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钻山豹”的启示——浅议当前影视作品的某些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江仔馨[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就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鼓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影视精品,以高质量的红色影视作品供给增强人们对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以革命话语为创作主题,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内核,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网络视频资源泛滥,线上红色影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受众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兴趣不足等问题。因此,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红色影视作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从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功能出发,以红色影视的概念、特征以及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为基点,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分析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导向、凝聚、激励和宣传教育功能。另外,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创新红色影视作品的网络传播渠道,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影响力。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具体功能表现和现实境遇的对照,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诸多困境: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红色影视作品数量有限,红色影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受市场化和商业化影响,红色影视创作倾向于“庸俗化”;由于红色影视作品特定的题材和特殊的表现内容,受众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兴趣不高等。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为导向,分析导致以上困境的原因,最后对症下药,探寻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杨冉[2](2017)在《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传播崛起的样本—“大湘西”微信公众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形式也愈加丰富多样,微信公众平台已日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平台之一。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传播特点以及全新的媒介形式给大众传播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了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湘西。由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给湘西原本单一、薄弱的媒介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选取湘西地区第一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大湘西”为研究对象,源于该微信公众号是整个湘西出现较早的微信公众号,从2014年创办之初的默默无闻,发展到2016年拥有超过10万的用户,并创造出了多篇10万+的阅读量,成为湘西地区拥有用户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公众号,湖南省排名前列的区域类微信公众号。笔者在本文中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同时借鉴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营销策略以及“大湘西”公号的作用5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笔者将其中的传播渠道归类到营销策略一章当中,将传播效果归类到“大湘西”公号的作用一章中。研究得出,“大湘西”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对传播主体采用对本土文化和专业文化熟知的人;在运营内容上,选取与本地人民具有高度共通性的消息,并在标题和文本形式上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在运营策略上,实行多个平台进行矩阵推广,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并利用后台数据进行精准推送;在运营效果上,“大湘西”对湘西地区的文化重塑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对湘西形象的重塑、促进当地民主化、增强湘西媒介影响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总结出“大湘西”的运营现状以及同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所帮助。
袁辉[3](2017)在《当代山东小说中的“土匪”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当代山东小说中的"土匪"题材作品为研究对象,依据作品写作的时代语境,并结合相关的社会史、思想史,主要从"土匪"形象的塑造、"土匪"题材的叙事特征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究当代山东小说中的"土匪"叙事。第一章主要对"土匪"的概念和范畴做出界定,并从山东历史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探究当代山东作家"土匪"叙事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土匪"概念的含混性,造就了当代山东小说"土匪"叙事相较其它文学类型更具复杂性与丰富性。而自古代至近代,山东"匪患"严重的历史事实,为作家们的"土匪"题材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建国前描写"土匪"的文艺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乃至游民文化思想,也对当代山东作家的"土匪"题材创作产生了影响。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来具体探究50—70年代、80—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土匪"叙事,包括分析各阶段"土匪"形象的塑造、"土匪"题材作品的叙事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各个阶段"土匪"叙事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本文认为当代山东小说中的"土匪"叙事大致经历了 50—70年代政治话语主导下的"规训与惩罚"阶段,到80—90年代民间话语主导下的"颠覆与重写"阶段,并在新世纪出现了向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个阶段的"土匪"叙事内部虽然存在着一种主导话语,但有时也会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融合与龃龉。同时,各个阶段之间既有一种断裂性,也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此外,作者对"土匪"的书写,其本意大多不在于还原历史上真实存在着的"土匪",而是借助"土匪"这一形象,立足当下,来介入历史和现实。由此,这些作品也往往呈现出历史、小说与叙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结语中,本文主要总结了上述各个阶段"土匪"叙事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并提出了 "土匪"这类题材作品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一些课题。
龚江玲[4](2015)在《湘西形象的影像建构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以新时期以来的影视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以来,关于湘西的影视剧作品不断涌现,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现代范式,影视剧对湘西新形象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度沦为文化孤岛的湘西逐渐成为显在的文化地域,不断被现代影视剧所言说。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湘西影视剧已在内容风格和审美意蕴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与此同时,湘西影视形象的刻板化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影视媒介中的湘西是怎样被描述的,且与真实的湘西世界有何不同,影视媒介主要运用哪些叙事主题和叙事策略来进行湘西形象建构,媒介形象的背后又隐匿着哪些话语力量,湘西影视剧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些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湘西影视剧起源于新时期,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湘西影视剧对不断变化的社会语境承担了镜像展示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视剧凸显其独特的时代特色。从题材选择方面来加以细分,湘西影视剧主要涵盖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剿匪传奇的艺术再现和英模人物的荧屏塑造等三种影视类型。新时期的湘西影视剧为我们呈现了三种迥异的湘西形象:以“偏僻、愚昧、贫穷”为表征的蛮野湘西、以“无畏、斗智斗勇”为特点的红色湘西和以“灵性、质朴、原生态”为符号的田园湘西。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来阐释湘西影视形象的建构过程,应包括对影视剧叙事主题与叙事策略的细致剖析。从故事主题出发,湘西影视剧主要讲述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大时代里的小史诗以及青山绿水间的温情故事。湘西影视剧中有众多影视叙事元素,但它们并非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通过此起彼伏的二元对立和张弛有度的陌生化纵横交错而成。此外,湘西影视剧还通过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和匠心独具的伏笔铺垫等元素来引发受众观影共感的实现。影视媒介是各种权利的角斗场,湘西形象是商业市场、政府机构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力量以各自的方式作用于影视媒介,并在相互的博弈与合谋中建构的。湘西形象在影视媒介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下而产生,只有争取尽可能多的受众,才能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和商业赞助。政治话语作为湘西影视剧中的决定性因素而存在,影视剧中凸显的主流意识形态教化动机、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以及对主流政治话语的契合等都是影视媒介作为“守望者”的职责之体现。当然,湘西形象归根结底还是特定历史与文化的产物,对田园生活的眷念之情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意涵的。湘西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观照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但其本质上依然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他者”而已。为了规避湘西影视形象被极端化、他者化与单一化,而受众又盲目全盘接受,我们可以从作为传者的影视媒介出发来进行形象建构的引导。影视媒介需要放低身段,深入湘西地区,客观全面展示湘西文化,且创造有利于湘西文化自我表述的公共空间,赋予湘西文化充分的话语权,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多角度挖掘湘西影视形象,努力为受众奉献一份既“原汁原味”又“新鲜生动”的特色文化大餐。
苏钊[5](2014)在《21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后,军事题材电视剧连续热播,创造了收视率的新高,《亮剑》、《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雪豹》等优秀作品反复的重播,开创了此类题材电视剧的辉煌时代,军事剧与历史剧、言情剧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这也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通过搜集到的材料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仍就停留在某一作品中的单一人物或某一时期出现的人物进行研究。研究21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对军事剧发展的方向和题材选择的拓宽都有实际意义。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军事剧发展的现状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确定自己研究的方向,对军事剧划定了研究范围。第二部分:通过总结分析当今军事题材电视剧中英雄人物形象,将21世纪军事剧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归纳为四种类型并逐一分析。第三部分:相较于以往的军事剧,21世纪军事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了四种变化,即:更加平民化、真实化、娱乐化、反面人物形象多样性。第四部分:分析当前军事剧人物塑造时存在人物形象模式化、剧中场景失真、政工干部缺席、表现女性人物形象的电视剧稀少等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并加以思考,展望军事剧未来的发展,为将来创作军事题材电视剧提供思路和帮助。
陈德瑶[6](2014)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与电影中的土匪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匪是中国社会的一道黑风景和一股暗力量,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作为社会性的客观存在,随着其滋生的环境一并消失殆尽,但是作为审美性的艺术想象却愈发地丰富多彩,成为最为鬼魅的文化母题之一。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三部分。结合小说与电影从不同艺术角度重新解读土匪形象的塑造。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进行简单论述,指出论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对新时期以来影视创作中的土匪书写进行梳理归纳和对小说与电影中土匪形象的塑造进行比较研究两个方面。第一章,主要分析土匪的溯源及发展,包括对土匪进行定义与界定和对新时期以来小说与电影关于土匪的观照进行梳理归纳。第二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以来小说与电影中土匪形象的塑造,并将其划分为四类,一是异己者、暴徒与恶魔,二是逆反者、复仇者与斗士,三是原罪者、边缘者与乡民,四是侠义者、革命者与英雄;简析土匪形象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第三章,主要分析新时期以来小说与电影中土匪形象的差异,重点选取小说改编电影作比较研究,从人物性格(电影出场),人物发展(电影情节)和人物命运(电影谢幕)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塑造的不同。结语部分指出当今影视创作中土匪书写的缺陷和不足,窥探在不同艺术互动发展中土匪书写的未来。
汪郡[7](2013)在《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构建 ——以旅游地张家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众多旅游地中脱颖而出,获得旅游者的青睐,是旅游地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消费不同于实物消费,因为旅游者的空间局限性和实地经验的欠缺,使旅游者在旅游决策时更加依赖旅游地的形象进行判断。大量营销、宣传各地形象的广告抢夺受众的注意力,但人们对目的性明确的广告已产生了逆反和抗拒心理。近年,出现了一批影视剧,它们有力的推动了取景地旅游业的发展,探索影视剧对旅游地的影响力和影视剧对旅游地发展的关联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新课题。我国关于影视旅游方面的研究从本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且多集中于影视剧对旅游地经济收益和吸引力的影响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本文以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作为研究视角,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认知心理学、人文地理学、符号学等相关知识,旨在研究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和构建模式,以及影视剧中传播和构建的旅游地形象对旅游者感知旅游地形象的影响作用。本文将旅游地张家界作为研究的具体案例,通过分析取景于张家界的影视剧文本和对游客的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影视剧中构建的张家界形象以及影视剧对张家界形象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在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和实地调研,探索出影视剧有效的传播旅游地形象的基本条件,以及影视剧传播和构建旅游地形象的基本方式。
吕峥[8](2011)在《湖南卫视自制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在新世纪不断前进,逐渐在电视剧交易市场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电视剧播出平台与生产平台的不匹配,即电视台需要高质量的电视剧播出,而电视剧制作公司生产的电视剧并不一定完全满足电视台的播出要求,或是电视剧制作公司的作品不能符合电视台的定位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产生了自己制作电视剧的需求,2008年湖南卫视的自制剧《丑女无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和各方的广泛关注,从而引发了我国省级卫视生产自制剧的热潮。湖南卫视的自制剧具有持续时间长,生产数量多及制作特色突出等鲜明的特点,在全国省级卫视自制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取湖南卫视的自制剧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发展与主要特征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将其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情况进行了概述:一是全面开拓与努力突破阶段(1987—2000年),这一阶段是电视台早期根据自身能力适当的进行电视剧的制作活动,并不是有意识的、自主的、能动的进行自制剧创作;二是大胆创新与不断发展阶段(1997—2007年),在这一阶段中,湖南卫视作为地方卫视的先行者,最先抓住先机,开拓创新,逐步试水自制剧市场,从市场化条件下尝试性的作品《还珠格格》到彰显湖湘文化底蕴的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作品《恰同学少年》及《血色湘西》等的问世,湖南卫视的自制剧形成了内容鲜明、形式新颖的特点,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自制剧在大胆创新中不断发展;三是走向成熟与整体转型阶段(2008年至今),这一阶段自制剧的发展呈现井喷状态,既为电视台树立了品牌,又保证了电视台的经济利益。其次,将湖南卫视自制剧的特征概括为本体特征、产业特征和传播特征三个方面,并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与较深入的解读。主要分析了湖南自制剧的地域文化与大众文化特征,其产业化特征及传播主体特征和受众接受特征。再次,分析了湖南卫视自制剧在发展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认为:湖南自制剧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寻求更加有利的政策支持、打造富有创新性的创作团队、追求自制剧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完善产业链等。此外,本文结合传播学、经济学、营销、产业链整合、市场、卫视发展等多方面理论对湖南卫视的自制剧进行综合分析,在平行比较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纵向延伸,将湖南卫视自制剧与其他省级卫视自制剧及国外剧集制作进行对比分析,期望能在理论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为湖南卫视自制剧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提高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张爽[9](2011)在《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有组织犯罪文化,是指在犯罪组织形成、发展过程中,组织成员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体系,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等。犯罪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更遵循传统,团体意识更强,道德和情感意识倾向性明显,片面的认识、团体的影响导致了犯罪组织成员行为的偏差。有组织犯罪文化是犯罪亚文化的一部分,犯罪组织成员的价值观迥异于普通人,而且与非有组织犯罪人也有很大差异,对其独立进行研究具有较大意义。本文分五个部分对有组织犯罪文化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解析。传统文化分为大传统文化和小传统文化。有组织犯罪文化的传统主要来源于小传统,包含帮会文化在内的游民文化对其影响深远,而帮会文化流毒对于犯罪组织的内部凝聚力更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当代有组织犯罪越来越职业化,利益的根本地位不容置疑,甚至不需掩饰,帮会“传统”文化在犯罪组织组建初期影响较大,但对于大型犯罪组织规模化后的行动作用有限,“忠义”精神、拟制血缘制度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学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传统文化,对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主流文化进行解读,并侧重其积极意义,但大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特质对有组织犯罪起的不是抑制而是鼓动的作用,未予扬弃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有组织犯罪防控反而具有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有组织犯罪文化认同研究。有组织犯罪文化作用的根本机制在于犯罪组织成员的心理认同。犯罪组织成员多来自两劳释解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和辍学青少年,其出身多为“底层群体”。失业、半失业的游民身份使其心理上自我定位为“弱势群体”,以合理化其反社会行为,同时,犯罪组织成员均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或少年,有“扬名”、“发财”、改善社会地位的“成功”意愿和犯罪技能,处境和意愿的强烈冲突是有组织犯罪文化认同的根源。参照群体的规范作用和主动的学习愿望是有组织犯罪文化内化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有组织犯罪道德文化分析。道德是文化的基本内容,犯罪一般被评价为“恶”,但犯罪组织成员却往往不自认为“恶”。他们一般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但是其道德选择是以利益为标准作出的,其道德观念在犯罪组织这个参照群体的规范下扭曲变形,道德的某些方面被片面夸大和极端化,乃至形成偏执,某些方面则被轻视甚至无视。犯罪组织成员的道德标准明显分为两个系统,其“道德”在犯罪组织内部形成规范和习惯,对犯罪组织外部则毫无道德责任感,犯罪组织成员通过犯罪合理化技术消弭犯罪的道德成本。第四部分是有组织犯罪情感文化解读。犯罪组织成员也有情感需要,在外部打击、排斥下,受高风险、强暴力的生活方式影响,犯罪组织成员团体意识非常强,情感需求集中在犯罪组织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经常形成相对稳固的信任和深厚的感情。犯罪组织成员的情感和“道德”密不可分,与普通人相比更加情绪化、宿命化,在激烈、偏执的情感驱使下,犯罪组织成员可能实施更严重的犯罪。第五部分是有组织犯罪文化防控体系的建构。文化由社会结构产生,不改变社会结构就不能根本性的改变文化,同时,文化也不断地在变迁,义务教育和传媒文化的普及给文化引导创造了现实可能性。有组织犯罪文化具有重大危害,消解有组织犯罪文化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但势在必行。从观念上拒绝有组织犯罪文化,是消除有组织犯罪的最根本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防控有组织犯罪,要从教育和宣传两方面入手。针对犯罪组织成员结构特点,机构性教育应集中于监所和学校,同时配合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有组织犯罪防控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教育者,使监管人员、教师、家长提升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使教育能够真正起作用,而不只是形式化的机械说教。宣传是大范围的教育,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多传媒背景下,教育民众,引导舆论必须注意方法,正视民众的选择权,尊重民众的判断力,提供全面的信息,使民众在认识、了解、信任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有组织犯罪防控工作中来,以建设全民防控有组织犯罪的系统。
何春耕,何吉[10](2009)在《湖湘文化与历史想象的整合——论80年代以来湖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电视湘军崛起的背景下,湖南本土制作或参与制作的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一系列质量较高的电视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湖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表现体现了湖湘文化与历史想象的整合,形成了"沉雄顿挫"的创作风格。其创作的独特性既标志了湖南电视剧在国内电视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又为我国当今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二、“钻山豹”的启示——浅议当前影视作品的某些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钻山豹”的启示——浅议当前影视作品的某些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红色 |
(二)红色影视作品 |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四)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六、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阐释 |
一、红色影视作品的特征 |
(一)政治性 |
(二)思想性 |
(三)历史性 |
(四)先进性 |
二、红色影视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关联性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发展 |
三、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
(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接受理论 |
(五)大众传媒及其功能理论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
一、导向功能 |
(一)国家意识形态导向 |
(二)社会共同理想导向 |
(三)个人价值目标导向 |
二、凝聚功能 |
(一)党内外凝聚力 |
(二)军民凝聚力 |
(三)民族凝聚力 |
三、激励功能 |
(一)情感激励 |
(二)榜样激励 |
(三)精神激励 |
四、宣传教育功能 |
(一)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
(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困境 |
(一)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 |
(二)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 |
(三)受众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红色影视作品兴趣不足 |
(四)部分红色影视作品缺乏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针对性 |
二、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数量有限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 |
(二)外部环境复杂的原因 |
(三)受众对红色影视作品兴趣不足的原因 |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缺乏针对性的原因 |
第四章 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 |
一、提高优秀红色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
(一)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精品的创作 |
(二)深入挖掘改革开放以来红影作品的精神内涵 |
(三)遵循红色影视创作内容真实性与形式艺术性的原则 |
二、优化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外部环境 |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影视行业的监督和引导 |
(二)提高学校运用红色影视作品教学的能力 |
(三)营造浓郁的红色影视作品家庭观影氛围 |
三、培育受众对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兴趣 |
(一)坚持思想至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 |
(二)重视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拓宽受众兴趣面 |
(三)培育受众的红色影视作品鉴赏能力 |
四、加强红色影视作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针对性 |
(一)明确红色影视作品主题精确功能定位 |
(二)推进红色影视作品的差异化分众化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传播崛起的样本—“大湘西”微信公众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5 微信公众号的概况与传播学解读 |
第二章“大湘西”崛起的媒体背景与文化基因 |
2.1 湘西的信息传播环境 |
2.2 湘西地区的信息传播现状 |
2.3 湘西地区媒介生态 |
2.4 微信对于湘西媒体的价值 |
第三章“大湘西”微信公号发展概况 |
3.1 从“启明文化”到“大湘西” |
3.2“大湘西”公号的用户情况 |
3.3 从传播主体“大湘西”公号的团队人员构成 |
3.4 从传播内容“大湘西”公号的内容分析 |
3.5 从传播对象看“大湘西”公众号的运营策略 |
3.6“大湘西”公众号的运营策略分析 |
第四章“大湘西”引领的文化重塑 |
4.1 重塑湘西新形象 |
4.2 加强用户的地方与身份认同 |
4.3 构建当地民生良好媒体环境 |
4.4 增强了湘西的媒体实力 |
第五章 大湘西公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5.1 大湘西公号存在的问题 |
5.2 大湘西公号的发展对策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梳理 |
6.2 研究贡献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3)当代山东小说中的“土匪”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历史与文学交织下的"土匪" |
第一节 "匪"的溯源与"土匪"的界定 |
第二节 当代山东小说"土匪"叙事的历史文化资源 |
一、历史现实的借镜 |
二、传统文化的记忆 |
第二章 规训与惩罚:50-70年代的"土匪"叙事 |
第一节 英雄/恶魔——"土匪"形象概述 |
第二节 政治话语主导下的"历史"叙述 |
第三章 颠覆与重写:80—90年代的"土匪"叙事 |
第一节 "人"的归来——"土匪"形象概述 |
第二节 民间话语主导下的"历史"重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湘西形象的影像建构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以新时期以来的影视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影视媒介对湘西形象的建构 |
第一节 影视媒介中湘西形象的生成 |
一、语境变迁中的湘西影视剧 |
二、湘西影视剧的题材选择 |
第二节 影视媒介建构的湘西形象类型 |
一、蛮野湘西 |
二、红色湘西 |
三、田园湘西 |
第二章 湘西影视形象的文本建构 |
第一节 湘西影视剧的叙事主题 |
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
二、大时代里的小史诗 |
三、青山绿水间的温情故事 |
第二节 湘西影视剧的叙事策略 |
一、叙事结构的铸造 |
二、叙事共感的实现 |
第三章 对湘西影视形象建构的理性审视 |
第一节 影视媒介建构湘西形象的深层机制 |
一、经济利益的追逐者 |
二、政治环境的守望者 |
三、文化情感的引导者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他者”的湘西 |
第四章 对湘西影视形象建构的引导策略 |
第一节 从极端到客观全面观照湘西文化 |
第二节 从“他者”到我们给予湘西文化话语权 |
第三节 从单一到多维寻求湘西形象新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21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21 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现状 |
1.1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界定 |
1.2 军事电视剧发展现状 |
1.3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分类 |
第2章 21 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的类型 |
2.1 草根型人物形象 |
2.2 草莽型人物形象 |
2.3 知识型人物形象 |
2.4 士兵群像 |
第3章 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
3.1 不需要仰视:走下“神坛”的英雄 |
3.2 个性的彰显:英雄形象真实化 |
3.3 严肃的人物形象向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的转变 |
3.4 反面人物的多样性:不再“丑恶”的反面人物 |
第4章 人物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
4.1 人物塑造的模式化 |
4.2 政工干部形象的缺席 |
4.3 人物形象塑造与现实的不符 |
4.4 女性角色的依旧稀少 |
4.5 军事剧人物形象未来发展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新时期中国小说与电影中的土匪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一章 土匪的溯源及发展 |
第一节 土匪的定义与界定 |
第二节 小说与电影对土匪的观照 |
第二章 小说与电影中土匪形象之类型 |
第一节 异己者、暴徒与恶魔 |
第二节 逆反者、复仇者与斗士 |
第三节 原罪者、边缘者与乡民 |
第四节 侠义者、革命者与英雄 |
第三章 小说与电影中土匪形象之比较 |
第一节 人物性格·出场 |
第二节 人物发展·情节 |
第三节 人物命运·谢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7)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构建 ——以旅游地张家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旅游地形象研究综述 |
1.2.2 影视旅游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旅游地形象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形象 |
2.1.2 旅游地形象 |
2.1.3 影视旅游 |
2.2 旅游地形象的构成 |
2.3 相关理论 |
2.3.1 认知心理学 |
2.3.2 传播学 |
2.3.3 人文地理学 |
2.3.4 符号学 |
3 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及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3.1 旅游地形象的形成 |
3.2 旅游地形象传播和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3.2.1 个体因素 |
3.2.2 信息因素 |
3.3 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传播和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
3.3.1 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
3.3.2 影视剧传播和构建旅游地形象的优势 |
4 影视剧对张家界形象的传播与构建 |
4.1 调研过程 |
4.1.1 查阅地方志 |
4.1.2 影视剧文本分析 |
4.1.3 问卷调查 |
4.1.4 访谈 |
4.2 张家界简介 |
4.2.1 地理景观感知要素 |
4.2.2 社会人文感知要素 |
4.2.3 地格要素 |
4.3 取景于张家界的影视剧简述 |
4.4 影视剧中的张家界形象 |
4.4.1 云雾仙山 |
4.4.2 神秘湘西 |
4.4.3 世外桃源、偏远山区 |
4.4.4 旅游胜地张家界 |
4.5 有效传播和构建张家界形象的影视剧案例分析 |
4.5.1 《阿凡达》与《西游记》中张家界形象的相似性 |
4.5.2 《乌龙山剿匪记》到《血色湘西》张家界形象的嬗变 |
4.6 影视剧对张家界形象传播和构建的现状分析 |
4.6.1 影视剧能有效的传播和构建张家界形象 |
4.6.3 大部分影视剧对张家界形象传播影响力不足 |
4.6.2 张家界的地方性被准确传播和接受 |
4.6.4 影视剧中附带了张家界的负面形象 |
4.6.5 张家界官方对影视旅游积极的尝试 |
5 结论 |
5.1 影视剧能有效传播和构建旅游地形象 |
5.2 影视剧有效传播和构建旅游地形象的基本条件 |
5.1.1 影视剧自身具有较大影响力 |
5.1.2 影视剧与旅游地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
5.3 影视剧传播和构建旅游地形象的基本方式 |
5.2.1 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选择性呈现 |
5.2.2 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象征意义的赋予 |
5.2.3 影视剧对受众感知心理因素的影响 |
5.4 建议 |
5.4.1 重视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 |
5.4.2 利用影视剧传播旅游地形象注意顺应地方性 |
5.4.3 积极尝试旅游地形象传播的影视新形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问卷调查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湖南卫视自制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湖南卫视自制剧发展概述 |
2.1 卫视自制剧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
2.1.1 省级卫视自制剧的产生背景 |
2.1.2 省级卫视自制剧的特点 |
2.2 湖南卫视自制剧的发展阶段 |
2.2.1 第一阶段:全面开拓与努力突破(1987—1997 年) |
2.2.2 第二阶段:大胆创新与不断发展(1997—2007 年) |
2.2.3 第三阶段:走向成熟与整体转型(2008 年至今) |
2.3 自制剧对于湖南卫视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3章 湖南卫视自制剧特征分析 |
3.1 湖南卫视自制剧的本体特征 |
3.1.1 湖南卫视自制剧的内容特征 |
3.1.2 湖南卫视自制剧的形式特征 |
3.1.3 结论 |
3.2 湖南卫视自制剧的产业特征 |
3.2.1 多重主体的相对明晰化 |
3.2.2 风险的相对可控性 |
3.2.3 价值裂变及负向折旧 |
3.2.4 结论 |
3.3 湖南卫视自制剧的传播特征 |
3.3.1 传播主体的品牌性 |
3.3.2 受众的能动性 |
第4章 湖南卫视自制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
4.1 湖南卫视自制剧发展中的问题 |
4.1.1 内容资源低质化 |
4.1.2 艺术追求简单化 |
4.1.3 营销手段单一化 |
4.2 国外电视剧产业发展及启示 |
4.3 促进湖南卫视自制剧发展的建议 |
4.3.1 获得政策支持 |
4.3.2 打造制作团队 |
4.3.3 追求艺术创新 |
4.3.4 完善产业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湖南卫视自制剧受众收视行为问卷调查 |
附录C 湖南卫视自制剧大事记 |
(9)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
二、研究有组织犯罪文化的意义 |
三、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的现状 |
第一章 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 |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表征 |
一、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主体——帮会和流氓组织 |
二、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核心——义 |
三、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形式——虚拟血缘 |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传统文化背景 |
一、传统文化对有组织犯罪文化之促成 |
二、传统文化促成有组织犯罪文化之原因 |
第二章 有组织犯罪文化认同 |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失范 |
一、文化规范冲突的根源 |
二、对主流文化规范的否定评价 |
三、对主流文化规范的消极认同 |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定位 |
一、底层群体的自我"弱势"定位 |
二、"精英"文化价值期待 |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建构 |
一、有组织犯罪文化规范 |
二、有组织犯罪文化习得 |
第三章 有组织犯罪道德文化 |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道德假象 |
一、有组织犯罪道德的双重标准 |
二、有组织犯罪道德的暴力本质 |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道德责任消解 |
一、团体责任分解 |
二、道德责任承担 |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道德选择 |
一、道德选择的文化环境 |
二、"底层群体"的道德暗示 |
三、参照群体道德同化 |
第四章 有组织犯罪情感文化 |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外化情感 |
一、对社会的仇视 |
二、对扭曲荣誉感的追求 |
三、对"家族利益"的重视 |
四、对宿命的迷信 |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情感发生机制 |
一、情感补偿机制 |
二、情感认知曲解机制 |
三、偶像权威机制 |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情感功能 |
一、功利计算涵射情感驱动力之缺陷 |
二、情感对犯罪道德成本的弱化 |
第五章 有组织犯罪文化防控 |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防控导向 |
一、建设合理的社会文化目标 |
二、建设合法的规范性参照群体 |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 |
一、有组织犯罪防控教育的对象 |
二、有组织犯罪防控教育的根基——家庭教育 |
三、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的关键——学校教育 |
四、有组织犯罪教育防控的重点——监所教育 |
第三节 有组织犯罪文化传播防控 |
一、对传媒地位的理性认识 |
二、有组织犯罪防控舆论引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钻山豹”的启示——浅议当前影视作品的某些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江仔馨.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2]一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传播崛起的样本—“大湘西”微信公众号研究[D]. 杨冉. 暨南大学, 2017(06)
- [3]当代山东小说中的“土匪”叙事研究[D]. 袁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湘西形象的影像建构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以新时期以来的影视剧为例[D]. 龚江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5]21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研究[D]. 苏钊. 河北大学, 2014(11)
- [6]新时期中国小说与电影中的土匪形象研究[D]. 陈德瑶. 湖南大学, 2014(04)
- [7]影视剧对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构建 ——以旅游地张家界为例[D]. 汪郡. 重庆大学, 2013(02)
- [8]湖南卫视自制剧研究[D]. 吕峥. 湖南大学, 2011(03)
- [9]有组织犯罪文化研究[D]. 张爽. 武汉大学, 2011(05)
- [10]湖湘文化与历史想象的整合——论80年代以来湖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启示[J]. 何春耕,何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