的研究
        1.3.4 稀土上转换材料在三维立体显示方面的研究
    1.4 稀土上转换发光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1 稀土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效率低
        1.4.2 稀土上转换材料的光谱单一
        1.4.3 稀土上转换研究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氧化物纳米晶中上转换荧光的增强
    2.1 引言
    2.2 Li~+掺杂增强Y_2O_3:Yb~(3+)/Er~(3+)的上转换发光
        2.2.1 样品的合成和表征
        2.2.2 Li~+掺杂对Y_2O_3:Yb~(3+)/Er~(3+)纳米晶形貌和相形的影响
        2.2.3 Li~+掺杂对Y_2O_3:Yb~(3+)/Er~(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
        2.2.4 Li~+掺杂对Y_2O_3:Yb~(3+)/Er~(3+)纳米晶中上转换发光机制的影响
        2.2.5 Li~+掺杂对Y_2O_3:Yb~(3+)/Er~(3+)纳米晶中Yb~(3+)、Er~(3+)能级寿命的影响
        2.2.6 Li~+掺杂对Y_2O_3:Yb~(3+)/Er~(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的增强机制
    2.3 Li~+-Zn~(2+)共掺杂增强Y_2O_3:Er~(3+)的绿色上转换发光
        2.3.1 Li~+-Zn~(2+)掺杂对Y_2O_3:Er~(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2.3.2 Li~+-Zn~(2+)掺杂对Y_2O_3:Er~(3+)纳米晶形貌和相形的影响
        2.3.3 Li~+-Zn~(2+)掺杂对Y_2O_3:Er~(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的机制的影响
        2.3.4 Li~+-Zn~(2+)增强Y_2O_3:Er~(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的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氟化物纳米晶中上转换荧光的增强
    3.1 引言
    3.2 通过改变尺寸以及相形增强上转换发光
        3.2.1 用水热合成NaLnF_4 纳米晶的方法
        3.2.2 制备条件对NaYF_4:Yb~(3+)/Er~(3+)尺寸形貌以及相型的影响
        3.2.3 不同尺寸、形貌以及相形的上转换发光光谱的比较
    3.3 通过改变掺杂离子的浓度增强上转换发光
        3.3.1 改变Yb~(3+)离子的掺杂浓度对NaYF_4:Yb~(3+)/Tm~(3+)纳米晶的尺寸、形貌以及相型的影响
        3.3.2 Yb~(3+)离子的掺杂浓度对NaYF_4:Yb~(3+)/Tm~(3+)的可见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3.3.3 NaYF_4:Yb~(3+)/Tm~(3+)的上转换发光的增强机制
        3.3.4 增加Yb~(3+)离子的掺杂浓度对NaYF_4:Yb~(3+)/Tm~(3+)的紫外上转换发光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稀土离子Tb~(3+) Eu~(3+)上转换荧光的研究
    4.1 引言
    4.2 稀土离子Tb~(3+)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
        4.2.1 NaYF_4:Yb~(3+)/Tb~(3+)样品的合成和表征
        4.2.2 近红外激光激发下NaYF_4:Yb~(3+)/Tb~(3+)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
        4.2.3 可见激光激发下NaYF_4:Tb~(3+)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
    4.3 稀土离子Eu~(3+)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研究
        4.3.1 样品的合成以及光谱表征
        4.3.2 稀土离子Eu~(3+)在NaYF_4 纳米晶中的上转换发光研究
        4.3.3 稀土离子Eu~(3+)在Y_2O_3 纳米晶中的上转换发光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氟化物纳米晶的光谱调节以及荧光成像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晶NaYF_4:Ho~(3+)/Yb~(3+)上转换发光的调节
        5.2.1 NaYF_4:Ho~(3+)/Yb~(3+)纳米晶中上转换发光的调节
        5.2.2 纳米晶NaYF_4:Ho~(3+)/Yb~(3+)中上转换发光的调节机制
    5.3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荧光成像研究
        5.3.1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在无背景活体成像中的应用
        5.3.2 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激光照射下组织漫反射光谱与自体荧光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组织光学研究
        1.2.1 组织中光传输理论研究
        1.2.2 组织光学参数研究
        1.2.3 组织光学参数测量理论及发展
    1.3 激光医学研究
第二章 生物组织漫反射光与光学特性参数
    2.1 组织漫反射光和组织光学特性参数
    2.2 组织光学内容
        2.2.1 漫射理论
        2.2.2 组织光学特性参数
        2.2.3 漫射光谱与光学特性关系
    2.3 研究状况
    2.4 展望
第三章 激光照射下人体组织漫反射光谱研究
    3.1 引言
    3.2 生物组织光学模型
        3.2.1 近似理论
        3.2.2 组织漫反射方程稳态解
    3.3 组织光学模型及其光学特性参数
    3.4 结果分析
    3.5 模型简化与拟合
第四章 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的恢复
    4.1 引言
    4.2 组织荧光传输理论
    4.3 组织本征荧光光谱研究
        4.3.1 荧光失真因数曲线
        4.3.2 组织本征荧光光谱的获得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激光诱导荧光诊断大肠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研究背景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激光诱发自体荧光光谱诊断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病历资料与标本取材
        1.3 荧光谱采集
        1.3.1 大肠癌自体荧光检测系统的定标
        1.3.2 光谱采集
        1.4 数据处理方法
        1.5 大肠癌组织判别依据的确立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
        2.3 大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区分
        2.3.1 主峰波长判据
        2.3.2 主次峰荧光强度比值判据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激光诱导5-ALA-原卟啉Ⅸ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标本收集
        1.4 荧光谱收集
        1.5 组织原卟啉Ⅸ的提取与定量检测
        1.5.1 组织原卟啉Ⅸ的提取
        1.5.2 提取液荧光分光检测
        1.5.3 组织原卟啉Ⅸ含量计算
        1.6 数据处理方法
    结果
        2.1 5-ALA的光敏作用
        2.2 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内5-ALA-PpⅨ浓度比较
        2.3 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组织药物荧光光谱特征
        2.4 区分大肠癌和正常大肠组织的判据
        2.4.1 主次峰强度比值判据
        2.4.2 药物峰判据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激光诱发荧光光谱诊断大肠癌的临床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临床资料
        1.3 荧光光谱收集
        1.4 数据处理方法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在体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的激光诱发荧光光谱特征
        2.3 在体大肠癌的判断依据及诊断评价
        2.3.1 主峰波长判据
        2.3.2 主次峰强度比值判据
        2.3.3 诊断评价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Cr:LiSAF激光在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研究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荧光高光谱成像和机器学习的胃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D]. 黎远鹏. 暨南大学, 2019(04)
  • [2]组织光透明成像活体评估糖尿病诱导小鼠皮肤结构与血管功能紊乱[D]. 冯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3]便携拉曼胃镜探头的研制及在胃粘膜疾病诊断的应用评价[D]. 韦仲.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2)
  • [4]基于拉曼光谱新技术的鼻咽癌无创检测研究[D]. 林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龋病相关微生物及龋损组织自体荧光表征研究[D]. 朱海华. 浙江大学, 2015(10)
  • [6]自体荧光内镜试验仪组合光源系统的改进设计[D]. 段艳春. 中南大学, 2013(05)
  • [7]RB荧光光谱法辅助诊断口腔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D]. 张磊.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2(01)
  • [8]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D]. 梁会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4)
  • [9]激光照射下组织漫反射光谱与自体荧光光谱研究[D]. 刘东非. 中南大学, 2006(06)
  • [10]激光诱导荧光诊断大肠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初步研究[D]. 李异凡. 中南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Cr:LiSAF 激光在组织自发荧光光谱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