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轮机》2002年总目录

《上海汽轮机》2002年总目录

一、《上海汽轮机》2002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张添宝[1](2019)在《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是高效利用天然气的一种重要方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下称联合循环机组)相对于燃煤机组而言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但因天然气成本较高,许多燃机热电厂盈利微博甚至亏损。因此,在以热定电的背景之下,通过合理分配负荷、优化燃机热电厂的设备运行方式以降低整个热电厂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燃机热电厂的联合循环机组与燃气启动锅炉(下称燃锅)为研究对象,针对已有的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考虑厂用电、供热管损等因素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基于修正后的模型对联合循环机组进行经济性分析,揭示了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价格(气、电、热、水)、天然气耗量、电负荷、热负荷等因素间的内在变化关系。针对燃锅,在考虑各种损失因素(供热管损、锅炉用电)的情况下建立其边际贡献模型,通过经济性分析揭示了燃锅边际贡献、价格(气、热、水)、天然气耗量、热负荷等因素间的内在变化关系。本文提出了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这个指标用以评价设备的经济性。通过绘制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曲线,发现了燃机经济性临界点,当燃机负荷在此临界点之上,用联合循环机组供热更为划算,反之则用燃锅更为划算。在完成年总发电量计划及满足周边热用户热负荷需求的条件下,提出了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协调耦合运行策略,使得燃机热电厂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基于上述模型及策略,完成了应用软件的规划及设计。可用此软件实现对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的产出分析及经济性分析,用图表表示其变化关系。同时,可用此软件计算得出联合循环机组及燃锅整体经济性最优的运行方案,为燃机热电厂实际运行提供指导,对于其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郭玉琪[2](2018)在《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主推进汽轮机组是舰船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结构和热力过程复杂,工况变化频繁,随着近几年自动化程度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机组设计和操作人员以及运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只着眼于培训功能的仿真模型已不再能够满足当今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SimuWorks仿真支撑平台,建立适用于操作训练及运行特性分析的仿真模型。全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建模仿真技术发展现状及机组的结构特点与运行特性,根据模块化建模方法将汽轮机组分为汽轮机本体,推进轴系,凝汽系统,除氧设备,调节阀和管道流网几个部分,运用集总参数法建立模块相应的数学模型;(2)在SimuWorks仿真平台建立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整体模型,经过多次特性参数调试,确定模型初始特性参数,将100%工况、75%工况、50%工况以及30%工况下的主蒸汽压力、流量、机组输出功率、推进轴转速、冷凝器真空度、凝水温度、循环水温度等状态参数与设计参数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静态精度;(3)分别对舰船全速工况、倒车工况、降工况扰动、循环水流量扰动以及除氧阀门扰动进行动态仿真。监测机组主蒸汽压力、温度及流量、级组输出功率、推进轴转速、冷凝器压力、凝水温度、循环水温度以及除氧压力等重要参数的动态仿真结果,验证模型动态响应特性。为进一步验证模型可信度,运用AHP-云评估仿真模型置信度;(4)针对该舰船巡航经济性较差的问题分析机组运行方式特点,基于仿真模型建立机组热耗率计算模块。在给定工况的可行压力范围内,采用磷虾群算法寻找机组变工况运行时热耗率最低点所对应的压力,并通过试验验证该压力点热耗率低于厂家提供的设计压力点的热耗率,即该方法求得的最优初压能达到机组优化的目的。据此给出了优化后的滑压运行曲线。试验及评估结果表明该仿真模型具有良好的动静态仿真精度和可信度,不仅可以用于培训还可以用于机组运行特性分析,为机组的经济运行提供参考。

蒋雪芬[3](2008)在《DG270-140C型高压给水泵汽动技术改造及振动超标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DG270-140C型给水泵汽动改造的方式以及设备的配置,对技术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水泵振动严重超标的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有效的处理,可为减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杨恩权[4](2019)在《危废焚烧系统低温SCR催化剂反应特性试验及应用探索》文中提出目前,危废焚烧处置方法在危废无害化过程中渐成新热点,SCR脱硝方法是常规焚烧过程中采用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中效率最高的一种,但常用的SCR反应温度需求高,若应用于危废焚烧系统,在危废焚烧的高尘、高硫、高氯甚至高氟的特殊环境之下,会带来催化剂堵塞、腐蚀等问题,失活问题突出,影响长期达标排放的控制效果。本文目的在于筛选出低温区段SCR催化剂,使SCR催化剂能够在除尘脱酸后的相对纯净的气氛下使用,延长运行周期,确保脱硝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成型法及浸渍法制备了不同Ce负载量的多元催化剂Ce/Ti-Al-Si,对其进行脱硝活性测试、SO2/H2O抗性测试,并辅以BET、SEM、XRD表征分析手段,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低温催化剂100℃时开始具备脱硝活性,反应温度达到140℃时脱硝效率达到50%以上,200℃时脱硝效率达到58%,高温SCR受SO2和H2O影响较大,5%H2O+100ppmSO2共存的情况下,脱硝效率下降幅度接近15%,更证明了先进行脱酸反应脱除SO2和HCl后再进行低温SCR催化脱硝的必要性。在催化剂低温区段具备低温脱硝活性的试验基础上,本文以浙江省某危废焚烧处置工程为探索对象,通过低温催化脱硝的流程设计,对低温SCR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SGH、DGH、GGH+SGH、GGH+DGH四种方案,通过对焚烧废物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进行系统热力计算,从而进行低温催化剂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性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四种方案均能实现脱酸塔出口烟气温度从60℃到140℃,达到低温催化的温度反应区间要求,其中利用天然气进行直接加热的DGH方案,由于天然气成本较高,经济性不强;年耗费最少的是GGH+SGH方案,但所增加烟气阻力最大。本文对于低温SCR催化剂脱硝性能的试验研究,探索实际危废焚烧处置工程烟气净化方案,在达到烟气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减少设备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探索脱硝节能降耗的最佳应用方案,对于提高危废焚烧系统的清洁排放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张健[5](2013)在《企业联盟能力、技术中介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技术中介对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网络经济兴起的当代,单个企业越来越无法全面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知识,来完成相应的创新。因此,开放式创新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网络、战略联盟等领域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创新网络结构或网络关系在企业/联盟技术创新绩效持续提高方面的作用,上述领域现已成为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批研究者关注到战略联盟内的一类重要创新资源来源——技术中介,并对其可能发挥的功能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检验。但是,有关技术中介之于联盟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仍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现有研究从微观层面上诠释了技术中介和单个企业创新的问题。然而,技术中介的存在对整个联盟的创新有什么影响?技术中介是否能有效促进联盟创新?现有研究并为涉及。第二,联盟创新是一个中观研究范围,其过程必将伴随着由核心企业(或技术中介)的创新而传导与扩散到整个联盟的问题,因此,这个演化过程中技术中介的内在作用机理又是如何?第三,在技术中介成为我国企业重要技术创新合作伙伴的情况下,由于技术中介的特殊性,企业与技术中介的关系是如何?其是怎么将创新传导与扩散到整个联盟,现有研究并未涉及。上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包含着深刻的理论价值。本文认为,上述问题在逻辑上存在着相互的衔接性。因此,在对战略联盟、创新网络和企业动态能力等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本文就技术中介之于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和相关机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一系列理论推演和经验研究(回归分析、多案例研究、探索式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文章围绕着技术中介这一切入点,主要得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结论:(1)在战略联盟背景下,探讨了联盟内特殊的网络特征(内部的技术中介数量)对联盟整体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将技术中介数量视为不同战略联盟整体网络特征异质性的一个表现,结合对已有研究的系统论述,归纳了联盟内的技术中介在信息传递、成本降低、资源整合方面的主要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研究假设。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的17个产业集群2012年的截面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就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了技术中介数量与集群技术创新绩效间存在着正向关系,证明了技术中介在联盟中扮演着非常积极的创新“驱动器”角色。(2)已有研究表明技术中介的存在对企业创新有积极影响,但并未涉及技术中介在创新中发挥其作用的过程机理,也未能考虑到企业间差异对技术中介作用的影响(胡振亚,2012;Klerkx&Leeuwis,2009;Smedlund,2005)。本文将技术中介的作用放置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联盟作为外部条件的视眼下来观察,考量了技术中介对核心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继而提升了联盟的创新绩效。具体而言,本文整合了战略联盟(宏观)、创新网络(中观)以及动态能力(微观)等相关理论,建构起一个可以系统分析技术中介与联盟技术创新绩效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框架,这不仅为技术创新或者战略联盟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架构,也推动了技术中介研究的深化。(3)在企业与技术中介结盟的背景下,探讨了企业联盟能力、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我们将企业联盟能力区分为网络关系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其和网络关系强度、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间的关系提出了相应假设。在企业实地调研中各设置了5个语言题项来具体测度企业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学习能力以及网络关系强度,在探索式因子分析后,结合具有180个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相应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网络关系能力与企业和技术中介之间的网络关系强度正相关;学习能力与企业和技术中介之间的网络关系强度正相关;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利用式创新绩效正相关;网络关系强度和探索式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不显着。(4)探讨了网络关系强度在企业联盟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到的中介效应。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关系强度在企业联盟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企业与技术中介结盟背景下,企业联盟能力之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利用式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较低,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很高,从而证明了企业联盟能力是通过关系强度(技术中介)的完全中介作用,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起作用的。综上可知,本文通过围绕技术中介,对不同战略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差异进行全面、细致考察。同时,这些结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结合战略联盟(宏观)、创新网络(中观)以及动态能力(微观)等相关理论,首先从宏观层面推演了联盟创新中技术中介的作用;其次通过多案例的探索式分析模式分析了创新联盟形成过程中核心企业与技术中介选择、创新网络的演变;第三,运用动态能力理论分析了核心企业内在的作用过程;从而,建构起一个可以系统分析技术中介与联盟创新绩效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框架,这不仅从多个面向揭示了技术中介之于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也为战略联盟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架构。(2)分析视角的创新:区别于以往学者仅从静态的视角考量技术中介对联盟创新的影响,本文以三个案例作为研究基础,研究案例中核心企业、技术中介选择及其创新网络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在的形成机理。揭示了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周边的技术中介网络变化,会影响或推动联盟整体的技术发展状况。从而将原先从中观(联盟整体)的研究视角转为微观(核心企业推动创新网络的形成)的研究视角,更为细致和有效的探寻技术中介之于联盟创新的作用机理。(3)分析思路的创新,强调了将企业和技术中介间的网络关系视为企业能力的产物以及促进创新重要战略资源的理念。基于此,我们探究并证实了联盟能力与创新绩效间正向关系以及网络关系在企业联盟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起到的中介作用,并指出在技术中介存在技术外溢和信息桥作用的情况下,企业与技术中介间的网络关系可能会同时提升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

赵洱岽[6](2012)在《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日益增多的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下,各国政府积极行动,努力摆脱传统的高碳能源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部门,从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结构上看,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以燃煤发电为主要发电方式的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燃烧化石能源总碳排放量的比例最大。因此,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电力行业必须承担其重大减排责任。本文将低碳作为关键的因素引入我国电力行业之中展开分析,以此为主线,探究中国电力行业如何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国社会的低碳转型目标。本文在归纳分析了国内外最新科研资料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据,系统开展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本文先后进行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研究、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研究,最后总结了主要结论并提出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给全球带来的深刻影响,强调了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能源的生产和消耗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阐明了电力行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比重最大的行业,点出了在现实压力下,中国电力行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低碳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在对国内和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研究思路,进而介绍了研究方法,并规划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相关研究理论综述。总结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理论与低碳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辨析。论证了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指出了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特别对低碳电力等新理论观点进行了阐述,界定了低碳电力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低碳电力的发展模式,为后续的研究进行了理论的铺垫和方法的准备。第三章为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首先描述了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概况,结合历史有关数据,对比分析了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次,对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减排结构进行了论证,指出了二氧化碳排放的5个主要特点。再次,分析归纳了―十一五‖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所做的主要工作,重点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主要约束为:资源型约束、结构性约束、经济性约束、技术性约束和政策性约束。最后,指出了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第四章为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研究。首先,分析一次发电能源结构对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影响,建立了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因素分解模型并展开了实证分析,构建并论证了我国电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弹性关系模型。其次对中国火电产业的低碳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从火电发展规模与水平、火电产业结构优化与碳排放、火力发电的低碳经济性、火电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指出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火电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第三,重点论述了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从产业总体状况、中国发展现状、低碳化发展政策、低碳经济性等几个方面展开科学论证。第五章为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研究。首先对电网低碳化发展进行了必要性分析,指出了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智能电网是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后,对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行了介绍分析,最终论述了国外电网和电力市场低碳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第六章为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提炼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要研究制定电力低碳发展规划、构建行业减排体系;二要强化清洁低碳电源建设、加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三要大力加强节能发电调度、提高清洁发电上网比重;四要推进研发低碳电力技术、推广减排科技示范工程;五要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实施综合资源规划;六要加强低碳电力市场建设、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林枫[7](2009)在《电力市场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与报价》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集天然气洁净与联合循环高效于一身,具有诸多优点,成为当今世界最受青睐的实用发电技术之一。为了适应我国燃料结构调整的要求,配合“西气东输”和引进液化天然气(LNG)工程,国家决定建设一批天然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工程。目前这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大多已建成投入运行,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发电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商业性的天然气发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本课题以具有多台单轴布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燃气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单轴布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运行特点及运行成本的分析,提出以改进的动态规划法对燃气电厂多台机组间负荷进行优化分配;并结合负荷优化分配的结果,对燃气电厂在电力市场下的报价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报价策略,希望能对电力市场下燃气电厂的运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杨红义[8](2004)在《中国实验快堆设计阶段内部事件一级概率安全评价》文中指出为解决人类长期的能源问题,建设快堆依然被公认为是增殖核燃料、焚烧核废物的现实途径。快堆的安全性一直受到世界公众的关注,概率论分析技术是对核反应堆进行安全分析的确定论方法的有益补充,概率安全评价(PSA)技术通过对核反应堆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形成用于分析核反应堆特定问题和普遍问题的信息库,同时可定量地度量潜在的事故对公众造成的风险,并对核反应堆的设计和运行的安全特征作出全面分析。 一级PSA通过对核反应堆设计和运行分析,尤其着重于对能引起堆芯熔化的事故序列、基本原因和发生频率的分析,对反应堆安全作出评价,对设计和运行规程作出评价,并从防止堆芯熔化的观点给出电站的系统分析模式,获得核反应堆总的堆芯熔化频率(CDF)。 在系统调研国际国内核反应堆PSA分析以及快堆PSA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了实施快堆一级PSA的方法论,重点研究了确定快堆初因事件并进行分类、确定事故序列、建立安全系统的可靠性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重要度分析的实施方法和技术,从而确定了实施CEFR一级PSA分析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在研究和掌握中国实验快堆(CEFR)安全设计及确定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CEFR内部初因事件并进行了分类和归集,界定了事故序列分析和系统模化的边界与范围,通过详细分析CEFR的各种事故保护模式设计,建立了完整的CEFR内部事件一级PSA事故序列分析模型。通过对重要安全系统及部件故障和失效模式分析,建立了这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然后,采用广泛调研和与实际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和确定了各种可靠性参数,应用小事件树与大故障树相结合的技术,在国际着名核反应堆一级PSA分析软件RiskSpectrum平台上,完成了事故序列与系统故障树的各种定量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重要度分析。获得了重要系统的不可用度及CDF,得到了导致系统不可用和堆芯熔化的支配性最小割集及事故序列。 最终计算结果显示,在超功率保护信号触发时停堆系统的不可用度为7.6E-10/需求,各种事故情况下事故佘热排出系统的不可用度为6E-7/需求,各种事故情况下主热传输系统的不可用度为1.6E-4/需求,内部事件总的CDF为4E-7堆年,其90%置信度区间下限(5%)为6.2E-8/堆年,上限(95%)为2.3E-6/堆年,对CDF贡献最大的初因事件为失去厂外电源,支配性事故序列是失去厂外电源合并事故余热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排出系统失效。 各种重要度和灵敏度分析表明,避免较长的任务时间给事故余热排出系统带来的风险、改进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可靠性、通过优化的运行规程和完善的管理减少导致主热传输系统失去排热能力的初因事件的发生是减小CEFR堆芯熔化风险、更加提高安全与可靠性的主要努力方向。 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快堆PSA研究。研究和论述了将通用一级PSA原理应用到池式钠冷快堆概率安全分析的方法学,并通过实施CEFR一级PSA的实践,掌握了快堆一级PSA的特点、方法和经验。为国内今后快堆PSA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次完成了CEFR一级PSA研究。通过系统评价CEFR安全设计和确定论分析,建立了实施CEFR一级PSA的总体模型和信息库。为当前和今后对CEFR的各级PsA分析以及Living(活的)PSA分析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次获得CEFR停堆系统和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不可用度,获得了内部事件时总的CDF。与国际快堆研究及典型的轻水堆比较研究表明,论文获得的CEFR结果满足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的快堆的概率安全目标,而且与国际快堆PSA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印证了世界其它国家研究的结论,即快堆的CDF比当代轻水堆约低一个量级。这一结果提供了快堆安全性的量化指标,为我国今后大力发展以快堆为主要环节的核燃料循环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创新地引进另一种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一GO法。应用GO法原理建立了对CEFR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模型,创建了CEFR供电系统GO图,并编制计算机软件进行GO法分析,获得了重要安全系统和设备的电力系统的失效概率。为在我国应用GO法进行核反应堆相关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增加了新的例证。关健词:概率安全评价、中国实验快堆、堆芯熔化频率、可靠性、不可用度

二、《上海汽轮机》2002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汽轮机》2002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及趋势
        1.1.2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展现状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对象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分析模型改进及经济性分析
    2.1 修正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
    2.2 修正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边际贡献模型
        2.2.1 机组负荷与综合厂用电的依变关系
        2.2.2 抽汽量与实际售热量的依变关系
    2.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经济性分析
        2.3.1 当前联合循环机组收益状况
        2.3.2 电、热价补偿点分析
        2.3.3 经济平衡性分析
        2.3.4 全负荷范围内经济性平衡点
    2.4 本章小结
3 燃气启动锅炉分析模型建立及经济性分析
    3.1 燃气启动锅炉边际贡献模型
    3.2 燃气启动锅炉负荷与气耗量的依变关系
    3.3 燃气启动锅炉供热量与实际售热量的依变关系
    3.4 燃气启动锅炉经济性分析
        3.4.1 当前燃锅收益状况
        3.4.2 经济性平衡分析
        3.4.3 全负荷范围内经济性平衡点
    3.5 本章小结
4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4.1 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
    4.2 基于计划发电量的协调耦合运行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分析模型及策略软件化
    5.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5.1.1 产出分析
        5.1.2 经济性分析
    5.2 燃气锅炉
        5.2.1 产出分析
        5.2.2 经济性分析
    5.3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5.3.1 设备单位体积天然气产生的边际贡献
        5.3.2 燃气轮机负荷经济性临界点
        5.3.3 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舰船汽轮机组建模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介绍
    2.2 汽轮机组建模原则及建模方法
        2.2.1 建模原则
        2.2.2 建模方法
    2.3 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常用工质热力性质
        2.3.1 数学模型理论基础
        2.3.2 建模常用工质热力性质
    2.4 建模与仿真工具 SimuWorks 简介
        2.4.1 大型科学计算与仿真引擎 SimuEngine
        2.4.2 通用图形化自动建模系统 SimuBuilder
        2.4.3 模块资源管理器 SimuManager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舰船主汽轮机组数学建模
    3.1 汽轮机本体模型
        3.1.1 主蒸汽调节阀
        3.1.2 调节级
        3.1.3 非调节级
        3.1.4 蒸汽膨胀做功
    3.2 推进轴系建模
    3.3 凝汽系统模型
        3.3.1 不可凝结区
        3.3.2 可凝结区
        3.3.3 凝水区
        3.3.4 循环水的出口温度
    3.4 除氧设备模型
        3.4.1 除氧压力
        3.4.2 除氧水箱水位
    3.5 管道流网及调节阀模型
        3.5.1 管道流网模型
        3.5.2 调节阀
        3.5.3 PID控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SimuWorks 的仿真实现
    4.1 基于 SimuWorks 的系统模型搭建
    4.2 模型静态特性分析
    4.3 模型动态特性试验
        4.3.1 全速工况动态仿真试验
        4.3.2 降工况扰动试验
        4.3.3 减速及倒车工况扰动试验
        4.3.4 凝汽器及除氧设备动态仿真试验
    4.4 模型置信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仿真模型的主汽轮机组运行优化
    5.1 机组运行优化模型
        5.1.1 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
        5.1.2 机组热耗率与最优初压数学模型
    5.2 磷虾群优化算法模型
    5.3 机组最优初压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危废焚烧系统低温SCR催化剂反应特性试验及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危险废物处置与焚烧系统
        1.1.1 危废的定义及危害
        1.1.2 危废的产生及处置
        1.1.3 危废焚烧系统
    1.2 氮氧化物排放与管控
        1.2.1 氮氧化物排放现状
        1.2.2 我国氮氧化物控制政策
        1.2.3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现状
    1.3 低温SCR脱硝技术与工艺
        1.3.1 低温SCR脱硝技术
        1.3.2 低温SCR脱硝工艺
        1.3.3 脱硝催化剂的制备与成型
        1.3.4 低温SCR脱硝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实验系统及方法
    2.1 催化剂制备
        2.1.1 制备试剂与设备
        2.1.2 催化剂制备
    2.2 催化剂脱硝测试系统
        2.2.1 实验系统装置图
        2.2.2 活性测试操作流程
    2.3 催化剂表征
        2.3.1 N_2 低温物理吸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2.3.2 扫描电镜(SEM)
        2.3.3 X射线衍射(XRD)
    2.4 本章小结
3 催化剂的活性验证及表征分析
    3.1 催化剂脱硝测试性能验证
    3.2 催化剂SO_2/H_2O抗性分析
    3.3 表征结果分析
        3.3.1 BET
        3.3.2 SEM
        3.3.3 XRD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温SCR催化剂的危废焚烧尾气净化系统工艺的可行性研究
    4.1 危废焚烧工程简介
    4.2 新工艺设计
        4.2.1 工艺设计背景
        4.2.2 低温SCR催化剂利用的不同工艺路线设计
    4.3 热力计算
        4.3.1 燃烧理论
        4.3.2 烟气成分计算
        4.3.3 烟气量及焓值计算
    4.4 工艺模型评价及能效分析
        4.4.1 催化剂用量及换热能耗
        4.4.2 经济性分析及可行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企业联盟能力、技术中介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核心概念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与创新网络研究回顾
        2.1.1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2.1.2 技术创新网络:定义和范围
        2.1.3 技术创新网络: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
    2.2 技术中介研究回顾
        2.2.1 技术中介:概念与范围
        2.2.2 技术中介的理论分析
        2.2.3 技术中介的经验研究
    2.3 战略联盟研究回顾
        2.3.1 战略联盟的形成条件及其绩效
        2.3.2 战略联盟治理研究
    2.4 企业能力研究概述
        2.4.1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资源基础观与动态能力
        2.4.2 网络关系能力:管理与配置
        2.4.3 企业学习能力:吸收与转化
    2.5 本章总结:跨层次视野的建立
3 技术中介与联盟创新关系机理研究
    3.1 技术中介与联盟创新关系的理论论证
        3.1.1 基于关系的信息机制
        3.1.2 基于交易的成本机制
        3.1.3 基于资源的整合机制
    3.2 技术中介与联盟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3.2.1 数据来源说明
        3.2.2 变量测度
    3.3 实证结果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模型和回归分析
    3.4 本章总结
4 技术中介与联盟创新的作用机理:网络演化视角
    4.1 理论分析架构
    4.2 案例研究设计
        4.2.1 案例选取和简介
        4.2.2 研究信效度说明
    4.3 案例分析
        4.3.1 案例背景
        4.3.2 创新联盟网络演化分析
        4.3.3 小结
    4.4 本章总结
5 企业联盟能力、关系强度(技术中介)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机理与分层假设
    5.1 联盟能力与关系强度
        5.1.1 关系管理能力与关系强度
        5.1.2 学习能力与关系强度
    5.2 关系强度与创新模式
        5.2.1 关系强度与探索式创新
        5.2.2 关系强度与利用式创新
    5.3 联盟能力、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
        5.3.1 企业联盟能力与探索式创新绩效
        5.3.2 企业联盟能力与利用式创新绩效
    5.4 本章总结
6 联盟能力、关系强度(技术中介)与企业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6.1 问卷设计流程与发放
        6.1.1 问卷的设计
        6.1.2 问卷的内容
        6.1.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6.2 变量设计及测度指标
        6.2.1 被解释变量
        6.2.2 解释变量
        6.2.3 中介变量
    6.3 实证方法说明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法
        6.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6.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6.4 数据结果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6.4.3 SEM的实证研究
    6.5 本章总结
7 结论、贡献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案例研究半结构式访谈目录
附录2:案例研究问卷
附录3:技术中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问卷
附录4: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次
表目次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2.1.2 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
    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
        2.2.2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2.3 技术经济相关理论
        2.3.1 技术经济的核心思想
        2.3.2 技术经济与低碳经济
    2.4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2.4.1 低碳经济的主要思想
        2.4.2 低碳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选择
        2.4.3 经济全球化推进中国经济低碳转型
        2.4.4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2.4.5 低碳电力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现状
    3.1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述评
        3.1.1 发电侧发展历程与现状
        3.1.2 电网侧发展历程与现状
    3.2 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主要特点
        3.2.1 电力行业排放现状
        3.2.2 电力行业减排结构
        3.2.3 电力行业排放特点
    3.3 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发展约束
        3.3.1 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的相关工作
        3.3.2 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主要约束
    3.4 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3.4.1 提高火电发电能效、大力推进清洁煤电发展
        3.4.2 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重
        3.4.3 提高输配电输送效率、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3.4.4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低碳电力科技应用
        3.4.5 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促进电力行业低碳发展
第4章 中国电力行业电源低碳化发展
    4.1 一次发电能源结构对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影响
        4.1.1 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4.1.2 我国电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的弹性关系模型
    4.2 中国火电产业的低碳发展
        4.2.1 火电发展规模与水平
        4.2.2 火电产业结构优化与碳排放
        4.2.3 火力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性分析
        4.2.4 火电产业低碳化发展政策分析
    4.3 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4.3.1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4.3.2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与碳排放
        4.3.3 中国核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4.3.4 中国水电产业发展与碳排放
第5章 中国电力行业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1 电网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5.1.1 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5.1.2 智能电网是电网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5.2 电网低碳化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
        5.2.1 英国的智能电网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2.2 美国的智能电网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
    5.3 国外电网和电力市场低碳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5.3.1 要把智能电网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5.3.2 政府主导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协调发展
        5.3.3 加强对智能电网的财政投入
        5.3.4 制定完善电网低碳化建设的财税政策支持
        5.3.5 加大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
        5.3.6 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电网企业科技创新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制定电力低碳发展规划、构建行业减排体系
    6.2 强化清洁低碳电源建设、加速电力行业低碳转型
    6.3 大力加强节能发电调度、提高清洁发电上网比重
    6.4 推进研发低碳电力技术、推广减排科技示范工程
    6.5 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实施综合资源规划
    6.6 加强低碳电力市场建设、深化电价体制改革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7)电力市场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与报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天然气发电技术概述
    1.2 天然气发电产业
        1.2.1 国外天然气发电产业概况
        1.2.2 我国天然气发电产业概况
        1.2.3 "西气东输"工程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
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及其运行特点
    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发展
    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轴系布置方式及特点
    2.3 运行特点
        2.3.1 联合循环机组的启动与加载
        2.3.2 联合循环机组的变工况运行
        2.3.3 联合循环机组的减载与停机
        2.3.4 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模式
    2.4 燃机运行成本分析
    2.5 "西气东输"供气合同
3 多台燃机优化运行
    3.1 机组组合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
        3.1.1 目标函数的确定
        3.1.2 约束条件的确定
    3.2 动态规划法
        3.2.1 动态规划的一些基本概念
        3.2.2 动态规划的基本定理和基本方程
        3.2.3 后向算法
    3.3 动态规划法在机组负荷最优分配中的应用
    3.4 约束条件的处理
4 计算实例
    4.1 热耗曲线
    4.2 算例1:负荷优化分配
        4.2.1 负荷最优分配表
        4.2.2 优化结果比较
    4.3 算例2:考虑约束条件的负荷分配
        4.3.1 负荷优化分配表
        4.3.2 机组启停序列的确定
        4.3.3 优化结果
    4.4 多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峰运行方式
5 电力市场下的燃气电厂报价研究
    5.1 电力市场的概述
    5.2 中国电力市场现状
    5.3 基于差价合约模式的电力市场
        5.3.1 浙江省电力市场的现货市场
        5.3.2 浙江省电力市场差价合约及分析
    5.4 发电市场现货价格影响因素
    5.5 面向市场制定报价策略
        5.5.1 报价策略综述
        5.5.2 燃气机组的报价策略
6 结论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
    6.2 天然气发电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中国实验快堆设计阶段内部事件一级概率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目次
图目次
表目次
缩略语
1 绪言
    1.1 确定论分析方法
    1.2 PSA分析方法
        1.2.1 可靠性
        1.2.2 概率与风险
        1.2.3 概率安全评价(PSA)
        1.2.4 PSA研究的历史
        1.2.5 PSA的目标与范围
        1.2.6 PSA的方法与任务
        1.2.7 我国PSA发展现状
    1.3 国际快堆PSA研究现状
        1.3.1 快中子反应堆
        1.3.2 快堆的安全特征
        1.3.3 快堆PSA的发展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任务
        1.4.1 课题的主要意义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2 一级PSA方法学及软件
    2.1 一级PSA方法学
        2.1.1 概述
        2.1.2 事故序列的确定
        2.1.3 系统模化
        2.1.4 相关失效分析
        2.1.5 事故序列定量分析
        2.1.6 PSA分析软件
    2.2 Risk Spectrum软件介绍
        2.2.1 Risk-Spectrum的主要功能
        2.2.2 可靠性参数与模型
        2.2.3 共因故障组
        2.2.4 事件树与故障树
        2.2.5 最小割集(MCS)分析
        2.2.6 不确定性分析
        2.2.7 重要度和敏感性分析
3 中国实验快堆安全设计
    3.1 中国实验快堆
        3.1.1 CEFR的主要设计参数
        3.1.2 安全设计原则
        3.1.3 多道实体屏障
        3.1.4 固有安全性
    3.2 安全系统和安全设施
        3.2.1 停堆系统
        3.2.2 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3.2.3 主热传输系统
        3.2.4 供电系统
    3.3 CEFR事故保护工况
        3.3.1 概述
        3.3.2 停堆保护动作分类
        3.3.3 MHC系统保持正常排热能力的停堆保护动作
        3.3.4 切除一条环路,另一环路保持正常排热功能的停堆保护动作
        3.3.5 冷凝器真空破坏的事故保护动作
        3.3.6 两台蒸汽发生器失去给水事故保护动作
        3.3.7 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停堆保护动作
        3.3.8 “地震” 信号的事故保护动作
    3.4 CEFR确定论分析
        3.4.1 初因事件谱
        3.4.2 事故分析标准及限值
4 事故序列的确定与分析
    4.1 概述
        4.1.1 前沿系统及主要支持系统
        4.1.2 事故序列确定中的相关性分析
        4.1.3 堆芯熔化模式
        4.1.4 反应堆初始状态
    4.2 初因事件分析
        4.2.1 初因事件的确定
        4.2.2 初因事件的归集
        4.2.3 初因事件频率
    4.3 紧急停堆事故分析
        4.3.1 分析范围
        4.3.2 事故描述
        4.3.3 事故序列分析
        4.3.4 事故序列描述
    4.4 反应性增加事故分析
        4.4.1 分析范围
        4.4.2 事故描述
        4.4.3 事故序列分析
        4.4.4 事故序列描述
    4.5 堆芯局部冷却恶化事故分析
        4.5.1 分析范围
        4.5.2 事故描述
        4.5.3 事故序列分析
        4.5.4 事故序列描述
    4.6 一回路失流事故分析
        4.6.1 分析范围
        4.6.2 事故描述
        4.6.3 事故序列分析
        4.6.4 事故序列描述
    4.7 二回路失流事故分析
        4.7.1 分析范围
        4.7.2 事故描述
        4.7.3 事故序列分析
        4.7.4 事故序列描述
    4.8 单环路失去主给水事故分析
        4.8.1 分析范围
        4.8.2 事故描述
        4.8.3 事故序列分析
        4.8.4 事故序列描述
    4.9 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分析
        4.9.1 分析范围
        4.9.2 事故描述
        4.9.3 事故序列分析
        4.9.4 事故序列描述
    4.10 两台蒸汽发生器失去给水事故分析
        4.10.1 分析范围
        4.10.2 事故描述
        4.10.3 事故序列分析
        4.10.4 事故序列描述
    4.11 冷凝器失真空事故分析
        4.11.1 分析范围
        4.11.2 事故描述
        4.11.3 事故序列分析
        4.11.4 事故序列描述
    4.12 一回路系统失钠事故分析
        4.12.1 分析范围
        4.12.2 事故描述
        4.12.3 事故序列分析
        4.12.4 事故序列描述
5 重要系统可靠性分析
    5.1 概述
    5.2 停堆系统可靠性分析
        5.2.1 系统描述
        5.2.2 故障树分析
        5.2.3 主要结果与分析
    5.3 主要安全参数监测系统可靠性分析
        5.3.1 通量(功率)测量系统
        5.3.2 堆芯出口钠温测量系统
        5.3.3 功率流量比测量系统
        5.3.4 二回路流量测量系统
        5.3.5 蒸汽发生器出口钠温测量系统
        5.3.6 主容器钠液位测量系统
    5.4 事故余热排出系统可靠性分析
        5.4.1 系统描述
        5.4.2 工艺系统及流程
        5.4.3 支持性仪控电设计
        5.4.4 系统主要设备
        5.4.5 故障树分析
        5.4.6 主要结果与分析
    5.5 主热传输系统可靠性分析
        5.5.1 系统描述
        5.5.2 工艺系统及流程
        5.5.3 支持性仪控电设计
        5.5.4 系统主要设备
        5.5.5 故障树分析
        5.5.6 主要结果与分析
    5.6 应用GO法分析主要设备供电的可靠性
        5.6.1 GO法概述
        5.6.2 CEFR供电系统
        5.6.3 建立GO系统图
        5.6.4 程序编制及计算结果
6 堆芯熔化频率定量分析
    6.1 定量分析
        6.1.1 概述
        6.1.2 RS项目概况
        6.1.3 MCS分析
        6.1.4 不确定性分析
        6.1.5 重要度分析
        6.1.6 灵敏度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堆芯熔化频率
        6.2.2 对堆芯熔化频率的重要贡献因素
        6.2.3 结果分析
        6.2.4 降低堆芯熔化频率的建议
7 总结论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PSA分析软件
附录2 可靠性数据
    附录2.1 概述
    附录2.2 快堆可靠性数据
    附录2.3 本课题采用的可靠性可靠性数据
附录3 系统故障树
    附录3.1 停堆保护系统
    附录3.2 重要安全参数测量系统
    附录3.3 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附录3.4 主热传输系统
附录4 博士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上海汽轮机》2002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机热电厂协调耦合优化运行策略建立及应用[D]. 张添宝. 浙江大学, 2019(04)
  • [2]舰船主推进汽轮机组建模与仿真研究[D]. 郭玉琪.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3]DG270-140C型高压给水泵汽动技术改造及振动超标分析与处理[J]. 蒋雪芬. 能源技术, 2008(06)
  • [4]危废焚烧系统低温SCR催化剂反应特性试验及应用探索[D]. 杨恩权. 浙江大学, 2019(04)
  • [5]企业联盟能力、技术中介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研究[D]. 张健. 浙江大学, 2013(05)
  • [6]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 赵洱岽. 武汉大学, 2012(07)
  • [7]电力市场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与报价[D]. 林枫. 浙江大学, 2009(S1)
  • [8]中国实验快堆设计阶段内部事件一级概率安全评价[D]. 杨红义.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4(02)

标签:;  ;  ;  ;  ;  

《上海汽轮机》2002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