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费用应“灵活”管理

食品费用应“灵活”管理

一、伙食费应实行“弹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兆霞[1](2021)在《基于史密斯理论的普惠性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 ——以R市为例》文中认为

陈秀红[2](2021)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文中指出中国人口生育率已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期望人口生育率提高的政策目标也并未达到预期。为此,国家已开始出现调整生育支持的政策导向,学界也在探讨生育支持的对策建议,但学界并未从主体行动的角度探讨生育支持的实现机制。鉴于此,本文从福利社会学视角出发,提出了“生育福利”概念,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的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起问题分析的主要框架,即分析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完善我国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并借此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根据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关于需要问题的理论探讨,从中获得对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理论启示。第一,生育福利需求来自城市女性对真实生育困境的个体感受和表达。第二,生育福利需求是历史形成的,需要是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形成的。第三,生育福利需求不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想要”和“偏好”。结合理论层面对生育福利需求的讨论和界定,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来发现城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通过现实困境来反映福利需求。研究发现,城市女性主要面临三种生育福利需求:一是“生不起、养不起”的经济支持需求,二是“孩子谁来看”的儿童照顾服务支持需求,三是“要孩子还是要工作”的生育权益保护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福利需求。其次,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育福利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家庭主义供给策略,家庭是福利供给的主体而非客体,国家、市场与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不足。从国家供给视角来看,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育保险制度的设计不能有效缓解生育导致的经济压力;二是儿童医疗保障不足以缓解医疗服务市场化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增加了育儿成本。从市场供给视角来看,来自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生育保护职业福利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对国家强制性就业保护和生育保护制度的执行发生偏离,二是用人单位自主性生育保护职业福利存在失衡现象。从社会供给视角来看,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主要表现为:一是供给总量缺口巨大,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二是供给主体结构严重失衡,“公”退“民”进,民办营利性市场机构成为主要力量;三是供给内容重“教”轻“保”,难以满足日常照护需求;四是机构资质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传统、国家建构、福利价值以及治理结构等四个维度,对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剖析。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生育福利供给存在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家庭的无限责任。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看,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公私边界的“流动性”。从价值基础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暂不具备福利发展的独立价值,借此分析在一定时期内为什么难以实现生育福利政策以及政府责任的大幅扩张。从政府治理来看,当前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协同以及政府社会性规制不足等问题,借此分析社会主体在生育福利供给中表现匮乏以及市场主体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侵害等问题。研究发现,在推动社会化儿童照顾服务的进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二是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导致难以实现儿童照顾的社会化。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严重不足,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因生育行为而导致就业权益遭到损害。再次,对不同福利体制类型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构建和完善我国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启示价值。分别选取了美国、德国、瑞典和日本四个国家。美国,在现金或实物福利供给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为主;服务支持方面,在政府选择性干预基础上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劳动力市场主体规制难以解决女性就业与生育的冲突,难以有效保护女性生育权益和就业权益。在德国,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供给主要来源于基于多方合作的社会保险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给付;托育服务供给走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合作;对劳动力市场主体严格的生育保护规制较好实现了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兼容;在瑞典,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政府给予高水平、普惠性的福利津贴;托育服务供给方面,以政府公立为主,非营利组织介入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极大促进了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兼容,最大限度实现了女性生育保护和就业保护的双重需求;日本,在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合作的保险给付为主;托育服务方面,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使得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且难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基于对四个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经验总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一是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二是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四是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机制进行了总体框架的设计。首先,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国家的主导性责任应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重塑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权利、社会投资和性别平等四大基本理念;第二,明确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责任。其次,建立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与合作机制,从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从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最后,提出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第一,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第二,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国家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在分析福利多元主义范式实践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要使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变得更具指导价值,不应仅仅关注多元主体之间静态的、应然的规范性责任划分,更应该从动态视角关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在福利供给中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克服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实践困境,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

侯召响[3](2020)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进入到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2万人,位居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却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通过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是必然选择。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变目前公立高校学费水平长期固化的状态,通过建立学费动态调整机制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本文首先对我国公立高校学费政策进行了梳理,发现高等教育发展是促使学费政策不断变革的动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学费政策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建立学费动态调整机制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分别论证了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公立高校进行动态调整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理论层面来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成本增长是学费调整的内在动力,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的增加是学费调整的外部驱动,对公立高校学费动态调整既符合市场逻辑也符合效率和公平的政府政策目标。从现实层面来看,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投入和学费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发现学费固化状态和相对较低的学费标准不足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发展。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属于刚性需求,目前公立高校的学费水平有伴随居民收入变动而进行动态调整的空间。本文进一步参考高等教育学费调整的国际经验构建了公立高校学费调整模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美国公立高校近33年的学费调整经验数据并参考我国2013年以来各省公立高校学费调整方案对学费调整模型参数求解,最后提出了包含学费调整方式、调整周期、管理机构和调整步骤等要素的学费调整指导性方案,并结合调整方案提出在对公立高校进行学费动态调整时,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加强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并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营效率。

徐金玲[4](2020)在《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军事强国计划的推进,军队转业干部数量逐年增多。这一群体作为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之相应的安置政策也相继出台,社会关注度持续增加。其中,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即为提升军人综合素质、保护军转干部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安置措施。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计划实施到现在只有三年时间,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复制,各承训高校处于摸索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对培训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和理论背景进行梳理,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成人教育学相关理论分析当前培训现状。进而剖析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优化高校军转干部培训提出几点建议。主要存在问题从宏观层面看有:参训主体内部执行问题突出、培训保障措施不完善及各级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有:学员课程安排偏离实际需求、培训教师队伍“短板”凸显、教学方式囿于一隅及学员共同归属感不强。针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归因为:参训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专项培训经费投资不足及承训高校遴选机制不健全;从微观归因为:教学管理存在落实“盲区”、高校可供支配资源有限及培训氛围营造不到位。通过学习国外退役军官培训经验,如美国、俄罗斯,和国内高校军转干部培训经验,如复旦大学、郑州大学,然后结合河南省省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军转干部培训效果的建议。健全参训主体遴选和支持机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员选派办法、消除学员顾虑;优化培训过程,研判培训需求、组建优秀培训师资团队、多种教学方式并行、严格教学管理与监督考评;强化培训保障措施,完善政策法规及部门职能、落实专项经费、配套学习资源;增添军转干部培训人文气息,注重学员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育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校特色“军培文化”。

李琳[5](2020)在《“课后留园服务”的家长需求以及幼儿园实施困境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年轻父母对幼儿的照养负担增加,家长对幼儿托育的需求逐渐增高。并且由于现代经济社会下企业的“弹性工作时间”与家长的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家长工作时间与幼儿离园时间不一致从而产生托育需求。本研究以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需求为切入点,探究家长是否真实需要“课后留园服务”,需要什么样的“课后留园服务”,丰富我国3-6岁儿童托育服务理论,为政府与相应机构提供更完善、更有针对性的托育服务与协助,完善我国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自编问卷《3—6岁幼儿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的需求调查问卷》,对辽宁省407名家长进行“课后留园服务”需求现状进行调查,了解“课后留园服务”需求原因、需求程度、需求内容,并且抽取60名幼儿家长进行深度访谈,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调查出3-6岁幼儿家长“课后留园服务”需求情况。对辽宁省60位幼儿园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的现实困境。研究结论如下:1.幼儿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有一定需求,但总体需求量不大。2.城市幼儿家长与农村幼儿家长需求差异显着,城市幼儿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需求高于农村幼儿家长“课后留园服务”需求。3.单亲家庭、隔代教养家庭等弱势群体对“课后留园服务”有较高需求。4.影响家长选择“课后留园服务”的最主要原因为家长的工作时间与幼儿离园时间有冲突、“课后留园服务”的价格。5.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需求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时间、编班方式、活动内容、师资水平、环境空间、收费情况、责任监管。6.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服务”主要面临的困境有政府政策难以支持、幼儿园教育理念不认可、资金缺乏,安全责任风险大,教师参与意愿不高。研究进一步对“课后留园服务”的家长需求与幼儿园实施困境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对政府的建议,建立健全法规,增加资金投入,明确角色定位,加强实施机构监管,鼓励引导,保障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服务”。对幼儿园的建议,强化幼儿园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安全监管,整合资源,丰富幼儿托育模式,对家长的建议,了解责任归属,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坚持理性需求,不盲目跟风。

沙凯强[6](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选取部分);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新疆艺术》(选取部分);《幸福生活小百科》(选取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阳阳[7](2019)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合理性研究 ——以东北地区某县1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缓解。然而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公用经费压力,不仅取决于投入总量的多少,还取决于支出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由于受经费长期短缺的影响,人们普遍关注公用经费投入的充足性和稳定性,较少关注公用经费的实际支出情况,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公用经费使用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削弱了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在公用经费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有必要关注公用经费支出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为关注点,在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进行政策内涵解读的同时,在东北地区某县选取了1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作为多个个案进行实证研究,摸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现状。一方面,对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满足需求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另一方面对照政策要求,反观政策是否符合实际,进而理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存在的问题,提供解释性洞见并给出提高公用经费支出效益的对策建议。相关政策文件为我们阐明了公用经费的基本概念、支出范围和支出原则三个基本命题,是判断当前实践活动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合理的公用经费支出应该符合规范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等基本要求。实证调研为我们展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从支出来源、支出原则、支出标准、支出范围、支出结构到支出效果的完整的公用经费支出逻辑。研究发现,公用经费支出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经费支出水平整体偏低、超范围支出现象普遍存在、变相使用降低经费总量以及支出低效浪费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从公用经费总量保障、支出项目设置以及管理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透视了公用经费支出不合理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和背后根源。研究发现,公用经费支出情况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自身所处的学段、规模、地理位置以及管理层级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目前的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总体上处于基本保运转,质量提升难状态;现行公用经费拨付方式不能够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偏低;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规定欠妥是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和被挤占的重要原因;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粗放导致公用经费支出效益低下,浪费流失等现状不同程度存在。基于此,从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调整经费支出项目、设定具体支出灵活程度以及强化经费支出管理等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汤克敌[8](20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东北地区长期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掠夺,再加之国内战争的巨大破坏,使东北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状况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百业待兴。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由于工厂停产倒闭,造成大规模的工人失业,就业情况持续恶化,失业人员的生活饥寒交迫,民不聊生。解决好东北地区失业问题,妥善安置失业人员,是关系到快速恢复东北地区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巩固东北地区人民政权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失业人员产生,提升失业人员素质,安置失业人员和保障再就业人员权益的政策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东北地区的社会形势迅速好转。通过本文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治理,总结东北地区失业治理的基本经验和教训,针对东北地区不同的失业类型,提供有效的失业救济政策,对于新时代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实现充分就业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是由六个部分构成的,包括绪论和五章正文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分析和概括提炼;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失业治理思想,马克思的失业思想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理论指导和基础。列宁失业治理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失业治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失业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次,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失业治理思想,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国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失业治理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失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失业治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章选取了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失业治理思想。第三章:本章主要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失业状况。首先从东北地区失业数量、结构、地区分布为切入点,总结东北地区失业的基本情况;其次,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导致东北地区失业状况严重的主要原因;最后,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状况严重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第四章:本章主要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政府通过成立失业人员管理机构、全面接管旧政权失业人员、整顿私营工商业、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生产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失业人员产生;其次通过推行失业人员登记、收容改造失业人员、对失业人员实行社会救济和开展转业培训、业余学习、技术培训等政策有效提高了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并提升了劳动者素质,帮助其适应了东北地区新的就业环境和就业要求;再次通过实行以工代赈、政府统包统配就业、安置特殊失业人员、开展生产自救等办法全力安置失业人员;最后通过完善和实施劳动保险、提高劳动人员福利、加强劳动人员保护等政策,保护再就业者的劳动权益。第五章:本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效果进行评价。首先对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治理失业所取得的成效予以高度评价;其次对治理失业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梳理;最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部地区治理失业的对策、成效、特点,分析总结其社会作用。第六章:全面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大规模失业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成功经验对我们新时代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哪些启示与借鉴意义,即研究此问题的当代价值。

江艳[9](2017)在《基于成本性态分析的费用预算研究 ——以J省农信社为例》文中认为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因此农村金融行业的竞争势必将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农商行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农信社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日益严格,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由之路。目前,J省农村信用社成本收入比居高不下,成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农商行改制道路上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如何控制成本、切实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成为J省农村信用社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本文以J省农信社为例,对其费用预算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分剖析其费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费用预算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各项费用的成本性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性态分析结果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其中着重对变动成本进行回归分析,并构建预算编制模型。本文在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所构建的预算编制模型,有利于解决J省农信社三级法人体制下费用预算和成本控制的难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对其他省份农信社的费用预算管理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成本性态分析理论运用于金融服务企业,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延伸了成本性态分析理论的适用范围,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了费用预算编制模型。

"出国留学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柯常青,黄永林,王琍,罗忻,阮劭[10](2015)在《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事业的发展。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些现行资助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在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为此,教育部"出国留学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在深入调研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和管理现状、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相关资助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的成绩与经验,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改革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二、伙食费应实行“弹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伙食费应实行“弹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1.2.2 质性研究法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福利、国家福利与社会福利
        1.3.2 生育与生育福利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1.4.1 理论视角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
        2.1.1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概念及关系的讨论
        2.1.2 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生育率预测
        2.1.3 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研究
        2.1.4 “全面二孩”背景下生育支持的对策讨论
        2.1.5 福利多元主义在中国社会福利议题研究中的应用
    2.2 文献述评
第3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分析
    3.1 关于“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启示
        3.1.1 “需求”的理论探讨
        3.1.2 需求理论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启示
    3.2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的现实需求
        3.2.1 儿童养育的经济支持需求
        3.2.2 儿童照顾的社会服务支持需求
        3.2.3 生育权益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需求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主体供给的主要问题
    4.1 国家——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
        4.1.1 关于“去商品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测度
        4.1.2 生育福利制度“去商品化”能力弱的主要表现
    4.2 市场——用人单位对城市女性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
        4.2.1 关于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涵义解析
        4.2.2 用人单位对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的主要表现
    4.3 社会——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
        4.3.1 社会化托育服务概念界定
        4.3.2 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历史传统: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
        5.1.1 对“生生不息”血缘延续的极度重视决定了家庭对孩子抚育的高度责任感
        5.1.2 “父慈子孝”的亲子双向义务结构对家庭养育孩子形成了规范性效用
        5.1.3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强化了女性对孩子的抚育责任
    5.2 国家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
        5.2.1 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业化建设需要
        5.2.2 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
        5.2.3 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5.3 理念基础:暂不具备福利扩张的独立价值
        5.3.1 福利国家具备福利形成和扩张的独立价值
        5.3.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遵循的是一种福利从属于生产的“生产主义”的发展理念
    5.4 政府治理: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分工合作与社会性规制不足的问题9
        5.4.1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
        5.4.2 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
        5.4.3 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6.1 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
        6.1.1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美国为例
        6.1.2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德国为例
        6.1.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瑞典为例
        6.1.4 东亚地区发达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日本为例
    6.2 生育福利供给国际经验的启示
        6.2.1 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
        6.2.2 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
        6.2.3 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
        6.2.4 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
    7.1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
        7.1.1 塑造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
        7.1.2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供给责任
    7.2 健全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及协同机制
        7.2.1 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7.2.2 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
    7.3 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合作机制
        7.3.1 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
        7.3.2 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
        7.3.3 健全国家对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公立高校学费政策回顾
    2.1 高等教育全面收费之前的学费政策
    2.2 高等教育全面收费之后的学费政策
    2.3 公立高校学费政策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费调整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3.2 内在动力: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成本增长
    3.3 外部驱动: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增加
    3.4 市场逻辑:高等教育学费的准价格机制
    3.5 政策目标:效率和公平
第四章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费调整的现实基础
    4.1 高学费高投入有利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4.2 学费固化限制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
    4.3 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为学费调整提供了社会基础
    4.4 居民收入的持续改善为学费调整提供了空间
第五章 公立高校学费调整模型
    5.1 高等教育学费调整的国际经验
    5.2 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的原则
    5.3 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的影响因素
    5.4 公立高校学费调整模型构建和算例
第六章 公立高校学费调整方案及配套措施
    6.1 公立高校学费调整方案
    6.2 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的配套措施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高等教育学费调整可行性调查问卷
致谢

(4)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推进国家人力资源转化的重要举措
        (二)探索退役军人安置新途径的内在要求
        (三)走精兵“强军之路”的发展需求
        (四)笔者对军人职业发展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培训
        (二)军转干部
        (三)军转干部培训
        (四)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较新
        (二)样本范围较广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背景研究
    一、社会背景
        (一)世界军事潮流:走精兵之路
        (二)社会文化趋势: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职业生涯诉求:军转干部再社会化
        (四)高校职能拓展:增强社会服务力
    二、政策背景
        (一)起步与停滞阶段(1949-1975年)
        (二)恢复和发展阶段(1978-2005年)
        (三)探索和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三、理论背景
        (一)培训理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三)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四)终身教育理论
第二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设计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二)问卷调查及访谈实施
    二、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现状描述
        (一)院校分布及培训成果
        (二)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
        (三)课程设置与师资安排
        (四)参训学员培训需求
        (五)学员管理与考核运行
        (六)学员培训满意度呈现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问题
        (二)微观层面问题
    二、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的归因
        (一)宏观层面归因
        (二)微观层面归因
第四章 中外高校退役军人培训案例经验分析
    一、国外案例经验分析
        (一)美国自谋职业型退役军官培训经验
        (二)俄罗斯“双轨制”退役军官培训经验
    二、国内案例经验分析
        (一)复旦大学培训经验分析
        (二)郑州大学培训经验分析
第五章 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的优化建议
    一、健全参训主体遴选和支持机制
        (一)建立国家层面承训高校进退机制
        (二)完善用人单位学员弹性选派程序
        (三)联合各方消除参训学员现实顾虑
    二、优化教育培训过程
        (一)立足培训需求制定针对性课程
        (二)组建专家团队确保高质量培训
        (三)实施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实效
        (四)严格教学管理助建“学分银行”
        (五)创建监督考评机制保障培训效果
    三、强化培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及部门职能
        (二)落实专项经费管理使用
        (三)充足供给配套学习资源
    四、增添军转干部培训人文气息
        (一)重视学员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
        (二)培育班级管理下的学习共同体
        (三)打造高校特色区域“军培文化”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学员调查问卷
附录B 承训高校培训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附录C 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学员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课后留园服务”的家长需求以及幼儿园实施困境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家庭结构改变引发的托育需求激增
        (二)已婚女性就业所产生的幼儿托育需求需相应的社会支持
        (三)中小学“弹性离校”为幼儿园提供参考
        (四)幼儿园“课后留园服务”的需求与实施有待研究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后留园服务”
        (二)家长“课后留园服务”需求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课后留园服务”研究
        (二)关于“课后留园服务”家长需求研究
        (三)关于“课后留园服务”实施困境研究
        (四)相关研究反思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课后留园服务”家长需求的现状调查
        (二)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服务”困境的现状调查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课后留园服务”的家长需求现状调查结果
        (一)幼儿家长“课后留园服务”需求原因
        (二)幼儿家长“课后留园服务”需求程度
        (四)幼儿家长“课后留园服务”需求内容
    二、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服务”困境调查结果
        (一)“课后留园服务”政策支持困境
        (二)“课后留园服务”教育理念困境
        (三)“课后留园服务”资金来源困境
        (四)“课后留园服务”安全责任困境
        (五)“课后留园服务”教师意愿困境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课后留园服务”家长需求现状讨论
        (一)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需求内容呈现多元化
        (二)城乡幼儿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需求差异较大
        (三)不同家庭类型对“课后留园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
    二、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服务”现实困境讨论
        (一)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服务”现实困境较多
        (二)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实施“课后留园服务”困境不同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对政府的建议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三)对幼儿家长的建议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3—6岁幼儿家长对“课后留园”的需求调查问卷亲爱的家长
附录二:家长对课后留园服务需求访问提纲
附录三:“课后留园服务”幼儿园管理者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6)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选取部分);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新疆艺术》(选取部分);《幸福生活小百科》(选取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介绍
    (二)维译汉
        1.《北京798艺术区》介绍
        2.《彭德怀特型演员宗利群》介绍
        4.《幸福生活小百科》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译文
    (二)维译汉
        1.《北京798艺术区》译文
        2.《彭德怀特型演员宗利群》译文
        3.《浅谈油画作品《木卡姆》的构图特征》译文
        4.《幸福生活小百科》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原文
    (二)维译汉
        1.《北京798艺术区》原文
        2.《彭德怀特型演员宗利群》原文
        4.《幸福生活小百科》原文
结语
致谢辞

(7)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合理性研究 ——以东北地区某县1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二)公用经费
        (三)公用经费支出
    三、文献综述
        (一)“谁来给”:公用经费来源
        (二)“给多少”:公用经费基准核定
        (三)“够不够”:公用经费充足性探讨
        (四)“花在哪”: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五)“怎么花”:“校财局管”模式
        (六)“效果如何”:公用经费使用效益
        (七)研究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的展开思路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抽样方式
        (二)样本情况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一)进入现场
        (二)数据收集
        (三)数据整理
        (四)数据分析
第二章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政策梳理与合理性标准
    一、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政策梳理
        (一)基本概念
        (二)支出范围
        (三)支出原则
    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合理性的基本标准
        (一)规范性
        (二)充分性
        (三)有效性
第三章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现状
    一、支出原则
        (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二)上半年集中支出
        (三)中心校优先支出
    二、支出标准
        (一)县域支出标准规定
        (二)学校默认支出标准
    三、支出范围
        (一)记录方式
        (二)支出项目
    四、支出结构
        (一)总体支出结构
        (二)不同学段支出结构
        (三)不同规模支出结构
        (四)不同地理位置支出结构
        (五)不同管理层级支出结构
第四章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合理的表现与归因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一)经费支出水平整体偏低
        (二)小规模学校低水平运转
        (三)超范围支出现象普遍存在
        (四)变相使用降低经费充足性
        (五)存在支出低效的浪费现象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合理现象的归因
        (一)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不足
        (二)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规定欠妥
        (三)公用经费支出管理粗放
第五章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一)构建需求本位核算方式
        (二)拓宽公用经费筹资渠道
    二、调整公用经费支出项目
        (一)合理纳入与违规剔除
        (二)加强重点支出项目
    三、设定具体支出灵活程度
        (一)设置管理机动资金
        (二)赋予村小经费管理权
    四、加强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一)制定学校经费管理办法
        (二)编制经费支出预算计划
        (三)探索公用经费节约方式
        (四)强化公用经费支出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校调查表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样本学校2017年公用经费支出摘要
后记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治理失业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治理失业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治理失业思想
    2.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失业治理思想
        2.2.1 毛泽东治理失业思想
        2.2.2 刘少奇治理失业思想
        2.2.3 周恩来治理失业思想
第3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现状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基本情况
        3.1.1 东北地区失业情况
        3.1.2 东北地区失业人员分布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的产生主要原因
        3.2.1 战争影响就业环境
        3.2.2 国民党对经济的肆意破坏
        3.2.3 农村人口缺少耕地向城镇大量转移
        3.2.4 社会制度更替产业结构调整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的影响
        3.3.1 失业人员生活水平逐步恶化
        3.3.2 社会秩序逐步混乱制约了经济发展
        3.3.3 影响政权稳定
第4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举措
    4.1 遏制失业人员产生
        4.1.1 成立失业人员管理机构
        4.1.2 全面接管旧政权失业人员
        4.1.3 整顿私营工商业
        4.1.4 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生产
    4.2 救济失业人员
        4.2.1 登记失业人员
        4.2.2 收容改造失业人员
        4.2.3 对失业人员实现社会救济
    4.3 提升劳动者素质
        4.3.1 开展转业培训
        4.3.2 开展业余学习
        4.3.3 开展技术工人培训
    4.4 安置失业人员
        4.4.1 实行以工代赈
        4.4.2 政府统包统配就业
        4.4.3 安置特殊失业人员
        4.4.4 开展生产自救
    4.5 完善再就业权益
        4.5.1 实施劳动保险政策
        4.5.2 提高劳动人员福利
        4.5.3 加强劳动人员保护
第5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评价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成效
        5.1.1 减少了失业人员
        5.1.2 壮大了在业人口规模
        5.1.3 提高了东北地区失业人口文化素质
        5.1.4 保护了再就业人员的权益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特点
        5.2.1 治理失业的继承性
        5.2.2 治理失业的动员性
        5.2.3 治理失业的创新性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局限性
        5.3.1 治理失业政策存在盲目性
        5.3.2 盲目限制了人员流动
        5.3.3 失业保障建设滞后
    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作用
        5.4.1 促进了经济发展
        5.4.2 加快了东北地区城市建设
        5.4.3 维护了东北地区社会进步
        5.4.4 巩固了东北地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第6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经验与启示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经验
        6.1.1 坚持制度创新促进劳动需求
        6.1.2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就业容量
        6.1.3 完善失业保障减少失业冲击
        6.1.4 调整劳动市场功能合理劳动力需求
        6.1.5 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
        6.1.6 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城市就业压力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治理失业的启示
        6.2.1 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治理失业问题
        6.2.2 坚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6.2.3 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6.2.4 坚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
        6.2.5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成本性态分析的费用预算研究 ——以J省农信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预算管理理论与成本性态分析理论
    2.1 预算管理理论
        2.1.1 预算管理的涵义
        2.1.2 预算的编制方法
        2.1.3 费用预算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2.1.3.1 费用预算管理的涵义
        2.1.3.2 费用预算管理的特点
        2.1.4 费用预算管理的意义
    2.2 成本性态分析理论
        2.2.1 固定成本
        2.2.2 变动成本
        2.2.3 混合成本
3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管理现状
    3.1 J省农信社概况
        3.1.1 J省农信社经营概况
        3.1.2 J省农信社组织概况
    3.2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管理现状
        3.2.1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的内容
        3.2.2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编制组织体系
        3.2.2.1 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
        3.2.2.2 相关部门主要职责
        3.2.3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的编制流程
        3.2.4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
        3.2.4.1 保障类费用的预算编制方法
        3.2.4.2 发展类费用的预算编制方法
        3.2.5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的考核情况
    3.3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管理层对费用预算管理重视不够
        3.3.2 财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3.3 费用预算编制缺乏战略指导
        3.3.4 费用预算编制部门协同不够
        3.3.5 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单一
        3.3.6 费用预算管理考核缺位
4 基于成本性态分析的费用预算管理研究
    4.1 J省农信社费用的成本性态分析
        4.1.1 基础运营类费用
        4.1.2 其他刚性支出费用
        4.1.3 发展及行政类费用
    4.2 J省农信社费用预算管理模型
        4.2.1 基础运营类费用
        4.2.2 其他刚性支出费用
        4.2.3 发展及行政类费用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2 农信社费用预算管理对策
        5.2.1 强化费用预算管理意识
        5.2.2 提高计划设定的合理性
        5.2.3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5.2.4 强化费用分类预算管理
        5.2.5 强化费用预算管理考核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接受问卷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
    1.接受调查人员单位分布结构
    2.接受调查人员年龄与性别结构
    3.接受调查人员学历、学位和职称结构
二、接受问卷调查的出国人员基本情况
    1.出国人员派出性质、身份及所学学科情况
    2.出国人员派出所到国(境)别和时间情况
三、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对国家经费资助政策的基本评价
    1.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各项经费开支基本情况
    2.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家属随行和子女就学情况
    3.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对国家经费资助政策满意度
    4.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派出单位配套资助政策情况
四、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学习或工作绩效和基本评价
    1.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国(境)外学习工作环境、 状态及其满意度
    2.派出单位和接受单位对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要求
    3.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出国成效及基本评价
五、国家现行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助经费力度不够强,不能完全满足出国期间学习、工作和基本生活需求
    2.经费资助标准不科学,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家(地区)间差异和经济社会状况
    3.考核评估机制未建立,不利于调动出国留学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4.经费筹措渠道有待拓展,管理服务能力与水平有待提高
六、深化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改革的建议
    1.加大对公派出国留学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体系
    2.制定合理的资助项目标准,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3.完善“效益优先”选派机制,建立绩效评估考核体系
    4.制定留学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构建公派与自费互补格局
    5.改革现行公派出国担保制度,建立法律约束保证体系
    6.制定统一的回国人员优惠政策,形成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

四、伙食费应实行“弹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史密斯理论的普惠性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 ——以R市为例[D]. 刘兆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D]. 陈秀红. 山东大学, 2021(10)
  • [3]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高校学费调整研究[D]. 侯召响. 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4]河南省高校军转干部专项培训问题研究[D]. 徐金玲. 河南大学, 2020(02)
  • [5]“课后留园服务”的家长需求以及幼儿园实施困境的调查研究[D]. 李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共产党员应知的党史小故事》(选取部分);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新疆艺术》(选取部分);《幸福生活小百科》(选取部分)[D]. 沙凯强. 新疆大学, 2020(07)
  • [7]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合理性研究 ——以东北地区某县1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例[D]. 孙阳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失业治理问题研究[D]. 汤克敌. 吉林大学, 2018(12)
  • [9]基于成本性态分析的费用预算研究 ——以J省农信社为例[D]. 江艳. 云南大学, 2017(05)
  • [10]我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资助政策现状研究[J]. "出国留学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柯常青,黄永林,王琍,罗忻,阮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标签:;  ;  ;  ;  ;  

食品费用应“灵活”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