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及饲料制备技术

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及饲料制备技术

一、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曲兆凯[1](2021)在《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宁夏贺兰县稻渔模式水肥利用率较低,无水肥调控、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方案可循等问题,采用正交试验与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系统地进行了稻渔模式的(下)不同稻田水层深度、沼肥及氮肥施量、放蟹密度、饲料投喂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对促进宁夏稻渔模式提质增效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水层深度(H)、追肥量(F)、放蟹密度(D)、饲料日投喂量(S)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得出了不同因素对水稻与河蟹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因素、单因素变化规律和综合指标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结果表明:水稻光合指标(Pn、Gs、Tr)和SPAD值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随着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对于净光合速率(Pn)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F>H>D>S;水稻与河蟹的产量均随着H和F的增加而增加,水稻产量随D和S的增加先增后减,河蟹产量随着D增加而显着增加,随S的增加先增后减,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分别为F>H>D>S、D>H>F>S,四因素对水稻与河蟹产量均有显着性影响;稻米食味值随着H和D增加而增加,随着F增加先增后降,随着S增加而降低,H、F和S对于食味值影响显着,D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蟹肉粗蛋白、粗灰分、氨基酸总量(TAA)及钙含量均随H与F的增大而增大,除钙含量随S的增大而减小外,其余均随D和S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H和F影响显着,D和S影响不显着,各因素对TAA和钙含量主次顺序为H>F>D>S;各处理水稻成熟后期稻田土壤养分比初始土壤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提高了 32.1%~86.5%、2.8%~109.1%、61.9%~91.5%、5.1%~72%,pH和水溶性盐含量分别降低了 0.9%~4.3%、33.5%~47.3%;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四因素的增大而增大,H和F有显着性影响,D和S影响不显着,因素主次顺序为H>F>S>D。综合考虑主次因素、显着性和稻蟹种养综合成本与经济效益,确定最优水平组合为H3F3D2S1,即采用水层深度为11cm,追肥量为6+300+400kg/667m2(尿素+沼渣+沼液)、放蟹密度为6kg/667m2,饲料日投喂量为480g/667m2时,水稻与河蟹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53.32kg/667m2、29.64kg/667m2,同时二者品质也较优,稻米食味值为83.7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5.85g/100g,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53g/kg,对盐碱地改良效果较好。(2)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稻蟹模式的不同稻田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浅水层低肥(H1F1)处理的水稻生长、光合、产量及品质指标比中水层中肥(H2F2)对照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水稻株高比对照提高8.92%,净光合速率提高30.72%,水稻产量增加11.41%,稻米胶稠度和食味值分别增加5.5%和2.9%。深水层低肥(H3F1)处理的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指标比对照(CK)和其他7个处理更优,H1F1处理的河蟹体重、体长和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4.8%、30.7%和9%,河蟹肌肉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8.9%和14.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稻蟹种养成本,采用“10+20”cm的浅水层、“4+10”kg/667m2氮肥追施量的稻蟹模式较优,水稻与河蟹产量分别为597.25kg/667m2、28.12kg/667m2,稻米食味值为76.8分,蟹肉氨基酸总量为14.31g/100g。(3)采用对比试验,在稻鱼和稻蟹两种模式下,分别设置沼液低施量(B1)和沼液高施量(B2)稻田及环沟为处理,以常规追施尿素稻田及环沟为对照(CK),研究了稻田施加沼液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施加沼液处理的鱼、蟹的形体指标均优于对照,B1处理的鱼、蟹形体指标优于B2,鱼、蟹产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此外,稻田施加适量沼液对于草鱼肌肉系水力有改善作用,但沼液施量过多不利于草鱼的储存和加工,其中B1和B2滴水损失较CK分别显着降低17.4%和12.4%;鱼、蟹肌肉水分含量均随着沼液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鱼、蟹肌肉pH大小顺序为B2>B1>CK,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B1和B2雄蟹肉pH较CK分别显着增加5.8%和12.1%,鱼肉分别显着增加10.4%和17.9%;鱼、蟹肌肉粗蛋白、磷、铁和钙含量大小顺序均为B1>B2>CK,各处理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且河蟹不同性别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稻田鱼、蟹均测得17种氨基酸,其中沼液处理鱼、蟹肌肉氨基酸总量(TAA)均显着大于对照,其中B1和B2雌蟹较CK分别增加24%和17.7%,草鱼分别为16.7%和12.6%,B1与B2之间差异不显着;各处理与对照蟹黄TAA均显着大于蟹膏;鱼、蟹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大小顺序均为B1>B2>CK。综上说明,稻田施加适量沼液(B1)对草鱼与河蟹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鱼蟹营养成分的积累和肌肉风味的提高,但沼液施加过多(B2)起负面作用。综上,在稻鱼和稻蟹模式生育期内,稻田水面蒸发量分别为723.3mm和709.3mm,降雨量均为123.7mm的前提条件下,B1处理的鱼、蟹生长与品质较优,即灌溉13次,每次保持稻田水层深度稻鱼模式六月为15cm,七至九月为25cm,稻蟹模式为15cm,施沼液肥6次,前三次为200kg/667m2,后三次为100kg/667m2,施沼液肥总量为900kg/667m2,草鱼与河蟹产量分别为153.62kg/667m2和31.58kg/667m2,两种模式水稻产量分别为 585.22kg/667m2和 592.31kg/667m2,需水量分别为 692m3/667m2 和 656m3/667m2,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0.84kg/m3和0.9kg/m3。

王世会[2](2020)在《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又称河蟹或大闸蟹,是东亚地区土着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蟹类之一。尚不清楚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遗传特性,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性能和品质特性。因此本文比较了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系绒螯蟹的养殖性能、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差异,以期为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采用分子标记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了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四水系野生群体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7827~0.8580之间,香农信息指数I介于2.0722~2.4088之间;单倍型多样性h介于0.52101~0.87097之间,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0.00139~0.02796之间,四水系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不论是微卫星还是线粒体标记分析,南流江种群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均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瓶颈效应分析表明在符号检测和Wilcoxon符号检验的SMM模型下,四水系绒螯蟹种群均经历了瓶颈效应;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南流江种群独立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综上,通过微卫星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四水系野生绒螯蟹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相一致,瓯江和闽江种群更接近长江种群,而与南流江种群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为绒螯蟹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2.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通过养殖实验和解剖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评估了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在扣蟹阶段生长性能、早熟率、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成蟹阶段生长性能、生殖蜕壳、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四水系扣蟹的平均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终体重以长江扣蟹最高。8-10月和10-11月四水系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辽河扣蟹无早熟个体,其余三水系扣蟹存在一定早熟率,且差异显着(P<0.05)。辽河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而闽江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低,饲料系数最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7月)辽河蟹平均体重最高,生长后期(9-11月)长江蟹平均体重最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的WGR和SGR略高于辽河蟹和长江蟹。9月末雌体全部完成生殖蜕壳,而雄体则持续到10月。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量最高,但11月长江蟹GSI最高。长江蟹成活率和产量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就终体重分布而言,长江雌体大规格(≥150.00 g/只)比例最高,辽河雄体大规格(≥200.00 g/只)比例最高,但不同水系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判断,在长江流域长江蟹养殖性能最优,闽江蟹性腺发育最晚,但性腺发育速度较快。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3.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PI组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PI组F1雌体的WGR、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I组F1雌体成活率显着低于PHN组(P<0.05),雄体略低于PHN组;PHN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着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PI组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PI组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饲料系数显着低于PHN组(P<0.05);PHN组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g的成蟹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PI组F1TEY高于PHN组;就肥满度CF而言,PI组F1雌体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1龄早熟自交组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饲料系数低的特点。4.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采用养殖实验、解剖、生化组成分析、脂肪酸分析和游离氨基酸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比较了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的肥满度、总可食率、可食组织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1)除三水系雌体GSI和雄体CF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HSI和MY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三水系绒螯蟹成蟹常规营养组成较为相近,除雌体肝胰腺中粗蛋白,雄体性腺中水分和总脂,肝胰腺中总脂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辽河种群雌体肝胰腺和性腺中C22:6n3(DHA)、C20:5n3(EPA)、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C18:2n6、C20:2n6以及则要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肌肉中DHA、雄体EPA和HUFA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4)辽河种群雄体性腺中牛磺酸Tau、色氨酸Trp和雌体肌肉中苏氨酸Thr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丙氨酸Ala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性腺中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和雄体肌肉中谷氨酰胺Gln均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性腺中主要呈味氨基酸为谷氨酸Glu和精氨酸Arg,肌肉主要呈味氨基酸为Glu、甘氨酸Gly、Ala和Arg。综上,三水系成蟹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水系间DHA、EPA等脂肪酸和Tau、Trp、Thr等游离氨基酸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种质遗传特性有关。

朱筛成[3](2020)在《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是水生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营养因素,鱼粉一直以来都是水产饲料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蛋白源,随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模式和全程配合饲料技术推广,对蛋白质总量和鱼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而目前对中华绒螯蟹饲料蛋白质含量和鱼粉替代的研究集中在幼蟹阶段,且鱼粉替代物主要是单一的蛋白源或混合植物蛋白源,缺乏对育肥阶段饲料中蛋白质和蛋白源的研究。因此,本实验研究了河蟹育肥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以及育肥阶段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河蟹系列配合饲料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饲料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在饲料4#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饲料1#最高;血清中的GPT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TG)含量和SOD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MDA含量在2#组最高。(3)饲料1#幼蟹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最高。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综上,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河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2.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复合蛋白源(发酵豆粕、猪肉粉、鸡肉粉、血粉和虾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育肥阶段雌、雄河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鱼粉替代后,各组河蟹最终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无显着差异;(2)随鱼粉替代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总脂含量显着上升,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雄蟹和雌蟹的性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以及各自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基本不受鱼粉替代的影响;(3)饲料5#组雌、雄蟹血清的GOT和GPT活力显着升高,且饲料4#组的雄蟹肝胰腺中MDA含量最高;(4)从经济性能而言,饲料4#的单位总产值和部分总利润显着高于其他组;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复合蛋白源替代雄蟹和雌蟹育肥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分别为33.33%和50%。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外土池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蛋白水平(278、323、351、390和420 g·kg-1,记为饲料1#~5#)饲料对雌、雄亚成体河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河蟹存活和生长性能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水平为384 g·kg-1时,雌蟹生长性能最佳,而雄蟹则为420 g·kg-1。(2)在实验结束时,雌蟹的GSI与95d时HSI均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各组雄蟹GSI无显着差异。(3)随着蛋白水平增加,雄蟹的肝胰腺总脂和性腺碳水化物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肝胰腺灰分含量显着上升;雌蟹的肝胰腺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总脂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的,在饲料2#最高;(4)雄性血清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在饲料2#最高,而雌蟹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以饲料4#最低。雌、雄蟹肝胰腺中TG含量分别在饲料2#和3#最高。(5)雄蟹血清T-AOC活力和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降低,而雌蟹血清T-AOC、GR活力和肝胰腺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均在饲料3#组最低。综上,在本研究条件下,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能够促进河蟹生长、降低肝脂沉积、肝损害和氧化应激,建议育肥阶段雌蟹和雄蟹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为384 g·kg-1和420 g·kg-1。

诸慧[4](2020)在《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河蟹作为我国典型本土物种,经济价值高,受众广泛。目前,中国的河蟹养殖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然而,河蟹养殖过程中过量投饵、尾水直排和底泥露天堆积等资源环境问题正逐渐凸显。因此,定量评估河蟹养殖系统的环境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有利于甄别河蟹养殖及其输入物料上游各个过程的产污“热点”,以期从系统层面上改善水产养殖活动的环境表现。考虑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结构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包含池塘养殖和湖泊养殖两种主要养殖方式的中国河蟹养殖系统模型,涵盖蟹苗培育、蟹种养殖、成蟹养殖等主要养殖阶段。基于对江苏省多个典型养殖基地河蟹养殖户的实地调研、采样监测,辅以文献查阅、生命周期清单数据库等,本研究建立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清单。在此基础上,利用CML2001 Baseline和Cumulative Energy Demand方法评估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主要影响类别包括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酸化潜势(Acidification Potential,AP)、富营养化潜势(Eutrophication Potential,EP)、水生态毒性潜势(Freshwater Aquatic Ecotoxicity Potential,FAETP)和能源使用(Cumulative Energy Demand,CED),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池塘养殖和湖泊养殖两种养殖方式的环境影响差异。1.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每产出1t鲜河蟹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GWP7.65 t CO2 eq、AP 0.03 t SO2 eq、EP 0.23 t PO4 eq、FAETP 1.82 t 1,4-DB eq、CED 115.78GJ。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了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的关键贡献过程和关键贡献来源,具体而言:GWP的关键贡献过程为成蟹养殖用电的上游生产过程、生石灰原料运输过程和成蟹商品饲料中大豆的种植;AP的关键贡献环节为成蟹养殖电耗的上游生产过程和成蟹商品饲料中大豆原料的种植。导致EP的关键贡献来源为实际养殖过程中的N、P排放。成蟹养殖阶段使用电力的上游煤灰和煤泥处理产生的金属排放和商品饲料原料大豆种植过程杀虫剂的使用是FAETP的关键贡献来源。成蟹商品饲料生产所需各类原料和发电所需硬煤为CED的关键贡献来源。2.不同养殖方式环境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除EP外,湖泊养殖的GWP、AP、FAETP和CED影响程度均低于池塘养殖,这与湖泊成蟹养殖未使用联网电力相关。若采取措施减少湖泊养殖的N、P排放,湖泊养殖的环境影响将全面低于池塘养殖,全面禁止围网养殖不可取。降低湖泊养殖N、P排放的可能措施包括基于估算的N、P排放量确定适宜的投饵量和实际放养量,降低湖泊养殖户人为高投饵率。池塘养殖则应优化供电方式,降低对联网电力的依赖。3.不同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育苗阶段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占比最小,均小于1%,可提升空间较小,成蟹养殖阶段贡献占比最大。由于生物量的增长,成蟹养殖阶段饵料转化系数(FCR)最高,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FCR是降低成蟹养殖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此外,成蟹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还来源于现场管理过程中的高电耗、大量直排尾水和底泥。由此,针对成蟹养殖应节约用电,降低电耗;增加废水处理设施,回收利用N、P营养元素,减少N、P直排量。4.本研究进一步对比了鱼、虾蟹等水产品与猪、牛等畜禽产品的环境影响差异。总的来说,水产品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要低于畜禽产品;各类水产品中,鱼类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低于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因此,从未来农业发展决策角度出发,可以适当扩大水产养殖的产业占比,且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时,可以适当提高鱼类的规划养殖比例。从食品消费角度出发,甲壳类水产品,特别是河蟹,并非每日必需食物,可适当减少其消费需求。

张俊功[5](2019)在《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俗称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脚大虾,为个体最大的淡水虾,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养殖虾类,且随着在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养殖业的兴起,罗氏沼虾全球产量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美味水产品。近年来,罗氏沼虾养殖业出现不稳定的发展状况,“铁壳虾”、“老头虾”和性早熟等养殖问题已成为制约罗氏沼虾养殖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摄食量减少、生长减缓、饵料系数低是上述现象共有的主要特征。目前虾类生长缓慢尚缺乏合适的鉴定标准和足够的参考资料,对于生长缓慢的原因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目前仅靠人为判定含较强主观性,给科研工作和养殖生产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造成养殖户收益降低或亏损,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1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研究意义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不可忽视的问题,养殖周期的延长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产量和养殖收益。随着养殖规模的增长、养殖区域的扩大,关于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的研究愈加广泛,但截至目前仍缺乏高效可靠的针对性解决措施。除此之外,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尚缺乏确切的鉴定标准,并且人为判别主观性较强,给相关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学术上有种质、营养、管理和疾病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的原因。其中,种质问题是学术界广为认可的解释之一。由于人工养殖和选育的作用,部分基因或者基因型的缺失导致性状类型减少,降低了遗传多样性,并且种质问题多以地域性为主;饵料是养殖过程中虾类摄食营养的主要来源,同时添加必需氨基酸能够进一步改善养殖效果;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管理手段因地域而异,并需要根据气候特点、天气状况、池塘土质类型等因素适时调整;目前国内虾类病原对养殖的危害研究较为广泛,病毒和致病菌对宿主侵害的作用机制正在被揭示,对水产养殖业来说,防范病原的重要性始终大于治疗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是防范病原侵害的有力保障。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和养殖生产观察发现,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现象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个体性早熟,即在成体规格之前性腺就已经发育完全并能够完成交配的现象。性早熟的发生影响罗氏沼虾常规的能量代谢平衡,阻碍罗氏沼虾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物质能量积累进程。研究罗氏沼虾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水平,有利于揭示罗氏沼虾能量利用和分配机制,为解决养殖过程中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生长停滞的症状提供参考依据。2温度及雌雄配比影响罗氏沼虾能量代谢水平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温度下和雌雄配比下罗氏沼虾能量代谢情况,获得了温度和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影响的结果,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罗氏沼虾生长发育过程中能量利用和分配机制。结果如下:温度试验中(20、22、26和30℃,雌虾体质量13.57±1.47g,雄虾体质量17.97±1.61g),雌、雄罗氏沼虾绝对摄入能水平在30℃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687±1063J/g和7167±851J/g,其中,雌虾与其余三个较低温度下的绝对摄入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雄虾与20、22℃时的绝对摄入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雌雄虾绝对排粪能随温度依次上升,30℃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83±417J/g和雄虾1865±825J/g,并且与其余三个较低温度下的绝对排粪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雌雄虾绝对生长能在26℃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2±65J/g和477±126J/g,其中,雌虾与20、22℃时的绝对生长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雄虾与其余三个温度下的绝对生长能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在30℃时显着大于其余三组温度水平(P<0.05);在高温组(26、30℃)绝对生长能和绝对蜕壳能之和显着高于低温组(20、22℃)(P<0.05)。在不同雌雄配比试验中,雌、雄虾单性饲养时,性成熟雄虾绝对摄入能水平随虾尾数的上升而逐步降低,其中,1尾雄虾绝对摄入能水平显着高于2尾和3尾水平(P<0.05),绝对生长能水平和SGR与绝对摄入能变化相对一致,在1尾雄虾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4±66J/g和0.7%,且1尾雄虾绝对生长能水平显着高于2尾和3尾水平(P<0.05),绝对蜕壳能差异不显着(P>0.05),绝对呼吸能和绝对排泄能水平随雄虾尾数上升而上升,且3尾雄虾绝对呼吸能水平显着高于1尾和2尾水平(P<0.05);雌、雄虾配对后(雌雄配比1:1、1:2和1:3),性成熟罗氏沼虾的绝对摄入能随配对比例的上升而逐步降低,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绝对排粪能水平与绝对摄入能水平变化相一致,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绝对生长能和SGR均逐步降低,且雌雄配比1:1水平显着高于1:2和1:3水平(P<0.05),抱卵率和绝对蜕壳能水平上升。据此结合罗氏沼虾的生活习性,罗氏沼虾在高温组(26、30℃)比低温组(20、22℃)摄食水平更高,获得了更大生长或生长可能;罗氏沼虾雌雄配比1:1时比1:2和1:3时呼吸水平更低,生长效果更佳。性成熟罗氏沼虾由于相互打斗、占区和交配等行为阻碍了物质能量积累的进程,抑制了罗氏沼虾的生长,这可能是性早熟罗氏沼虾总伴随生长缓慢现象的原因之一。3不同雌雄配比影响罗氏沼虾生长水质是影响罗氏沼虾生长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试验水质指标pH介于7.5-8.5,溶氧>4.0g/L较为适和罗氏沼虾生长。本研究表明,在试验周期内(90d),罗氏沼虾雌虾体长与同期雄虾体长之比为80.9%-95.6%,雌虾体质量与同期雄虾体质量之比为46.2%-84.1%,表明罗氏沼虾雄虾个体普遍大于同期雌虾。雄虾在雌雄配比1:1水平下的肥满度增长率显着大于其他水平,说明与雌雄配比1:2和1:3水平相比,此条件下更加适合雄虾的生长;雌虾在雌雄配比1:1和1:2水平下的肥满度增长率显着大于1:3水平,说明与雌雄配比1:3水平相比,1:1和1:2水平是雌虾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基于雌、雄虾生长水平,雌雄配比1:1水平更加有利于罗氏沼虾生长发育。本研究还发现,雌雄虾配比影响罗氏沼虾的生长和能量积累,从而影响养殖效果。在试验周期内,在雄虾低密度水平下(雌雄配比1:1),罗氏沼虾雌、雄虾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均显着大于其它试验组(雌雄配比1:2和1:3)(P<0.05);在三组雌雄配对水平下,罗氏沼虾体长增长量分别达到2.74cm、2.27cm和2.15cm,体长增长率分别达到74.5%、59.6%和54.5%;罗氏沼虾体长增长量分别达到5.52g、4.36g和3.99g,罗氏沼虾体长增长率分别达到598.6%、414.3%和358%。罗氏沼虾苗期个体在足够的空间条件下个体接触的频率相对较低,摄食水平随体质量的增长而上升,机体代谢和物质能量积累水平上升,生长速度加快。随着个体的生长,个体间抢食、占区和互相残杀等行为就会加剧,由于雄虾运动能力更强,因而争斗更加剧烈。群体中随着雄虾比例的上升,个体间,尤其是雄性之间接触、搏斗或者躲避等行为频率增加,降低了有效摄食时间和摄食水平;同时,雄虾比例的上升,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供给个体自卫和争斗行为,从而降低了能量积累水平。

邹剑敏[6](2019)在《不同养殖方式对鲈鱼和中华绒螯蟹营养价值的影响》文中指出鲈鱼(Micropterussalmoide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优质的水产品,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占据重要的地位。鲈鱼和中华绒螯蟹在养殖过程中仍采用以饲喂冰鲜杂鱼和传统池塘养殖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传统养殖方式带来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潜力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传统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们需要新的养殖方式来替代传统养殖方式。配合饲料成本低廉、质量稳定相较于冰鲜饵料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效的配合饲料完全能够满足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需求。循环水养殖模式在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优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代表的池塘工程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不同养殖方式对鲈鱼和中华绒螯蟹的营养价值造成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以脂肪酸和氨基酸为主要评价指标,探究了不同饵料及不同养殖模式对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广泛采集了江浙地区的不同养殖方式的鲈鱼,并对鲈鱼的脂肪酸和氨基酸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养殖方式下的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进行了检测。本文还采集了江苏阳澄湖镇的不同饵料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并对中华绒螯蟹的脂肪酸进行检测,研究结果如下:1.鲈鱼共检出的 32 种脂肪酸,C14:0、C16:0、C18:1n9c、C18:2n6c、C20:5n3、C22:6n3等6种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占总含量的75%左右;鲈鱼脂肪酸组成与饵料脂肪酸组成有显着的相关性。不同饵料喂养的鲈鱼脂肪酸组成差异显着,对鲈鱼样品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DHA等17种脂肪酸在不同饵料组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7种脂肪酸有显着差异(P<0.05);本文还对不同养殖方式的养殖水体进行了检测,测定了养殖水体的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使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显着低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生态价值较高;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的鲈鱼脂肪酸差异相对不显着。2.蟹黄样品共检出 34 种脂肪酸,C16:0、C18:1n9c、C18:2n6c、C20:4n6、C20:5n3、C22:6n3等7种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占绝对含量的82.03%左右;蟹肉样品共检出26种脂肪酸,C16:0、C18:1n9c、C18:2n6c、C20:4n6、C20:5n3、C22:6n3 等 7 种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占绝对含量的86.17%左右。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显着,中华绒螯蟹的脂肪酸组成与饵料具有显着相关性。3.在不同养殖模式之间,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12种氨基酸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循环水养殖模式总氨基酸含量低于池塘养殖模式。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模式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赖氨酸,循环水养殖模式评分低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不同饵料组之间苏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等4种氨基酸存在显着差异(P<0.05)。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不同饵料组的,配合饲料组的鲈鱼的氨基酸评分略低于冰鲜饵料组。本文对不同养殖方式的鲈鱼和中华绒螯蟹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不同饵料养殖的鲈鱼和中华绒螯蟹营养价值差异显着,配合饲料饲喂的鲈鱼和中华绒螯蟹营养价值低于冰鲜饵料,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鲈鱼营养价值略低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

孙金秋,徐莞媛,高焕,阎斌伦[7](2018)在《中华绒螯蟹营养生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效优质的饲料是中华绒螯蟹养殖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优化饲料中各营养元素的配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华绒螯蟹在蛋白质、脂类、糖类、微量元素和其它影响因素方面的营养生理学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在营养生理学基础上揭示了中华绒螯蟹生长过程中对各营养元素的需求情况,可为配制既能促进蟹生长又不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口感的优质饲料提供科学依据。

马倩倩[8](2018)在《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脂肪是水生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其中,鱼油是水产配合饲料中优质的脂肪源,然而,随着近几年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对鱼油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而鱼油的产量有限,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鱼油的价格也在逐年升高,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利用营养学、生理学、代谢组学等方法,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查明了幼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廉价易得性,从营养调控角度,研究了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饱和脂肪酸油源利用率的营养配方策略,结果为开发中华绒螯蟹高脂饲料适宜脂肪源的选择、完善人工配合饲料的提供了依据。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5.92±0.08 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6%,配制PA,OA,LA和LNA组,4组等氮等脂饲料,其中每种油源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养殖周期为8周。养殖结束,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幼蟹的血清。结果发现,存活率和增重率各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幼蟹肝胰腺TG含量OA组显着低于其余三组(P<0.05),幼蟹肝胰腺糖原含量,MDA含量和SOD酶活性LNA组均最高(P<0.05);幼蟹血清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LNA组均最高(P<0.05)。GC-MS分析发现,OA与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多为17种,且只有一种物质含量在OA组中降低,其余的均升高,其中差异代谢物涉及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这些主要的能量代谢通路;LA和LNA组幼蟹血清代谢差异物质种类最少仅4种,且均为在LA组中含量升高。结果表明,LNA组脂肪源肝胰腺TG累积,脂质氧化应激严重,相比之下富含油酸的OA脂肪源更利于为幼蟹提供能量。2.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0.20±0.01g)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以前述四种分别富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PA)的棕榈油、油酸(Oleic acid,OA)的橄榄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的红花籽油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的紫苏籽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12%,配制6%PA、6%OA、6%LA、6%LNA、12%PA、12%OA、12%LA、12%LNA 8种等氮饲料,探讨了不同植物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每种植物油分别与精制鱼油按(9:1)混合,PA脂肪源组添加纯化棕榈酸,使各组脂肪源所富含的脂肪酸水平接近。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饲料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幼蟹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各个处理组相比,6%PA组增重率最高,而12%LNA组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低(P<0.05)。全蟹体成分的分析结果显示,12%脂肪水平下PA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最高(P<0.05)。6%LNA和12%LNA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最低,MDA含量则显着升高(P<0.05)。消化酶活性测定的结果,各处理组的蛋白酶活性不受脂肪源和脂肪水平的影响,淀粉酶活性12%PA组最高,显着高于12%LA和12%LNA组(P<0.05)。综述所述,富含饱和脂肪酸的PA组,在6%脂肪水平下可以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饲料的转化效率和幼蟹的生长,12%脂肪水平下可以利于蟹体粗蛋白的累积。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LNA组会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容易引起幼蟹肝胰腺的脂质氧化应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幼蟹的死亡率升高。3.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肉碱是脂肪跨膜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载体,在水生动物鱼类中,L-肉碱是长链脂肪酸(LCFA)进入线粒体的必需载体。为探究前述四种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适当添加肉碱是否能缓解或消除脂质过氧化对幼蟹的负面影响,试验在含12%脂肪的棕榈油、橄榄油、红花籽油和紫苏籽油四种脂肪源中,分别添加0.6%的肉碱(Carnitine),探讨不同脂肪源饲料中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成8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为12%PA、12%OA、12%LA、12%LNA、12%PA+肉碱、12%OA+肉碱、12%LA+肉碱和12%LNA+肉碱组,以质量0.20±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试验为期8周。结果发现,饲料中适当添加肉碱,LNA组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有增高的趋势,但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的水平;添加肉碱对各处理组幼蟹的生长无显着的影响。试验还发现,肉碱的添加显着提高了OA组和LNA组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LA组的肝胰腺TG含量,但未对各组肝胰腺糖原产生显着的影响,。饲料中添加肉碱未对各组肝胰腺的SOD酶活性产生显着影响,也未能有效降低各组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肉碱可以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全蟹的粗蛋白含量,还可以降低肝胰腺甘油三酯(TG)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脂肪的分解供能和利用。肉碱的添加效果和有效剂量尚需进一步探讨。4.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初步了解饱和脂肪酸油源负面效果的基础上,本试验尝试通过不同类型的降脂添加剂降低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负面效果。配制了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基础饲料配方,并在其中添加营养素水飞蓟素(Silymarin)和牛磺酸(Taurine),探讨脂肪源和营养素对幼蟹(0.18±0.01g)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并分别添加水飞蓟素(0.08%)和牛磺酸(0.8%),配制成等氮等脂(蛋白质含量41%,脂肪水平13%)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即S-CO、T-CO、C-CO、S-TO、T-TO和C-TO,共6种饲料。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存活率(P<0.05);添加水飞蓟素可显着提高TO组幼蟹的增重率,并降低了其肝胰腺指数(P<0.05)。脂肪源也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CO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牛磺酸和水飞蓟素对全蟹的体成分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牛磺酸显着降低了CO组肝胰腺的糖原含量,对TO组没有显着影响。水飞蓟素显着降低了CO组幼蟹肝胰腺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不会影响幼蟹的存活和生长,适当添加水飞蓟素还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的生长;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高脂下会严重阻碍幼蟹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率升高,即使添加功能性添加剂水飞蓟素或牛磺酸也未能有效改善这种不良影响。5.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与糖水平的交互作用,以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为35%),以玉米淀粉为糖源(糖水平分别为23%、30%和37%),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脂肪水平为8%),共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分别标示为:23%CO、30%CO、37%CO、23%TO、30%TO和37%TO。幼蟹质量为0.18±0.01g,养殖周期8周。结果发现,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TO组幼蟹的增重率显着高于CO组(P<0.05);糖水平对CO组幼蟹的增重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是显着影响了TO组幼蟹的增重率。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粗蛋白含量,糖水平显着影响了幼蟹的全蟹体蛋白和肌肉蛋白含量(P<0.05),CO和TO脂肪源组幼蟹分别在30%和23%两个糖水平达到最高的蛋白累积。脂肪源和糖水平均对幼蟹的肝胰腺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两种脂肪源中淀粉酶活性均在37%糖水平下最低(P<0.05)。脂肪源显着影响了幼蟹的SOD酶活性,23%TO组SOD酶活性显着高于23%CO组(P<0.05)。结果表明,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在适宜的糖水平(30%)下可以通过影响消化酶活性,促进机体蛋白累积,提高幼蟹的生长率;相比之下,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源或者过过高的糖水平均不利于幼蟹健康生长。6.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前面研究发现调配的高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高脂水平下并不影响幼蟹的生长,而且饲料添加营养素(肉碱)还可以促进幼蟹的生长,甚至起到节约蛋白的作用。为了探究高饱和脂肪酸脂肪源和蛋白水平对幼蟹(质量为3.13±0.06g)的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油和植物油为脂肪源,酪蛋白和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分别为(35%和40%),并分别添加肉碱(Carnitine),配制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8种饲料,其中脂肪源,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鱼油:豆油=1:1,试验组(Treat group)-植物油和精制鱼油调配,标示为:35%CO、35%CO+肉碱、40%CO、40%CO+肉碱、35%TO、35%TO+肉碱、40%TO、40%TO+肉碱组。经过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发现,幼蟹存活率40%CO、40%CO+肉碱和35%TO组显着低于40%TO组(P<0.05),增重率35%T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没有影响幼蟹的生长(P>0.05)。蛋白水平并未影响幼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脂肪源显着影响了粗脂肪含量,表现在粗脂肪含量40%CO组显着高于40%TO组;肉碱的添加显着降低了35%TO组幼蟹粗蛋白含量,也显着降低了40%CO组的粗脂肪含量(P<0.05)。35%CO组幼蟹肝胰腺糖原和TG含量最高(P<0.05),添加肉碱显着降低了其TG含量(P<0.05)。MDA含量35%CO组最高(P<0.05)添加肉碱并未显着影响幼蟹的MDA含量(P>0.05)。结果表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源在35%蛋白水平下,可以显着促进幼蟹生长,高不饱和脂肪酸在35%蛋白水平下,会使幼蟹肝胰腺大量累积甘油三脂进而导致脂质氧化应激,添加肉碱可以降低其甘油三脂含量,但并不能缓解其氧化应激。研究还发现,幼蟹组织脂肪酸的保留具有组织特异性,能选择性地保留特定的脂肪酸。

王绍绵,陆健,王佩佩[9](2017)在《河蟹全程配合饲料投喂与传统养殖方式效果对比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在河蟹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户大量投喂冰鲜鱼、玉米、小麦等天然饵料,不但利用率低、饵料系数高,而且还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1]。天然饵料质量及均一性难以控制,无法实现标准化养殖,不符合国家倡导的健康养殖方式,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优质配合饲料具有营养物质全面、经过熟化吸收利用

刘伟杰,张金彪,葛永春,王桂民[10](2016)在《饵料结构对池塘河蟹生长性能及营养积累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全程投喂冰冻小鱼、全程投喂颗粒饲料及颗粒饲料和冰鱼混合投喂的三种方式,对平均规格达(6.25±0.31)g/只,投喂280 d后,采样测定生长指标、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料组及混合组的平均规格、成活率、显着大于冰鱼组(P<0.05),特定生长率在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鱼组的肥满度及饵料系数远大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饲料组投喂下的雌、雄蟹肝胰腺指数最高,冰鱼组的雌、雄蟹性腺指数最高,由此可见,颗粒饲料组仍有生长的空间。从成本核算来看,混合组效益最高,颗粒饲料组其次,冰鱼组最小,从投入产出比来看,颗粒组最高。综上所述,全程投喂颗粒饲料对河蟹生长及营养积累有促进作用,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研究
        1.2.2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水稻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1.2.3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进展
        1.2.4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沼肥对水稻和鱼蟹影响的研究进展
        1.2.5 基于稻渔共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2.2.4 试验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指标的影响
        2.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的影响
        2.3.6 不同处理对河蟹品质的影响
        2.3.7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3.8 不同处理对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9 不同水层深度下稻田土壤含水率变化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材料与实施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对稻田蟹品质的影响
        3.3.7 不同水层深度下的水稻土壤含水率对比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实施
        4.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草鱼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4.3.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与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4.3.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4.3.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4.3.5 不同处理对水稻需水量-产量-品质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4.4 讨论
        4.4.1 草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4.4.2 鱼肉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4.4.3 鱼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4.4.4 鱼肉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实施
        5.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5.3 样品测定
        5.3.1 生长与形体指标的测定
    5.4 结果分析
        5.4.1 生长与形体指标分析
        5.4.2 一般营养成分与部分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5.4.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5.4.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
    5.5 讨论
        5.5.1 稻田蟹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讨论
        5.5.2 稻田蟹一般营养成分及部分矿物元素讨论
        5.5.3 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讨论
        5.5.4 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讨论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追肥量、放蟹密度及饲料投喂量最优组合试验研究
        6.1.2 稻蟹模式的水层深度和氮肥追施量对水稻与河蟹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3 “稻-沼-鱼”模式对水稻和草鱼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4 “稻-沼-蟹”模式对河蟹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1 形态学评价
    1.2 遗传多样性评价
        1.2.1 细胞核基因组DNA标记
        1.2.2 线粒体基因组DNA标记
    1.3 养殖性能评价
    1.4 品质评价
        1.4.1 营养品质评价
        1.4.2 风味品质评价
        1.4.3 色泽品质评价
第二章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比较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总DNA质量检测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
        2.2.4 数据处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2.3.2 线粒体COI基因标记群体遗传多样性
        2.3.3 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4 线粒体COI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5 瓶颈效应分析
        2.3.6 遗传结构分析
    2.4 讨论
        2.4.1 遗传多样性
        2.4.2 遗传分化
        2.4.3 瓶颈效应与遗传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3.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3.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3.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3.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4.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4.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4.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4.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5.2 方法
        5.2.1 肥满度和总可食率测定
        5.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5.2.3 脂肪酸组成测定
        5.2.4 游离氨基酸组成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比较
        5.3.2 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3.3 可食组织脂肪酸组成比较
        5.3.4 可食组织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呈味强度比较
    5.4 讨论
        5.4.1 肥满度、总可食率和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4.2 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5.5 本章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综述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及饲料鱼粉替代的研究进展
    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的影响研究
        1.1.1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1.2 蛋白质对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1.3 影响水产动物蛋白质需求量的因素
    1.2 水产动物饲料中蛋白源及鱼粉替代的应用与研究
        1.2.1 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2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
        1.2.3 其他蛋白源替代鱼粉
        1.2.4 改善蛋白源替代鱼粉比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饲料
        2.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2.2.3 样品和数据采集
        2.2.4 样品前处理和生理代谢指标测定
        2.2.5 生化组成分析
        2.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肝胰腺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2.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躯体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2.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2.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幼蟹常规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生化组成分析
        3.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3.2.6 经济性能分析
        3.2.7 数据分析及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3.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3.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3.3.5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最终经济性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和养殖性能的影响
        3.4.2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可食组织比例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3.4.3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生理代谢的影响
        3.4.4 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亚成体河蟹经济性能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饲料
        4.2.2 实验用蟹及养殖管理
        4.2.3 样品采集
        4.2.4 生化组成分析
        4.2.5 生理代谢指标分析
        4.2.6 数据分析及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肝胰腺和性腺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3.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营养物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6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血清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3.7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雌、雄亚成体河蟹肝胰腺中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成活、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发育的影响
        4.4.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性腺和肝胰腺指数及其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
        4.4.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营养物质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亚成体河蟹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及录用文章

(4)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产养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综述
    2.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2.2 水产养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对象
    3.3 系统边界
    3.4 生命周期模型
    3.5 模型计算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4.1 数据来源
        4.1.1 实地调研
        4.1.2 采样监测
        4.1.3 文献和报告数据
        4.1.4 数据库数据
    4.2 各过程清单
        4.2.1 育苗阶段
        4.2.2 育种阶段
        4.2.3 成蟹阶段
    4.3 生命周期清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蟹养殖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结果
    5.1 环境影响类别选择
    5.2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5.2.1 全球变暖潜势
        5.2.2 酸化潜势
        5.2.3 富营养化潜势
        5.2.4 淡水生态毒性潜势
        5.2.5 能源使用
    5.3 池塘养殖与湖泊养殖对比
    5.4 养殖阶段间对比
    5.5 饵料生产环境影响
    5.6 不确定性分析
    5.7 系统减缓措施
    5.8 水产养殖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8.1 经济发展水平
        5.8.2 单养和混养
    5.9 养殖结构优化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5)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虾蟹养殖生长缓慢的现状
    2 虾蟹生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2.1 种质
        2.2 营养
        2.3 管理
        2.4 病原
        2.5 性早熟行为的耗能
    3 展望
    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虾
        1.2 试验水槽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管理
        1.5 样品收集和处理
        1.6 能值测定与计算
        1.7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罗氏沼虾不同温度下的能量收支和生长差异
        2.2 罗氏沼虾性成熟雌、雄虾和不同配比条件下的能量收支和差异
        2.2.1 单性饲养下罗氏沼虾性成熟雌、雄能量收支和生长差异
        2.2.2 性成熟罗氏沼虾不同雌雄配比条件下能量收支和生长差异
    3.讨论
    4.结论
第二章 罗氏沼虾不同雌雄配比条件下生长对比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虾
        1.2 罗氏沼虾育苗和暂养
        1.2.1 亲虾交配和产卵
        1.2.2 育苗
        1.2.3 虾苗暂养
        1.3 试验水槽
        1.4 试验设计
        1.5 试验管理
        1.6 数据计算
        1.7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罗氏沼虾三组配比水平下水质指标测定
        2.2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和肥满度增长率结果
        2.2.1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平均体长增长率
        2.2.2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平均体质量增长率
        2.2.3 罗氏沼虾三组雌雄配比水平下肥满度增长率
        2.3 罗氏沼虾三组配比水平下特定生长率差异
    3.讨论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1.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2.罗氏沼虾幼虾不同雌雄配比对生长的影响
    3.研究不足之处
    4.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养殖方式对鲈鱼和中华绒螯蟹营养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淡水水产品养殖现状
    2.面临养殖方式转换的几种淡水水产品
    3.营养价值具体评价指标
    4.不同养殖方式对主要淡水鱼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5.研究展望
    6.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6.2 研究内容
        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养殖方式对鲈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3 脂肪酸分析
        2.4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鲈鱼肌肉中脂肪酸描述
        3.2 不同饵料造成的脂肪酸差异
        3.3 不同饵料养殖的鲈鱼脂肪酸差异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3.4 不同养殖方式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4.讨论
        4.1 鲈鱼脂肪酸的营养价值
        4.2 饵料对鲈鱼脂肪酸的影响
        4.3 不同饵料喂养的鲈鱼营养价值比较
        4.4 循环水养殖模式对鲈鱼脂肪酸的影响
    5.结论
第三章 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3 脂肪酸分析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中华绒螯蟹中脂肪酸描述
        3.2 不同饵料造成的脂肪酸差异
        3.3 不同饵料养殖的中华绒螯蟹脂肪酸差异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4.讨论
        4.1 饵料对中华绒螯蟹脂肪酸的影响
        4.2 不同饵料喂养的中华绒螯蟹营养价值比较
    5.结论
第四章 不同养殖方式对鲈鱼蛋白质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
        2.3 氨基酸分析
        2.4 粗蛋白测定
        2.5 粗脂肪的测定
        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养殖方式下鲈鱼粗脂肪和组蛋白含量的比较
        3.2 鲈鱼在养殖方式转换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
        3.3 不同养殖方式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情况

(7)中华绒螯蟹营养生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1 蛋白质
    1.2 氨基酸
2 脂类
    2.1 脂肪酸
        2.1.1 DHA和EPA
        2.1.2 亚麻酸和亚油酸
    2.2 磷脂和胆固醇
3 糖类
4 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
5 其它影响因素
6 结语

(8)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脂肪源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中华绒螯蟹营养物质研究进展简述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不同脂肪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不同脂肪源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脂肪源和水平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脂肪源高脂水平下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肝胰腺生化组成的影响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利用饱和脂肪酸油源的营养学研究
    第一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添加水飞蓟素和牛磺酸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糖水平对幼蟹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高饱和脂肪酸油源与不同蛋白水平添加肉碱对幼蟹生长、体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全文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河蟹全程配合饲料投喂与传统养殖方式效果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饲料原料
        1.1.2 饲料营养成分
    1.2 养殖条件
        1.2.1 池塘选择
        1.2.2 池塘消毒
        1.2.3 水草种植
        1.2.4 苗种放养
        1.2.5 螺蛳投放
        1.2.6 水质调控
        1.2.7 病害防治
    1.3 投喂方法
        1.3.1 投喂情况
        1.3.2 投喂试验
2 试验结果
    2.1 使用情况
    2.2 经济效益分析
3 分析与小结
    3.1 营养全面、根据河蟹不同生长阶段有相对应的配方
    3.2 适口性好, 消化利用率高
    3.3 水中稳定性好

(10)饵料结构对池塘河蟹生长性能及营养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条件及方法
    1.1 池塘条件
    1.2 试验设计
    1.3 成蟹养殖
    1.4 生长指标测定
    1.5 营养指标测定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生长情况
    2.2 不同投喂方式对体内积累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饵料结构对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饵料结构对河蟹营养积累的影响

四、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与饲料配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稻渔模式水肥调控、放蟹密度和饲料投喂量对水稻及鱼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曲兆凯. 宁夏大学, 2021
  • [2]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D]. 王世会.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3]饲料蛋白水平和蛋白源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生理代谢和体组成的影响[D]. 朱筛成.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中国河蟹养殖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D]. 诸慧. 南京大学, 2020(04)
  • [5]温度及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D]. 张俊功.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不同养殖方式对鲈鱼和中华绒螯蟹营养价值的影响[D]. 邹剑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中华绒螯蟹营养生理学研究进展[J]. 孙金秋,徐莞媛,高焕,阎斌伦. 水产科技情报, 2018(04)
  • [8]中华绒螯蟹饲料适宜脂肪源筛选并提高其利用效率的研究[D]. 马倩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9]河蟹全程配合饲料投喂与传统养殖方式效果对比试验[J]. 王绍绵,陆健,王佩佩. 水产养殖, 2017(12)
  • [10]饵料结构对池塘河蟹生长性能及营养积累的影响[J]. 刘伟杰,张金彪,葛永春,王桂民. 水产养殖, 2016(07)

标签:;  ;  ;  ;  

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及饲料制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