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透视

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透视

一、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之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丁自峰[1](2009)在《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水景是最具魅力的园林景观,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水景已成为国内新建居住区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水景质量也已成为评价居住区景观优劣、档次一项重要指标。但由于居住区水景多是人工建造的水体,在设计上尚存在着诸多问题,没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景观效果和功能作用。针对这一现象,本论文通过大量地收集资料和数据,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居住水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剖析;对居住区水景的概念、特征、功能、类型等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居住区水景设计今后的发展趋势:人性化设计、生态设计、整体性设计、文化艺术设计、新材料及新材料的应用、地域特色设计等;结合长期的水景设计、施工实践对水景构景要素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并以商丘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居住区水景设计手法及地域特色的表达;最后对居住区可持续性水景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结合杭州湖滨花园的水景进行验证。

陈瑞剑[2](2005)在《曲阜市生态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减缓目前全球的环境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城市必将成为21世纪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追求目标。随着济宁-曲阜都市区的发展,曲阜市如何抓住此重大的发展契机,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接受济宁-曲阜都市区功能扩散和产业转移,促进曲阜市与都市区的协调发展,提高自身的城市竞争力,树立自身的发展特色,建设生态城市,己经成为曲阜市今后所应致力于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有关理论,对都市区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与探讨,然后,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都市区特定的发展条件和特点,根据曲阜市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曲阜市生态市规划的思路,提出了曲阜市建成生态市的相关对策和措施。笔者基于生态原则,从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层次分别展开,对曲阜市生态市建设提出了系统的设想,以期重构城市,促进曲阜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全文除结束语外,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选题意义、论文的概况及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的国内外动态。第三部分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包括:“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及都市区相关理论。第四部分分析了曲阜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有利条件包括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区位、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生态城市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等,限制性因素包括水资源、土地、发展与保护问题等。第五部分提出曲阜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并明确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第六部分分析了曲阜市生态产业建设现状,分别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现生态产业的具体措施。第七部分对生态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目标,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第八部分提出了曲阜生态城市建设调控政策,包括提高市民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转型,强化城市生态经营,多渠道筹措生态城市

王涛,简新平,吴飞[3](2005)在《论中小城市物业管理的发展》文中指出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实施已是大势所趋。本文着眼于目前中小城市物业管理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从人员素质、基金运作、管理模式和企业规模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目的是找到一条新路,加快物业管理工作的发展。

叶鹏[4](2005)在《合肥市“城中村”问题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中村”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不良产物。城市的扩张,中国城乡的二元体制,以及特定背景下市场对于廉价租房的需求等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缺乏,给居民的生存状态和消防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大量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聚集,也引发了犯罪率上升和居民心理颓废等社会问题。本文在对合肥、深圳、北京等地“城中村”的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整体式”和“渐进式”两种改造模式。“整体式”改造就是一次性拆除“城中村”原有的物质环境,在原地重新进行规划建设,结合具体情况,对村民进行适当的补偿,强调物质环境的改造;“渐进式”改造则是分阶段,对“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综合素质进行改造提高,强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改造。在理论阐述的同时,文章还结合“城中村”改造的实际例子,对提出的改造策略进行详尽的论证。

郎道阔[5](2004)在《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之透视》文中研究指明合肥市绿都商城物业管理公司副经理郎道阔,站在行业的角度,剖析了自身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贵之处在于从更深层次上研究出解决的办法,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敬佩。本刊从此期始增加《透视企业》栏目,主要是通过企业透视出行业现存问题和新鲜经验,“抓两头,带中间”折射出企业的文化,塑造企业品牌的形象。

卢涛[6](2002)在《城市核心调适论》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核心是城市的中心人居环境,它集中体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反映着城市空间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脉络。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旧城改造中,城市核心的建设有得有失,在当前高速城市化与现代化建设高潮中,为避免“建设性破坏”,必须建构新的城市核心更新理论,以充实城市发展理论体系,指导城市核心的发展建设。 城市核心是城市的历史性中心区,与旧城、城市中心区、中央商务区、中央金融区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范围。它在用地、功能和空间构成上具有多方面的要素,从自然地理、空间形态、用地功能、历史发展、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总体上呈现出中心性、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分异性、动态性、文化性等特征。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城市核心具备六大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即使用功能与物质价值、文脉功能与历史价值、经济功能与再生价值、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环境功能与生态价值以及精神功能与艺术价值,在更新改造中应当得到充分展示、保护和再利用。 中西方城市核心有着不同的生成动因与发展特征,但在政治与政策的策动、产业与功能的促动、宗教与文化的律动、科学与技术的驱动等方面动力机制的共同影响下,它们都遵循着功能与结构适应性发展规律、空间集聚优先发展规律、局部与整体动态均衡发展规律以及文化与形态协同发展规律,并呈现出自发式调节、强制性改造、调适性干预等三种演化机制交替并存的现象。不同的演化机制的产生是因为动力机制不平衡而产生的,在总体上存在着的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发展态势,反映了城市核心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上世纪后半期,由于动力机制失衡,中西方城市核心都经历了一个以强制性改造为特征的发展时期。其经验教训表明,以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物质性规划与大规模改造会带来诸多问题,更新目标与原则上应注重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并凸现了科学决策、强化文化动力进行调适性干预的重要性。这些启示对于当前高速城市化以及现代化建设高潮中城市核心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城市核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导向和新的城市文化观,以此为指导,结合当前对人居环境“融贯的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论界对旧城改造与城市发展史、场所精神与城市文化学、个性特色与城市美学、社区更新与城市社会学、人居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结构调整与城市经济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进行多学科协同,建构出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调适理论。城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核心调适理论可以表述为,“以城市核心功能与价值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城市文化观为指导,以多学科协同为原则,树立多学科调适理念与规划原则,采用调适方法,促使城市核心顺应自身发展规律,主动协调,持续发展。”城市核心调适理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基本内涵:一是多学科调适理念,即是从多学科协同角度,指出城市核心发展所应遵循的调适理念与规划原则;二是调适方法,即运用恰当的干预,增进城市核心这一生命系统的长期调适能力,以达到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文中提出城市核心更新发展中应遵循的六个方面的调适理念与规划原则:历史理念与文脉原则、经营理念与再生原则、社区理念与协调原则、环境理念与生态原则、创新理念与可持续原则、特色理念与美学原则。同时总结出五大调适方法:一是强化城市管治;二是明确整体决策;三是精心组织空间:四是优化资源环境;五是深化城市设计。这五种方法是综合作用的。 最后,以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山地城市核心、新城市核心为例,应用调适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各自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法与目标。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应当以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保护名城核心文化特色为原则,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方法,并且着重强调把握历史、文化延续,总体规划、重点控制,分级保护、渐进更新,强化管理、重在法治,以促进其保护性有机更新。对于;11地城市核心,应运用多维集约思想与设计方法,从宏观上调控层级网络的空间布局,中观上重组综合集成的核心功能,微观上塑造立体复合的空问形态,总体上发扬地域特色的文化品格。对于新城市核心,则应着重强调经济观、生态观、文化观,以知识经济为主旨,以环境建设为导向,以市民交往为共识,将之建设成为现代综合的CBD、均衡发展的生态核心和多元共生的文化信息场所。

二、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之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之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框架结构
2. 城市居住区水景概述
    2.1 居住水景的演变
        2.1.1 国外居住水景
        2.1.2 我国传统居住水景
        2.1.3 现代城市居住区水景的形成
    2.2 相关概念
    2.3 居住区水景特征
    2.4 居住区水景分类及表现形式
        2.4.1 装饰型水景
        2.4.2 互动型水景
        2.4.3 生态型水景
        2.4.4 意象型水景
    2.5 居住区水景功能、作用
    2.6 居住区水景设计发展趋势
        2.6.1 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2.6.2 生态设计——园林设计的主旋律
        2.6.3 整体性设计——从各自为战转向多专业协作
        2.6.4 文化、艺术设计——从盲从走向融合
        2.6.5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水景发展的助推剂
        2.6.6 特色设计——体现地域特色、注重文脉传承
    2.7 影响居住区水景设计的因素
    2.8 小结
3. 城市居住区水景构景要素设计
    3.1 水——水景之血脉
        3.1.1 水之状态
        3.1.2 水之声音
        3.1.3 水之光影
        3.1.4 水之色彩
    3.2 形态——水景之容器
        3.2.1 水形
        3.2.2 水底
        3.2.3 驳岸
    3.3 山石——水景之筋骨
    3.4 构筑物——水景之家具
    3.5 小品——水景之美饰
    3.6 植物——水景之霓裳
        3.6.1 水生植物的类型
        3.6.2 居住区常用水生植物种类
        3.6.3 水生植物应用的原则
        3.6.4 水生植物的种植设计
        3.6.5 岸景植物
    3.7 动物——水景之宠物
    3.8 小结
4. 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手法研究——以商丘市为例
    4.1 商丘市概况
    4.2 商丘市城区水系与居住区分布
        4.2.1 城区内水系状况
        4.2.2 居住区分布特点
    4.3 商丘市居住区水景调查分析
        4.3.1 有水景居住区应用比率
        4.3.2 居住区水景基本状况
        4.3.3 居住区水景分阶段典型案例
    4.4 商丘市居住区水景设计存在问题
    4.5 适于商丘市的居住区水景设计手法
        4.5.1 以点带线,点线结合
        4.5.2 小中见大,大中见多
        4.5.3 以动为主,动中求静
        4.5.4 薄水设计
        4.5.5 依附性设计
        4.5.6 突出主题,在统一中求变化
        4.5.7 营造意境
        4.5.8 结合喷灌,创造别样水景
    4.6 小结
5. 城市居住区可持续性水景研究
    5.1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5.2 居住区水景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3 开源节流,合理利用
        5.3.1 我国水资源状况
        5.3.2 广开水源
        5.3.3 合理利用
    5.4 净化水质,营造清澈水景
        5.4.1 水质现状
        5.4.2 水体污染物来源
        5.4.3 水体污染理论分析
        5.4.4 水质净化措施
    5.5 做节约设计,保经济运行
    5.6 实例研究
        5.6.1 水景概况
        5.6.2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5.6.3 水体生态设计
        5.6.4 节约型设计
        5.6.5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5.6.6 水景效果及结果分析
    5.7 小结与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曲阜市生态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1.1 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
        1.1.2 促进曲阜市生态市建设
        1.1.3 促进曲阜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论文研究概况
        1.2.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研究的新意
第2章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
    2.1 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特点
        2.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2.1.2 生态城市的内涵
        2.1.3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2.2 国外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2.3 国内生态城市研究综述
        2.3.1 孔子的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2.3.2 当代生态城市研究
    2.4 现代生态城市研究动向
        2.4.1 范畴更加广阔
        2.4.2 以生态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渗透与协作
        2.4.3 注重因地制宜,强调地方特色与个性的发挥和展现
第3章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生态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3.1.1 城市生态理论
        3.1.2 生态经济理论
        3.1.3 景观生态理论
        3.1.4 生态产业理论
    3.2 都市区相关理论研究
        3.2.1 都市区(圈)的概念
        3.2.2 都市区(圈)的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
        3.2.3 都市区的空间界定
        3.2.4 都市区城市定位的理论支撑
第4章 曲阜市城市生态位分析
    4.1 济宁—曲阜都市区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剖析
        4.1.1 城镇发展具备一定基础
        4.1.2 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山东省中游,但在西部地区及鲁南地区领先
        4.1.3 都市区城镇工业实力较强
        4.1.4 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济兖邹曲为中心的核心层结构
        4.1.5 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相对较低
    4.2 曲阜市生产生态位分析
        4.2.1 地理位置
        4.2.2 行政区划
        4.2.3 区域资源现状分析
    4.3 曲阜市生活生态位分析
        4.3.1 自然环境现状分析
        4.3.2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4 优劣势条件分析
        4.4.1 优势条件
        4.4.2 制约因素
    4.5 城市发展前景与区域功能定位
        4.5.1 东方文化发祥地
        4.5.2 全国着名旅游胜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4.5.3 山东南部城市圈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4.5.4 济宁曲阜都市区的政治、历史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第5章 曲阜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5.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5.1.1 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况
        5.1.2 生态功能区评价及生态功能定位
        5.1.3 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方向
    5.2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5.2.1 东南部、北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
        5.2.2 中西部平原基本农田保护区
        5.2.3 城区生态功能区
第6章 曲阜市生态产业建设的研究
    6.1 生态农业建设
        6.1.1 生态农业概述
        6.1.2 都市农业概述
        6.1.3 曲阜市生态农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1.4 生态农业建设目标
        6.1.5 农业发展布局与模式
        6.1.6 重点建设领域
    6.2 生态工业
        6.2.1 生态工业概述
        6.2.2 曲阜市生态工业建设目标
        6.2.3 生态工业重点建设领域
    6.3 生态旅游业
        6.3.1 生态旅游目标
        6.3.2 旅游景点的开发研究
        6.3.3 历史文化之旅的开发规划
        6.3.4 旅游线路的分析
        6.3.5 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加快服务业繁荣发展
        6.3.6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7章 曲阜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
    7.1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目标
    7.2 弘扬与传承儒家文化
    7.3 儒家文化的生态内涵
    7.4 弘扬儒家文化的具体措施
    7.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措施
    7.6 逐步完善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8章 曲阜市生态市能力保障建设研究
    8.1 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8.2 依法实施规划,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8.3 推进科技进步,建立人才支持体系
    8.4 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8.5 完善认证制度,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8.6 加强自然资源生态保护
    8.7 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3)论中小城市物业管理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各方的物业管理方面的素质
    1.对业主委员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2.对物业公司专业人员数量作硬性规定
二、加强物业维修基金的运作管理
    1.明确基金使用程序
    2.建立基金审查制度
    3.建立续筹资金的筹集制度
三、建立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四、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规模经营
    1.加强行业监管, 断绝与房地产企业“父子关系”
    2.建立物业企业资质等级制度
    3.有效整合物业管理资源
五、结语

(4)合肥市“城中村”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内的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 “城中村”问题的提出
    2.1 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状况及城市化进程
    2.2 “城中村”的出现
    2.3 “城中村”这一特殊的城市形态的出现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章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3.1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是形成“城中村”的直接原因
    3.2 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形成“城中村”的根本原因
    3.3 市场对于对廉价住房的大量需求,是“城中村”存在的关键
    3.4 土地征用的善后工作的不完备,是“城中村”形成的间接原因
第四章 合肥市“城中村”问题现状调查
    4.1 合肥城市发展概况
    4.2 合肥市“城中村”情况调查
    4.3 合肥“城中村”类型
    4.4 合肥“城中村”特征
第五章 合肥市“城中村”改造的客观认识
    5.1 合肥市“城中村”的改造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完成,它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
        5.1.1 政策因素
        5.1.2 具体问题
    5.2 “城中村”的存在,客观上解决了大量的外来打工者的居住问题
    5.3 “城中村”的存在,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刚融入城市社会的农民的收入问题,在一定时期间,减少了新的城市贫困人口
    5.4 完善合肥市“城中村”改造的对策
        5.4.1 对“城中村”改造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城中村”演变发展的预警机制
        5.4.2 理顺体制
        5.4.3 积极妥善处置好原有的村集体资产
        5.4.4 建立明确的“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分配机制
        5.4.5 明确政策,制订规划
        5.4.6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工作
第六章 合肥市“城中村”改造策略一:“整体式改造”模式
    6.1 理论来源
    6.2 合肥市“城中村”整体式改造的运作模式设想
        6.2.1 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城中村”改造投资主体
        6.2.2 村镇自行改造“城中村”
    6.3 “城中村”整体式改造的实践
        6.3.1 深圳渔民村的改造
        6.3.2 合肥市青年村二组老村庄的改造
    6.4 “城中村”整体式改造的利弊分析
第七章 合肥市“城中村”改造策略二:渐进式的改造模式
    7.1 当代学者对大规模整体式改造模式的反思与批判
    7.2 合肥市“城中村”渐进式改造设想
        7.2.1 渐进式改造的理论来源——社区发展规划
        7.2.2 渐进式改造的实践依据——实地问卷调查
    7.3 合肥市“城中村”渐进式改造方案(以小朱岗为例)
        7.3.1 准备阶段
        7.3.2 整治阶段
        7.3.3 完善阶段
    7.4 “城中村”渐进式改造的利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硕士期间论文及获奖情况
创作实践选例

(5)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之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都商城物业管理的现状
    1、管理体制不顺
        (1) 明显的政企不分。
        (2) 典型的建管不离。
        (3) 没有业主委员会。
    2、管理思想滞后
        (1) 没有管理思想, 提不出物业管理理念。
        (2) 领导班子更迭频繁。
        (3) 专业人才匮乏。
    3、管理手段原始
        (1) 产权不明。
        (2) 面积不清。
        (3) 资料不全。
        (4) 设备管理无档案。
        (5) 没有专业的保洁及维修队伍。
    4、管理有待规范
        (1) 管理流程不规范, 随意性大。
        (2) 管理办法不统一, 管理无序。
    5、遗留问题繁多
        (1) 消防工程未竣工及验收。
        (2) 未建立设备维修基金。
        (3) 不具备物业管理接管条件。
    6、资金周转困难
        (1) 未按规定移交。
        (2) 公司潜在亏损。
    7、物业贬值严重
    8、安全隐患重重
二、现状思考解决之道
    1、理顺体制、使绿都物业管理企业化
        (1) 实现政企分开。
        (2) 做到建管分离。
        (3) 以企业改制为契机, 打造新绿都。
        (4) 以资产重组为纽带, 整合新绿都。
        (5) 强化企业自身建设。
    2、公开招标、使绿都物业管理社会化
        (1) 公开招标物业管理队伍。
        (2) 尽快成立业主委员会。
    3、规范管理、使绿都物业管理专业化
        首先是三个统一。
        其次是专业服务。
        再次是强化培训、使绿都物业管理现代化。
    4、多业并举、使绿都物业管理市场化

(6)城市核心调适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当前我国城市核心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1.1.2 城市核心发展理论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城市历史性中心区复兴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1.2.2 国际宪章、公约与宣言中的重要思想
        1.2.3 我国旧城改造理论方法的发展与不足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主要研究内容
2 城市核心的要义
    2.1 城市核心的概念
        2.1.1 城市核心定义
        2.1.2 城市核心的范围界定
        2.1.3 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2.2 城市核心的构成、类型与特征
        2.2.1 城市核心的构成要素
        2.2.2 城市核心的类型及其特征
    2.3 城市核心的功能与价值
        2.3.1 使用功能与物质价值
        2.3.2 文脉功能与历史价值
        2.3.3 经济功能与再生价值
        2.3.4 环境功能与生态价值
        2.3.5 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
        2.3.6 精神功能与艺术价值
3 城市核心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3.1 古代城市核心的生成动因与特征
        3.1.1 中国古典城市核心的生成动因与特征
        3.1.2 西方古代城市核心的生成动因与特征
    3.2 城市核心的发展过程与动力机制
        3.2.1 中国城市核心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3.2.2 西方城市核心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3.2.3 动力机制
        3.2.4 城市核心发展的稳态和变态
    3.3 城市核心发展的规律
        3.3.1 功能与结构适应性发展规律
        3.3.2 空间集聚优先发展规律
        3.3.3 局部与整体动态平衡规律
        3.3.4 文化与形态协同发展规律
    3.4 城市核心的演化机制
        3.4.1 自发式协调机制
        3.4.2 强制式改造机制
        3.4.3 调适性干预机制
4 旧城更新评析与启示
    4.1 中国城市核心改造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4.1.1 建设成就
        4.1.2 存在的问题
        4.1.3 旧城改造动力机制的失衡
    4.2 国外城市更新的历程与经验
        4.2.1 城市更新的特点
        4.2.2 旧城复兴与保护政策的演变与实践
        4.2.3 旧城复兴的经验
    4.3 中国城市核心的现代化发展
        4.3.1 高速城市化对城市核心的冲击
        4.3.2 现代化建设高潮中城市核心面临的矛盾
        4.3.3 中国城市核心现代化的标志与目标体系
        4.3.4 当代中国城市核心更新的思路
5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调适理论
    5.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5.1.1 古典发展的理论
        5.1.2 近现代发展理论
        5.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5.1.4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层面
    5.2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文化观
        5.2.1 传统城市文化观的理性思辨
        5.2.2 新城市文化观的确立
        5.2.3 新城市文化观的本质内涵
    5.3 城市核心多学科协同性
        5.3.1 多学科研究的历史背景
        5.3.2 多学科协同性的内涵与层次
        5.3.3 城市核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影响
    5.4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调适理念与规划原则
        5.4.1 从多学科协同到调适理论
        5.4.2 调适理论的基本内涵
        5.4.3 调适理念与规划原则
6 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调适方法
    6.1 强化城市管治
        6.1.1 增强政府科学调控手段
        6.1.2 提高规划师的协调水平和综合能力
        6.1.3 公众参与,建立开放的监督机制
        6.1.4 依法行政,完善科学决策程序
    6.2 明确整体决策
        6.2.1 优化城市结构,确立定位主题
        6.2.2 发展第三产业,疏解核心功能
        6.2.3 降低人口密度,优化人居环境
        6.2.4 加强新旧对比,凸显核心风貌
    6.3 精心组织空间
        6.3.1 关联性功能的有效配置
        6.3.2 多形式交通的高效联系
        6.3.3 发掘地下空间的无限潜力
        6.3.4 精打细算的土地利用
    6.4 优化资源环境
        6.4.1 山脉、水脉、绿脉的保护
        6.4.2 历史文脉的延续
        6.4.3 社区精神的发扬
    6.5 深化城市设计
        6.5.1 多层次整体性设计方法
        6.5.2 总体的设计程序与导则内容
        6.5.3 局部的设计程序与导则内容
7 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保护与更新
    7.1 名城核心的危机
        7.1.1 理论缺乏使名城保护体系失效
        7.1.2 “建设性破坏”使名城历史风貌失落
        7.1.3 过度旅游开发使名城文化内涵失真
    7.2 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7.2.1 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保护名城核心文化特色
        7.2.2 保护性有机更新——名城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7.3 历史文化名坝核心保护与更新的原则与方法——以苏州古城为例
        7.3.1 把握历史、文化延续
        7.3.2 总体规划,重点控制
        7.3.3 分级保护,渐进更新
        7.3.4 强化管理,重在法治
8 山地城市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8.1 山地城市核心的空间特征
        8.1.1 多样化的空间结构
        8.1.2 立体化的空间形态
        8.1.3 综合性的空间内容
        8.1.4 山水化的人文意蕴
    8.2 调适理论的应用与多维集约规划设计方法
        8.2.1 多维集约——山地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8.2.2 多维集约规划设计方法
    8.3 山地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重庆为例
        8.3.1 宏观上,调控层级网络的空间布局
        8.3.2 中观上,重组综合集成的核心功能
        8.3.3 微观上,塑造立体复合的空间形态
        8.3.4 总体上,发扬地域特色的文化品格
9 新城市核心的塑造与建设
    9.1 新城市核心的规划与建设及其启示
        9.1.1 田园城市花园绿心的思想
        9.1.2 西方新城运动中城市中心建设的特点
        9.1.3 几个西方现代大城市新城市中心区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9.1.4 中国新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创新
    9.2 新城市核心发展的经济观、文化观和生态观
        9.2.1 经济活力是新城市核心持续发展的基础
        9.2.2 环境建设是新城市核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9.2.3 文化内涵是新城市核心持续发展的关键
    9.3 新城市核心的设计与塑造——以深圳市新中心区为例
        9.3.1 深圳市新中心区主题定位及规划设计评析
        9.3.2 以知识经济为主旨,创建现代综合的CBD
        9.3.3 以环境建设为导向,建造均衡发展的生态核心
        9.3.4 以市民交往为共识,塑造多元共生的文化信息场所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四、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之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居住区水景设计研究[D]. 丁自峰. 浙江大学, 2009(07)
  • [2]曲阜市生态建设的研究[D]. 陈瑞剑. 山东大学, 2005(07)
  • [3]论中小城市物业管理的发展[J]. 王涛,简新平,吴飞.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02)
  • [4]合肥市“城中村”问题调查研究[D]. 叶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5)
  • [5]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之透视[J]. 郎道阔. 中国房地信息, 2004(01)
  • [6]城市核心调适论[D]. 卢涛. 重庆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合肥绿都商城物业管理透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