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木工程学报分类总目录2003年第36卷

中国土木工程学报分类总目录2003年第36卷

一、《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第36卷分类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朱厢炜[1](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国元贺[2](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向制造业学习过程中,制造业与建筑业的趋同性强化了建筑“产品”的概念。制造业先进理念技术逐步引入到建筑中,然而,应用的深度与角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筑工业化已成为设计建造的重要方向,但国内外研究中并没有对于“建筑产品化”的确切概念,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制造业产品与建筑异同,定义“建筑产品化”: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模块化方法,提高各层级建筑产品通用化程度的建筑系列化过程。工程实践中,精益建造所提倡的“建筑是固定的产品,流动的人员”局限于现场施工建造方式,并不能将建筑产品质量提高到制造业水平,通过系统分析法进行建筑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以及模块化特征分析,结合案例研究,提出了建筑构件-建筑模块-建筑系列的建筑产品化结构体系。BIM仅以建筑设计图纸提交为目的的设计策略,局限于设计与产品间的联系,产生大量重复性低效设计工作,数据库间信息隔离、信息有效性差,难以支撑建筑产品化发展,应用模型分析法,引入制造业产品族概念,建立建筑产品化应用的分析模型,归纳了建筑产品化道路并总结了建筑产品化的设计方法。本文基于产品化视角,从建筑构件产品、模块产品、系列产品三个层次延伸“建筑产品化”概念,论述了基于BIM的建筑产品化设计模式,并以老旧小区加建电梯项目为例,进行建筑产品化设计的比较研究,找出适合建筑业的产品化发展模式。使建筑产品化实现同制造业一样,支撑一系列建筑设计生产建造的优化过程,加速建筑工程“制造业化”。

郑子兰[3](2019)在《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物中心在房地产领域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和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已投入运营的购物中心部分出现空置率过高、资源浪费等问题,使得购物中心的运营效益问题逐渐凸显。基于购物中心的概念,本文界定了购物中心的运营效益。首先,本文对国内外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采用销售利润、租售价格、企业品牌、就业机会、居民生活等12项指标,构建了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评价体系。然后,分析研究区域重庆的购物中心的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选取其中52个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采用AHP-熵权法得到各指标权重(经济0.6491,社会0.2790,环境0.0719),运用TOPSIS评价排序,结果显示时代天街、万象城、时代广场等购物中心名列前三,金鹰财富中心、财信广场、盈嘉中心位居末位,购物中心运营效益存在较大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购物中心分为领先型、不均衡型、居中型、落后型四类。接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研究,选取影响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因素主要为社会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建筑因素和运营因素四大类别共计18个,以市场调研获得数据为基础,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购物氛围、人口状况等因素对购物中心运营效益影响较大且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入口数量、新供给量等为负向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前面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对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提升提出了建议。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市场调研法、定性与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构建了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以重庆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了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影响因素,为政府进行宏观土地规划和相关管理条款的制定提供借鉴,也为企业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购物中心运营情况提供参考。

赵蓓红[4](2019)在《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妇女报刊是指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妇女问题、妇女文化、妇女教育、妇女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在上海创刊且编辑发行的报刊。本文通过全面系统梳理1898~1949年间的上海妇女报刊,论述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本文在纵向上,以上海城市与妇女报刊的互动以及妇女报刊自身发展逻辑为分期依据,分为五个时期: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横向上,对五个时期妇女报刊的发展背景与条件、整体状况、典型个案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对典型妇女报刊个案作论述时,研究其办刊缘起、宗旨内容、编排风格、主要报人、经营管理以及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个案包括《女学报》《女报》《女子世界》(1904年版)《中国妇女》《妇女时报》《香艳杂志》《女子世界》(1914年版)《妇女杂志》《中华妇女界》《眉语》《女铎》《解放画报》《新妇女》《妇女声》《玲珑》《妇人画报》《女子月刊》《妇女生活》《女声》(1932年版)《上海妇女》《女声》(1942年版)《家》等。经本文梳理研究发现: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在与城市的互动中显现出独特的变迁轨迹:清末时期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民初时期探索商业性运营;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办刊主体多元;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增强,形态多样发展繁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女性主导报政,疏离政治,关注实际生存。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领全国风气之先,表现出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率先商业性运营、众声喧哗旋生即灭等特点。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呈现出: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发展拐点由男性群体促成,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发展等规律。

袁博[5](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陈加林[6](2013)在《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文中提出本文以苏州汪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苏州汪氏的世系源流,梳理各支派系自明清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尝试将其与苏州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探讨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家族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居于国家、地方之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自唐代伊始,该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禀赋徽人多外出经商的传统,因商而迁徙各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则是他们迁徙的重要方向。自明末清初以来,以石塘桥汪氏、吴趋汪氏、钱塘寓苏汪氏、娄门汪氏、山塘汪氏、盘门梅家桥汪氏、东花桥巷汪氏等为代表的汪氏陆续因商由徽迁吴,定居苏州后,其业无所不居,在苏州各行各业中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为苏州商界一大劲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纷纷建立宗族组织,修建祠堂,修族谱,设义庄,不惜重金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各支汪氏在科举上也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贾与儒”的迭相为用。而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那些汪氏士人,多能书善文者,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吴中四汪”、“盘溪才子”、“娄门二汪”、“翁门六子之首”、“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章门四子之一”等众多名士,也不乏对书法、诗文、书画、碑版、收藏等有深厚研究者,也正是他们这些人提升了汪氏家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积淀和形成了“尚文崇儒”的家学传统,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客居异地的家族来说,要想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获得移居地的认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社会压力,苏州汪氏面对这些压力,他们一方面利用婚姻圈,积极主动攀附苏州当地着姓望族,以求迅速完成其土着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交游圈,建立交游网络,以保持和提升家族的社会影响。从实际效果来看,苏州汪氏是成功的,各支汪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吴门望族。然而,传统社会中家族组织的发展也逃脱不了周期性的社会动乱的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家族的打击是无疑的,但家族组织作为传统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它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地调整。汪氏在战后不久便成功地重建了宗族组织,在商业上也逐步得到恢复,重现了家族的活力。但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涌入,汪氏这些商人举步维艰,不得不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汪氏虽然遭受太平天国战争的巨大打击,但他们并非坐以待毙,特别是那些拥有功名的士绅,积极参与到和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之中,为清王朝成功扑灭这场灾难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了重建战后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为战后恢复民众对地方社会领导权力的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在清末的地方自治的浪潮中,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参与苏州地方自治调查研究会、苏州市民公社、苏州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政治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塘寓苏汪氏的汪鸣銮、娄门汪氏的汪凤瀛、汪荣宝、汪东宝等其活动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传统家族组织不断受到外来因子的冲击,但他们仍以其灵活的“应变力”对自身加以改造,不断地纳入现代因素,逐步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实际上,苏州汪氏的这种转变在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不久就已经发生,到了清末及民国年间,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汪氏家族组织的近代化趋势更为明显了。一方面表现在:汪氏商人组织由会馆、公所到商会的近代转型,而在抗战前夕又出现了血缘化的回归;其在商业经营方面,与洋商资本缠联,出现买办化趋势,并尝试向新式行业投资,汪氏所从事的传统金融业也向近代银行演变。尽管他们有意识地向近代迈进,但由传统商人而衍变的新兴阶层,因袭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在新旧杂糅的矛盾中艰难地生长,无法摆脱自身所禀赋的局限,而处于尴尬的两难困境。另一方面,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汪氏家族中的士绅们也实现自身的蜕变,一部分人向新式商人转化,一部分人学习新知成为地方新政办理人,一部分人向报人等自由职业者转化,一部分人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而汪氏的这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当中许多都从事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家族发展的一大亮点,其中突出有汪德章、汪凤瀛、汪家玉、汪懋祖等。正是汪氏家族向教育转向的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国新式教育体制下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及知名学者。

谢璇[7](2011)在《1937-1949年重庆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古代的区域军事与政治堡垒,发展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从偏居西南一隅的内陆山城,发展成为抗战时期的中国战时首都,其城市发展历程独一无二。这座内陆山城曾因军事防御优势,在南宋晚期长达四十余年的抗蒙战争和近代的抗日战争中,两度闻名于世,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担负起天下兴亡之重任,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两次战争改变了世界,同时也改变了重庆。南宋晚期,重庆不仅成为全国的抗敌中心,也开发了区域的经济优势,当时修筑的城池,初步奠定了重庆古城的大致范围;抗日战争更使得重庆从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一跃成为中国以至全世界的焦点和世界反抗法西斯的中心。因为战争,重庆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无差别轰炸”战略的第一个受害城市。但同样源于抵抗战争的城市防御优势,在抗战的八年间,在内迁而来的外部动力作用下,城市得到跳跃式的发展。今天的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从改革开放、直辖到西部大开发,城市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发展契机,追根溯源,今天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抗战时期形成的城市格局。本论文是在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框架中,力求从宏观走向微观精细化方向的典型个案;同时也是抗日战争期间,非占领地城市中发展最为重要和特殊的城市。论文以“中国古代城池选址和防御体系”、城市发展机制的“底波率”原理、近代西方城市功能分区思想、有机疏散、卫星城市等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引。通过对现有的“陪都档案”、历史文献、地方志等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深入挖掘,对实地进行调研和访谈,应用类比、归纳、推理、数理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构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以战争和城市防御为切入点,以战争形势变化为线索,研究对象范畴通过物质层面上的战时重庆城市防御建设(包括火巷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兵工厂建筑、城市空间拓展等);文化层面的战时建筑思潮、建筑理论、建筑教育等;制度层面上对《陪都十年计划草案》的编制、战时城市管理和法规的制定等;以及建设者层面(包括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建筑的设计者等)等四个层面,全面构建出1937-1949年期间重庆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发展轨迹以及运行规律等多方面特征。论文的创新点有四点,第一,首次以战争与城市防御角度,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期间重庆特殊的防御型城市建设;第二,通过分析战时出于城市安全以及生产建设的需要,城市向乡村疏散这一必然的“自救”过程,探寻战时重庆郊区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形成“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城市雏形的动力机制。第三,通过战后《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与战前《首都计划》;战时重庆的分散式功能分区意向与战时西南其他城市计划等的对比,总结出中国近代由国人“自主”完成的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和针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城市所采取的不同规划策略。第四,通过分析抗战大后方的建筑思潮和理论特征,以及特殊时期的建筑教育的特殊发展特点,最终力图使本研究成果能进一步拓宽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范畴。

张海义[8](2010)在《基于Web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网络教育也得到发展。开发网络课程,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国内外网络课程的发展及现状,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教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调查;根据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的教学特色和经验,开发出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将其应用于本科教学中的目的是共享我校结构工程研究所一流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包含网络课程、课程实验、课程题库、专题拓展等十个栏目,主要面向土木工程类大三以上学生。本课程采用MacromediaDreamweaver 8为主要开发软件,设计开发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是:首先确定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充分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其次,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整体设计风格,制作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多媒体课件等;开发知识拓展平台,主要包括我国混凝土结构理论及规范的修订、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预应力技术、平法施工等专题;最后将所有的教学素材,在Macromedia Dreamweaver 8中集成为Web网页的形式发布。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多元化;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达到预习、巩固复习、自我评价以及拓展知识的目的。

沈良峰[9](2007)在《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敏锐判断力;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表现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来源将从土地的价值开发转为对智力资本的利用,即知识管理的程度、能力和水平。论文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战略规划、运行和支撑技术体系等问题,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管理科学与实践方面进入知识管理时代。论文采用文献阅读和相关调研、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定性分析和微观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对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和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在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研究状况、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着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第2章在分析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概括知识型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特点,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设想。第3章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企业组织的竞争力与知识管理关系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开发的业务流程,挖掘其知识内容,形成知识流程,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流程的重组。第4章分析知识地图和知识库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业务,重点分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构建其知识库。第5章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以及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模型等。第6章从知识管理的支撑环境、硬技术体系、软技术体系的新视角分析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并阐述应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架构和对其进行维护的相关问题。论文第7章则通过对大陆和香港的几个典型房地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案例研究,分别得出了房地产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些成功因素和启示。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运行的角度,通过对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和流程、房地产核心业务知识地图与知识库、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等4个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初步构建起基于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模型;建立起由建构性知识、组件知识、环境知识构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体系,反映了房地产企业知识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炼了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核心业务,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向流程的知识地图实现和知识管理框架,以及知识库的构建;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纳入知识管理支撑环境的支撑体系中,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文化结构层次内涵及建设思路;以知识管理平台的搭建和知识管理技术软件应用为区分标准,划分硬技术体系和软技术体系这一全新视角,提出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支撑的技术体系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努力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思路和案例参考,对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建设和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程斯辉[10](2007)在《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校长是大学行政负责人,是大学集体的组织者,是大学的法人代表,是言传身教的示范者,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大学校长是指19世纪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创办发展起来的国立大学(含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含教会大学)和属于本科办学层次的独立学院之行政负责人、法人代表。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批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校长,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与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和他们所辛苦经营的着名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块块丰碑,至今被人们怀念、敬仰。也有一些校长,他们也曾努力过,但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在任上就被师生驱赶。选取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群体,在个案研究、定量研究、分类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和定性分析,总结他们治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反思他们的失败教训,揭示他们治校办学的规律,把握近代大学校长群体的共性特征,不仅能够为当代大学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而且有着丰富和充实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学术意义,有着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提供历史基础,推进这些学科发展的价值。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史上,大学校长之角色及其职责是通过有关教育法令、法规逐渐明确的。清末规定大学校长统率全学人员,北洋政府要求大学校长总辖大学全部事务,南京政府则规定大学校长综理校务,反映出时代变化对大学校长的职责要求也略有不同。近代大学校长群体是随着近代大学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到1948年底曾出任过近代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含教会大学)、国立独立学院、私立独立学院校长的人数总共约有554位,对这些校长可以从任期之长短、任期之表现、任用之方式、任职之次数、离职之状况、上任时师生之态度以及他们的知识文化背景和管理学校的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考察。论文着重对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的模范型校长、平庸型校长、失败型校长、专制型校长、放任型校长、民主型校长、中方文化主导型校长、西方文化主导型校长、中西文化兼容型校长进行了分析。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一般由政府委任,私立大学校长一般由董事会聘任,但在近代大学校长的任用上,一些大学的师生表现出自己选择校长的强烈诉求,并提出了他们选择校长的标准。在近代,无论是政府还是私立大学之董事会均没有对校长之任期进行限定,也没有任职年龄的明确要求,故出现了近代大学校长有的任期很长,有的任期很短的状况,近代大学校长任职时主要处于35岁到50岁人生之精力旺盛时期。论文对近代大学校长之任期和任职时的年龄与其作为、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揭示。同时对近代大学校长的待遇、近代大学校长的离职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近代大学校长面对待遇和离职的态度。论文选取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优秀的着名人物: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武汉大学的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南开大学的张伯苓,复旦大学的李登辉,厦门大学的林文庆、金陵大学的陈裕光,辅仁大学的陈垣、金陵女子大学的吴贻芳,对他们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着名大学校长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学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征进行了归纳,认为他们的办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办理想境界高远的大学;2、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维护学术尊严,办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大学;3、重视学校管理的建章立制,办运行有序的法制化的大学;4、注重教授治校与学生自治,构建富有活力的、民主的大学;5、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努力办高质量的大学;6、既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办节约型大学;7、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办有特色的大学;8、通盘筹划学校发展,创建目标明确、环境优美、校风纯正的大学。论文从能力、知识、性格、品德四个方面对近代优秀的大学校长之素质进行了分析概括,指出:有敏锐的洞察分析、预见能力,及时果断科学的决策能力,勇于改革创新的能力,预防和处置学校事故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善于总结办学经验、提炼办学思想的能力是近代优秀大学校长突出的能力特征;中西文化兼容是近代优秀大学校长知识结构的突出特点;近代优秀大学校长之性格则表现为深谋远虑,大度宽容,守正不阿,率直率真,开拓敢为,坚韧执着,严慈相济;而公正无私,遵法守约,尊重信任,爱岗敬业,忠诚博爱,责任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谦虚审慎,忧国忧民,清廉高洁等等则是近代优秀大学校长之品德具有的鲜明特征。近代优秀的大学校长具有的素质是他们能从校长转型为教育家的内在根源。而近代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民族危机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政治管理相对松驰为教育改革提供的新环境,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给教育变革注入的新活力,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碰撞为教育发展提供的新借鉴,则是促进近代大学校长走向教育家境界,成为教育家的外部动因。近代大学校长的治校办学与成长变化表明:拥有校长职位,并不意味着都能干出成绩,是大学校长,并不意味着就是成功的校长,就能实现向教育家的转变。相反,不少大学校长在任上平庸无为,甚至走向失败,成为平庸型校长、失败型校长。近代大学校长的治校办学与成长变化的历史可以为当代大学校长避免平庸,防止失败,走向成功,成为教育家提供启示:首先,校长要有理想、有责任心、有爱国心、有奉献精神;第二,校长必须具有大度宽容的性格特征;第三,在治校上必须实施民主管理;第四,在任期之初的两年左右必须有新举措,能够打开新局面;第五,在知识结构上应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的兼容;第六,在校长任上应把“办学”当作专业一样进行研究;第七,应把总结办学经验、形成办学思想之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

二、《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第36卷分类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第36卷分类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概念辨析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制造业中以产品为目标的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
    2.1 由生产到产品——工业设计理论的发展
        2.1.1 由标准化到个性化的工业设计
        2.1.2 精益生产理论
        2.1.3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1.4 敏捷制造理论与工业4.0
    2.2 以产品为目标的工业设计实践
        2.2.1 汽车
        2.2.2 船舶
    2.3 制造业中产品化设计的技术体系
        2.3.1 软件系统
        2.3.2 产品族DNA开发设计模式
        2.3.3 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与系列化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业中的产品化趋向与设计模式的转变
    3.1 由建造到制造——建筑设计理论的转变
        3.1.1 既有建筑工程建造体系分析
        3.1.2 精益建造理论
        3.1.3 并行工程与协同产品开发
        3.1.4 建筑产品化与制造服务化
    3.2 以产品为目标的建筑设计实例
        3.2.1 整体厨卫浴
        3.2.2 集装箱建筑
    3.3 BIM技术与建筑的产品化设计
        3.3.1 BIM应用框架
        3.3.2 BIM技术应用于建筑产品化各阶段的优势
        3.3.3 BIM技术推进建筑工程“制造业化”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技术在不同层级建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4.1 构件族库——建筑产品化设计的基础
        4.1.1 基于BIM的建筑构件产品化设计模型
        4.1.2 基于BIM的构件产品标准化设计研究
        4.1.3 BIM构件产品族库
    4.2 部品模块——建筑产品化设计的核心
        4.2.1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族模块化设计
        4.2.2 建筑产品模块化设计矩阵模型
        4.2.3 BIM模块装配资源平台
    4.3 产品系列——建筑产品化设计的目标
        4.3.1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化工作模型
        4.3.2 基于BIM的建筑产品供应链
        4.3.3 建筑产品系列化设计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中建筑产品开发与设计
    5.1 基于BIM的外加电梯产品开发
        5.1.1 建筑产品化设计特征
        5.1.2 外加电梯项目产品化分析
        5.1.3 外加电梯产品化族库建立
    5.2 基于BIM的外加电梯产品化设计
        5.2.1 外加电梯模块化装配平台
        5.2.2 外加电梯产品系列化设计
        5.2.3 方案生成
    5.3 外加电梯项目案例比较研究
        5.3.1 横向比较
        5.3.2 纵向比较
        5.3.3 建筑产品化设计前景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3)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购物中心评价相关研究
        1.2.2 项目运营效益评价相关研究
        1.2.3 综合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1.2.4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购物中心
        2.1.2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
    2.2 理论基础
        2.2.1 效益分析理论
        2.2.2 综合评价理论
        2.2.3 中心地理论
        2.2.4 商业集聚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
    3.1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内涵及形成机制
        3.1.1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内涵
        3.1.2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形成机制
    3.2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各项指标的解释说明
    3.3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3.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3.3.2 TOPSIS法
        3.3.3 聚类分析法
        3.3.4 评价流程
    3.4 重庆市购物中心概况
        3.4.1 重庆市购物中心发展历程
        3.4.2 重庆市购物中心发展现状与问题
    3.5 重庆市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
        3.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5.2 指标权重确定
        3.5.3 重庆市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
        3.5.4 重庆市购物中心运营效益聚类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识别与选择
        4.1.1 文献分析法
        4.1.2 专家访谈法
        4.1.3 影响因素清单
    4.2 方法选择及模型建立
        4.2.1 方法选择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4.3 样本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3.1 数据获取
        4.3.2 数据处理
    4.4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
        4.4.1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分析
        4.4.2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评价
        4.4.3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4.4.4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4.5 结果分析
        4.5.1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4.5.2 影响不显着的因素
        4.5.3 影响机理分析
    4.6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提升建议
        4.6.1 完善购物中心规划管理体制
        4.6.2 控制购物中心建筑供应规模
        4.6.3 强化购物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4.6.4 注重购物中心合理商户布局
        4.6.5 提升购物中心运营管理能力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购物中心样本清单
    B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C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D 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的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分期依据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末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898~1911)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诞生的背景
        一、上海独特的城市空间与出版环境
        二、西方文明性别标准在中国语境下转化
        三、妇女报刊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创办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报刊——《女学报》
        一、《女学报》创刊缘起:以女报启女智
        二、首开女子办报主持笔政风气
        三、仿《湘报》版式以白话“开女学风气”
        四、依靠捐助办报经营
        五、另一份《女学报》与陈撷芬
    第三节 从辅助女学的教科书转向女权的话语阵地
        一、男性主持的首份女刊——《女子世界》
        二、三期未满的《中国女报》
        三、陈志群为女刊“续命”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初年的上海妇女报刊(1912~1918)
    第一节 民国初年上海妇女报刊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新闻出版业规制政策频发妇女报刊面临转向
        二、稿酬制度确立民营报刊出版业加速发展
        三、上海女性读者市场形成
    第二节 中国首份商业性妇女报刊——《妇女时报》
        一、《妇女时报》的商业性实践
        二、“合于时情”的内容倾向与独立品格
        三、以图像表达立场积极对话读者
        四、由包天笑提携的男女作者群
        五、出版人丧子无心经营
    第三节 专业性和综合性商业性妇女报刊双轨并行
        一、专业性妇女报刊:同年创刊各展所长
        二、综合性妇女报刊:出版社恶性竞争妇女报刊同质化
    小结
第四章 五四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19~192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以1919 年作为起点聚焦“新女性”
        二、出版物激增妇女问题居舆论中心
    第二节 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
        一、从郑正秋的经历和家庭伦理观看五四初期性别观念
        二、五四“解放”声浪中创办的《解放画报》与其视觉化形态革新
        三、从文本内容看女性生存观念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
        四、基于同业、同好建立的文图作者群
        五、难以实现的行销策略
    第三节 上海妇女报刊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一、商业性妇女报刊的意识革新
        二、非商业性妇女报刊的复兴
        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妇女报刊——《妇女声》
    小结
第五章 十年相对稳定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28~1937)
    第一节 上海妇女报刊繁盛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一、城市化与女性群体的分化
        二、出版物繁盛妇女报刊立场分化
    第二节 都市摩登商业性画报纷呈迭起
        一、中国首份妇女时尚画报——《玲珑》
        二、我国女子杂志最高权威——《妇人画报》
    第三节 女性主编的非商业性妇女报刊
        一、“纯女性”报刊——《女子月刊》
        二、知名党派刊物——《妇女生活》
        三、脱离教会独立经营——《女声》(1932 版)
    小结
第六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1937~1949)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孤岛时期妇女界的指路明灯——《上海妇女》
        三、身份暧昧、地位尴尬的妇女报刊——《女声》(1942 版)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妇女报刊
        一、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妇女报刊的概况
        二、上海历时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妇女报刊——《女铎》
        三、唯一发行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性妇女报刊——《家》
    小结
结论
    一、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变迁轨迹
        (一)清末时期:妇女报刊作为妇女启智的媒介工具
        (二)民初时期:妇女报刊探索商业性运营
        (三)五四时期:读者层延伸至平民女性办刊主体多元
        (四)十年相对稳定时期:性别意识强烈形态多样发展繁荣
        (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报刊:女性主导报政 疏离政治 关注实际生存
    二、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特点
        (一)创办时间最早办刊主体多元
        (二)率先实践商业性运营
        (三)报刊形态革新最快
        (四)众声喧哗旋生即灭
    三、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的发展规律
        (一)妇女报刊的发展与妇女解放运动同步
        (二)妇女报刊的发展拐点多由男性群体参与并促成
        (三)妇女报刊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一览表(1898~1949)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6)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理论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一 从汪氏族谱看苏州汪氏之源流
        二 从《清代朱卷集成》看苏州汪氏
        三 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概况
        一 宗族结构
        二 汪氏义庄
        三 墓祠祭祀与祖先崇拜——以吴趋汪氏为例
第二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苏州汪氏的商业发展
        一 从碑刻资料看太平天国运动前苏州汪氏商业活动
        二 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 太平天国运动后苏州汪氏商业活动的继续和初步转向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苏州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商业经营的近代转向
        一 汪氏商人组织的近代转向
        二 汪氏商业经营: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第三章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及其社会网络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一 石塘桥汪氏
        二 吴趋汪氏
        三 钱塘寓苏汪氏
        四 娄门汪氏
        五 盘门梅家桥汪氏
        六 东花桥巷汪氏
    第二节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
        一 家学传统
        二 藏书文化
        三 文化名人
    第三节 苏州汪氏的社会网络
        一 苏州汪氏的婚姻圈——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士人交游网络
第四章 苏州汪氏与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与地方社会
        一 太平天国战乱与苏州汪氏——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与地方自治
        三 苏州汪氏参与其他政治活动
    第二节 汪鸣銮与清流帝党
        一 从政经历
        二 为大清择贤纳士,网罗人才
        三“翁门六子”之首
        四“公车上书”的幕后指挥
        五 直谏上书,被革职永不叙用
    第三节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与晚清民初政局
        一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外交官世家
        二 汪凤瀛与《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
        三 汪荣宝与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
        四 汪东宝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第一节 科举之废与汪氏士绅的出路
        一 向商人转化
        二 向报人转化
        三 向自由职业者转化
        四 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一 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从事文教活动实践
        二 苏州汪氏后人与新中国的文教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1937-1949年重庆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缘起
        1.1.2 意义
    1.2 研究状况
        1.2.1 国内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2.2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
        1.2.3 近代重庆城市史的研究
        1.2.4 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史的研究
    1.3 研究范畴与理论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跨度
        1.3.3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战时防御安全的抗战首都的选择
    2.1 战争与城市防御
        2.1.1 战争与城市的关系
        2.1.2 中国古代的城池防御
    2.2 南宋晚期的山地城市防御体系
        2.2.1 山地城池防御体系的构筑
        2.2.2 作为防御中心的重庆城
        2.2.3 具有山地特色的要塞式城池
        2.2.4 要塞式山地城池的典例──合川钓鱼城
    2.3 抗日战争与国府迁都
        2.3.1 防御战争的都城迁移
        2.3.2 抗战初期的迁都预演
        2.3.3 抗战大后方与国防中心区的形成
    2.4 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
        2.4.1 从军事城邑到区域商贸中心的重庆古城
        2.4.2 近代立体战争下的重庆城市防御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城市御灾防卫与市区重建
    3.1 战时首都重庆面临的城市安全问题
        3.1.1 日军的“无差别轰炸”战略
        3.1.2 重庆应对空袭轰炸的现实问题
        3.1.3 空袭轰炸对重庆城市的破坏
    3.2 临战应急型防空体系的建立
        3.2.1 战时城市的消极防空体系
        3.2.2 构筑战时城市防空设施
        3.2.3 战时城市的其他御灾形式
    3.3 开辟火巷与战时城市御灾
        3.3.1 火巷是城市预防火灾的重要措施
        3.3.2 开辟火巷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3.3.3 火巷带动的旧市区道路改造
    3.4 战时重庆旧市区城市空间改造
        3.4.1 抗战前重庆市区的改造和拓展
        3.4.2 战时重庆市区的道路系统改造
        3.4.3 战时防空下的房屋布局特点
        3.4.4 体现战时象征意义的空间改造
        3.4.5 旧市区城市新中心的形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城市防空疏散与乡村建设
    4.1 战争空袭与城市向乡村疏散
        4.1.1 城市成为空袭轰炸的主要目标
        4.1.2 疏散是乡村建设的特殊机遇
    4.2 战时首都重庆城市向乡村疏散
        4.2.1 战时安全疏散的组织
        4.2.2 市民疏散原则与地点的确定
        4.2.3 疏散促进重庆近远郊乡村的发展
        4.2.4 国民政府中枢和主要机构的疏散
    4.3 疏散与开发并存的战时歌乐山建设
        4.3.1 山洞疏散区
        4.3.2 歌乐山战时医疗卫生中心
        4.3.3 战时歌乐山区的开发
        4.3.4 歌乐山风景区的建设
    4.4 作为迁建区建设典范的北碚
        4.4.1 战前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试验
        4.4.2 战时防空要求下北碚市区改造
    4.5 市民疏散与郊外市场的营建
        4.5.1 郊外市场营建委员会的成立及任务
        4.5.2 郊外市场的选址与建设
    4.6 战时重庆的平民住宅建设
        4.6.1 战前全国的平民住宅试验
        4.6.2 战时重庆的居住危机
        4.6.3 战时重庆的平民住宅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时重庆近郊分散式工业区建设
    5.1 国民政府内迁工厂计划与实施
        5.1.1 兵工厂的内迁
        5.1.2 民营厂的内迁
    5.2 迁渝工厂的选址与布局
        5.2.1 近代中国城市工业区布局的普遍形式
        5.2.2 防空要求和现实条件下的战时工厂选址
        5.2.3 内迁工矿厂区建设
    5.3 作为内迁工厂建设典例的第50 兵工厂
        5.3.1 从广东潖江炮厂到广东第二兵器厂
        5.3.2 内迁后第50 兵工厂的建设
    5.4 战时重庆工业区与城市近代化
        5.4.1 战时分散式工业区(点)的形成
        5.4.2 战时工厂建设促进的乡村城市化
        5.4.3 战时工厂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变化
        5.4.4 战时工业区的发展及现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时重庆教育文化区的形成
    6.1 抗日战争与学府西迁
        6.1.1 战前重庆的教育建筑
        6.1.2 战争改变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轨迹
    6.2 抗战期间全国教育中心的形成
        6.2.1 战时重庆的教育
        6.2.2 结合疏散的内迁学校分布
        6.2.3 内迁学校的校舍建设
        6.2.4 校中之校的中央大学
        6.2.5 内迁北碚的复旦大学
    6.3 内迁先驱南开中学
        6.3.1 建校经过
        6.3.2 校园建设概况
        6.3.3 教育理念与校园规划
        6.3.4 现代主义风格的校园建筑
    6.4 在战争中发展壮大的重庆大学
        6.4.1 战前的重庆大学
        6.4.2 战时重庆大学的发展
    6.5 “沙磁文化区”的形成与城市发展
        6.5.1 战前沙坪坝的初步城市化
        6.5.2 战时的“沙磁文化区”
        6.5.3 战时教育促进了重庆城市发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战时重庆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教育
    7.1 战时重庆的设计与营建机构
        7.1.1 战时在渝的营造厂
        7.1.2 馥记与嘉陵新村的建设
        7.1.3 战时在渝的设计机构与建筑师
    7.2 战时的建筑学术研究
        7.2.1 战时防空的重视
        7.2.2 新建筑运动的继续
        7.2.3 对“古典样式”建筑的反思
    7.3 战时重庆的新建筑
        7.3.1 现代主义建筑的实践
        7.3.2 现代山地建筑的探索
        7.3.3 杨廷宝先生设计作品剖析
    7.4 战时首都的建筑教育
        7.4.1 战前中国的建筑教育
        7.4.2 战时的中大建筑系
    7.5 战时创立的重庆大学建筑系
        7.5.1 成立与发展
        7.5.2 教学体系的形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抗战背景下重庆的城市管理与计划实施
    8.1 战时重庆城市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
        8.1.1 战前重庆城市管理
        8.1.2 战时国民政府对重庆的经营
        8.1.3 战时重庆市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机构
    8.2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导入与传播
        8.2.1 现代城市“功能分区”思想
        8.2.2 城市分散理论在战时中国的运用
    8.3 “重庆市建设方案”与陪都功能分区计划
        8.3.1 “重庆市建设方案”内容
        8.3.2 战时陪都分散式的城市功能分区
        8.3.3 战时城市功能分区计划的意义
        8.3.4 嘉陵江三峡实验区战时计划纲要
    8.4 战后《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
        8.4.1 编制背景
        8.4.2 组成与框架
        8.4.3 主要内容
        8.4.4 实施情况
        8.4.5 评价与总结
    8.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歌乐山陪都主要军政要员及社会名流住宅建设概况一览表
    附录2 抗战时期山洞建筑一览表
    附录3 重庆市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注:在本论文研究时域空间范围内
    附录4 重庆市部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注:在本论文研究时域空间范围内
    附录5 重庆市城区部分厂区工业遗产调查表(以解放前建设为主)
    附录6 重庆市工务局1941 年登记甲等营造厂一览表
插图总目录
表格总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Web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网络课程的发展及现状
    1.3 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的发展及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2.2 学习理论
    2.3 教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课程的设计
    3.1 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原则
    3.2 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3.3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3.4 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目标分析
    4.2 课程知识内容
    4.3 课程教学片
    4.4 拓展知识内容
    4.5 学习者特征分析
    4.6 教学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
    5.1 总体设计
    5.2 界面设计
    5.3 导航设计
    5.4 功能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的WEB实现
    6.1 素材采集及制作
    6.2 Web及HTML
    6.3 网页制作
    6.4 网络课程的发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现状诊断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1.2.1 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3 对房地产业/建筑业知识管理的研究
    1.2.4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评述
1.3 研究视角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 研究的基本内容架构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与立足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组织
2.1 现代企业组织的内涵与要求
    2.1.1 组织的定义
    2.1.2 企业组织理论对组织结构设计的要求
    2.1.3 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和选择
    2.1.4 现代企业组织的演变方向
2.2 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特点
    2.2.1 知识及其分类
    2.2.2 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
    2.2.3 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特征
2.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组织设计
    2.3.1 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组成
    2.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和流程
3.1 企业资源与知识资源
    3.1.1 企业资源
    3.1.2 知识资源
    3.1.3 知识资源的种类与共享
3.2 知识资源与企业的竞争力
    3.2.1 企业的竞争力
    3.2.2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3.2.3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和知识流程
    3.3.1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框架
    3.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业务知识地图与知识库的描绘
4.1 知识地图
    4.1.1 知识地图的内容与类型
    4.1.2 知识地图的功能
    4.1.3 企业内部知识地图的表示及其过程
4.2 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业务知识地图的构建
    4.2.1 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业务知识地图的描绘
    4.2.2 房地产企业知识地图构建的一个应用示例
4.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库构建
    4.3.1 企业知识库概述
    4.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库的内容
    4.3.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库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机制
5.1 知识管理文化
    5.1.1 现代企业文化
    5.1.2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文化建设
5.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与制度设计
    5.2.1 企业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基本原理
    5.2.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激励制度设计
5.3 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
    5.3.1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
    5.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贡献率的测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支撑技术体系及其实现
6.1 支撑环境
    6.1.1 战略领导层的支持
    6.1.2 实现了业务流程的重组和构建了必要的资源系统
    6.1.3 完善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
6.2 支撑硬技术体系
    6.2.1 知识管理基础技术
    6.2.2 知识分析技术(Knowledge Analysis Technology)
    6.2.3 知识转移技术(Knowledge Transfer Technology)
6.3 支撑软技术体系
6.4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6.4.1 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
    6.4.2 知识管理系统的维护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案例研究
7.1 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
    7.1.1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知识管理
    7.1.2 上海金丰易居的知识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的信息平台建设
7.2 香港沿海地产公司集中式的知识管理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8.3 本章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知识管理研究资源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一、导言:关于“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的说明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分析
        1. 总结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治校经验与教训,可为当代大学教育的改革提供历史的参考
        2.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之成长与治校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具有探究的趣味和吸引力
        3. 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拓意义
        4. 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进行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学科建设意义
    (二) 本选题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 有关教育史着作中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研究
        2. 有关教育家的传记与专题研究着作中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介绍
        3. 有关大学理念、大学管理研究的着作中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思考
        4. 有关大学校长研究的着作中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探讨
        5. 有关大学校史着述中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分析
        6. 有关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个案研究的专门成果
    (三) 本选题研究对象及内容说明
        1. 关于本选题研究范围与研究样本的说明
        2. 关于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的基本内容
    (四) 本选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2. 多视角的综合考查分析
    (五) 本选题完成的可能性及可能实现的突破
        1. 本人已完成的相关成果
        2. 与研究相关之文献资料的收集
        3. 本研究实现突破的估价
二、近代大学校长概述
    (一) 关于近代大学校长的法律规定
        1. 近代大学的定位与办学宗旨
        2. 教育法令、法规对大学校长的规定
    (二) 关于近代大学校长的数量统计
        1. 对近代大学校长进行数量统计的说明
        2. 近代大学校长之数量统计
    (三) 关于近代大学校长的分类
        1. 对近代大学校长进行分类的视角
        2. 模范型校长、平庸型校长、失败型校长
        3. 专制型校长、放任型校长、民主型校长
        4. 中方文化主导型校长、西方文化主导型校长、中西文化兼容型校长
三、近代大学校长的任用
    (一) 近代大学校长任用的有关情况
        1. 近代政府关于大学校长任用的规定
        2. 大学师生对大学校长任用的要求
        3. 教会大学对华人大学校长的任用
        4. 近代大学校长中被多次任用的校长
    (二) 近代大学校长的任期
        1. 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的任期
        2. 近代私立大学校长的任期
    (三) 近代大学校长任职时的年龄
        1. 近代部分国立大学校长任职时的年龄
        2. 近代部分私立大学校长任职时的年龄
    (四) 近代大学校长的待遇
        1. 近代政府规定的大学校长待遇
        2. 近代大学校长的待遇意识
    (五) 近代大学校长的离职
        1. 近代大学校长的离职及主要原因
        2. 近代大学校长离职之影响
        3. 近代大学校长离职之后
四、近代国立大学着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一)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论教育的本质
        2. 论大学教育的根本规定性
        3. 论大学培养目标
        4. 论教师
        5. 论大学生
        6. 校长任上确定的治校方针
        7. 管理北大的主要措施
    (二)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论大学的性质
        2. 论造就通才
        3.“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
        4. 在清华进行的学科、学术事业建设
        5. 在清华推行的民主治校与制度建设
    (三) 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论大学的根本任务
        2. 校长任上的办学理想
        3. 论大学生的训练
        4. 论大学的科学研究
        5. 对学校行政管理的认识
    (四)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大学是“社会之光”、“海上灯塔”
        2. 大学要培养造就各界领袖
        3.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4. 培育和弘扬“求是”精神
五、近代私立大学着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一)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纲举目张,明确培养目标与办学宗旨
        2. 校务分掌,确定学校组织管理原则
        3. 全程治理,确保高的教学质量
        4. 勤俭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5. 以师生为本,建设优秀教师队伍,严格训练学生
        6. 张伯苓的领导作风
    (二) 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大学重在人格教育,培养学生为“君子”
        2. 提倡国学,创办国学研究院
        3. 注重办学基础:设施、师资、制度的建设
        4. 在学潮中
    (三) 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论“教育的真谛”——德智体三育不可偏废
        2. 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者
        3. 论教师——对学生应负起重大责任
        4. 论校园环境建设——竭力求校园的美术化
        5. 在复旦进行的民主管理
        6. 在复旦开展的财务管理
    (四) 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论“教育的力量”
        2. 论“教育的整个性”
        3. 论大学之使命
        4. 论中西文化的沟通
        5. 民主治校与制度管理
    (五) 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2. 重视青年学子培育,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3. 重视学术研究,注重服务社会
        4. 重视国学教育,注重人文素质提升
        5.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活跃师生精神生活
    (六) 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的办学思想与治校方略
        1. 培养人格、造福社会的办学宗旨
        2. 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 实行民主管理,重视发挥教师作用
        4.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5. 多方协调关系,努力争取较好外部生存环境
六、对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评析
    (一) 近代大学校长的办学特色
        1. 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办理想、境界高远的大学
        2. 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维护学术尊严,办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大学
        3. 重视学校管理的建章立制,办运行有序的法制化的大学
        4. 注重教授治校与学生自治,构建富有活力的、民主的大学
        5. 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努力办高质量的大学
        6. 既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办节约型大学
        7. 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办有特色的大学
        8. 通盘筹划学校发展,创建目标明确、环境优美、校风纯正的大学
    (二) 近代大学校长之素质分析
        1. 近代大学校长的多种能力
        2. 近代大学校长的知识结构
        3. 近代大学校长的性格特点
        4. 近代大学校长的品德特征
    (三) 近代大学校长的现实意义——对造就当代教育家的若干启示
        1. “教育家”之标准与近代大学校长
        2. 近代大学校长之成为教育家的原因探析
        3. 当代大学校长如何实现向教育家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四、《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第36卷分类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产品化设计研究 ——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为例[D]. 国元贺. 天津大学, 2020(02)
  • [3]购物中心运营效益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郑子兰. 重庆大学, 2019(01)
  • [4]近现代上海妇女报刊史(1898~1949)[D]. 赵蓓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D]. 陈加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5)
  • [7]1937-1949年重庆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 谢璇.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8]基于Web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D]. 张海义. 浙江大学, 2010(08)
  • [9]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D]. 沈良峰. 东南大学, 2007(06)
  • [10]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D]. 程斯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中国土木工程学报分类总目录2003年第36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