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心理测验表的编制与应用

新兵心理测验表的编制与应用

一、新兵心理检测表的编制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静[1](2020)在《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我国幅员辽阔,高原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在高原地区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众多,边境地区形式复杂多变。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新兵是高原军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兵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高原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给军人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急进高原新兵不仅面临高原环境的习服,还处于对军营环境的持续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身心压力更大,需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适应。既往研究大多仅对高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研究,动态追踪研究较少;关注常驻高原军人较多,关注急进高原军人少,对急进高原新兵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急进高原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点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追踪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急进高原新兵身心适应、心理健康维护、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对象和方法整群抽取某部急进高原800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0名新兵作为固定追踪研究对象,分别在新兵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神经质量表(Nf)、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等作为测评工具,对急进高原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失眠、高原反应等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同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调查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开展急进高原新兵心理保障服务提供依据。结果1.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及抑郁特点(1)状态焦虑阳性率为30.1%,特质焦虑阳性率为31.4%,抑郁阳性率为19.5%。(2)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着高于平原新兵(P<0.01),SAI、TAI得分显着低于平原新兵(P<0.01)。(3)TAI得分“≤18岁”组显着高于“≥21岁”组(P<0.05),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4)SAI与PTSD、AIS、Nf以及高原反应呈正相关,TAI与PTSD、AIS以及Nf呈正相关,SDS与PTSD、Nf以及高原反应得分呈正相关。2.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阶段变化特点(1)焦虑阳性率和STAI得分阶段差异显着(P<0.01),STAI得分呈下降趋势,SDS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除“20岁”和“≥21岁”SDS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27)0.05)。除“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但与急进高原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9岁”、“20岁”组在S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19岁”、“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AI、TAI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入营集训期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SD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西部新兵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东部新兵SAI、SDS得分显着高于西部和中部新兵(P<0.05)。(5)双亲组新兵S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TAI得分在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单亲组新兵SAI、TAI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进入高原3个月得分降低。(6)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3.急进高原新兵失眠状况的阶段变化特点(1)AIS总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2)各年龄组AIS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显着高于“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0.05)。(4)西部地区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东部新兵AIS总分显着高于中部和西部新兵(P<0.05)。(5)不同家庭结构新兵AIS总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新兵AIS总分在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低于留守儿童新兵(P<0.05)。4.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阶段变化特点(1)自杀意念阳性率为1.7%~2.8%,自杀意念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除乐观因子外,自杀意念各因子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望因子、睡眠因子以及SIOSS总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除“21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SIOSS总分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8岁”和“19岁”SIOSS总分显着高于“20岁”组(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不显着(P>0.05)。(5)不同来源地新兵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西部地区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不同家庭结构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时间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双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单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进入高原3个月下降(P<0.05)。(7)不管童年时期是否有留守经历,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8)“非独生子女”组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IOSS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独生子女”组阶段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子女结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反应动态变化特点(1)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1.9%~4.0%,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TSD得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18岁”、“19岁”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呈现显着差异(P<0.05);“≤18岁”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19岁”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5)除中部地区外,新兵PTSD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新兵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西部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5)。(6)单亲组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1)。双亲组的新兵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7)非留守儿童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8)非独生子女新兵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训练压力大、家庭的原因、战友不好相处;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主要有:听心理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心理训练、与心理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认为需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学常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以及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调适;最希望开展的心理训练为: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团队协作、角色适应。7.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通过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及阶段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心理服务需求的分析,结合既往高原军人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即:以“让新兵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素质”为目标,重点关注“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两个关键阶段,遵循“发展性、教育性和预防性”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心理辅导”四种形式,开展“角色适应、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五项内容的心理健康维护。结论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阶段差异和人群特点,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以及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来源地条件与高原差异较大、家庭情况不好的新兵,应给予重点关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2.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应当充分考虑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阶段变化特点、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特点。

赵津京,王璇,杨志丽,王凯,胡春艳,韩魏,李勇庆,孙风清[2](2020)在《某部新兵心理应激预警问卷初步编制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某部新兵心理应激预警问卷的设计、初步编制和结果分析。方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设计和编制初始问卷,连续两年对某部2015年、2016年入伍的新兵累计377人次进行"新兵问卷(测试版)"初测,对2017年入伍的新兵累计153人次进行"新兵心理应激预警问卷"正式施测,对问卷信度、效度、敏感性、匹配性、预警分层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结果"某部新兵心理应激预警问卷"包含15个模块(指导语、14个条目),形成58道单选题;与《中国征兵心理检测系统(2004版)》有一定的匹配度;问卷总分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792,14个条目的信度系数为0.676—0.906;问卷总分与14个条目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522—0.718,总分与各因子得分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1);该问卷对高危人群有一定的预警效果(红色预警)。结论某部新兵心理应激预警问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某部新兵心理应激的预警和干预指导。

于婉娇[3](2019)在《基层官兵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以应对方式为中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一个压力不断增加的时代。军人是一种特殊职业,其心理健康水平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人群,因此对军人的心理健康要求比一般人更高。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除了要面临战争的高风险,还要面临部队、家庭和社会应激等诸多状况,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近年来一些调查发现军人尤其是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一些重大事故、恶性案件、自杀事件多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关注军人心理健康,提高军人心理素质,是新时代军人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对于军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与基层官兵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有关的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等的研究并不丰富。很多研究证明,应对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能通过心理韧性促进或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在基层官兵群体中对这一结论进行验证性研究,从而了解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探索基层官兵应对方式、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探索应对方式作为中间变量在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为开展积极应对方式和增强心理韧性有利于基层官兵心理健康及促进训练效果的心理卫生服务活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引起对入伍新兵和临退伍老兵心理健康的重视,为针对基层官兵的心理干预提供参照。对提高战士作战的心理素质,增强作战训练效果,预防和干预基层官兵心理障碍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本研究以203名现役青年男性基层官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研究工具,测量现役青年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其中心理韧性包括乐观性、坚韧性和力量性三个维度;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心理健康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神经病性、睡眠及饮食共十个维度。使用SPSS17.0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总体来看,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水平较好,适应良好。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着的年龄、军龄差异;在强迫因子上存在显着军龄、学历差异;在人际关系因子上存在显着军龄、民族、军衔、学历差异;在抑郁因子上存在显着年龄、军龄、学历差异;在焦虑因子上存在显着年龄、军龄、民族差异;在敌对性因子上存在显着民族差异;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着军龄、军衔差异;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显着民族、军衔差异;在神经病性因子上存在显着军龄、民族差异;在睡眠及饮食因子上存在显着年龄、军龄差异。(2)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在军龄、兵源地、民族、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积极应对维度上存在显着的年龄、婚姻状况、军衔和学历差异。(3)基层官兵心理韧性整体良好,总分在兵源地、民族、独生子女、婚姻状况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坚韧性上存在显着年龄差异;在力量性上存在显着军龄、年龄、军衔差异;在乐观性上存在显着年龄、学历差异。(4)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基层官兵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基层官兵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没有明显相关。(5)基层官兵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基于以上结果,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心理健康、积极应对方式呈现两两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起中介作用,为了提高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改善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进行来调节。

李知昊[4](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队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国防教育与民族安全的重要使命,是国家进行军士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在打造过硬军事技能、提高军人思想政治素质与凝练中国精神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入伍新兵由于生活场域发生了变化,从日常生活中比较自在、自由的生活情况,转向军队更强调纪律性、规范性的场域,因此会存在军队适应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习惯的不适应、训练强度的不适应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等,甚至因为失望或者厌烦出现退兵的情绪。社会工作在新兵军队适应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入伍新兵更好的解决在军队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其调整好自身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尽快融入到军队生活,加深社会工作在服务军队方面的认知,丰富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本文以入伍时间不满三个月且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新兵为研究对象,因该群体尚未经历完整的部队军事训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军队生活不适应的敏感度较高,能够体现出社会工作服务的效果。本文运用文献法、量表法、访谈法搜集资料,通过调查了解XX部队2018年9月入伍且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新兵军队适应情况,找出存在军队适应问题的部分新兵,了解了该部分新兵出现军队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心理层面原因、个人能力层面原因以及教育和引导方式层面原因,结合发现的问题制定了社会工作方案,并开展了八期小组社会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改善了新兵的压力与情绪调节问题、角色认知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帮助新兵更好的适应军队生活。最后对入伍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的社会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估,反思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入伍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和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邱蔚祺[5](2018)在《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了解野战部队新兵入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部队新兵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提供参考;(2)应用心理学理论及方法,针对入伍新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制定综合心理干预方案,并验证其干预方案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现况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野战部队2017年秋季入伍的新兵,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测评与分析。(2)心理干预: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新兵采用单盲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均开展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心理干预。研究结果:1.836例野战部队新兵入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1)野战部队新兵SCL-90得分为(139.99±43.55)分,按SCL-90总分超过160分者为筛查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9.4%(162/836);(2)心理问题表现分布依次为:强迫(28.47%)、人际关系敏感(24.04%)、躯体化(14.35%)、焦虑(14.23%)、抑郁(14.11%)、偏执(11.84%)、精神病性(11.72%)、敌对(9.33%)、恐怖(7.78%)。(3)单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显示:生源地(χ2=11.02,P<0.01)、家庭子女结构(χ2=6.30,P<0.01)、人际关系(χ2=224.01,P<0.01)3个因素与心理症状的发生存在相关;积极应对方式(r=-0.28,P<0.01)、内外倾(r=-0.26,P<0.01)与心理症状发生呈显着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r=0.37,P<0.01)、精神质(r=0.39,P<0.01)、神经质(r=0.48,P<0.01)与心理症状发生呈显着正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极应对方式(OR=1.54,P<0.01)、精神质(OR=1.16,P<0.01)、神经质(OR=1.38,P<0.01)是心理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人际关系良好(OR=0.44,P<0.01)、农村成长环境(OR=0.93,P<0.05)是心理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2.综合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组新兵干预前SCL-90得分为(245.60±46.90),干预后SCL-90得分为(147.57±1.94),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6,P<0.01);相较于一般心理教育,综合心理干预对改善新兵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效果(t=9.4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野战部队新兵总体心理状况良好,部分新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新兵心理健康主要与应对方式、人格倾向、情绪波动、人际关系、成长环境等有关;(3)针对性的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

周林,甘景梨,徐东杰[6](2017)在《某部235名新兵士兵职业基本适应性检测结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入伍新兵进行心理复查,筛查心理障碍,保障入伍新兵心理健康。方法:采用全国征兵心理检测技术中心研发的士兵职业基本适应性检测专用软件和专用试卷,在新兵入伍后1个月,对某部235名新兵进行心理复查,并对计算机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计算机心理检测合格率为83.82%,言语和数学能力测验合格率为99.15%,人格测验不合格率为14.89%,结构性访谈35人,不合格人数6人,占总人数的2.55%,均诊断为适应障碍,Set、Net、Dit排在结构性访谈不合格者人格因子异常率的前3位。结论:入伍新兵心理复查结果好于应征公民心理检测结果;士兵职业基本适应性检测能有效筛选出心理障碍者,具有很好的筛查性;有必要在入伍后1个月进行心理复检,为入伍后新兵心理问题筛查和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胡晓婧[7](2017)在《入伍新兵部队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入伍新兵部队适应状况,探讨部队适应与心理弹性、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人格特质与部队适应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新兵制定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调整训练方案、提高官兵整体素质和部队战斗力凝聚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王蕊编制的部队新兵适应量性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大五人格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10)对某部队2015年入伍全部新兵展开调查。收集的资料经严格核对后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ootstrap检验等方法。结果1.入伍新兵的社会人口学信息本研究共纳入新兵479名,均为男性,年龄跨度在16~23岁之间,平均年龄18.36±1.25岁;其中家庭经济较好331人,占69.1%;来自农村277人,占57.8%;非独生子女293人,占61.2%;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水平者有90人,占总人数的18.8%,高中或中专311人,占64.9%,初中及以下78人,占16.3%。2.入伍新兵部队适应得分情况以及其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分析入伍新兵部队适应得分范围69~180,平均分为147.59±21.81,表明新兵总体适应良好。军人角色认知得分34.95±4.90,部队人际关系得分22.34±2.98,部队环境认同得分36.38±7.06,身心症状得分27.00±6.28,应对方式得分26.92±3.80。其中部队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最高。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部队适应以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年龄层次的新兵上存在显着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部队适应以及军人角色认知、部队环境认同、身心症状、应对方式维度在文化水平上也存在显着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部队适应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居住地、独生子女与否上差异不显着。3.入伍新兵部队适应与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及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部队适应及各个维度与神经质人格呈显着负相关(r=-0.299~-0.608,P<0.001),与人格特质的其他维度(r=0.218~0.596,P均<0.001)、社会支持及各维度(r=0.141~0.558,P<0.001)、心理弹性(r=0.544~0.643,P<0.001)呈显着正相关;同时,各心理社会因素间也存在显着相关,其中心理弹性与神经质人格显着负相关(r=-0.569,P<0.001),与人格特质的其他维度(r=-0.419~0.575,P<0.001)、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r=0.256~0.461,P<0.001)呈显着正相关。4.入伍新兵部队适应与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及心理弹性的分层回归分析分别以部队适应以及各分维度为因变量,将一般人口学信息中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文化程度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的第一层,将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心理弹性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的第二层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神经质人格对适应以及其各个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95~-0.304,P<0.05);社会支持、责任感、心理弹性对部队适应以及其各个维度都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01~-0.341,P<0.05);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对部队适应解释量R2=55.2%,△R2=52.0%;对军人角色认知维度解释量R2=45.4%,△R2=42.3%;在部队人际关系维度解释量R2=43.2%,△R2=42.1%;在部队环境认同维度解释量R2=40.3%,△R2=37.5%;在身心症状维度解释量R2=45.2%,△R2=43.1%;在应对方式维度解释量R2=40.5%,△R2=37.1%;5.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部队适应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将社会支持-心理弹性-部队适应作为中介模型,按照中介作用检验的步骤分别检验总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四个中介模型1、2、3、4,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控制一般人口学资料,逐步建立回归方程后确定中介效应后,再次运用Preacher and Hayes插件进行bootstraping检验,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在总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与部队适应之间均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2、0.16、0.21、0.22,相对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52.1%、80.2%、53.8%、39.5%。6.心理弹性在人格特质与部队适应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将人格特质-心理弹性-部队适应作为中介模型,按照中介作用检验的步骤分别检验人格特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的5、6、7、8、9五个中介模型,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控制一般人口学资料,逐步建立回归方程后确定中介效应后,再次运用PreacherandHayes插件进行bootstraping检验,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在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与部队适应之间均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6、0.26、0.25、0.24、0.25,相对中介效应值分别为42.6%、55.5%、92.8%、50.2%、43.5%。结论1.入伍新兵的能够很好的适应集训期部队生活,适应能力较好。2.部队适应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显着相关,其中神经质人格和部队适应呈负相关,是部队适应的负向预测因素;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以及大五人格的其他维度与部队适应呈显着正相关,是部队适应的正向预测因素。3.入伍新兵的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部队适应之间、人格特质与部队适应之间间起中介作用。

王彦海[8](2016)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其在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检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在新兵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根据新兵特点对量表进行修订,为新兵家庭环境特征的评估提供工具;(2)探讨新兵家庭环境特征对表演型人格倾向的影响。方法:(1)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应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及FES-CV对2014年某部1978名男性新兵进行调查,间隔2周后对500名新兵重测;采用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对FES-CV进行条目筛选,形成新兵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RV);对FES-CV及FES-CRV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进行信度检验。(2)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FES-CRV及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对某部7721名男性新兵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Pearson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家庭环境特征及其对表演型人格倾向的影响。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及AMOS 17.0统计处理。结果:(1)FES-CV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1740.705之间,分半信度在0.2100.733之间;FES-CV一阶十因子结构模型拟合指标为?2/df=9.517、GFI=0.928、AGFI=0.886、IFI=0.806、CFI=0.805、RMSEA=0.097。(2)经项目分析,删除11个相关系数小于0.3的条目,剩余79个条目的量表经分层面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共删除34个条目,最终形成含45个条目、8个分量表的FES-CRV;FES-CRV的二阶三因子结构模型拟合指标为?2/df=7.922、GFI=0.964、AGFI=0.924、IFI=0.909、CFI=0.908、RMSEA=0.088;FES-CRV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5630.696之间,重测信度在0.4490.623之间。(3)PDQ-4+调查表明,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的阳性检出率为19.1%;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在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矛盾性、成功性和控制性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对新兵表演型人格倾向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89.74,R2=0.087,P<0.05)。结论:(1)FES-CRV应用于新兵群体的信、效度基本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作为评定新兵家庭环境特征的工具。(2)与对照组相比,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处于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且家庭环境特征对新兵表演型人格倾向有预测作用。

辛阔林[9](2015)在《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军作为我军的主要军种,是陆地作战的主力。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术界对陆军地位的评价出现不同声音,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行,陆军兵源质量有下降趋势。陆军新兵中独生子女比率偏高,新兵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有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有74.1%的新兵在生活、训练、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适应障碍,有36.4%的新兵表明有逃避军训的想法和倾向。而官兵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军队首长始终关注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加强在新形势下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探索适合我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维护我军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教育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聚焦陆军新兵心理健康问题,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研究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研究陆军新兵不同阶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研究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心理骨干工作现状;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构建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专家咨询,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实践验证。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部分基本概念的界定、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设计了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研究。通过对陆军新兵集训期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动态变化研究,了解不同集训阶段新兵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阐明陆军新兵心理的发展规律、一般特点及阶段性特点。根据新兵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提出陆军新兵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第三部分是陆军新兵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通过抽样问卷调查,了解陆军新兵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时间、人员等方面的需求。通过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基层部队心理骨干工作现状和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情况。综合以上调查,分析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人员、教育监督等方面的具体需求。第四部分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提出了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基本常识、适应性、自信心和成就动机、耐挫能力和创造能力、自我意识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人际关系、性教育和婚恋观等八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第五部分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提出了政治优先、重视主体、全员参与、全面优化、资源整合、健康发展、实践验证和严格保密八项原则。提出了信息获取法、知识灌输法、环境磨练法、团体心理训练法、朋辈心理辅导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法六种方法。提出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优化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四种途径。第六部分是构建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在充分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陆军部队实地调研,提出了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体系结构包括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教育人员选拔和培训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6个子体系,并对体系内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七部分是构建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借鉴生态学模式的观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分为个人效果、组织效果和辅助效果三个层次,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群抽样陆军两个建制旅的全体新兵,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下一步,将在对陆军部队大规模调研,验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为部队开展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霍倩倩,冯田,杨志兵,曹菲,李笋,李文广,朱霞[10](2015)在《新兵适应不良与焦虑、压力和自我效能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新兵适应能力和焦虑以及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某部354名2014年秋季入伍士兵,在入伍1个月后进行团体测试,采用普遍性适应不良问卷(Gm)、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感知压力问卷(PSS)进行测评。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特征的新兵在普遍适应不良量表与2个焦虑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新兵心理适应不良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自我效能呈显着负相关(P<0.01),感知压力与自我效能呈显着正相关(P<0.01)。不同心理适应水平的新兵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我效能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显示,状态焦虑(β=0.487)、特质焦虑(β=0.143)、自我效能(β=-0.078)、感知压力(β=0.098)4个自变量能够解释心理适应不良39.6%的变异,其中最显着影响的预测变量为状态焦虑。结论状态焦虑、感知压力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兵的心理适应能力,应考虑在新兵集训期间采取有效的心理支持与辅导,缓解新兵对应激情境的焦虑状况,从而提高新兵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新兵心理检测表的编制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兵心理检测表的编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
    2.1 研究一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特点
    2.2 研究二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追踪研究
    2.3 研究三急进高原新兵睡眠障碍的追踪研究
    2.4 研究四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的追踪研究
    2.5 研究五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的追踪研究
第三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及心理干预模式的探讨
    3.1 研究六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3.2 研究七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的探讨
第四章 总讨论
    4.1 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
    4.2 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分析
    4.3 急进高原新兵失眠障碍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4.4 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特点分析
    4.5 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分析
    4.6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
    4.7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干预理论模式的建立
    4.8 本研究的创新性
    4.9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4.10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调查
附录2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3)基层官兵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以应对方式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心理韧性的研究综述
        1.1.1 心理韧性的模型
        1.1.2 心理韧性的测量
    1.2 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1.2.1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3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1.3.1 应对方式的分类
        1.3.2 应对方式的测量
        1.3.3 军人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4 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应对方式两两关系研究
    1.5 问题的提出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意义
        2.1.1 理论意义
        2.1.2 实践意义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假设
    2.4 研究对象
    2.5 研究工具
    2.6 数据处理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
        3.1.1 不同年龄、军龄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
        3.1.2 不同军龄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
        3.1.3 不同兵源地、民族、独生子女、单双亲家庭的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
        3.1.4 不同军衔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
        3.1.5 不同学历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
    3.2 基层官兵SCL-90 问卷测评结果
        3.2.1 基层官兵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3.2.2 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
        3.2.3 不同年龄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4 不同军龄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5 不同兵源地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6 不同民族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8 单亲与双亲家庭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9 不同婚姻状况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10 不同军衔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2.11 不同学历的基层官兵SCL-90 各因子比较
    3.3 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
        3.3.1 不同年龄、军龄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
        3.3.2 不同兵源地、民族、独生子女、单双亲家庭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
        3.3.3 不同婚姻状况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
        3.3.4 不同军衔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
        3.3.5 不同学历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
    3.4 基层官兵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3.4.1 基层官兵的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研究
        3.4.2 基层官兵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3.4.3 基层官兵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否相关研究
        3.4.4 中介效应检验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基层官兵心理韧性特点分析
        4.1.1 基层官兵心理韧性总体的特点分析
        4.1.2 不同年龄基层官兵心理韧性的特点分析
        4.1.3 不同军龄基层官兵心理韧性的特点分析
        4.1.4 不同军衔基层官兵心理韧性的特点分析
        4.1.5 不同学历基层官兵心理韧性的特点分析
    4.2 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4.2.1 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总体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4.2.2 不同年龄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4.2.3 不同军龄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4.2.4 不同民族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4.2.5 不同学历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4.2.6 不同军衔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4.3 基层官兵应对方式的特点分析
        4.3.1 基层官兵应对方式总体的特点分析
        4.3.2 不同年龄基层官兵应对方式的分析
        4.3.3 不同婚姻状态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分析
        4.3.4 不同军衔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分析
        4.3.5 不同学历基层官兵的应对方式分析
    4.4 基层官兵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与不足
    5.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社会工作介入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4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1.4.1 核心概念
        1.4.2 理论依据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入伍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的有关研究
    2.2 社会工作介入军队问题的有关研究
    2.3 社会工作介入入伍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相关研究
    2.4 理论评述
第3章 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入伍新兵军队适应的现状
        3.2.1 总体得分与各维度得分情况
        3.2.2 总体得分的分布情况
        3.2.3 存在适应性问题的新兵得分情况
    3.3 新兵部队存在适应问题原因分析
        3.3.1 心理层面的原因
        3.3.2 个人能力层面的原因
        3.3.3 教育与引导层面的原因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的具体应用
    4.1 XX部队军队适应服务项目的基本介绍
    4.2 XX部队军队适应服务项目的准备工作
    4.3 XX部队军队适应服务项目的活动过程
        4.3.1 依据问题制定服务方案
        4.3.2 项目活动的具体流程
第5章 XX部队军队适应服务项目的成效与问题
    5.1 XX部队军队适应服务项目的成效
        5.1.1 对小组活动效果的评价
        5.1.2 对小组社会工作的评价
    5.2 XX部队军队适应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
        5.2.1 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
        5.2.2 社工理念同部队价值观存在冲突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建议
        6.1.1 重视新兵情感体验与人文教育
        6.1.2 通过提高角色认同增进角色适应能力
        6.1.3 通过丰富部队文娱活动来改善新兵的人际关系
    6.2 创新与展望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概念界定
        1.3.1 野战部队新兵
        1.3.2 心理健康
        1.3.3 综合心理干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心理健康相关理论
        2.1.2 新兵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2.1.3 新兵心理问题突出的危害
        2.1.4 军人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2.1.5 新兵心理健康的调查状况
        2.1.6 新兵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2 心理干预
        2.2.1 新兵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2.2.2 国内外新兵心理干预研究
        2.2.3 主要干预手段
    2.3 丞待解决的问题
第3章 研究一: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工具
        3.1.3 统计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基本资料
        3.2.2 应对方式
        3.2.3 人格特质
        3.2.4 野战部队新兵的心理健康现状
        3.2.5 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研究二:综合心理干预对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4.1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程序
        4.1.3 观测指标
        4.1.4 质量控制
        4.1.5 数据分析
        4.1.6 综合干预方案
    4.2 研究结果
        4.2.1 基本资料
        4.2.2 干预前后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4.2.3 实验组的追踪测试结果比较
        4.2.4 自我评估
第5章 讨论
    5.1 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现状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人口学因素
        5.2.2 应对方式
        5.2.3 人格因素
    5.3 综合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创新与展望
    7.1 创新性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般资料问卷
附录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录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
附录4 艾森克个性测验(EPQ)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某部235名新兵士兵职业基本适应性检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计算检测类型结果
    2.2 计算机检测数学能力测验结果
    2.3 计算机检测言语能力测验结果
    2.4 计算机人格测验
    2.5 结构性访谈结果
3 讨论

(7)入伍新兵部队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部队适应
        2.1.1 部队适应的定义
        2.1.2 部队适应的测量工具
        2.1.3 部队适应的研究现状
        2.1.4 部队适应的影响因素
        2.2.4.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2.4.2 环境因素
        2.2.4.3 其他因素
    2.2 社会支持
        2.2.1 社会支持的定义
        2.2.2 社会支持测量工具
        2.2.3 社会支持的应用研究
    2.3 人格特质
        2.3.1 人格特质的定义
        2.3.2 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
        2.3.3 人格特质的应用研究
    2.4 心理弹性
        2.4.1 心理弹性的定义
        2.4.2 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
        2.4.3 心理弹性的应用研究
    2.5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2.2 部队新兵适应量表
        3.2.3 大五人格量表(BFI)
        3.2.4 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
        3.2.5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
    3.3 质量控制
    3.4 伦理考虑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入伍新兵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
    4.2 入伍新兵部队适应得分情况
    4.3 入伍新兵部队适应得分情况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分析
    4.4 入伍新兵部队适应与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4.5 部队适应与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回归分析
    4.6 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4.6.1 心理弹性在人格特质与部队适应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6.2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部队适应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部队适应现状分析
    5.2 部队适应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上差异分析
    5.3 新兵部队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5.4 新兵部队适应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5.5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部队适应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6 心理弹性在人格特质与部队适应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7.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
    7.2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其在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在新兵中的修订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量表测试样本的一般特征
        2.2 FES-CV的信效度检验
        2.3 FES-CV的修订
    3 讨论
        3.1 FES-CV信效度分析
        3.2 FES-CV的修订
    4 结论
    5 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二部分 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的家庭环境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的检出率及其分布
        2.2 新兵表演型人格得分的正态性检验
        2.3 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组与对照组新兵家庭环境特征比较
        2.4 新兵表演型人格倾向得分与家庭环境各分量表的相关分析
        2.5 家庭环境各分量表对新兵表演型人格倾向得分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在部队中的检出率
        3.2 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家庭环境特征
        3.3 新兵家庭环境特征对表演型人格倾向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学术论文
    参加的课题
致谢

(9)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三、相关概念内涵定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与特点研究
    一、陆军新兵集训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调查
    二、陆军新兵心理发展特点分析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第三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二、陆军部队心理骨干心理服务工作现状调查
    三、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分析
第四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第五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三、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第六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一、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四、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五、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六、讨论
第七章 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陆军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评价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军人心理教育训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和参加科研工作
致谢

(10)新兵适应不良与焦虑、压力和自我效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新兵心理检测表的编制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D]. 张仁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2]某部新兵心理应激预警问卷初步编制及分析[J]. 赵津京,王璇,杨志丽,王凯,胡春艳,韩魏,李勇庆,孙风清.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0(05)
  • [3]基层官兵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以应对方式为中介[D]. 于婉娇. 吉林大学, 2019(03)
  • [4]社会工作介入新兵军队适应问题研究[D]. 李知昊.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 [5]野战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D]. 邱蔚祺. 南昌大学, 2018(12)
  • [6]某部235名新兵士兵职业基本适应性检测结果[J]. 周林,甘景梨,徐东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9)
  • [7]入伍新兵部队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D]. 胡晓婧. 山东大学, 2017(01)
  • [8]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其在表演型人格倾向新兵中的应用[D]. 王彦海. 桂林医学院, 2016(05)
  • [9]陆军新兵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D]. 辛阔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1)
  • [10]新兵适应不良与焦虑、压力和自我效能的关系[J]. 霍倩倩,冯田,杨志兵,曹菲,李笋,李文广,朱霞. 职业与健康, 2015(09)

标签:;  ;  ;  ;  ;  

新兵心理测验表的编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