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一、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春科[1](2020)在《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肌肉瘢痕挛缩导致患者经过严格的颅骨牵引(即使在全身麻醉下)也不能复位的一类寰枢椎脱位。一直以来,IAAD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过去,经口咽入路(Transoral approach,TOA)前路齿状突切除能够对脊髓腹侧进行直接减压,而被认为是治疗IAAD的标准术式。然而此入路通常伴随口咽部感染、腭咽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气管切开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由于齿状突位置深在,减压时容易引起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后,国内外学者提出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内固定方式治疗IAAD,此方式创伤不大、出血少,通过松解后使得寰枢关节复位而解除脊髓压迫,预防鹅颈畸形出现。虽然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但其仍然避免不了经口咽途径带来的术后并发症。2005年,随着Kassam等首次采用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行齿状突切除手术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此方式能够降低口咽感染发生率、减少术后气管切开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经口饮食等。然而,有研究表明,EEA入路下术中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要显着高于TOA入路,这可能与EEA下齿状突切除技术的学习曲线长相关,而且在内镜下行硬膜修补术是相对困难的。我们认为,EEA入路下行前路寰枢椎松解是可行的。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EA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IAAD,并与TOA前路松解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式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以期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手术方式。第一部分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鼻内镜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固定和经口咽前路松懈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前路松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EA组和TOA组。采用JOA 17分评分法和ASIA神经损伤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ADI、SAC、CMA评估两组患者复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TOA组18例,EEA组1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4个月(21~6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E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TO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27.94±16.70和4.39±2.55天,均多于EEA组的18.76±7.5和1.22±1.0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气管拔管时间和恢复正常口服饮食时间分别为4.07±2.46和5.98±2.66天,多于EEA组的1.07±0.92和1.73±0.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和临床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JOA评分、ADI、SAC、C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A前路松解和TOA前路松解治疗IAAD,均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神经功能改善;与TOA入路相比,EEA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气管拔管早、住院/重症监护时间短等优势。第二部分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颈椎角度下经鼻内镜暴露范围的下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二部收治的30例于我院放射科行颈椎中立位、过伸位、过屈位颈椎+颅底三维CT重建扫描的IAAD患者。测量患者硬腭长度(LHP)、鼻骨最低点和前鼻棘的距离(LNA)。分别测量在三种颈椎角度下N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PLC、NAx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AxLC、R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RPLC、寰枢椎侧块关节至HPL的距离DLMHP。将患者分为颅底凹陷组和非颅底凹陷组,探讨其对显露范围的影响。结果:不同颈椎角度下所预测的EEA显露下限值DNPLC、DNAxLC、DRPLC均大于DLM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EEA下行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不同颈椎体位下DNPLC、DNAxLC、DRPLC、DLM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角度对EEA显露下限范围影响不大。三种颈椎角度下BI组患者DLMHP值均小于NB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A显露下限受到LNA、LHP长度和∠NAH大小的影响,并且与LHP和∠NAH的大小呈负相关,和LNA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经解剖学测量,EEA下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且不受颈椎角度的影响。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的患者,EEA下前路松解要更容易到达寰枢侧块椎间隙。第三部分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为临床中医医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检索对象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刷选及数据提取。研究数据包括:JOA评分、总有效率、痊愈率、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文献共19篇,共计1266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治疗组均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常规,对照组均为西医治疗常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JOA评分、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指标中补阳还五汤联系西医治疗常规组均优于西医治疗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显着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改善残留神经的症状,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罗荣森[2](2019)在《寰枢外侧关节形态变化在寰枢椎脱位生物力学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阐明寰枢外侧关节形态变化对寰枢关节运动范围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寰枢侧块关节间结构性支撑植骨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从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中选择6具新鲜人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失稳状态、枢椎侧块截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五种模型,行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生物力学研究,测量寰枢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客观评价不同颈椎模型的稳定性,指导临床实践工作。结果:1.前屈运动稳定性比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完整组>失稳组>枢椎侧块截骨组,六组模型间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F=1669.860,P<0.05),其中,枢椎侧块截骨组活动度最大,与其它组两两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活动度稍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与其它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后伸运动稳定性比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完整组>失稳组>枢椎侧块截骨组,六组模型间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F=2839.045,P<0.05),其中,枢椎侧块截骨组活动度最大,与其它组两两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活动度稍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与其它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左侧弯运动稳定性比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完整组>失稳组>枢椎侧块截骨组,六组模型间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F=880.728,P<0.05),其中,枢椎侧块截骨组活动度最大,与其它组两两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活动度稍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与其它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右侧弯运动稳定性比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完整组>失稳组>枢椎侧块截骨组,六组模型间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F=2728.070,P<0.05),其中,枢椎侧块截骨组活动度最大,与其它组两两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活动度稍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与其它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5.左旋运动稳定性比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完整组>失稳组>枢椎侧块截骨组,六组模型间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F=14967.886,P<0.05),其中,枢椎侧块截骨组活动度最大,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活动度最小,六组模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右旋运动稳定性比较: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完整组>失稳组>枢椎侧块截骨组,六组模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12494.946,P<0.05),其中,枢椎侧块截骨组活动度最大,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组活动度最小,六组模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能达到维持寰枢椎三维运动稳定性作用,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相比在控制寰枢椎左/右旋转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屈/伸、左/右侧弯方面稳定性相当。在临床工作中,对寰枢椎脱位,尤其是寰枢椎前脱位的患者,在后路内固定的基础上应该加行侧块关节间支撑植骨提高其抗旋转稳定性。

唐可,卢雨霆,张圆,罗小辑,蒋电明,钟伟洋,权正学[3](2016)在《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47例患有枕颈失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枕颈融合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4例,女性13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50.87±14.08)岁。术前诊断为创伤性寰枢椎骨折/脱位33例,先天性枕颈畸形12例,上颈椎肿瘤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应用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ymptom rating scale,VAS)评分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888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5.79±16.12)月,术后X线检查提示46例枕颈部植骨融合良好,1例植骨融合失败,植骨融合率97.9%;JOA评分由术前(12.32±2.97)分,降至术后(14.85±2.26)分;VAS评分由术前(6.55±1.14)分,降至术后(1.91±1.06)分;JOA及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7,P=0.000;t=52.54,P=0.000)。结论:应用颈椎弓根螺钉和板-棒系统行枕颈融合术,因其优秀的力学稳定性及植骨融合率,是解决枕颈结合部失稳的安全、可靠方法。

蒋雄健[4](2013)在《钉板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分析后路钉板内固定系统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失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间,本院利用钉板内固定系统对21例上颈椎失稳患者(强直性脊柱炎AS2例,上颈椎肿瘤4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枕颈部先天性畸形13例(其中颅底凹陷征9例,单纯性寰枕融合4例),1例寰枢椎失稳伴有脑瘫后遗症),行后路枕颈融合术,1例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同时行经口咽前路寰枢关节松解术。术后采用临床观察、影像学评价、日本骨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及统计学方法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为15个月。除1例脊髓神经功能加重,余患者神经功能术后随访时均不同程度改善,2例出现髂骨取骨区感染,2例出现术后呼吸困难,无椎动脉损伤、死亡等并发症;术前JOA17分法评定脊髓功能:11.45±4.18分(4-17分),术后6月JOA评分15.10±1.86分(9—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65%。18例患者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植骨愈合,3例患者术后6个月x线片提示植骨愈合,植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即出现内固定松动,改为单纯植骨融合术。余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MRI提示减压充分;对于寰椎椎脱位患者寰齿前间隙(ADA)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颅底凹陷征组患者手术前后CMA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板内固定应用于枕颈融合术临床疗效满意,有很好的复位功能,可达到坚强内固定,重建枕颈序列稳定性,是治疗上颈椎失稳的方法之一。

胡希恒[5](2012)在《颅骨牵引结合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畸形所致寰枢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部分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8例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的病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为13~56岁,平均31.1±14.2岁。其中颅底凹陷(扁平)畸形16例(伴有寰椎枕骨化畸形8例,伴有寰枢椎椎弓根发育畸形6例,上述两种畸形皆有者2例),单纯寰椎枕骨化畸形6例,齿状突发育不良4例,单纯寰枢椎椎弓发育畸形2例。MRI示所有病例脊髓均不同程度受压,术前JOA评分平均7.2±1.4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牵引重量平均5.2±0.7Kg;牵引时间平均10.1±2.1天;然后复查X线片,22例患者脱位未能完全复位,6例患者脱位完全复位。术中枢椎尽量置椎弓根钉,根据枢椎的畸形程度,术中有20例患者置双侧椎弓根钉,6例患者置单侧椎弓根钉,2例患者未能置钉,余固定节段置侧块钉(一般固定在畸形椎体下2-3节段)。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用时3.5小时(3-5小时),术中平均出血约250m1(180-400m1);无脊髓及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一天JOA评分平均为10.6±1.5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复查X线、MRI提示:21例患者脱位基本复位,7例患者脱位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压迫完全解除。全部患者随访6-48个月,术后平均随访20.3±9.7个月,所有病例平均4.3±0.9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消失者20例,较前明显缓解者8例,JOA评分平均为14.6±1.7分,较术前及术后第一天均有改善(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发生。结论:颅骨牵引结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部分枕颈部畸形所致的寰枢椎脱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部分寰枕畸形所致的寰枢椎脱位的最佳治疗选择。

宋楹卓,杜俊杰,罗卓荆,梁伟,张建[6](2012)在《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18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枕颈融合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我科上颈椎不稳患者18例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手术,按JOA评分进行脊髓功能评定。结果术后3个月~2年随访,全部病例上颈椎稳定性良好,植骨全部愈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7.0%。结论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脊髓受压有确切治疗效果。

王翀[7](2011)在《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Apofix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我院白2004年11月至2010年05月间对113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对其中经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的进行筛选,将他们分成Apofix组和椎弓根螺钉组,入围的有72例,通过对围手术期参数、复位效果、稳定性及植骨融合率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研究,评价二者疗效的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负压引流量和术后负压引流管拔管时间上,Apofix组较椎弓根螺钉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内固定断裂、畸形愈合及根性疼痛等情况;但在复位效果上椎弓根螺钉组(97.83%)较Apofix组(34.62%)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上Apofix组(19.23%)较椎弓根螺钉组(2.17%)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未融合及延迟愈合的发生率上,Apofix组(19.23%)较椎弓根螺钉组(0.00%)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总体上的并发症Apofix组(8.46%)高于椎弓根组(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合并有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术式在脊髓神经恢复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在复位效果、稳定性(内固定物松动发生率)、植骨融合率、部分围手术期参数及术后总的并发症等方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优于Apofix内固定术式。

郭亮兵,廖文胜,王利民,王卫东,谭鸿宇,鲍恒,刘屹林,董小通[8](2011)在《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效果》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徐顺利,曹飞,张福华,李坛,曹志勇,王世海[9](2010)在《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上颈椎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2例上颈椎损伤患者(其中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3例,寰枢关节新鲜脱位3例,枢椎齿状突骨折2例,C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2~3椎体骨折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Cervifix内固定,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术前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1例。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M~5a,平均2.7a。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Cervifix螺钉及固定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6例。瘫痪分级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极显着意义(P<0.01)。结论 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上颈椎损伤修复所要求的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内固定后融合率高。

杨述华,杜靖远,邵增务,刘国辉,李进,杨操,刘勇,叶哲伟,梅荣成[10](2007)在《枕颈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介绍Cervifix枕颈内固定系统及同种异体骨板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2例新鲜创伤和5例陈旧性创伤引起的枕颈不稳病例,采用Cervifix系统内固定,同种异体骨板植骨融合,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4个月。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内取得骨性融合。有脊髓压迫症状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全部病例未出现脑脊液漏及椎动脉损伤现象。亦无术后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ervifix系统固定可靠,器械安装方便,是枕颈融合内固定较好的方法;同种异体骨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性能和诱导成骨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枕颈部植骨融合材料。

二、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一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1. 寰枢椎脱位的常见分型方法
    2. 经口咽前路手术
        2.1 标准经口咽入路
        2.2 扩大经口咽入路
        2.3 经口咽前路松解
        2.4 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
        2.5 经口咽前路内固定术
    3. 经鼻内镜前路手术
        3.1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
        3.2 经鼻内镜入路的解剖学限制
        3.3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显露范围比较
        3.4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术后并发症比较
    4. 经颈入路
        4.1 高位颈前咽后入路
        4.2 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入路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鼻内镜下颅颈交界区手术的研究进展
    1. EEA手术发展历程
    2. EEA至颅颈交界区重要解剖学标志
        2.1 中鼻甲和后鼻孔
        2.2 咽鼓管及咽鼓管咽口
        2.3 鼻咽粘膜
    3. EEA入路解剖学限制
        3.1 Nasopalatine line,NPL线
        3.2 Naso-axial line,NAxL线
        3.3 Rhinopalatine line,RPL线
    4.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临床运用
    5.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手术面临的问题
        5.1 镜下止血
        5.2 硬膜修补
        5.3 学习曲线
        5.4 稳定性重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操作
        1.3 术后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围手术期结果
        2.3 神经功能改善
        2.4 影像学结果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形成机制及定义
        3.2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策略
        3.3 EEA和TOA松解治疗IAAD效果对比
        3.4 IAAD前路松解后稳定性重建
        3.5 本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在不同颈椎体位下预测EEA显露下限结果以及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和HPL线的距离
        2.2 三种颈椎体位下颅底凹陷和非颅底凹陷DLMHP比较
        2.3 LHP、LNA和∠NAH对EEA显露下限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评价与数据提取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寰枢外侧关节形态变化在寰枢椎脱位生物力学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寰枢关节脱位的复位及手术治疗现状
        1.1.2 寰枢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1.3 寰枢外侧关节在寰枢椎脱位中临床和生物力学意义的研究进展
    1.2 小结
第二部分 寰枢侧块关节面截骨及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制作与保存(图1)
        2.1.2 实验设计
        2.1.3 标本包埋与固定(图2)
        2.1.4 实验模型的制备
        2.1.5 生物力学测试(图6-图8)
        2.1.6 测试方案规程
        2.1.7 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前屈运动
        2.2.2 后伸运动
        2.2.3 左侧弯运动
        2.2.4 右侧弯运动
        2.2.5 左旋运动
        2.2.6 右旋运动
        2.2.7 寰枢椎各运动方向的活动范围
第三部分 讨论
    3.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3.2 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3.3 截枢椎侧块骨模型的制备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钉板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结果评价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临床结果
    2 影像学结果
讨论
    1 枕颈融合的手术适应症
    2 枕颈融合内固定系统的发展
    3 CMA
    4 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5 注意事项
    6 展望:计算机导航技术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
结论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颅骨牵引结合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畸形所致寰枢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典型病例 1
    典型病例 2
第四章 讨论
    4.1 寰枢椎脱位的诊断
    4.2 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4.2.1 寰枢椎脱位的常用手术方式
        4.2.2 枕颈融合术的优势
        4.2.3 枕颈融合术的术中技巧及注意事项
        4.2.4 枕颈融合术在部分枕颈部畸形所致寰枢椎脱位中的主要适应证
        4.2.5 伴有Arnold-Chiari畸形行枕颈融合术是否需要减压
    4.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6)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枕颈融合术的适应证
    3.2 cervifix枕颈内固定系统优点
    3.3 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注意事项

(7)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枕颈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器械及材料介绍
    1.3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枕颈融合技术的进展及适应证
    3.2 枕颈融合Cervifix内固定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3.3 同种异体骨板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四、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D]. 董春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寰枢外侧关节形态变化在寰枢椎脱位生物力学意义的研究[D]. 罗荣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失稳的临床疗效评价[J]. 唐可,卢雨霆,张圆,罗小辑,蒋电明,钟伟洋,权正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02)
  • [4]钉板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D]. 蒋雄健.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5]颅骨牵引结合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畸形所致寰枢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D]. 胡希恒. 中南大学, 2012(12)
  • [6]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18例[J]. 宋楹卓,杜俊杰,罗卓荆,梁伟,张建. 中国医药导报, 2012(07)
  • [7]Apofix和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比较[D]. 王翀. 遵义医学院, 2011(06)
  • [8]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效果[J]. 郭亮兵,廖文胜,王利民,王卫东,谭鸿宇,鲍恒,刘屹林,董小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09)
  • [9]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上颈椎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 徐顺利,曹飞,张福华,李坛,曹志勇,王世海.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02)
  • [10]枕颈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疗效观察[J]. 杨述华,杜靖远,邵增务,刘国辉,李进,杨操,刘勇,叶哲伟,梅荣成. 实用骨科杂志, 2007(01)

标签:;  ;  ;  ;  ;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