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的(2003-2007)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一些信息

关于新的(2003-2007)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一些信息

一、关于新一届(2003~2007)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一些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崔宇航[1](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夜景照明有益于发展经济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居民幸福感。在我国当前城市的夜景照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着不少套用设计理念和照明效果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塑造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当地建筑夜间风貌的辨识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城市盲目追求“亮化”和“夜游”,造成了“千城一夜”的景观照明样式。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夜景照明的理论研究,探索照明在文化层面的表现方式,探讨在历史城区范围下营造地域文化特色照明的设计理念,展开地域文化视角下夜景照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探究,并以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为研究对象,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为正定夜景照明专项规划工作做出有益借鉴,并对同级别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城区的夜景照明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说明,在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对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进行理论研究,建立其与“光”之间的关系,对照明的技术基础和视觉传达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照明在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层面的具体表达。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总结照明要素、提出设计原则。以地域文化为总领,依照城市、古城、历史城区三个层级分析夜景照明设计实例,归纳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要素,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和设计原则。第四部分为研究实验方法,从地理区位、空间结构、物质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等方面着手提炼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实测等方法对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第五部分为设计策略及实践,结合正定历史城区上位规划,从夜景照明框架、特色区域节点、文化夜游线路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夜景照明设计策略。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田雨[2](2020)在《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地处亚热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与较高的环境要求,亚热带体育建筑一直无法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在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特点强化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尽量减少体育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是实现亚热带体育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本研究从建筑的风环境、日射环境以及光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30余个中大型体育建筑实例为基础,提炼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抽象模型,利用这套体育建筑的抽象模型,对体育建筑的外、内部空间的通风、遮阳、采光问题予以模拟研究。然后以“模拟—量化—比较”的方法对体育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相关设计措施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具体设计措施对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得到一套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建议,以作为参考辅助同类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亚热带体育建筑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趋势与已有研究成果,确立目标与研究架构,为顺利开展本研究铺路;其次,阐明了气候设计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则与要点;第三,简述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脉络与时下趋势,分析亚热带体育建筑的使用特点与空间特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模拟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与由外及内的空间研究框架,并介绍了研究相关要求与设定,为具体分析研究打好基础;第四,从城市空间、建筑单体、建筑布局三个尺度探讨了具体设计变量对于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风、日射环境的影响;第五,以体育场的朝向、遮阳篷、看台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对露天比赛厅空间通风、遮阳的影响;第六,以体育馆的建筑高度、屋顶形式、看台构成以及开窗形式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与室内比赛厅空间内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的关系;最后,汇总上述三大部分的结论,形成一套针对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设计策略参考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以明确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具体影响因素,归纳相应的气候设计策略,给予设计实践一定参考,以助力体育建筑的绿色发展。

王洪冰[3](2020)在《基于作用光谱的深圳市高层建筑立面夜间光污染量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夜间社会活动的增加,夜间人工光不合理使用而带来的光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量化光污染可以用于指导人工光的合理设计与应用,从而从源头上降低光污染。传统的光污染量化大多集中在亮度和照度层面,未考虑光源色度学指标对光污染程度的影响。然而实际中光污染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光源亮度,还受光源光谱等多个因素影响。传统的研究利用遥感信息,航拍等光污染测量方法。本研究以生态、节能为出发点。根据高层建筑周边光污染环境下对应生物的作用光谱,结合光污染环境主要使用的光源信息,可精确量化出指定光源光谱在指定光污染环境下对于指定生物的影响程度大小。光源经过优化后可以极大地降低光污染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基于某些作用光谱的优化也具有重大的节能意义。本文研究的高层建筑立面污染类型主要包括玻璃幕墙外RGB三色LED光源光污染和垂直方向pc LED广告牌光污染。本研究首先选择深圳市作为研究区域,总结了光污染研究常用的研究手法,数据来源方式,数据分析方式等。其次,研究通过对深圳市五个区域内建筑立面广告牌(其中包括39个玻璃幕墙RGB三色LED光源和22个pc LED光源)的测量,得到了对应建筑立面的夜间光源亮度、光谱信息。其次,调研了深圳市典型栖息生物信息,然后结合相关研究给出的作用光谱曲线以及测量的光源光谱,光源亮度等信息,精确量化了光源光谱光污染程度大小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最后,我们根据测量、分析结果进行了光源优化,优化的结果也可应用于指定的场景。优化具体主要内容为光源光谱优化,优化后的光源光谱可以极大地降低其对周边生物的影响,具有生态意义。除此之外,优化后的光源光谱还可以使用更少的能量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具有一定的节能意义。

孔文涛[4](2020)在《基于教室照明的LED质量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青少年近视率的不断上升,对教室照明质量要求愈发严格,教室照明改造已经推进日程。发光二极管光源(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出现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正在逐渐取代荧光灯在教室照明的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对LED教室灯具的照明质量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进行检测与分析,判断其照明质量是否适应于教室照明要求。目前针对普通照明的质量检测项目依次有光学参数测试、眩光测试、频闪测试与蓝光危害测试。本文通过对LED教室灯具的实际检测得到了需要对现有检测标准的进行更新的结论,不能按照传统的检测标准对LED教室灯具进行统一评价,而应将LED教室灯与黑板灯区分开来,分别制定其检测标准,以符合其不同的照明需求。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光分布测试系统和快速光色电分析系统对LED教室灯和黑板灯的光性能进行检测,LED教室灯与黑板灯的光性能要求标准应该为:LED教室灯光效不低于90 lm/W,LED黑板灯光效不低于80 lm/W;LED教室灯与黑板灯光谱均匀度应该良好且连续,色容差SDCM限值宜取4-4.5,一般显色指数Ra应在85以上,R9应不低于20,如用于美术教室等需要色彩对比度高的场合,一般显色指数Ra应在90以上,R9应不低于50。(2)将分布光度计测量得到的光强分布导入仿真软件生成UGR表,计算其在标准教室的UGR值,通过增加扩散板来降低黑板灯眩光值过高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眩光评价标准:LED教室灯的眩光值不超过16,LED黑板灯的眩光值不超过19。(3)利用频闪测试仪测量LED教室灯与黑板灯的波动频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计算其波动深度,通过技术规范对波动深度的要求,评定其频闪等级。然后分析频闪计算模型的粗糙性,增加新的计算模型波动均匀度,两者结合来评定LED教室灯与黑板灯的频闪风险等级。(4)对蓝光危害的计算与评价方法进行介绍,根据标准制定检测方案,提出寻找LED教室灯的“最不利点”的解决方法,最后对现有的蓝光危害评估标准作出改进,通过初始时检测一次,加速老化1000小时检测一次,加速老化2000小时检测一次,取结果最不利的一次为最终评价结果,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采用上述的检测与评估标准,能明显提高LED教室灯具的照明质量并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效率与降低检测成本。

崔璐璐[5](2019)在《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隧道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公路铁路事业的发展,从城市到山区,从平面到立交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规模庞大的照明系统运营和维护费用,隧道照明中安全与节能的矛盾越来越显着。隧道侧壁材料作为隧道照明系统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可以提高隧道照明环境质量,辅助实现隧道照明节能。本文以漫反射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人眼的视觉特性、视觉功效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漫反射材料的光学性能,以蓄反光材料、瓷砖、水泥砂浆为三种主要对比研究材料,开展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试验研究,分析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条件下视觉功效的变化规律,建立漫反射材料与视觉功效的相对效率模型,依托实体隧道研究,提出漫反射材料辅助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模式的应用策略。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性如下:1 从视野感知的角度提出隧道侧壁的漫反射材料辅助作用应作为视野感知范围内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并非单一评价因素。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评价,是基于安全性指标及视觉功效为基础的,包含节能性和舒适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任何一个节能性或者舒适性指标在评价时都应以安全性指标为基准。2 以三种侧壁材料辅助隧道照明进行小目标可见度对比实验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到:路面亮度和小目标尺寸一定时,小目标可见度值随漫反射材料反射率增大而提高,随着路面平均亮度增大而提高,随着随小目标尺寸的增加而提高。其中蓄反光材料辅助照明环境下,小目标可见度增长效果最显着。与水泥砂浆和瓷砖相比,蓄反光材料辅助照明环境下,小目标可见度增幅随路面平均亮度增大而放缓的边界效应更小,对隧道照明质量提高更稳定。3 以三种侧壁材料辅助隧道照明开展反应时间对比实验研究,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同一背景亮度条件下,反应时间均随视标偏心角的增大而增大;同一视标偏心角条件下,反应时间随背景亮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随侧壁材料反射率的提高而减小。与水泥砂浆和瓷砖为侧壁材料相比,蓄反光材料为侧壁时,反应时间随视标偏心角的增大的总增加值相对较小。视标偏心角、背景亮度和侧壁材料反射率三个影响因素相比较,侧壁材料反射率提高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更明显,增大侧壁漫反射材料的反射率有利于提高隧道照明视觉功效和行车安全。4 通过分析反射率增值与对应的小目标可见度增值的影响规律,以及反射率增值与对应的反应时间减值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下的材料反射率与视觉功效间的两个独立的相对效率模型,即反射率与小目标可见度的相对效率模型和反射率与反应时间的相对效率模型。揭示了漫反射材料反射率与视觉功效相对效率的关系。两个相对效率模型都呈现出,随反射率增值的增加视觉功效指标的相对效率随之提高的规律。⑤依托实体隧道和模型隧道,提出了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节能模式。以布灯间距、材料布设高度和行车安全三个方面,开展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节能模式研究。通过布灯间距与小目标可见度影响分析得到,小目标可见度STV值随着布灯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以真武山隧道的左洞为例,通过提高侧壁漫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可以实现布灯间距增加以及电费能耗下降,反射率提高0.15可以实现年度电费节省约43.8万元。通过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与反应时间试验分析得到,基于相同视觉功效时,亮度能耗随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增加而下降。针对隧道基本段,兼顾漫反射材料单位高度对视觉功效指标的提升的边界效应,以及工程应用的经济性,推荐蓄反光材料布设高度选择4m。

郭玮宏[6](2019)在《LED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光辐射会对人体产生生理物理效应,简称为光生物效应。按照光生物效应的作用机理,可分为光的视觉效应、光的非视觉效应、光的辐射效应。适量的光生物效应可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而过量的光生物效应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需要对光生物效应的安全性加以研究。其中,光的辐射效应的安全性问题,被称为“光生物安全”。不同波段的光辐射,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光生物安全危害,以400nm-500nm波段产生的视网膜蓝光危害最为典型。各种光源及发光体均存在潜在的光生物安全问题,由于LED光源亮度高、体积小、应用广泛、光谱中蓝光成分占比大,LED的光生物安全问题就成为了光源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对LED的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为LED照明环境中的实际光生物安全的测量、计算、评价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总结了光生物效应的概念和机理,对其中光生物安全的概念、机理、作用结果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归纳了与光生物安全中的蓝光危害相关的测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标准体系的演变过程,指出蓝光危害测量标准演变的原则是其测量对象越来越趋于实际应用。比较了蓝光危害测量方法中辐亮度测量的标准方法、替代方法和辐照度测量标准方法的优缺点,说明了辐亮度测量的标准方法的适用性最为广泛。分析指出目前光生物安全测量所遵循的“最不利原则”会导致两个问题:1、测量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应用中的受危害程度;2、使测量操作变得复杂。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对蓝光危害的相关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得出拓展蓝光加权辐亮度LB的辐射特性和光谱特性。LB的辐射特性本质上由光源的配光曲线决定,测量中与测量视场、测量距离、测量角度有关。LB的光谱特性本质上由光源的光谱决定,表现出混合光谱的蓝光危害效能KB,v必然介于原光谱所对应的KB,v之间的规律。提出了计算LB与辐射距离、LB与配光曲线、KB,v与色温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或经验公式。根据拓展蓝光加权辐亮度LB的辐射特性和光谱特性,提出了拓展蓝光加权辐亮度LB与本征蓝光加权辐亮度LBS之间的换算方法、蓝光危害相对强度B(φ)计算方法、拓展蓝光加权辐照度LB的空间分布LB(φ,s)的模拟算法。应用LB(φ,s)的模拟算法,可以简化对实际光环境中的蓝光危害的测量和计算。3、通过对现有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进行回顾和总结,基于实际光环境中的蓝光危害测量需求,完善了便携式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方案。该测量系统以CMOS图像传感器和微型光谱仪分立测量亮度和光谱,由上位机完成信息采集、计算和结果输出作为基本设计方案,完成了测量系统功能和性能设计。在样机系统搭建和调试过程中,提出了亮度测量的光谱响应校正方法、图像均匀度校正方法、灰度-亮度转化算法,并基于上述方法完成了系统标定。通过验证实验和不确定度分析,验证了此便携式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方案能够实现设计的功能和性能。最后,说明了此设计方案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光生物安全测量的测量系统设计方案。4、根据蓝光危害的特性研究结果和便携式蓝光危害测量系统的功能设计,提出基于实际光环境的蓝光危害测量方法。基于实际光环境的测量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以“光”为核心,是在光源、灯具或照明系统的实际使用场景中对光环境的蓝光危害进行测量和评价。该测量方法强调“所见即所测”,即测量结果反映的是人眼在面对真实的光环境时所能受到的蓝光危害的强度。这种测量方法简化了测量操作,其测量结果对于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蓝光危害防护更有指导意义。5、应用基于实际光环境的蓝光危害测量方法对LED照明产品的蓝光危害和蓝光危害防护产品的有效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日常照明光源或显示器所产生蓝光危害较弱,不需要进行特殊防护;蓝光危害防护产品有一定的有效性,在必要时可以使用。6、阐述了应用紫外辐射进行杀菌是一项重要的光生物效应的应用。研究了UVC LED杀菌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应用条件,设计实验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作用距离下使用UVC LED对大肠杆菌进行灭菌处理,并计算杀菌率。实验结果表明,UVC LED的杀菌能力,随紫外辐射剂量减小呈指数减小,受到紫外辐射通量、辐照时间、辐照距离三者影响,并以此总结了计算UVC LED杀菌率的经验公式。

汪妍泽[7](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提出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姚瑞娟[8](2019)在《蓝色磷光材料和给受体型荧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成本低、视角宽、对比度高、节能高效等优点,正在取代传统的显示技术(如液晶、无机发光二极管)成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材料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OLED效率的高低。红绿蓝三基色发光材料中,与己经达到实用化要求的红光和绿光材料相比,蓝光材料的种类少,器件效率低。因此,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的蓝色发光材料,对OLED的商品化进程至关重要。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蓝光三环金属铱配合物磷光材料,以及给受体型蓝色荧光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这些材料的光物理、电化学、热性质以及电致发光性质。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铱配合物蓝色磷光材料:通过Click反应合成了化合物1-苄基-4-(吡啶-3-基)-1H-1,2,3-三唑(pt)。以pt为第二环金属配体,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具有蓝色发光的杂配位三环金属铱配合物M1-M3。同时,以常见蓝光铱配合物的配体2-(2,4-二氟苯基)吡啶(dfppy)或2’,6’-二氟-2,3’-联吡啶(dfbpy)取代pt,设计、合成了M1-M3的参比分子M4-M6,研究了不同的第二环金属配体对配合物发光性质的影响。以配合物M1,、M3、M4和M6为发光层制备的磷光器件均发射天蓝光。其中M1的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ηext)和色坐标(CIE)分别为10.7%和(0.14,0.30)。基于M1或M3的器件,其电致发光(EL)光谱与M4或M6相比,光谱蓝移,半峰宽变窄,且长波长处的峰强度降低,表明采用pt作为第二环金属配体可以提高蓝光铱配合物EL谱的色纯度。(2)以苯甲酰基吡啶作为电子受体(A)的蓝色荧光材料:通过Suzuki偶联以及Buchwald-Hartwig偶联在电子受体3,5-二苯甲酰基吡啶(PDC)以及3-苯甲酰基吡啶(PC)上引入给电子基团(D):N-苯基咔唑、三苯胺、双(4-叔丁基苯基)胺,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电子给体-受体-给体(D-A-D)型蓝色荧光材料PDC-3-Cz、PDC-TPA和PDC-tBuDPA,或给体-受体(D-A)型蓝色荧光材料PC-3-Cz、PC-TPA和PC-tBuDPA。掺杂薄膜的瞬态光致发光(PL)衰减曲线表明,PDC-tBuDPA的荧光寿命为0.17 μs,为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分子。它们的掺杂型OLED均获得了蓝色发光,并且含PDC的D-A-D型分子的发光性能优于含PC的D-A型参比分子。其中PDC-tBuDPA的器件最大ηext达到了15.4%;PDC-3-Cz的器件获得了色纯度最高的蓝光发射,CIE坐标为(0.15,0.15),最大ηext为11.8%。(3)以二苯甲酮为电子受体的蓝色荧光材料:以二苯甲酮为电子受体,以双(4-叔丁基苯基)胺为电子给体,设计合成了D-A型荧光分子BP-SDPA以及D-A-D型荧光分子BP-DDPA。瞬态PL衰减曲线表明,BP-DDPA掺杂薄膜的荧光寿命为3.44 ms,为TADF分子;而BP-SDPA的荧光寿命为6.31 ns,为普通的荧光分子。BP-DDPA作为发光材料的OLED最大电流效率和最大ηext分别达到了49.2 cd A-1和26.5%,是迄今为止含二苯甲酮的TADF材料的最高发光效率。(4)以吖啶酮(AC)为受体的深蓝色荧光分子及其作为磷光和TADF器件主体材料的性能:以吖啶酮为受体,通过Ullmann偶联反应在其氮原子上引入给电子基团咔挫和3,6-二叔丁基咔唑,合成了一系列深蓝色荧光分子AC-Ph-Cz、AC-Ph-tBuCz、AC-Ph-mCz、AC-3-Cz、AC-Py-Cz以及AC-Py-tBuCz。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刚性强,分子内二面角接近90°。以吖啶酮系列化合物制备的非掺杂型OLED,效率普遍较低。该系列化合物EL光谱的半峰宽窄,色纯度高,CIE坐标为(0.16,0.04-0.06),接近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NTSC)规定的标准蓝光(0.14,0.08)。除此之外,该系列化合物三线态能级高且具有双偶极性质,以其作为主体材料,以磷光材料Ir(ppy)3和TADF材料4CzIPN作为客体材料,制备的掺杂型OLED在高亮度下效率衰减缓慢。其中以AC-Py-Cz为主体的磷光器件发光效率达到89.8 lm W-1和25.2%。在1000 cd m-2和10000 cd m-2的高亮度下,该器件的ηext分别保持在24.8%和21.2%,相对其最高效率值分别衰减了1.6%和15.9%。

刘盾[9](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辛颖[10](2017)在《我国照明电器行业企业并购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回顾了我国照明电器行业企业特别是LED照明企业近年来企业并购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而分析了并购对于照明电器行业发展的正向作用以及并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从行业政策的角度出发,对我国LED照明企业并购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关于新一届(2003~2007)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一些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一届(2003~2007)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一些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夜景照明建设发展迅速
        1.1.2 地域文化保护亟需加强
        1.1.3 历史城区照明亟待优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5.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5.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理论基础
    2.1 地域文化基础研究
        2.1.1 地域文化影响因素
        2.1.2 地域文化价值体现
        2.1.3 地域文化保护研究
        2.1.4 地域文化照明意义
    2.2 历史城区相关理论
        2.2.1 历史城区特征
        2.2.2 历史城区规划
        2.2.3 历史城区保护
        2.2.4 历史城区照明
    2.3 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2.3.1 夜景照明规划层次
        2.3.2 夜景照明规划方法
        2.3.3 夜景照明规划要求
        2.3.4 城市夜游经济产业
    2.4 照明技术介绍说明
        2.4.1 照明基础技术指标
        2.4.2 照明设计的规范性
        2.4.3 照明方式的多样性
        2.4.4 照明灯具的适用性
        2.4.5 照明效果的诉求性
        2.4.6 照明性格特征暗示
    2.5 照明价值具体分析
        2.5.1 照明的美学价值
        2.5.2 照明的文化价值
        2.5.3 照明的历史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原则
    3.1 地域文化特色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1 国外古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2 历史文化名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3 古城区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4 历史城区照明案例分析
    3.2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
        3.2.1 空间结构照明表达
        3.2.2 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3.2.3 非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3.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
    3.4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原则
        3.4.1 构图主次分明
        3.4.2 色彩统一有序
        3.4.3 照明尺度明确
        3.4.4 古建传情递景
        3.4.5 分级分区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研究
    4.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与保护
        4.1.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
        4.1.2 正定历史城区保护
    4.2 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提炼
        4.2.1 地理区位特征——“河朔文化”
        4.2.2 空间结构特征——“形胜文化”
        4.2.3 物质文化特征——“佛学文化”
        4.2.4 非物质文化特征——“文武文化”
    4.3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研究
        4.3.1 照明现状评估
        4.3.2 开展问卷调查
        4.3.3 采集照明数据
    4.4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优化建议
        4.4.1 强调边界的限定性
        4.4.2 增加道路的各异性
        4.4.3 强化区域的整体性
        4.4.4 增强节点的呼应性
        4.4.5 提高历史的原真性
        4.4.6 提升照明的人文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及实践
    5.1 上位规划分析指导
        5.1.1 正定县域规划
        5.1.2 历史名城保护
        5.1.3 夜景照明设计
    5.2 搭建夜景照明框架
        5.2.1 照明范围界定
        5.2.2 照明轴线控制
        5.2.3 南北格局划分
    5.3 打造特色区域节点
        5.3.1 总体布局管理
        5.3.2 分区控制指引
        5.3.3 重要节点照明
    5.4 串联文化夜游路线
        5.4.1 “河朔文化盛景远观”——前导游线
        5.4.2 “形胜文化近感千年”——观光游线
        5.4.3 “佛学文化庙话塔语”——感悟游线
        5.4.4 “文武文化兼容并蓄”——体验游线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
附录2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结果

(2)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危机催生低碳建筑的发展
        1.1.2 我国体育建筑的减排需求迫切
        1.1.3 珠三角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迅速
    1.2 概念界定
        1.2.1 亚热带
        1.2.2 体育建筑
        1.2.3 气候适应性设计
        1.2.4 CFD模拟
    1.3 文献回顾与综述
        1.3.1 国际上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着作
        1.3.2 我国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综述
        1.3.5 其他相关资料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宏观解读
    2.1 建筑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2.1.1 建筑行业中环境意识的发展历程
        2.1.2 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联系
    2.2 亚热带建筑气候设计的主要因素
        2.2.1 自然气候的影响因素
        2.2.2 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的影响要素
        2.2.3 亚热带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原则
    2.3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点
        2.3.1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要点分析
        2.3.2 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2.3.3 内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难点与研究方法
    3.1 我国亚热带地区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3.1.1 承办赛事主导下的体育场馆建设
        3.1.2 体育产业多元需求的市场化运营
    3.2 强化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因与难点
        3.2.1 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薄弱的设计阶段原因
        3.2.2 大空间特性造成的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难点
    3.3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的研究方法
        3.3.1 研究目标
        3.3.2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3.3.3 建筑实例与抽象模型
        3.3.4 研究内容与分项问题
    3.4 模拟实验的流程与设定
        3.4.1 ECOTECT软件的概况
        3.4.2 风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3.4.3 日射与光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4.1 体育地块对城市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4.1.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1.2 城市街区尺度的风环境模拟
        4.1.3 城市街区尺度的日射环境模拟
        4.1.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2 建筑单体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2.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2.2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风影分布
        4.2.3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受影分布
        4.2.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3 建筑布局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3.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3.2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风速分布
        4.3.3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受影分布
        4.3.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5.1 抽象模型的建立
        5.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5.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5.2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2.2 朝向选择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3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4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5.3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日射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3.2 朝向选择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3 遮阳篷形式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4 遮阳篷高度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本节小结
    5.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室内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6.1 抽象模型的建立
        6.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6.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6.2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2.2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6.2.3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6.3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光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3.2 采光侧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6.3.3 采光天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本节小结
    6.4 风、光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7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研究总结
    7.1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策略汇总
        7.1.1 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2 体育场露天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3 体育馆室内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2 全文总结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亚热带体育建筑标准化抽象模型库矩阵
附录二 亚热带体育建筑实例的风、光、热模拟报告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作用光谱的深圳市高层建筑立面夜间光污染量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污染定义
        1.1.2 夜间光源重要性以及光污染危害
        1.1.3 夜间光污染现状
        1.1.3.1 国内夜间光污染现状
        1.1.3.2 国际夜间光污染现状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4.1 国外光污染研究现状
        1.1.4.2 国内光污染研究现状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研究理论意义
        1.2.2.2 社会意义
        1.2.2.3 经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人工光源发展
        2.1.1 人工照明光源发展
        2.1.2 光源相关物理量
        2.1.2.1 光通量
        2.1.2.2 光源亮度
        2.1.2.3 照度
    2.2 三光色LED理论及其城市照明应用
        2.2.1 颜色表示,CIE1931色度图及其相关应用
        2.2.2 常见LED光源光谱
        2.2.2.1 三色LED
        2.2.2.2 pcLED
    2.3 作用光谱与辐射作用功效
        2.3.1 作用光谱
        2.3.2 辐射作用功效
    2.4 实验方案
        2.4.1 实验步骤
        2.4.2 实验仪器
第3章 现状分析
    3.1 调研区位分析,典型栖息生物分析
        3.1.1 调研区域
        3.1.2 调研地区栖息生物类型简介
    3.2 建筑立面光源强度分析
        3.2.1 玻璃幕墙光源亮度分析
        3.2.2 竖向广告牌亮度分析
    3.3 建筑立面光谱拟合分析
        3.3.1 玻璃幕墙光源光谱拟合分析
        3.3.2 竖向广告牌光谱拟合分析
        3.3.3 不同光源对相应栖息生物影响程度大小分析
第4章 结论
    4.1 深圳市建筑立面亮度状况
        4.1.1 建筑幕墙夜间亮度状况
        4.1.2 垂直方向广告牌亮度状况
    4.2 深圳市建筑立面实际测量光谱光污染对环境影响量化
        4.2.1 实测建筑幕墙对周边生物影响状况
        4.2.2 实测垂直方向广告牌对周边生物影响状况
第5章 优化策略及展望
    5.1 基于生态、节能的夜间建筑立面人工光源优化
        5.1.1 RGB三色LED光源光谱优化
        5.1.2 pcLED光源光谱优化
    5.2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于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教室照明的LED质量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光源与人体健康
        1.2.1 显色指数
        1.2.2 眩光
        1.2.3 频闪效应
        1.2.4 蓝光危害
    1.3 国内外相关标准发展现状
        1.3.1 光学参数检测标准
        1.3.2 眩光值检测与评价标准
        1.3.3 频闪检测标准
        1.3.4 蓝光危害检测标准
    1.4 LED检测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LED教室灯具光学参数检测与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样品与仪器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仪器介绍
    2.3 检测方案设计
    2.4 光通量与发光效率检测与分析
        2.4.1 测试原理
        2.4.2 实验数据
        2.4.3 结果分析
    2.5 光谱特性检测与分析
        2.5.1 测试原理
        2.5.2 实验数据
        2.5.3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眩光值计算与评价
    3.1 引言
    3.2 眩光理论与研究
    3.3 眩光计算方法
    3.4 不舒适眩光的评价方法
    3.5 LED 教室灯具眩光测试与分析
        3.5.1 实验数据
        3.5.2 结果分析与整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闪测试与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介绍
    4.3 频闪计算与评价方式
    4.4 实验数据
        4.4.1 测试概要
        4.4.2 波动深度的计算
        4.4.3 频闪波形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蓝光危害测试与评估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介绍
    5.3 蓝光危害的计算原理
    5.4 蓝光危害测量方法与评价
        5.4.1 测量方法
        5.4.2 评价方法
    5.5 检测方案设计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隧道照明的研究现状
        1.2.1 隧道照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2.2 漫反射材料隧道照明应用的研究现状
        1.2.3 视觉功效的研究现状
        1.2.4 隧道照明节能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视觉功效的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评价方法研究
    2.1 隧道视觉特性与视觉功效研究
        2.1.1 人眼的视觉特征
        2.1.2 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原理
        2.1.3 隧道照明视觉功效的评价方法研究
    2.2 漫反射材料的性能研究
        2.2.1 材料的光学性能
        2.2.2 隧道侧壁漫反射材料应用与性能研究
    2.3 基于视觉功效的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评价研究
        2.3.1 视觉功效的影响因素
        2.3.2 视野感知与视觉功效评价
        2.3.3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综合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蓄反光型漫反射材料光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蓄反光材料的化学性能研究
        3.1.1 蓄反光材料的制作
        3.1.2 蓄反光材料的性能
    3.2 漫反射材料光学性能测量研究
        3.2.1 多种漫反射材料反射率对比试验研究
        3.2.2 多种漫反射材料光谱能量分布试验研究
        3.2.3 三种蓄反光材料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3.3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的不同蓄反光材料光学性能研究
        3.3.1 试验样板
        3.3.2 测点布置
        3.3.3 试验工况及仪器
        3.3.4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及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4.1 隧道照明的视觉功效集成实验系统研制
        4.1.1 公路隧道照明环境模拟系统
        4.1.2 目标生成系统
        4.1.3 感光反应时间测量装置
        4.1.4 系统辅助分析软件
    4.2 漫反射材料与小目标可见度试验研究
        4.2.1 小目标可见度计算
        4.2.2 小目标可见度室内试验设备概况
        4.2.3 测量布点
        4.2.4 试验步骤
        4.2.5 试验工况
        4.2.6 数据整理
        4.2.7 小目标可见度STV的影响分析
        4.2.8 反射率与小目标可见度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4.3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反应时间实验研究
        4.3.1 反应时间实验方法研究
        4.3.2 反应时间实验步骤
        4.3.3 数据整理分析
        4.3.4 反射率与反应时间相对效率模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照明的节能模式研究
    5.1 布灯间距与节能模式分析
        5.1.1 隧道工程概况
        5.1.2 试验设备
        5.1.3 漫反射材料对小目标可见度STV值的影响分析
        5.1.4 布灯间距与节能经济性分析
    5.2 材料布设高度与视觉功效相对效率分析
        5.2.1 试验步骤
        5.2.2 蓄反光材料布设方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分析
    5.3 蓄反光材料与视觉功效安全性分析
        5.3.1 蓄反光材料与行车安全试验
        5.3.2 蓄反光材料与行车安全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小目标可见度实验数据(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6)LED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光生物效应概述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光生物安全概述
    2.1 光生物安全研究综述
    2.2 光生物安全波段范围
    2.3 光生物安全的生理基础
    2.4 光生物安全机理
        2.4.1 紫外辐射
        2.4.2 蓝光危害
        2.4.3 可见光辐射
        2.4.4 红外辐射
        2.4.5 蓝光的非视觉效应
    2.5 光生物安全概念及范围
    2.6 光生物安全评价方法
    2.7 总结
第3章 蓝光危害计算与测量方法研究
    3.1 测量蓝光危害的意义
    3.2 光源的辐射特性和光学特性
    3.3 蓝光危害相关物理量
    3.4 蓝光的非视觉效应相关物理量
    3.5 蓝光危害的测量标准
        3.5.1 CIE S009/E:2002
        3.5.2 IEC TR62471-2:2009
        3.5.3 IEC/TR62778:2012
        3.5.4 GB/T34034-2017
        3.5.5 GB/T34075-2017
        3.5.6 GB/T36005-2018
    3.6 蓝光危害测量方法
        3.6.1 辐亮度测量方法
        3.6.2 辐亮度测量步骤
        3.6.3 辐照度测量方法
        3.6.4 辐照度测量步骤
        3.6.5 蓝光危害危险类别测量步骤
    3.7 总结与分析
第4章 蓝光危害特性研究
    4.1 蓝光危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蓝光危害的辐射特性分析
        4.2.1 测量视场的影响
        4.2.2 测量距离的影响
        4.2.3 测量角度的影响
    4.3 L_B辐射特性实验设计
    4.4 L_B辐射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4.4.1 L_B与测量视场的关系
        4.4.2 L_B与测量距离的关系
        4.4.3 L_B与测量角度的关系
    4.5 蓝光危害的光谱特性分析
    4.6 L_B光谱特性实验设计
    4.7 L_B光谱特性实验结果分析
        4.7.1 K_(B,v)与色温的关系
        4.7.2 K_(B,v)与混合光源的关系
    4.8 L_B的空间分布模拟算法
    4.9 总结与分析
第5章 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
    5.1 蓝光危害测量系统综述
    5.2 蓝光危害测量系统设计
        5.2.1 测量方案分析
        5.2.2 测量系统设计
        5.2.3 上位机程序设计
        5.2.4 功能和性能设计
        5.2.5 器件型号及性能
    5.3 亮度测量实现方案
        5.3.1 CMOS图像传感器概述
        5.3.2 光谱响应校正方法
        5.3.3 图像均匀度校正方法
        5.3.4 灰度-亮度转化算法
        5.3.5 亮度标定实验及结果
        5.3.6 亮度测量实现方法
    5.4 光谱测量实现方案
    5.5 上位机控制实现方案
    5.6 光衰减片与孔径光阑
    5.7 功能和性能验证实验及结果
    5.8 L_B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9 总结与分析
第6章 实际光环境中的蓝光危害测量方法和防护方法
    6.1 标准测量方法分析
        6.1.1 标准测量方法的优势
        6.1.2 标准测量方法的局限
    6.2 基于实际光环境的测量方法
        6.2.1 实际光环境测量方法概述
        6.2.2 与标准测量方法的对比
        6.2.3 实际光环境测量方法局限性
    6.3 蓝光危害的防护方法
    6.4 实际发光体的蓝光危害研究
    6.5 蓝光危害防护产品有效性研究
    6.6 总结与分析
第7章 紫外LED光生物效应研究
    7.1 紫外光源生物效应概述
        7.1.1 UVC杀菌机理
        7.1.2 紫外光源特性
        7.1.3 紫外-臭氧联合杀菌机制
    7.2 UVC LED杀菌效果实验设计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案
        7.2.3 实验条件
        7.2.4 杀菌率计算方法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紫外杀菌效果模型
        7.3.2 紫外杀菌效果分析
    7.4 UVC LED杀菌装置设计
    7.5 总结与分析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8)蓝色磷光材料和给受体型荧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所合成材料的结构式及名称缩写
论文中涉及的缩写符号全称
引言
1 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展
    1.1 研究简史及现状简介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发光机理及性能参数
        1.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参数
    1.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简介
    1.4 蓝色磷光材料
    1.5 蓝色D-A型荧光材料
        1.5.1 蓝色D-A型普通荧光材料
        1.5.2 蓝色D-A型TADF材料
    1.6 论文设计思想与主要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规格
    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2.3 材料的结构鉴定与性质测试
        2.3.1 材料的结构鉴定
        2.3.2 理论计算方法
        2.3.3 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温度测试
        2.3.4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测试
        2.3.5 材料的电化学性质测试
    2.4 OLED的制备和测试
3 杂配位三环金属蓝光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铱配合物的理论计算
        3.3.2 铱配合物的热性质
        3.3.3 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3.3.4 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3.3.5 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
    3.4 本章小结
4 含3,5-二苯甲酰基吡啶和3-苯甲酰基吡啶的给受体型蓝色荧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含PDC和PC的蓝色荧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DC系列和PC系列化合物的理论计算
        4.3.2 PDC系列和PC系列化合物的热性质
        4.3.3 PDC系列和PC系列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4.3.4 PDC系列和PC系列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4.3.5 PDC系列和PC系列化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质
    4.4 本章小结
5 含二苯甲酮的给受体型蓝色荧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含二苯甲酮的蓝色荧光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P-DDPA和BP-SDPA的理论计算
        5.3.2 BP-DDPA和BP-SDPA的热性质
        5.3.3 BP-DDPA和BP-SDPA的光物理性质
        5.3.4 BP-DDPA和BP-SDPA的电化学性质
        5.3.5 BP-DDPA和BP-SDPA的电致发光性质
    5.4 本章小结
6 含吖啶酮的给受体型深蓝色荧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吖啶酮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吖啶酮系列化合物的理论计算
        6.3.2 吖啶酮系列化合物的热性质
        6.3.3 吖啶酮系列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6.3.4 吖啶酮系列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6.3.5 吖啶酮系列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质
        6.3.6 吖啶酮系列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材料的结构表征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成果

(10)我国照明电器行业企业并购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照明企业近年并购现状
2 并购对照明行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3 我国LED企业并购后遇到的问题———整合
4“新并购时代”照明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5 结语

四、关于新一届(2003~2007)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一些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D]. 崔宇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田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作用光谱的深圳市高层建筑立面夜间光污染量化[D]. 王洪冰. 深圳大学, 2020(10)
  • [4]基于教室照明的LED质量检测与分析[D]. 孔文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漫反射材料辅助隧道节能照明的视觉功效研究[D]. 崔璐璐.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6]LED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研究[D]. 郭玮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9(03)
  • [7]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8]蓝色磷光材料和给受体型荧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 姚瑞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9]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 [10]我国照明电器行业企业并购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J]. 辛颖. 照明工程学报, 2017(04)

标签:;  ;  ;  ;  ;  

关于新的(2003-2007)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的一些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